(新书推介)王潞伟:《上党神庙剧场研究》
点击上面的“古代小说网”可订阅本公众号
《上党神庙剧场研究》目录
序
引 言
一、戏曲文物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代上党神庙剧场
第一节 宋代上党神庙剧场及碑刻遗存
第二节 宋代上党神庙剧场特点
第三节 新发现的北宋“献楼”碑刻
第二章 金、元时期上党神庙剧场
第一节 金、元上党神庙剧场及碑刻遗存
第二节 金、元时期上党神庙剧场特点
第三节 高平西李门二仙庙方台非金代“露台”新证
第三章 明代上党神庙剧场
第一节 明代上党神庙剧场及碑刻遗存
第二节 明代上党神庙剧场特点
第四章 清代上党神庙剧场
第一节 清代上党神庙剧场及碑刻遗存
第二节 清代上党神庙剧场特点
第五章 神灵信仰与神庙剧场创建
第一节 上党民间宗教信仰概况
第二节 上党神灵信仰与神庙剧场创建
第六章 民间礼乐思想与神庙剧场创建
第一节 礼与乐
第二节 礼制观念与神庙体制格局
第三节 民间礼乐思想的物化象征
第四节 神庙剧场创建的内在原因
第七章 上党佛教寺院剧场
第一节 早期佛教寺院“戏场”
第二节 佛教寺院创建剧场之缘由
第三节 上党地区佛教寺院庵堂剧场举隅
第八章 上党村社神庙剧场的空间分布
第一节 西李门村神庙剧场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良户村神庙剧场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村社神庙剧场分布的民俗意蕴
结 语
参考文献
戏剧类
金石、建筑、服饰、绘画类
经史、宗教、民俗、社会学类
学术论文
附录:
表1:上党地区现存关帝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2:上党地区现存汤王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3:上党地区现存三嵕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4:上党地区现存二仙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5:上党地区现存玉皇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6:上党地区现存龙王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7:上党地区现存东岳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8:上党地区现存城隍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9:上党地区现存三教堂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10:上党地区现存炎帝庙资料一览表
表11:上党地区现存炎帝神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12:上党地区现存崔府君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13:上党地区现存玄帝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14:上党地区佛教寺院庵堂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15:上党地区现存宗祠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16:上党地区现存其它信仰神庙剧场资料一览表
表17:上党地区神庙剧场统计表
后 记
《上党神庙剧场研究》,王潞伟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8月版
《上党神庙剧场研究》
后记
王潞伟
《上党神庙剧场研究》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略作修订而成。从2007年前往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开始,对戏曲文物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2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车文明先生建议我多关注老家上党,他把上党地区誉为“蕴藏戏曲文物的宝地”,提议我做上党地区古戏台的调查研究。“家乡人写家乡事”,这个选题对于我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三年的博士生活,欢笑伴着泪水,平淡间有欣喜。道路虽然坎坷艰辛,却丝毫未曾影响前行者坚毅的步伐!论文驻笔之际,感慨万分。聊表数语,以答谢意。
2007年9月,我有幸考入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蒙冯俊杰先生不弃,收在门下,问学三载,受启良多。博士阶段与先生交流甚多,获益不少。感谢冯先生!
2012年9月,二进戏曲文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有幸成为王星荣先生的开山弟子。先生为人和善,学高身正,是我人生追求的楷模。无论生活、学习,先生都予以了真切的关怀。博士论文的选题、构思、撰写、修改,先生都予以细心的指导。可以说,博士论文中饱含着先生的心血。感谢王老师!
博士论文的选题、撰写、修改等过程中得到了车文明教授的专门指导。先生谦厚儒雅,学富品高,是学界的佼佼者。先生对我的认可与赞许,是我排除万难,努力完成博论选题的动力源泉。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感谢车老师!
感谢黄竹三先生,先生温文尔雅、高山仰止,极富大家风范。每次与先生触膝而谈都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先生给予了许多可行性建议。在此深表谢意!
感谢延保全先生,先生博学严谨、多才多艺,年轻有为。先生的教导使我牢记在心,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第一次田野调查便是跟随先生前往晋东南地区,此一行,使得课本上所了解的建筑学知识得到了充分印证,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戏曲文物学、建筑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兴趣。感谢延老师!
感谢曹飞先生,先生风趣幽默、开朗随和,极富亲和力。我的第一篇“反驳”文章是在先生的细心指导下完成的,由于文章结论与前辈们(包括先生在内)论述所得结论有背,心生胆怯,不知如何是好,便斗胆请求先生建议。先生甚是认可,并且强调“火力再集中一些,你的推论是合理的”。随后,此文得以顺利发表。先生的教诲,永生难忘!
开题报告会上,得到了周华斌、张天曦、薛耀文、亢西民、范春义等博导们的多方指导,使得我在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少走了弯路,保证了论文写作的顺利推进。感谢导师们!
感谢所内王福才、吕文丽、王志峰、孙俊士、许江娥、曾德元、姚春敏、郭文顺、杨飞、孔美艳、陈美青、杨慧、闫春、朱瑶、甄洪勇、郝成文、姜亚萍、刘于峰等老师,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老师们都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胡薇老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谢雍君、张静老师、东南大学王廷信老师、南开大学常建华老师、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廖明君老师、国立台湾戏曲学院蔡欣欣、林淑祯老师、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孙致文、萧雅云老师、南京大学苗怀明老师、厦门大学杨惠玲老师、兰州城市学院王萍老师、美籍华人赵燮雨老师、宁波戏剧研究会裴明海老师、北京曹雪芹研究会雍薇老师、北京大学昆曲研究中心侯君梅老师、贵州红楼梦学会梅玫老师、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马经义老师,与你们的亲切交流,使我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方式不断更新,学术成果逐渐丰富。感谢你们!
感谢徐建国、张颖、张璐、陈继华、牛刚花、陈仕国、刘一瑾、崔武杰、田菊、李旭鹏、陈甜、樊晓君、苏博、肖俏、蔡敏、曹广华、甄烨、王鹏、刘二永、付炜炜、李霞、艾巨、邵振奇、段飞翔、段金龙、王琳、李梓俊、苏翔等博士同窗,与大家在师大学习交流,互助互竞,共同进步,深感荣幸。感谢师兄弟、师姐妹们!
论文撰写过程中,还得到了杜辉、武国兴、李瑾、陈立宏、姚伟宣、贺艳斌、元文忠、郭飞锋、王军、苏远尚、冯勋功、霍淑文、蔚秀、马丽娟、王剑峰、刘繁、王立江、董庚、范涛、李光明、彭君伟、黄超、田宇、田园宁等多方好友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朋友们!
由于博士论文选题的特殊性,需要大量民间文献、民俗资料作支撑。因此,读博期间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记忆尤为深刻的是2013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独自骑车到长子县宋村乡小关馆村三嵕庙及色头镇紫云山灵贶王庙考察,往返路程二百多里,回到家中已晚上十点,家人的担忧,身体的疲惫,让我有了打消作此博论选题的念头。但之后,在各位老师、家人、同学、友人的合力帮助下,使我的博论田野调查工作顺利开展。较为集中的考察主要有以下几次:一是高平地区长达六个多月的庙宇碑刻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主要成员有河北大学教授、晋商博物馆馆长孟伟、研究员杨波、王天、南开大学刘俊博士、张林峰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王磊峰博士、山西大学段早青硕士、南昌大学张楠、许国萍硕士、山西师范大学赵璐、刘祖彤、王娟娟、颜伟、赵丹荣、牛晋荣、张玉函、吴蓓等硕士同学;二是对晋城市城区村落庙宇民居景观等资料的收集整理,主要成员有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姚春敏老师、崔武杰博士、张胜、冯娇娇、侯璐莎等硕士同学;三是在完成“山西省古戏台志”过程中,对全省具有典型性的上百座神庙剧场一一勘测,主要成员有牛白琳师兄、李文师兄、杜玉文老师、蔡敏博士等。四是由好友张亮、王琪、付张军等多次陪同,对上党地区神庙剧场进行随机性的实地调查测量。调查过程中,大家互相学习、互相照顾,各司其职,收集了大量民间资料,为顺利完成考察任务共同努力。其中的辛酸与喜悦,只有经历了方可体会。与此同时,大量的第一手戏曲文物资料得以发掘,为我的博士论文提供了可靠证据。在此,向大家表示真切的谢意!
感谢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晋东南三嵕信仰及其赛社演剧研究”、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古戏台资料抢救与遗存保护研究”(14BZS079)、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中国戏曲碑刻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3BZS017)、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戏曲绘画整理与研究”( 2013224)、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山西古戏台志”、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宣传部“城市化趋势下晋城城区程颢书院、吴王山周边以庙宇、戏台为中心特色村落文化景观历史、现状与开发研究”等项目,为我完成博士论文提供了资金保障与技术支持。
感谢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民族艺术》、《中华戏曲》、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戏曲研究通讯》、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戏曲学报》、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舞台艺术》、《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艺术学界》、《红刊》、《曹雪芹研究》、《寻根》、《红楼研究》、《文化艺术研究》、《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等刊物对拙文的收录发表,为我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学术平台。
经费资助方面,先后获得教育部2014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万元、国家助学金1万元、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1万元,以及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广西文化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北京曹雪芹研究会《曹雪芹研究》、上海红楼梦研究会《红楼梦研究辑刊》、大象出版社《寻根》、《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等刊物稿费共计五千余元。多方经济资助为我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姐弟、妻子王姝,正是你们的奉献与支持,我才能够安心读书、写作。感谢儿子王北辰,是你给了我无限的喜悦,让我慢慢懂得了作为一位父亲的责任与担当。
能力所限,论文难免有论不周延、文不畅达,甚或字词舛错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以便本论文的完善与提高。
学海无涯,皓首难穷,吾将上下而求索!
著作出版之际,周华斌先生赐序,非常感谢。周先生参加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答辩的整个过程,提出了宝贵建议。
感谢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樊国宾先生、副总编武云女士、责任编辑闫续哲女士,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感谢吕文丽老师的审阅与推荐。感谢车文明先生“三晋学者”专项资金的大力资助。
王潞伟
2016年4月23日于师大莳英园
作者简介:
王潞伟,博士,男,汉族,1983年10月出生,山西省长治市郊区人。硕士、博士均攻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1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艺术学博士学位。2015年7月留校任职于戏曲文物研究所,主要从事戏曲文物与戏曲民俗方面的研究。2016年6月被评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在台湾大学《戏剧研究》、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刊》、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戏曲研究通讯》、台湾国立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曲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戏曲》、《民族艺术》、《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省社科等项目。曾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西省教育厅优秀毕业研究生、山西师范大学“学术研究”和谐青春奖章、第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特别评审奖等荣誉。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