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王辉斌:《孟浩然新论》
本书为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王辉斌先生的又一部孟浩然研究专著,也是为纪念其七十华诞而研撰的一部力作。
《孟浩然新论》,王辉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版。
全书共由《孟浩然年谱》、《孟浩然评传》、《孟浩然论丛》三部分组成,分而观之,其为三种各自独立的研孟篇章,合则为一部多元透视的孟浩然研究新著。书中无论哪一部分,其所考所论,所评所辨,因均建立在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基础上,故考证精严,论析透辟,结论信然。
其中,《孟浩然年谱》为作者对其30年前的一部旧作修改而成,材料丰瞻,编年确恰,系事可靠;《孟浩然评传》为中国大陆学界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评传,所涉孟浩然其人其事其诗,新见迭出,启人思路;《孟浩然论丛》所收10篇论文,为作者近年来研究孟浩然的最新成果。另书末之附录一、二,还收录了8篇与孟浩然相关的文章,可资参考。
王辉斌先生
自序
上编 孟浩然年谱
作者题记孟家简况
永昌元年(689年)
……………………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中编 孟浩然评传
第一章 家居沔水廿八春
第二章 有声江楚天下闻
第三章 南国北都江湖苦
第四章 紫服褐衣情义深
第五章 儒道佛隐皆所好
第六章 律古排绝辄自清
第七章 高下优劣代相品
第八章 襄阳千载一书生
下编 孟浩然论丛
孟浩然“平生重交结”略议
——兼及其人格魅力的诸种表现
论孟浩然与佛教及其佛教诗
——兼与王维的同类诗比较
关于孟浩然《春晓》的思考
——兼及宋本《孟浩然诗集》的有关问题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辨识
——兼论“自诵所为”的真实性及其广为流传的原因
读《孟浩然诗集》札记
王维画孟浩然像真伪考述
再论孟浩然诗集的版本问题
——对吕正惠教授非议的简略回应
明清四卷本孟浩然集考论
陆游师学孟浩然论略
——兼及其诗中的“孟浩然画像”
历代孟王优劣论述
(附录略)
后记
王辉斌
1983年的3月,我发表了我研究孟浩然的第一文——《孟浩然诗中的“卢明府”考略》;2002年的1月,我出版了第一本孟浩然研究著作—《孟浩然研究》;14年后的今天,我的第二本研究孟浩然的专书—《孟浩然新论》又将出版了。
从1983年到2016年,我在孟浩然研究的路途上虽然已经走过了34个春秋,且其间还曾主编过《孟浩然大辞典》、《孟浩然研究论丛》第一、第二辑(三者共200余万字)等书,但真正属于我的孟浩然研究之所获,实则只有《孟浩然研究》与这本《孟浩然新论》了。
本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孟浩然年谱》、《孟浩然评传》、《孟浩然论丛》。其中,《孟浩然年谱》初稿于1985年—1986年期间,并曾连载于《荆门大学学报》1987年2期至1988年1期,此次则对其几乎是进行了全面修改,而使之成为现在的这种年谱面目。
而《孟浩然评传》,则为大陆学界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种学术性《孟浩然评传》。虽然,坊间近年来出现了多种“孟浩然”、“孟浩然传”、“孟浩然新传”之类的书籍,但那其实只是一些介绍性或者小说之类的读物(参见本书附录三《收获在学术与文学之间》一文),而与“学术”毫无关联。
本《孟浩然评传》之所“评”所“传”,主要是以我数年前所写一首《夜读孟浩然集》的小诗为其章目而撰。诗为:家居沔水廿八春,有声江楚天下闻。 南国北都江湖苦, 紫服褐衣情义深。儒道佛隐皆所好, 律古排绝辄自清。高下优劣代相品,襄阳千载一书生。”当时因兴趣所致,率尔而为,想不到数年后其竟担起了如此“重任”。由于诗为八句,所以《孟浩然评传》也就只安排了八章。
《孟浩然大辞典》,王辉斌主编,黄山书社2008年版。
《孟浩然论丛》则为整十篇论文的结集。这些论文分别涉及了孟浩然的人格魅力、平生交结、作品个案、孟集版本,以及孟浩然画像的真伪,历代的孟王优劣论等,并藉材料对其进行了具体讨论与辨识,其中,部分论文曾在《唐代文学研究》、《孟浩然研究论丛》、《吉林师范大学学报》、《江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此次收入,未作只字改动,故特此说明之。
孟浩然现所存见之诗歌数量,虽然尚不及李白与杜甫的三分之一,但因其“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的文学原因与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而获得了二人的相当钦佩与崇敬。如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于《遣兴五首》其五则谓:“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一个说“孟爱孟夫子”,一个说“吾怜孟浩然”,二人之于孟浩然所表达的情感,其实是一样的。
《李白求是录》,王辉斌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正因此,我在研究李白之时,故于孟浩然与杜甫也进行了同步研究,且是各有所获,如《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等书的出版,即略可证实之。故而,我之于本书中对孟浩然的研究,无论是“年谱”、“评传”抑或“论丛”,都并非是单一的“线性”以为,而是将所研究的对象放在“盛唐诗人圈”这一大背景下,对其予以多元透视与立体观照,因之,仅就眼界方面言,其较之他人他作应是要开阔许多的。
本书的特点,要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一是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如上所言,本书主要是由《孟浩然年谱》、《孟浩然评传》、《孟浩然论丛》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均各自独立,故所研究的对象与所获得的结论,都能自成体系,合则纵横与广博相映,考证与述论并行,内容既丰富,特色亦鲜明。
2
二是藉材料以辨以论。本书三部分中的每一具体部分,几乎都是因问题而考证而立论,故而,全书所引材料之多,乃为他书所罕见,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文》、《全唐诗》等大型或特大型图书,就曾多次出现于本书之中。而一些元、明、清刊本,如“十二家本”《孟浩然集》等,亦如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本书所遵循的,乃为“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学术原则。
3
三是切切实实地解决了几个问题。比如,在《明清四卷本孟浩然集考论》一文中,首次就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四卷本《孟浩然集》进行了校考,结果表明其皆源出一途,即其母本乃“十二家本”《孟浩然集》之属。
又如对孟浩然与佛教的关系和对其佛教诗的论析,以及将其与王维同类之作比较后所作之结论,对历代孟王优劣论的首次梳理,对陆游之于孟浩然师学的论述等,即均属如此。对于本书中的这三个特点,未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杜甫研究丛稿》(霍松林先生题写书名),王辉斌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最后所要提及的是,附录一中的《孟浩然入京新考》与《孟浩然入京与下江东问题辨说》二文。此二文所代表的,是我早期对孟浩然生平研究的一种认识,由于其先后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等全文转载或摘载,而使得当时的我颇为自信满满。
但随着对孟浩然生平研究的深入与对有关材料的发现,表明我在此二文中所提出的一些看法,实际上是无法接受材料的检验的,因而,我即对二文中所考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再考察,并提出了更加接近孟浩然生平真实的再认识。
我的这些再认识,后来即成为了《孟浩然研究》第一章第二节与第五节的具体内容,现之所以将其作为附录一并收入者,主要是为了藉之以对我的这段研孟经历作一纪念,如此而已。
2016年4月20日于古隆中求是斋
王辉斌
研究了34年的孟浩然,现在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时,颇觉得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意味。这是因为,我最初的孟浩然研究,主要是因了李白研究而使然,即是说,我如果在1977年不选择研究李白的话,也许就不会与孟浩然其人其诗打交道了。
对于我的李白研究,乃至王维研究与杜甫研究,在我先后出了《李白研究新论》、《王维新考论》、《杜甫研究新论》后,即与之一一告别,而待这部《孟浩然新论》出版后,我之于孟浩然研究亦当如是。虽然如此,但孟、王、李、杜四人之诗,我将会永远与之相伴而行。
今年刚好是我的70寿辰之年,姑以此书之出版,以为志庆。
竟陵居士
2016年6月12日于襄阳古隆中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
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