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4期目录及稿约

《文学与文化》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点击上面的“古代小说网”可订阅本公众号



《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4期目录

[文学思想研究]

从馆阁文臣的论书诗看“以书入画”  张  毅

苦恋: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咏叹调

——“当代思想史”片断  樊  星


[小说与小说批评]

反思:我的《金瓶梅》阅读史  宁宗一

《金瓶梅词话》引首词《行香子》作者考    


[诗学与词学]                   

穆旦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心智      张大为

论穆旦的诗歌翻译思想    熊  辉

公开与秘写:读穆旦诗歌

——以1945和1976年的诗为例 陈  卫


[文化研究]                 

经验在场与实践传统

——作为文化研究议题的乡村建设  潘家恩

当“新工人”遭遇“梦想秀”

——一个文化研究的媒介分析实践      郭春林

否定的身体:北京市Q村工人的压抑男性气质    

叶攀


[宗教文化]                               

敦煌佛教唱导小考    喻民军   湛  如

试论景教初传时期的传教策略及其影响

——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      王  珺   肖占鹏

论唐代文人禅诗对《金刚经》的接受和升华  

张锦辉


[文化视角]                                                     

香韵与诗情的不解之缘                    

——从《花非花》说起    陈才智

清初文人戏剧创作的特征与新变    盛志梅

被混淆的严铁桥

——读《清史列传》札记一则  杨洪升


[会议综述]

珍惜鲁迅遗产,拓展研究领域

——纪念鲁迅逝世八十周年暨“鲁迅和他身后的

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夏世龙


《文学与文化》2016年1、2、3、4期总目录   


《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4期


《文学与文化》简介  

《文学与文化》是以古今中外文学研究为主旨,突出文学与文化之关联性的学术期刊,此前曾以集刊形式出版十辑,自2010年起以期刊形式正式出版(刊号:CN12-1415/I),暂为季刊。每季季中出版。

《文学与文化》不定期设置下列专题性栏目:文学思想与文化、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与宗教、文学与性别、小说艺术与文化、诗学与词学、文学与跨文化交流、文化视角、文学文献、文学关键词、热点与争鸣、学术书评等。

本刊聘请多位中文学科著名学者担任编委,陈洪教授任主编,罗宗强教授、孙昌武教授等为学术顾问。竭诚欢迎海内外研究者赐稿。通讯地址:300071 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编辑部。

《文学与文化》稿约

一、本刊是以文学、文学与文化关系为主要研讨对象的中文学术期刊,暂为季刊,季中出版。

二、本刊由主编聘请各院校、各研究机构的学者组成编辑委员会,议定办刊方向,审订来稿,并聘请资深学者担任学术顾问。

三、本刊不定期设置文学思想与文化、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与宗教、文学与性别、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文化视角、诗学与词学、小说与小说批评、文学文献、文学关键词、热点与争鸣、学术书评等栏目。

四、本刊竭诚欢迎海内外研究者赐稿。来稿长短不拘,惟以陈言务去、阐说清晰为尚。作者若无高级职称,须经一位本刊编委或两位其他具正高级职称者实名推荐。

五、来稿请以电子文件形式寄至本刊编辑部电子邮箱(wxwh@nankai.edu.cn);亦可邮寄打印件(两份)至: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编辑部(邮编300071),同时请自留底稿。来稿勿寄私人,以免延误。

六、来稿请附内容提要(限300字)与关键词(限5个),并提供标题、内容提要与关键词三项内容的英文译文;此外,亦请惠告个人简明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供职机构、职称、学术职务、邮政编码、通讯地址、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等)。

七、来稿请依word软件预设A4格式,横排;正文用五号宋体字,单倍行距;篇题用三号黑体字,节题用四号黑体字,作者姓名用小四号楷体字。海外学者烦请改用简体汉字及大陆地区通行之标点符号系统。注释形式为当页注,用小五号宋体字,例如:

 ① 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2029页。

② 徐志摩:《猛虎集·自序》,《猛虎集》,新月书店,1931年。

③ 同①,第2031~2032页。

④ 傅璇琮:《文献学与文学研究结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⑤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29、48页。

⑥《梁书·刘慧斐传》,《梁书》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746页。

八、本刊谢绝已发表和已投寄其他书刊或已在网络公开的稿件。

九、本刊对所有稿件保留技术性修改之权利;如作者不愿授权删改,请于赐稿时说明。且本刊保留所刊发稿件的网络版权,其著作权使用费与稿酬一并支付;若作者有异议,亦请于赐稿时明示。

十、本刊编辑部收到稿件之后,即回复电子函件确认收讫;并在一个月内以电子函件回复投稿人,告知是否刊发及修改建议。来稿一经刊发,即致寄稿酬(含著作权使用费)和样刊。

《文学与文化》发刊词

陈 洪


《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吉。”

这似乎是量身定制的吉词:一元复始,紫气东来。在诸位“大人”——我们尊敬的朋友,和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这本年轻的学术刊物(算起它作为集刊的时间,今年九周岁。从今迈入第二个九年,恰合“九二”之数 ) 现身于繁茂的文化原野之上。

春风初沐,上上大吉。

这是一本以文学研究为主旨的刊物,而它的认军旗上,赫然闪现的是斗大的“文化”字样。

作为一本学术刊物,定位于“文学”与“文化”的联姻,是基于以下三个层面的考虑:

一、中国学术历来就有“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因而作为本刊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国文学,本身就有纠缠于思想史、社会史的特色,如果试图剥离出一个“纯”中国文学的话题,反而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二、进一步讲,文学本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之血肉相连的有机体。从文化的背景、文化的视角观察文学现象;以文学为切入点考察文化,还原、构拟文学所生所在的“文化场”,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也都会有较之于“纯”文学、“纯”文化研究不同的收获。

三、本质上看,文学是人类所创造的符号世界中最为精微、复杂的一个系统,其意义的产生、价值的判定,都因更大的意义系统、价值系统而定,并随其变动而变动,这个更大的系统就是文化。

因此,“文学”与“文化”走到一起,绝非一时之兴起,更非赶所谓“文化热”之时髦,而是二者基因使然。

因此,我们标榜文学研究的文化角度、文化色彩,不是贴标签式的,不是套用某种模式的,不是僵硬排他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二者的结合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在众多作者的共同扶持下,“终日乾乾”,在不远的将来而“飞龙在天”,成为一本学术个性鲜明的好期刊。

上述各项内容经《文学与文化》编辑部及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