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程毅中:近体小说论要

程毅中 古代小说网 2020-11-15


《近体小说论要》,程毅中著,北京出版社2017年7月版。


目  录


引言

"四大奇书"的演化

      从“说三分”到《三国志演义》

      从宋江三十六人故事到《水浒传》

      《西游记》的累积和演化

      《绿野仙踪》对《西游记》的“改造”

      《金瓶梅》的疑案和错案

《清平山堂话本》与“三言二拍”

清代小说的新发展

《醒世姻缘传》的说话基因

《儒林外史》的重大突破

《歧路灯》的求真写实

《红楼梦》的继承和创新

后记


引  言



 中国小说是历史地发展的,体制不断变化,题材不断更新,范围不断扩展,门类不断增多。简单说来,古代小说可以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大体系。

 前贤多把古代的白话小说称为“通俗小说”,可能是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巨大影响所奠定的,大概是为了与“五四”以后的白话小说相区别。

程毅中先生

但“通俗小说”与“文言小说”不能构成相应的两分法,在逻辑上不是统一的分类概念。我在许多场合曾试用古体小说和近体小说的名称来对举古代的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得到了不少同道的认可。这里就近体小说的发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四讲里讲到宋人“说话”时说:“这类作品,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我把这一大变迁称为中国小说的第三次变迁,因为此前曾有过两次比较明显的变迁。

程毅中校注《轮回醒世》

宋代之后兴盛起来的白话小说则是由话本的编创和传承所引起的。宋人话本的创新意义除了使用白话,还在体裁上衍生了以章回体为主的近体小说。

 如浦江清师所说:“没有宋元话本就没有后来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长篇的章回小说;没有这些无名氏文人,就不可能产生施耐庵、罗贯中这样伟大的小说家。宋元话本的重要地位即在于此。”(浦江清《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1版,222-223页。)

 话本并非宋代才有,至晚唐代就有“说话”之称,与讲经、转变一起进入宫廷了(《高力士外传》),敦煌遗书有《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画)本》之类的作品,而且《王陵变》《李陵变》《季布骂阵词文》等实际上也是广义的话本。

 唐代还有“人(民)间小说”“市人小说”等名称,只是未见话本留传(详见拙著《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四章《通俗小说与游仙窟》。)。

但说话技艺到宋代才兴盛起来,引起了文人、学者、官僚们的注意,并由市井进入了宫廷。因此我统称之为近体小说。

《宋元小说研究》

北宋时党进听到“ 说韩信” 的故事(《杨文公谈苑》),杨安国引过赤松子赠张良的诗(《类说》卷五六《刘贡父诗话》),王彭听到说三国的古话(《东坡志林》卷一),吕缙叔听过僧希用的史汉书讲说(梅尧臣《吕缙叔云永嘉僧希用隐居能谈史汉书讲说邀余寄之》诗)。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影戏”条说:“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

后来如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二就说“小说起宋仁宗时”,清代人多据之沿袭其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七,载周穜奏章为传闻的故事做解释说:“必是市井小人听说前代史书语传者为此尔,今岂有此事。”(《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5年11月1版34册,12298页)

程毅中先生手迹

所谓“听说前代史书语传”,就是从市井听来的讲史,可见这类故事已为士大夫所熟知。宋徽宗时的东京,勾阑瓦肆曾有许多说话人在演出,据《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的记载,有“孙宽、孙十五、曾无党、高恕、李孝详讲史。李慥、杨中立、张十一、徐明、赵世亨、贾九小说”,尤为著名的是“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另有“毛详、霍伯丑商谜,吴八儿合生,张山人说诨话”,也可以列入说话人的名单。

 南宋临安的说话人也很多,影响很大,如张仲文《白獭髓》所说:

      绍兴间行都有三市井人,好谈今古,谓戚彦、樊屠、尹昌也。戚彦乃皇城司快行,樊屠乃市肉,尹昌乃佣书。有无名人赋诗曰:“戚快樊屠尹彦时,三人共坐说兵机。欲问此书出何典,昔时曾看王与之。”(原注:“与之”乃说书史人。)(《丛书集成初编》排印《历代小史》本)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说“说话有四家”,但除小说、说经、讲史书三家之外,没说清楚第四家是什么,至今存有疑案。

 讲史家是早有悠久历史的,汉代的《虞初周说》应该是讲史的先驱,前人都认为“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张衡《西京赋》)。讲史家的传统伎艺,唐宋以来始终传承不断,到南宋则“小说家”更为盛行。

据《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和《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的记载,演史的有乔万卷、许贡士等二十余人,小说家有蔡和、李公佐等五十多人。

 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引子》是一篇宋代说话的重要史料,题下原注“演史讲经并可通用”,已显示了以小说家为主的潮流。后面《小说开辟》著录的篇目有一百多种,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八个小类。这可以说明南宋时小说家比讲史家更受人重视。

《宋元小说家话本集》

 大概因为小说家题材广泛,故事有趣,篇幅短小精悍,说话人更接近平民生活,艺术精湛巧妙,如《都城纪胜》所说的:“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因此,长篇的讲史平话和题材多样的小说家话本相结合之后,才产生了像《水浒传》这样的辉煌巨著及许多章回小说。

 当然,讲史家的题材重大,人物众多,说话人和书会先生知识渊博,能给听众以文化娱乐、历史知识和品德教育,始终是近体小说的重点项目。

 从题材和素材来说,几乎所有的宋元讲史话本都有传承的改编本。如元刻本《全相平话》中的《武王伐纣书》演化为《列国志传》《封神演义》,《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融化入《列国志传》及《孙庞演义》《走马春秋》,《前汉书续集》演化为《全汉志传》《两汉开国中兴传志》及《东西汉演义》等(详见拙作《简述明代前期的几种历史演义》和《从〈前汉书平话〉到〈东西汉演义〉》,载《明代小说丛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版)。

《清平山堂话本校注》

《永乐大典》本《薛仁贵征辽事略》融化入《隋唐两朝志传》及《唐书志传》《说唐后传》《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等,但更早的唐史话本却失传了。《五代史平话》与后出的《南北两宋志传》有交错重合的关系(《南宋志传》实当作《宋传》或《五代志传》),另有一部题为罗贯中编的《残唐五代史演义》,可能有更早的祖本,源自另一个系统的五代史话本。

 还有一部《三遂平妖传》,也传为罗贯中所编,从语言风格看,似乎还保留了不少宋元话本的因素。它也是在讲史中融合了小说家的成分,编定的时间应该略早于《水浒传》(参看拙作《再谈二十回本〈三遂平妖传〉》,原载《文学遗产》2004年6期),不过冯梦龙补编的《新平妖传》却造成了文献考证的混乱。

 最重要的是《三国志平话》和《宣和遗事》, 留待后面再说。

《明代小说丛稿》

 宋元讲史的话本,现存的大多是元代刻本,以元末作为下限,只能据以大致推测宋代讲史的实况。我们必须注意到,讲史是连续演说的长篇故事,其话本只是提纲性的简本。

 话本作为一种俗文学,除了口传性无法保存之外,还保留着群体性(因而又有匿名性)和传承性、变异性的特点。

 在没有留声机、录音机的时代,不可能留下完整的语录式的繁本,因而不足以说明宋元说话的艺术水平。《三分事略》和《薛仁贵征辽事略》的标题就显示其只是粗存梗概的节略。有的文本只是抄录史书的资料,口语化程度极低,甚至节略到难以读通的地步(参看拙作《从〈三分事略〉谈话本的繁简》,载《三国演义学刊》1,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版,48~55页)。

例如《薛仁贵征辽事略》,题名“事略”,就说明它只是一个唐史故事的节略本,演说时一定还会加上许多细节的铺叙。但从现存话本看,薛仁贵一次次被张士贵和刘君昴冒功,还屡遇险境;唐太宗要找白袍小将,一次次错失机会,擦肩而过。

 这种波澜迭起的“悬念”,正是说话人的叙事艺术,现代曲艺叫作“包袱”或“关子”。其中有一首诗:


凛凛威风冠世雄,

扶持唐世定辽东。

能交海外烟尘静,

皆在天山三箭中。

 这首诗和许多情节,又保留在成化刻本《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词话里(文字略异),可是“将军三箭定天山”的战役不是唐太宗时的事,而是唐高宗时打九姓突厥的战绩。

 明代龚绍山刻本《隋唐两朝志传通俗演义》里的薛仁贵故事另有所本,但也收入了“三箭定天山”这段故事,把它改写一番插到第八十九回之后,出现了两个八十九回,这是明代书坊主人胡编乱改的产物。

《古代小说史料简论》

 稍早的熊钟谷本《唐书志传》第八十九节也有“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故事,则把《事略》里的扶桑国改成了铁勒,把元龙、元虎、元凤三将改成了万留公、万济公、万通公,把那首诗改成了宋范菊轩的作品。于此也可见宋元话本对明代小说影响之一斑。

 明代的书商坊主,一方面对话本肆意删节,减低成本,以利销售;另一方面又模仿《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做法,在改编时标榜“按鉴演义”、“按鉴校正”、“参采史鉴”,杂抄了许多书面资料,往往强调纪实,反而损伤了说话的艺术特色(陈大康先生称之为熊大木模式)。

 所以在《三国志演义》之后,就没有产生出优秀的讲史演义小说,可能就因为没有像罗贯中那样的专业作家来“编次”。明代不再出现有文化的书会才人,应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原因。这里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研究总结。


后  记



 1957年,我的导师浦江清先生给我指定了第一学年的论文题目是《宋元话本》。不幸的是,我还没有开始准备,浦先生就猝病辞世了。六十年来,我始终把宋元话本作为业馀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总想把这个题目回答得完善一些。

《程毅中文存续编》

 2013年5月,我应横山书院之邀,做了一次《中国小说的进化和变迁》的讲演。由于自己准备不足和时间局促,讲到第三次变迁就草草收场了。事后感到有些遗憾,觉得对不起那天的受众。

 2014年,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主编的《国学茶座》向我征稿,我就对讲稿中第三次变迁的部分做了一些补充,交给他们审阅。承编辑部不弃,文稿在《国学茶座》上分五期连载了。

 发表之后,自己还意犹未尽,对修改稿又做了再一次的补充,成为第三次的改稿,并改题为《近体小说论要》。

  感谢北京出版社的同行愿意把它和我的《古体小说论要》一起,列入《大家小书》系列出版,我也愿意以此来答谢初稿的听众和读者。

程毅中校注《隋唐嘉话》

“近体小说”是我自己定的名称,指的是1919年以前的白话小说。它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一种新体小说,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第三次变迁。

  浦江清先生曾概括地指出:“没有宋元话本就没有后来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长篇的章回小说;没有这些无名氏文人,就不可能产生施耐庵、罗贯中这样伟大的小说家。宋元话本的重要地位即在于此。”我只是对这段话做了比较详尽的阐释和论证。

 在中国小说史的学习中,我逐步领悟到文学的发展还是以渐变的进化为主,虽然有许多显著的变迁和创新,但基本上是以传承为基础的。

  即使话本兴盛于宋代,其前早有“俳优小说”“市人小说”的遗传基因,而它对后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悠久深远的。因此,我们要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下,进行研究和创新。

《中国诗体流变》

 在学术研究的进程上恐怕也是如此。如果说我对中国小说史有点滴的心得新见的话,也是传承前人师辈的成果。

 我对第二位导师吴组缃先生的小说史学术思想,谈过一些个人的体会,把它作为本书的代序,因为在小说史的宏观考察上接受了吴先生的指导。

 近体小说汗牛充栋,研究的成果又是日出不穷,我读得不多不细。在没有充分掌握文献资料之前,就想对近体小说做宏观的研究,实在是自不量力。限于年老多病,我已经没有力量再去补课了。

《唐代小说史》

 对于清代之前的作品,我在《宋元小说研究》和《明代小说丛稿》两书中已做了初步的探讨,读者可以参看。清代部分更是我的缺项,这次改稿勉力补写了几节,稍作补救。即使作为概论性的小书,疏漏之处也一定不少,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2月25日

【相关阅读】

程毅中:古体小说论要

程毅中辑注:《宋元小说家话本集》

程毅中:《李師師》校注初稿解题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

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