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稼雨:六朝小说研究的回顾、反省与展望
摘要 本文从六朝小说的文献整理、断代文体史的建构、文化文学分析等几个方面,对六朝小说自1919年以来的发展过程作了历时的回顾和评介,并对六朝小说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省,同时提出对六朝小说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构想。
关键词 六朝小说 回顾 反省 展望
作者主编《六朝小说学术档案》
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作为断代文体史,六朝小说的研究状况与其他断代文体史相比差不多是处于垫底的位置。不要说像唐诗、宋词这些热门的断代文体研究,就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来看,与六朝小说同代的其他文体研究,如六朝诗歌、散文等成就远在小说之上;就纵向而言,在整个小说史的研究中,六朝小说研究与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小说相比,也远远不能望其向背。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历史上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外,学术史意义上的总结反思不够也是重要的方面。自二十世纪末以来,在总结二十世纪学术史的风潮中,六朝小说研究状况的总结不能说没有,但总的来说还是相当薄弱和笼统的。
因此,全面深入地回顾反思六朝小说的研究历史,展望六朝小说研究的前景,无论是对于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还是廿一世纪中国学术的长远规划,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
六朝小说研究的历史回顾
从六朝小说产生起,历代都有些零星的有关六朝小说情况的各种材料。尽管不无学术价值,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的很多材料,但总体上还是不够系统,构不成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现代意义上的六朝小说研究当起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受到西方文化和学术范式影响的现代中国学术。
这个时间范围内六朝小说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是从1919年至1949年。
中国文学史的起步能够明显看出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早在1880年,俄国人瓦西里耶夫就出版了《中国文学史纲要》。嗣后,英国、德国和日本学者都早于中国人出过《中国文学史》。国人林传甲有感于此,于20世纪初编写了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但该书中却没有给小说留下应有的位置。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
而出版于1918年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则第一次在中国人自己的学术史著作中为六朝小说开列了专章。其书第三编第十四章为“晋之历史家与小说家”。但他只是把当时的小说视为史学的附庸,涉及的小说作品也只有寥寥几部,还远远谈不上对六朝小说的系统梳理。
是鲁迅把这个阶段的六朝小说研究推向高潮,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范式和格局。鲁迅对六朝小说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文献材料的勾稽和整理,主要成果是对六朝小说进行系统钩稽爬梳之后整理出来的《古小说钩沉》。由于六朝小说多已散佚,尽管历代不断有人试图整理保存,但总的来说,既不够系统,校勘也不够精致。像《五朝小说》、《古今说海》等丛书中也有专收六朝小说的专辑,不过和六朝小说的实际底数相比,还是相去甚远。尤其是大量散佚并散落在各种类书、史注等各种文献材料中的六朝小说作品,一直处于零散状态。
鲁迅以极大的学术勇气和厚实的学术根基,从八十余种大型古代文献材料材料中披沙拣金,勾稽出36种,一千四百余则六朝小说,编纂成为规模很大的《古小说钩沉》。
值得提到的是,鲁迅当时的工作条件和今天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任何现代化手段的协助,完全凭人工翻检做卡片的方式完成了这二十多万字的勾稽整理工作。
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
郑振铎曾指出,“乾嘉诸大师用以辑校录先秦古籍的方法,而用来辑校录古代小说的,却以鲁迅先生为开山祖。而其校辑的周密精详,至今还没有人能追上他”。“不仅前无古人,即后有来作,也难越过他的范围和方法的。”
这种扎实的学风和有效的成果,不仅为六朝小说的散佚作品群体地找到归宿,使六朝小说的家族底数渐趋清晰,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所形成的为古代小说构建完整文献资料体系的学术范式,一直为二十世纪以来的学界奉为圭臬,沿用不衰。
二是六朝小说文体史的构建。在早期的文学史著作中,很少有人提到小说部分,即便提到,也是如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如黄人、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和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就小说史而言,鲁迅之前,有过张静庐的《中国小说史大纲》,出版于1920年。还有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第六章中国古代小说部分的译本,1921年出版。
此外,还有稍早于鲁迅,陆续发表于《晨报·文学旬刊》上庐隐的《中国小说史略》等。但这些小说史的共同特点,一是总体规模有限,二是基本上没有涉及六朝小说部分。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他们的工作只能算作小说史的序幕。真正拉开大幕,扮演中国小说史主角的是鲁迅。从二十世纪初,鲁迅就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课程,撰有《小说史大略》和《中国小说史大略》,在此基础上,鲁迅于1923年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并在1924年讲学讲稿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书。
这两部书的问世,不仅填补了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空白,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小说史学科的正式形成,而且,就六朝小说研究而言,这两部小说史也第一次系统勾画了全部线索轨迹,提供了大部分六朝小说作品的信息情况,分析评价了这些作品的价值地位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以三章的篇幅,系统介绍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的产生土壤,主要作品的内容介绍和艺术评价等。《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虽然作为讲演稿,篇幅小于《中国小说史略》,但第二讲仍然专门设有“六朝时期的志怪与志人”一章。可以清楚看到,后来的六朝小说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此框架基础上的继续补充和完善。
除了鲁迅的以上贡献外,这个时期还有一些学者的论著为六朝小说研究张其羽翼,扩大战果。文献资料方面有余嘉锡的《殷芸小说辑证》,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等。
作品研究方面有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任继愈《魏晋人的风度与品格》、王瑶《魏晋小说与方术》等。这些论著连同鲁迅的研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昭示六朝小说研究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2 第二阶段是从1949年至1978年。
尽管这个阶段的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无论是研究的规模还是深度,都是相当有限的。但今天反观起来令人欣慰的是,当时相当一批受过传统治学方法影响和训练,具有深厚学术功底的由民国进入新社会的学者,以其学术的素养和历史的惯性,为后人留下了相当重要的学术成果,其中包括六朝小说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大量六朝小说资料文献的整理工作。在鲁迅《古小说钩沉》的领引下,建国之后的六朝小说文献整理工作主要转变为单本作品的标点校注工作。
其中汪绍楹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校注整理的《太平广记》和《搜神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这两部重要文献的历史还原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不仅为当时和后人提供了相对准确和权威的版本依据,而且也为后人的六朝小说文献整理乃至于整个中国当代历史文献典籍的整理校点工作树立了样本。
汪绍楹整理《搜神记》
海外部分学者在这方面也有建树,如杨勇《世说新语校笺》、高桥清《世说新语索引》等。同时,部分六朝小说的影音复制和选本也为研究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像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的宋刻本《世说新语》,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吴曾祺的《旧小说》和单本《搜神记》,以及徐震堮选编的《汉魏六朝小说选》。老一代学者的学术功力和献身精神为这些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证。
其次是六朝小说的理论研究,其中包括史的撰写和单篇论文。老一代学者在进入新中国之后,受意识形态环境的影响,也力求用新的理论思想和学术理念来研究传统文化与文学。其中也有部分关于六朝小说的研究成果。这个时期有关六朝小说的理论研究规模数量有限,但也出现不少筚路蓝缕的拓荒之作。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刘叶秋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小说》。该书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总结梳理了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产生发展过程,并简要介绍分析了一些主要代表作品。与此同时,港台学者部分关于小说史的著作,也包括一些六朝小说的内容。如孟瑶《中国小说史》等。
李剑国整理《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
在单篇论文方面比较有深度的有范宁《论魏晋志怪小说的传播和知识分子思想分化的关系》,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简论》等。能够明显看出,这个时期六朝小说的理论研究,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较之1949年之前有所扩大和深入,六朝小说研究的格局逐渐趋于定型和成熟。
第三阶段是1979至2009年。
这是六朝小说研究全面兴盛发达的时期。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呈现全面开花,蔚为大观的局面。
在文献资料的整理方面,首先进入学界视野的是,一批老一代学者在文化革命前本来为六朝小说的文献资料整理做了很多扎实细致的工作,并且已经大体竣工,但由于文革的缘故,成果被打入冷宫。直到文革结束之后八十年代初,这些成果才陆续重见天日,出版问世。
这些成果包括: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范宁《博物志校证》和《搜神后记》校注、周楞伽《殷芸小说》等。中华书局出版的系列丛刊《古小说丛刊》(后扩大为《古体小说丛刊》),其中六朝小说部分基本上都是老一代学者文革前学术积累的结晶。
正是由于这些老前辈的扎实工作留给后人的丰硕成果,使得新时期以来的六朝小说研究能够基本上保持严谨朴实的学风,很少受一些过眼烟云的花哨风潮影响。这是老一代学者留给六朝小说学界的重要学术传统。
《古体小说丛刊》
有老一代学者的熏陶引领,新一代大陆学者由于有了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加上个人的锲而不舍的努力,很快取得了继往开来的新成果。在六朝小说文献资料整理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单部作品的校注整理。在这个方面,有几个出版社的几套系列丛书为六朝小说单本作品的校注整理提供了一些重要而相对全面的平台。首先应该提到的就是中华书局的《古小说丛刊》。
据不完全统计,新时期除几种重要的《世说新语》笺证、笺疏本之外,《古小说丛刊》中收录出版的六朝小说作品至少在8种以上。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丛刊》中出版的六朝小说,也在8种以上。
其中比较重要的力作是李剑国《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该书对现存二书各种版本及其相关的各种材料进行了广泛搜集和认真勘比,纠正了很多前人有关此二书的舛误,为学界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二书版本。同时也把当代六朝小说乃至整个古籍文献整理的水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其他如范宁《博物志校证》、《异苑》校点,程毅中《燕丹子》点校、程毅中、程有庆《谈薮》辑校,齐治平《拾遗记》校注等,也都功底深厚,有襄学术。与此同时,也出现数量可观的单部作品的节译选译读本,以适应社会普通读者的需求。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
二是六朝小说的选本编纂。在五十年代徐震堮先生《汉魏六朝小说选》的基础上,新时期以来又出现了考虑到不同阅读对象和读者层次的六朝小说选本。其中有面向普通读者的译本,如李继芬,韩海明《汉魏六朝小说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也有兼顾各方面读者的选注本,如刘世德《魏晋南北朝小说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桑林佳《汉魏六朝小说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等。
而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是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该书不仅精选和勾稽了唐前重要的志怪小说篇目,对其进行详尽注释,而且还对篇目相关的故事源流进行周密考辨,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六朝小说选本,显示了新时期以来学界在六朝小说选本研究方面的学术高度。
李剑国整理《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修订本
三是有关六朝小说语词研究成果。六朝小说均为古体文言,且有相当数量的当时社会特殊用语,给当代读者阅读带来很多障碍。为满足更多读者对于阅读六朝小说需求,克服阅读障碍。
新时期以来出现为数不少的六朝小说语词研究的论文、专著和工具书。论文方面有方一新、吴金华有关《世说新语》语词研究的系列论文。著作方面有吴金华《世说新语考释》(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8)、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黄山书社1997)、周俊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6)等。
辞书方面有张永言《世说新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7)、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5)等。这些有关六朝小说语词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为专业研究者和普通读者解决和扫清了若干阅读障碍,为六朝小说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是有关六朝小说的工具书成果。新时期有关六朝小说的书目工具书建设也取得很多重要成果,成为新时期六朝小说乃至整个古代小说研究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是有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中六朝小说内容占有重要比重,程毅中《古小说简目》中的六朝小说内容则占据了半壁江山。嗣后,国家和各地出版社出版了一批词典类的工具书,其中大多与六朝小说相关。其中比较重要且特色鲜明的有:
侯忠义主编《中国历代小说辞典》第一卷先秦至唐五代(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该书堪称中国第一部古代小说专门辞典。书中收录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小说作品,就其书目著录情况、版本存佚,以及作品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等进行全面介绍。该书对后来的小说工具书体例规模与撰写范式等均有影响。
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修订本
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3)。该书集中了全国学界学术力量,分兵合作,规模可观,体例综合。全书包括总论、断代小说作品并部分子目、作家、现当代小说研究学者、小说总集、小说书目、小说史料等方面内容。除断代作品有“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小说”专部外,其他各个部分也都收有与六朝小说相关的内容。该书是六朝小说乃至整个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之一。
宁稼雨编撰《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12)。本书系在《古小说简目》和《中国文言小说书目》的基础上对古代文言小说书目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作者首先对文言小说的界限和分类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在尊重古人小说观念的前提下,以历代公私书目小说家类著录的作品为基本依据,用今人的小说概念对其进行遴选厘定,将完全不是小说的作品剔除出去,将历代书目小说家中没有著录、然而又确实可与当时小说相同,或能接近今人小说概念的作品选入进来。
全书按分唐前、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五编,每编又分志怪、传记(传奇)、杂俎、志人、谐谑五类。书后附《剔除书目》和《伪讹书目》。
共收书名2648种,异名577种。每个书名词条提要包括:著录和版本简况、作者生平、内容梗概、故事梗概以及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对一些学术问题也进行了考订研究,是90年代文言小说书目研究的重要成果。
作者撰《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
刘叶秋、朱一玄、张守谦、姜东赋主编《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7)。本书分为总论编、文言小说编、话本小说编、章回小说编四编。其中总论编包括小说评论、版本、丛书、期刊、研究著作和其他等项内容。这些内容为迄今大多小说类工具书所无。其中文言小说编包括“魏晋南北朝”专类。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本书是在《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和《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小说书目进行的又一次全面深入的挖掘和研究。该书分文言卷、白话卷、索引卷三卷,卷为一册。
文言卷收1912年以前写、抄、刻、印成的文言小说作品2904种,异名582种,共3486种,按音序排列。
白话卷收1912年以前写、抄、刻、印成的白话小说作品1251种,异名185种,共1435种。
索引卷为“文言卷”、“白话卷”条目和条目释文中的人名、书名、地名书坊号和年号合编索引,按音序和笔画检索。
和《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和《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相比,该书的特点和价值主要有三:一是收录范围有所扩大,补充了部分前二书未收的作品,二是比较注重所收各书的版本齐全,三是索引卷将文言、白话两卷合编,以体现二者之间的紧密关联。
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本书希望在《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和《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小说书目做进一步深入研究。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文言,下编为白话。各编均按作品时代顺序排列。
上编收正名2192种,异名350种,共2542种。下编收正名1389种,异名759种,共2148种。全书共收正名3581种,异名1109种,共4690种。所收书目与石昌渝主编本各有所长。书后有书名、著者音序和笔画索引。
在六朝小说史的撰述方面,这个时期取得了空前的突破和进展。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有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该书以四十万言的篇幅,对唐前志怪小说的产生发展和作品源流进行了系统辨析梳理和钩沉辑佚,是对鲁迅以来的六朝小说研究的重大突破。
六朝小说专史方面还有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3)、王枝忠《汉魏六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6)等。
作者与朱一玄、陈桂声合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
同时,部分小说通史和小说专史中也有较多篇幅涉及六朝小说。如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第一编总共七章中有六章是关于六朝小说的内容,书中有关汉魏六朝杂传体小说的归纳梳理分析和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关于《列仙传》、《神仙传》的分析,也较他书有独到之处。
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全书十章中有三章是关于六朝小说的内容,该书是第一部志人小说专门史,其中关于志人小说的界限定位为志人小说的概念提供了新说,同时书中钩沉辑佚若干散佚志人小说,具有拓荒价值。书中关于《世说新语》所含文化内容的分析和“世说体”的分析研究,也具有创新意义。
新时期以来,六朝小说的文化分析和文化解读在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发展。从文化角度研究解读六朝小说的学术著作在整个六朝小说研究的著作中占有很大比重。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宁稼雨从文化角度,以《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为材料,对魏晋名士风度所做的长期研究。从1991年出版的《中国志人小说史》中,宁氏从文化角度解读分析《世说新语》等六朝小说的学术个性已经初见端倪。
嗣后,在《魏晋风度》(东方出版社1992)、《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中,作者均从魏晋文化的各个侧面出发,用志人小说的故事来作为解读那个时代文化蕴含的形象材料。进入21世纪,宁氏在原有基础上又将研究引向深入。
《六朝小说的文体与文化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魏晋士人人格精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二书在对《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文化解读的深度上又有较大拓展。
作者著《中国志人小说史》
此外,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蒋凡《世说新语英雄谱》(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7)等论著中也对六朝小说中文人故事中的文化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
其他如王连儒《志怪小说与人文宗教》(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1)、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王青《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等著作和大量学术论文也均从不同文化侧面探索六朝小说的文化价值。
新时期以来,六朝小说的文体和艺术形式研究也取得很大突破和进展。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宁稼雨《六朝小说的文体与文化研究》诸书中均从不同角度涉及中国小说文体演变过程中六朝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内在规律,有很多新的学术探索。如《中国小说源流论》从叙事学角度对志怪小说的限知视角的分析,《中国小说学通论》对志怪、志人小说的文体类型特征的总结等,均有创意。
《六朝小说的文体与文化研究》有关六朝小说文体研究的创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动态角度,从史传、神话传说、诸子、辞赋等的变异走势对六朝小说文体形成的影响,二是从传统审美意识的角度对“世说体”美学和文学特征的总结。另外进入21世纪之后,很多单篇学术论文也在六朝小说的文体和艺术表现方面提出诸多卓有创意的观点。
二
六朝小说研究的反省与展望
纵观近百年的六朝小说研究,尤其进入到新时期以来,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成就的确喜人。但细思之下,感觉六朝小说的研究无论是在规模的广度上,还是深浅的力度上,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可提升空间。检索这些可提升空间,反省存在问题,提出新的学术展望,既是六朝小说研究的需要,也是整个学术事业发展的要求。
作者著《魏晋名士风流》
我个人感觉在六朝小说研究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挤干学术水分泡沫,提高学术纯度。近些年来尽管六朝小说研究的成果数量剧增,但其中的确不乏缺少学术含量的水分或泡沫。有的属于没有新意的重复性劳动,有的则是为某种应急目的的东拼西凑,当然也有极少数剽窃之作。
这种情况不仅对于学风建设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而且它也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并且给学人们的学术信息掌握带来很多不便,甚至会在学术史上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难以抹去的污点。这种不良情况,学界同仁有责任共同警示,尽量避免和杜绝此类情况。
其次,检验已有成果,提高学术质量。学无止境,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学术论著需要一个砥砺打磨的过程。很多已有的学术成果尽管不乏学术价值,在一段时间内为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本身还未能尽善尽美,还有程度不同的发展潜力和提高空间。
拿我个人的几部著作而言,从《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到《六朝小说的文体与文化研究》、《魏晋士人人格精神》的确能看出学术提高和升华的痕迹(当然不是说没有发展提高的余地了)。
但《中国志人小说史》和《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则还有较大的修订、提高和打磨的必要。大家如果能把自己的旧作认真地加以打磨,修订,提高学术质量,那么无论是对学者本人的学术生命,还是对六朝小说研究乃至整个学术事业,都是功德无量的大善之举。
第三,规划未来蓝图,创建新的学术项目和领域。和古代文学很多传统学术领域相比,六朝小说研究相对比较年轻和薄弱。因而它可能发展和开辟的新领域也就相对会多一些。未来六朝小说研究的可开发领域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献资料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扩大。六朝小说在文献资料整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总体来说还不够系统和完整,完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整合和扩大。
具体工作包括:单本作品的整理点校、亡佚作品的进一步钩沉辑佚。在这两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全汉魏六朝小说》的整理编纂工作。
作者注评《世说新语》
二是六朝小说史述的综合完善。目前有关六朝小说史述的工作尽管成果不少,但相对比较零散,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其中有六朝小说的断代史,也有断代类型史,也有通史中与六朝小说有相关部分等等。而且各自的角度写法,详略程度等均各有不同。
如果能在统一的学术理念下,对六朝小说已有的成果充分吸收的基础上,写出能过全面反映六朝小说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演进脉络的既新且全的《六朝小说史》,将会是对古代小说研究乃至学界一大贡献。
三是六朝小说的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平心而论,个人以为这个方面需要做的工程还十分巨大。从目前情况来看,以《世说新语》为主体的志人小说与玄学等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研究已经相对较为深入。
而志怪小说与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尤其是与佛教道教文化的内在关联,还缺乏深层意义和全面意义上的观照和研究。尽管这方面的零散文章有一些,但还缺乏体系意义上的整体驾驭和处理。
如果能参照《世说新语》的相关文化研究并借鉴前贤的相关论述,把志怪小说的历史文化研究全面加强和提高,应该能使六朝小说的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取得很大突破和提高。在此基础上,打通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之间的壁垒,把两个方面的文化解读合成观照,想必又会有很多新的学术创新点会萌生激发出来。
四是六朝小说文体和艺术形式的研究。这方面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类似,成果尽管斐然,但潜力仍然巨大。在《世说新语》和志人小说研究方面,有关“世说体”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兴趣。但还显得比较孤立和突兀,还缺乏与之相应的其他方面研究。而志怪小说的文体和艺术研究则还显得泛泛,有待从艺术形式或美学角度的更深层级切入和深入钻研。
五是六朝小说研究与新的研究方法的融汇结合。尽管以上提到的六朝小说本体研究不乏生机,但从更超前的理念出发,应该考虑到六朝小说研究更长远的规划。而要使六朝小说研究的生命更加长久和具有生长优势,就必须借用生物学领域杂交优势的原理。让新的研究方法帮助六朝小说研究嫁接出新的学术品种。
近二十年来,我本人一直在致力于把西方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主题学的方法移植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的尝试,其项目名称初步设想为“中国叙事文化学”。
具体做法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编制《中国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即参考西方《世界民间故事主题类型索引》的方法,根据中国叙事文学的具体情况重新进行分类和类型索引编制。二是对其中重要个案故事类型进行地毯式的材料勾稽和全方位的文化文学解读。
作者编著《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
目前两部分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的先期工作《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已经竣工,即将出版问世,唐以后的索引编制工作也在筹备中。
个案故事的系列研究也取得一定量化成果,已经有近30篇博士硕士论文围绕该选题进行。其中与六朝小说相关的内容占了较大比重。希望通过这个尝试来打通小说和其他文体之间的界限,打通六朝与其他各个断代文学之间的界限,打通中国传统学术研究视角与西方学术理念的界限。
也希望和欢迎更多的同行各显神通,在开拓六朝小说研究领域,创建新的学术增长点上作出更多更大的成就。
六朝小说这块学术园地已经开垦,但还远没有达到深耕细作和精细加工的程度。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编制,为相关学者提供一定的学术信息,为六朝小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阅读】
苗怀明辑,王振良、曹震补《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古代小说论著简目》
本文原载《中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2期,为作者主编《六朝小说学术档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
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