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广学:张锦池先生的一次宴请

杜广学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点击上面的“古代小说网”可订阅本公众号



2013年冬日的一个午后,杜桂萍师去拜访张锦池先生,我有幸陪同;晚上,先生偕师母宴请众多张门弟子,我亦有幸参加。

岁月不饶人!年近八十的张先生垂垂老矣,步履蹒跚,“而视茫茫”,但是依然坚守在学术前沿,老而弥坚。在五个多小时的陪侍中,先生的一言一行,无不给我这个后学以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



张锦池先生



一、签名赠书

当天下午,我陪同杜师先拜访先生和师母,并负责将两位老人接到饭店。三时许,我们就到了先生位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庐寓”,先生和师母热情欢迎。先生早就准备了两种书要分赠众位弟子,一种是八月份刚刚出版的《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一种是2009年出版的《红楼管窥》。杜师选的是前者,我选的是后者。按照赠书惯例,自然要有著者签名。



《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张锦池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之前,我家已藏有先生签名的著作两种,分别是2003年签的《红楼梦考论》和2004年签的《西游记考论》。当时,先生的手已经抖得厉害,故字的线条弯弯曲曲。一晃十年过去了,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视力时好时坏,真不知能否顺利签完,我隐隐有些担心。     

在师母的搀扶下,先生缓缓地走到书桌前,又缓缓地坐下,师母熟练地拿来一副眼镜给先生戴上,眼镜的左镜片已用蓝布包上。先生担心写错字,让杜师先在纸上大字写下她的名字,然后开始照着往书的扉页上写。



《红楼管窥》,张锦池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令人惊奇的是,先生的手此时并不颤抖,但明显感觉非常吃力。先生神情专注,屏住呼吸,甚至把舌头伸出一小块咬着,这明显是在把全身力气运于腕下。既便如此,字写得非常慢,有时某个线条不甚清晰,先生还要费力地描上一描。

那一刻,我的内心掠过一丝苍凉,先生真的老了!多么出色的人物在无情的岁月面前,依然显得那么脆弱!

生命是脆弱的,但意志是顽强的。先生用了两个多小时,共签了十二本书,中间没有任何休息,连师母都说这是奇迹。



锦池先生手迹



二、最平常的问题,最出人意料的答案

去饭店的途中,先生问杜师一个问题:“我的代表作是哪部书?”杜师说:“《西游记考论》。”在晚宴上,先生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在场的其他弟子,几乎众口一词:“《西游记考论》。”



《西游记考论》,张锦池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大家的回答有充分的证据。先生《西游记考论•后记》中说:“恩师吴组缃先生曾特意要沈天佑教授告诉我,说我的《西游记》方面的文章写得比我的《红楼十二论》里的文章好,他看了很高兴;组缃先生的称许,当然会增加我的敝帚自珍。” 先生也多次谈到李希凡先生对他 “文献、文本、文化整合一体”研究路数的揭示和肯定,也是颇为自诩的。正是公开的或私下的“夫子自道”,令大家一致想到了《西游记考论》。

不料,先生摇摇头,清晰有力地说:“不对,我的代表作是《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大家面面相觑,不得其解。这部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虽然多次重印,但毕竟不过是一本自考教材,怎么会成为先生的代表作呢?



《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张锦池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先生缓缓道来:“我经历坎坷,年幼时在上海,得到多人帮助,从初中二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全部靠的是甲级人民助学金。所以在我的内心深处对党和人民有一种感恩情结。我接到省委任命,编纂自考教材,是我报答党和人民的一个机会,所以我非常重视,把自己平生最好的文章选进去了,所以这部书是我的代表作。” 

听到这里,大家恍然大悟,在先生心中,这部书凝结着先生对党和人民的一种感恩,一种关怀。真切地希望这本书的读者,在应付考试之余,有机会深深体会书背后的那份厚重的情怀和无私的担当。

正是这份读书人的情怀和担当,使先生不仅是高坐在象牙塔上的“师”,更是念兹在兹的“士”。



三、“谢谢”——让人感动得落泪的两个字


在晚宴上,先生举杯敬酒,说:“我的著作,都有你们这些学生的功劳,我要谢谢你们。”这时有位弟子说:“您也应该谢谢我们师母啊!”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凡是张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无不耳闻或目睹了师母在先生晚年生活中的绝对重要性,无论生活,还是学术。

师母淡然地说:“这么多年来,就从没说过感谢。”弟子们赶紧说,先生心中有您,就是没有表达出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要求先生当面向师母表示感谢。




最后,先生拗不过,举起酒杯,面向师母;师母也举起酒杯,面向先生。两位老人面带微笑,碰杯,突然先生沉默了。大家非常着急,“快说呀,快说呀!”先生忽然转过身,面向大家说:“谢谢。”大家说:“不行,不行,应该谢师母,谢师母。”先生又举起酒杯,面向师母,碰杯。这时,先生满面笑容,又略带羞涩,低头致意,轻声说:“谢谢!”师母也满面笑容,与先生碰杯,一饮而尽。

那一刻,时间定格在这温馨的画面中。那一刻,两位老人的模样是那么的年轻、幸福。谁道情深不寿?伉俪情深相濡以沫更得福寿。

那一声“谢谢”,让人感到温馨,还让人感动得落泪!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张锦池著,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四、启人深思的妙语

先生有很多灵思妙语,学界流传甚广,比如治学的“三常”(读常读的书、讲常讲的话、写常写的文章)、“四力”(眼力、功力、魄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三种树”(山顶上的树、山腰上的树、山沟里的树)、“三个耳环”(金耳环、银耳环、铜耳环)、“三个墓碑”(“张锦池之墓,他有比他生命长久的学术著作”,“张锦池之墓,他有比他出色的学生”,“张锦池之墓,他有比他出色的子女”)等等,读之无不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红楼梦考论》,张锦池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今天,先生又说到了“真正读书,要有两个标准”,这是我闻所未闻的。他说:“一是千言万语也说不清,这说明你真正地读进去了,这是一本好书;二是一句话就能够说清,这说明你读出来了,真正地读懂了。” 

这是先生的深造自得之论,仔细品味,真是“悦怿随之”;验之先生著作,莫不如此。如先生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说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水浒传》是乱世忠义的悲歌,宗宋情节的哀歌”等等,几乎都是用高度浓缩的一句话来回答一个大问题,真正做到了“一句话就能够说清”。



《红楼十二论》,张锦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在晚宴上,先生还提到了“黄毛丫头”和“鹰钩鼻子”的问题。他说:“黄毛丫头好不好看?那要看她的肤色;鹰钩鼻子好不好看?那要看长在谁的脸上,还要看和其他器官的搭配如何。作学问也是如此,所谓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也。”  这些话语深入浅出,朴实无华,但又意味深长,启人良多。

晚宴结束时,自然由先生“收杯”。这次先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掷地有声地说了一遍:“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沉默片刻,又掷地有声地说了一遍:“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水浒传考论》,张锦池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这些话一经先生口中道出,别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黄钟大吕,飘荡在每个在场弟子的心中,久久回响。《世说新语》有言:“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信哉!

晚宴结束后,我和杜师又把先生和师母送回家里。两位老人进了屋,我把防盗门轻轻关上。

希望这道门永远隔断外界的喧嚣,留给两位老人永远的平静。

希望天假以年,在师母和众位弟子的协助下,先生能完成《三国演义考论》。



《三国演义考论》,张锦池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这样,“四大古典小说考论”这个宏伟的工程告竣,先生或许就能真正地轻松了,好好地享受几年尘世的清福。


                                       2013年11月2日午夜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