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

傅谨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内容简介


该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试图尽可能完整全面地描述中国戏剧在20世纪的发展轨迹。

上卷纵论1900—1949年中国戏剧的发展,有京剧的兴盛、话剧的初生,更有各地方剧种的绚丽多姿。有城市戏剧的蓬勃发展,有商业和戏剧的互动,有抗战戏剧的复杂景观,有东西方戏剧的深度交流。

下卷纵论1949—2000年中国戏剧的发展,有“戏改”的波动,有“文革”的奇观,有新时期的多元景象。有传统的坚守与回归,有政治和艺术的博弈,有现代性的追求和反思,有舞台形态的剧烈变化。

 这就是精彩丰富的20世纪中国戏剧。

《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册,傅谨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目 录

第一编  新剧种,新舞台

    第一章 京剧的发育与成熟

    第二章 小戏走上舞台与平民美学

    第三章 戏剧改良运动与新观念

    第一编 小结


第二编  更新观念,贴近市场

    第四章 戏剧改良的新路向

    第五章 演出市场的新变化

    第六章 戏剧观念与戏剧文学

    第二编 小结


第三编 剧场竞争烈,抗日烽烟起

    第七章 日伪占领区和孤岛戏剧

    第八章 抗战与戏剧

    第九章 延安和红色政权下的戏剧

    第三编 小结

    楔子 战后的戏剧


第四编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十章 翻身和“戏改”

    第十一章 纠偏和“五·五”指示

    第十二章 戏曲会演和话剧观摩

    第十三章 打破清规戒律

    第四编 小结


第五编 歌颂“大跃进”,回忆革命史

    第十四章 “大跃进”

    第十五章 三并举

    第十六章 大演十三年

    第五编  小结


第六编 高大全,三突出

    第十七章 现代戏与封资修

    第十八章 八个“样板戏”

    第十九章 “样板戏”之后

    第六编 小结

    楔子 台港戏剧的发展


第七编 回到十七年,面向新世纪

    第二十章 回到“十七年”

    第二十一章 戏剧的危机与振兴

    第二十二章 多元的九十年代

    第七编 小结

    回眸与前瞻


后 记

《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下册,傅谨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4月版。



后  记


傅谨


 是应该到截稿的时候了。

 这部书的写作,大致分为两段。前一半叙述20世纪前半叶的戏剧发展,初稿完成于2009年,在以后的几年里,陆续增补,直到现在才算基本成型。后一段叙述20世纪后半叶(1949-2000)的中国戏剧历程,主体部分是2002年出版的《新中国戏剧史》。

 在撰写前半部这个漫长过程中,我也在间隙中对后半部做了许多修改,包括历史事件、叙述的文字乃至于观点,都已经和当年已经出版的著作大不相同,所以,那本早已出版的书,现在看来只能算是本书后半部的初稿。

《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傅谨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所以,不仅前半部完全是我的新作,后半部也已经不像是旧书的再版了。所以我现在可以说,这部《20世纪中国戏剧史》,就是我最新的研究成果。

 大约在2000年前后,我对20世纪中国戏剧史有了比较系统的新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生发出的观点,集中体现在《20世戏发展论纲》和《20世纪中戏史的对象与方法》等一系列论文里。我试图在这些论文里阐述把握与勾勒20世纪中国戏剧整体的新视野和新方法,但我深知,这样的视野和方法要得到学界的认可,最好的办法不是高头讲章,从理论上去论证其可行性或必要性,而是通过运用这样的新视野和新方法的实际研究,写出一部我认为比较理想的《20世纪中国戏剧史》。所以我就这样做了,这部书就是我给自己上述论文中所提出的问题所交的答卷。

 这部书的前半部和后半部的写作,面临完全不同的困难。在我写作这部著作时,有关20世纪前50年的戏剧发展从未有人做过完整全面的梳理,因此几乎所有研究都是在一片空白之上开始的,最基础的资料工作都必须自己去完成;至于20世纪的后50年,既然离我们很近,许多当事人依然健在,其中不少前辈在我的研究历程中对我有过很多提携与帮助,因而我的困难是如何超越个人的立场,获得对历史的更客观与准确的评价与认知。我不知道是不是分别克服了这两方面的困难,只有读者和时间,才有权做出最终的判断。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傅谨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这部书之所以能够以现在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得益于许多学界的朋友同行的帮助。感谢芝加哥大学Judith Zeitlin(蔡九迪)教授于2009年底给我提供了3个月珍贵的访问时间,尤其是为我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里专门安排了研究室,让我充分利用芝大图书馆拥有的从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藏书中分出来的部分,这段时间和这批藏书是本书前半部得以进入最初与最重要的写作过程最关键的契机。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研究所的平林宣和教授于2011年初、英国利兹大学的李如茹教授于2013年底-2014年初,再次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帮助我最终完成了本书的大部分。在这几段时间里,我不仅得到这些著名大学图书馆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和这些优秀学者和他们的学生深入探讨相关的问题,加深了我们相互间对20世纪中国戏剧的认识。因此,我能够完成这部著作,首先要向这三位给予我巨大帮助的学者表达衷心的感激。

 这是我第一次用如此之长的时间撰写一部著作。而且这部书的写作是一块一块地分别完成的,除了后半部的初稿之外,前半部分的写作总是零零碎碎。因为整体的写作时间太长久,其中各部分文字叙述的风格难免会有些差异,当然,我相信我的基本观点与思路,还能保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写作这部书的如此漫长的过程中,本书的部分章节得以在各学术期刊上先行发表,接受同行和读者的检验。我这里也要向发表我的论文的刊物表示感谢。

 本书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这是我的荣幸,但这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厚爱是分不开的。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郭沂纹,从该书的约稿到完成的全过程中,她的坚韧、耐心与宽容,给了我持续写作最大的推动力。也让我有足够的自由反复修改书稿。她曾经是我此前在该社出版的两部书的责任编辑,多年里给我太多的帮助。感谢责任编辑张湉和责任校对精心细致的工作,还要感谢在南京大学进修的徐欢颜老师,帮我校订了很多错误。


《中国戏剧史》,傅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在这篇后记中,我还想补上一段十多年前写的话。那是我当年为《新中国戏剧史》写的后记中的最后部分,由于我完全无法理解的原因,这段话在出版时被删去了。我想将它复原在这里,因为,我的外婆,仍然是我内心深处最怀念的亲人:



 最后,我想把这部不成熟的著作献给我最挚爱的外婆。就在我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离我而去了——我那年高德昭的外婆在百岁高龄驾鹤西行。外婆在我人生经历中留下的印记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每每想到她的离去我心里总是会愀然作痛。

 我几乎所有的童年记忆都是和外婆布满皱纹的慈祥面容融为一体的,而且在我历经磨难的成长过程中,对于我们兄弟姊妹而言,外婆那里是我们惟一的家;“回家”这个词所包含的温暖、亲情和安全感等所有内涵,正是通过外婆具体而微的一言一行,深深镌刻在我的幼小心灵上;而正因为外婆的勤劳、节俭与洞察世道人心的睿智,让我学会自律,并且永远用善意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如此才能对人性的善良与人间的美好,始终充满信心。

 我匆匆回家为外婆送行,并且让我身戴多年的一串菩提子和她一道离去,菩提有灵,会代我在漫漫西行路上陪伴我的外婆。就在今天,我仍然对此深信不疑。

 天道往还,唯亲情永存世间。

 最后,我把本书献给我的读者们,我期待各种各样的批评。若干年后,我想我或许还有机会修订甚至重写这段历史,而所有同行和读者的批评,都将有助于这部书更臻完善。

【相关阅读】

刘淑丽:《山东戏剧史》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十二辑目录及顾问、编委名单

赵义山:学术观念与文献释读——以王国维的“真戏曲观”与相关文献释读为例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