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李永平:《禳灾与记忆:宝卷的社会功能研究》
宝卷是口头传统在中古以后,以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为背景,用通俗的韵白、诗、偈子、曲牌、十字佛 ( 亦称攒十字 ) 等凑集成文,并仿照佛经设置品,划分篇章,劝人向善,或阐明某种宗教教义,以期实现禳灾祈福目的的口头传统。
神话观念认为,人类“罪愆”会导致的灾异、瘟疫和社会动荡,甚至让末日劫难到来。宝卷中有《救劫宝卷》等,力劝要民众修行佛道,一心向善。
民众这一“受迫害的想象”启动了替罪羊机制。替罪羊机制的存在,使宝卷成为禳灾文本。人们对瘟疫、天灾、疾病、战争的恐惧,对吉祥美满渴望,自觉担责,成就了自我“修炼”与人为“善”的道德宗教,这对社会秩序的形成至关重要。修禊“污染”,禳解“灾异”是禳灾故事与“做会”仪式发生的神话观念基础。
“拜寿”、“度关”、“安宅”、“破血湖、“禳顺星”、“醮殿”、“解结”等禳灾除祟、祈福延寿仪式,都是范热内普所谓的“通过仪式”。民众通过不定期举办的“度关”仪式,象征性的进入神圣场域,模仿旧我的死亡,过错的勾销,修禊“污秽”,表演新我的再生,使罪恶得以涤除,活着的修行者获得“度脱”,生前修行者得以超度。
其固定的模式是禳灾—洁净模式。该模式通过“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仪式场域,象征性地“赎罪”,预防“天谴”。
宝卷“语言”、“音乐”、“图像”程式同样具有禳灾解结的功能。宝卷韵文以“七言”、“十言”(“七言”发展而来)为主。不同于文人的七言诗,“七言”的渊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神祇祭祷仪式中的祝语或祝嘏辞(神回答的语言)。它的内容和仪式包含禳灾和祈福两个方面。
另外,配合“水陆画”的宣卷,是为超度亡灵,祓救幽冥,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法事活动,其主要内容为设斋诵经,礼忏施食,成为明清“三教合一”大背景下形成的民俗现象。
宣卷和抄卷活动,让民众有了道德礼仪、美德标准、节日农事、彩灯类型、摆灯还愿、草药功效、命理知识、写信格式、民间禁忌等方面的共同知识,形成“记忆共同体”。宝卷的内容成为中国民间日常生活的内容和表征,具有明显的民族志性质。
宝卷更能贴近乡民的心灵图景,其表达也是即时的、熟悉的,人际互动和参与式的。作为民族过去的精神表征和集体记忆,宝卷建构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和我们道德的出发点,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自己一部分道德特性。
根据德国学者阿斯曼的观点,社会集团记忆形成的关键环节在于文本与仪式的经典化。文化记忆的媒体有口头宣卷、文字抄写、印刷、祝祷、祓禊仪式等,宝卷就是拥有这些记忆类型的“民族志”,建构的是“想象的共同体”。
前言:宝卷概说
绪论
一 蒙元政权与口头传统的异军突起:兼及中国文学范型的演变
二 宝卷研究史回顾
三 宝卷的搜集、整理出版情况
第一章 禳灾救劫与天书传统:宝卷来源的人类学解读
一 《香山宝卷》宝卷作者问题的人类学阐释
二 宝卷与天书传统
第二章 禳灾叙述与功德信仰
一 宣卷、抄卷与禳灾
二 宝卷宣卷及编创变异: 以“包公错断颜查散”故事为中心
三 宣卷、抄卷与功德信仰
第三章 宝卷禳灾传统与叙述程式
一 语言程式
二 结构程式
三 音乐程式
四 图像程式
第四章 禳灾仪式中的知识、信仰与族群记忆“共同体”
一 宝卷中的知识与信仰
二 宣卷与族群记忆
三 宝卷体裁、记忆与认同
第五章 禳灾与救劫:宣卷仪式与神圣场域
一 仪式的功能理论
二 宝卷宣卷仪式
三 仪式与空间控制
四 宝卷宣卷仪式之神圣空间
第六章 神话观念到民间信仰:明清宝卷所见西王母信仰探源
引言 民间信仰中的西王母
一 殷墟卜辞中的“东母”、“西母”
二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
三 从神话观念到邦国首领
四 作为至上女神“西王母”
附录一 一个祭祀禳灾的神话文本:臊子面文化传统论
引言 隐秘的叙事与臊子面起源传说
一 “屠龙”禳灾与“替罪羊”机制
二 周人脤膰禳灾祭祀与臊子制作技术
三 周原一带小麦的种植与祭祀中心的确立
四 文王“屠龙”神话与周人的神话历史
五 圣餐仪式与岐周臊子面祭祖传统
余 论
附录二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未著录中国宝卷
——兼《中国宝卷总目》补遗
一 《中国宝卷总目》未著录宝卷种类补遗
二 《中国宝卷总目》未收录版本补遗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十多年前撰写博士论文时,我发现宝卷中也有许多包公故事。可惜由于当时对宝卷了解有限,而宝卷中的包公故事又数量庞大,论文中的这一部分只能割爱。
近几年来,单位变动,专业调整,研究接续1996年硕士阶段的思考和偏好,实现了整体的“人类学的转向”。在广泛的材料积累和当代理论参照下,从本土出发,立足于跨文化、跨学科视野,从神话、民俗、宗教信仰等角度思考文化文本及研究范式,我有了新的体会。
从理论上看,“文化文本”是文学人类学对“文学”实质性地反思与突破,从方法上看,“四重证据”是文学和文化研究范式的革新。
经过数年的转向,观念上淡化了学科壁垒,消除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认识偏见,再来审视一向被视为“民间文学”的宝卷,真正体会到文学人类学的转向之于观念的巨大冲击。
宝卷是“文化文本”。一方面,由于其中的一部分宝卷是宗教教派的经卷,一部分是民间信仰的故事卷,还有一部分是“仪式卷”,有图像、有音乐、有叙述程式、有民俗仪式。因为如此,研究俗文学的学者、研究宗教教派的学者和研究社会结构变迁的学者,对宝卷的归属容易各执一端,刻意强调某一个方面,把宝卷割裂开来。
另一方面,宝卷分布广泛,地域特色明显。所以近年来,宝卷研究以地域特色划分,强调地域特点而忽视了整体特性。认识到这些问题,以独立地,综合地眼光,考察宝卷的历史、社会功能和传播变异,结合人类学对宝卷的反思,笔者认为宝卷背后贯穿的是禳灾救劫的神话观念,其核心价值和功能是禳灾!
本书写作时断时续,期间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于2015年夏。由于对宝卷的“禳灾”功能思考还不够成熟,本书不打算系统地论述这一见解,留待下部书完成。
拙作的部分章节已经在《民俗研究》《思想战线》《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家》等期刊发表,收入本书时都做了补充修订。
另外,收入拙作附录二的《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未着录中国宝卷——兼<中国宝卷总目>补遗》一文是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胡明丽馆员合作完成的。
在拙作即将付梓之际,2015年9月,年届八十高龄的中国俗文学史专家车锡伦先生来西安,应邀在陕西师范大学做了学术报告。为修订《中国宝卷总目》,车先生又前往校图书馆,目检古籍部收藏的全部宝卷。
先生身着唐装,细致地目验,果断地评述,执着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感染了在场聆听教诲的每个师生。
从2009年第一次在北京面见先生请教,在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开始了对宝卷的思考。七年弹指一挥,如今拙著即将付梓,惴惴之情难以释怀。
大唐古都启夏门
2016年元月
李永平
李永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比较文明、俗文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中国宝卷整理与研究”的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专项等科研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 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近年来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外国文学研究》《思想战线》《文艺理论研究》《民俗研究》《文史知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苹果手机用户可长按
并“识别图中二维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