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徐永明:《中国古代戏曲考信与传播研究》
目 录
1、高则诚生平行实新证
2、女诗人孟蕴和戏曲作家孟称舜
3、冯小青其人真伪考述
4、论戴良、宋濂、汤显祖对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模仿
5、《汤显祖全集》订误一则
6、明末清初曲家邹式金、邹兑金兄弟家世考
7、孤本传奇《文渊殿》的流传、剧情提要及其创作年代
8、清代传奇《凤雏圆》及其本事
9、姚燮与《复庄今乐府选》
10、管庭芬未曾重订《曲海总目》
11、张宗祥与戏曲
12、汤显祖戏曲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演出及其研究
13.the backdrop of reginal theathre to Tang Xianzu’s drama
14、中国古典文学的可视化途径,以汤显祖为例
附录
1、浙大人文学院促成遂昌与斯特拉夫德市关于开展汤公和莎翁文化交流合作的经过
2、浙江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共同促成遂县与莎士比亚故里文化合作交流大事记
内容提要
明释来复编的《澹游集》载有《琵琶记》作者高则诚诗二首、文一篇、尺牍一通,为原来《琵琶记》的研究者所未见。本文根据这些新发现的高则诚诗文及相关材料,对高则诚的生平,尤其是晚年的若干疑点问题作了考察,以为高则诚确实有过翰林国史院典教官的授职,其卒年不是通行所谓的至正十九年,而是至正二十年(1360)夏至是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其《琵琶记》的创作时间和为朱元璋征召不起事均发生在至正二十年。
孟蕴是明初的女诗人,“亚圣”孟子的后裔,其生平事迹和创作一直晦而不彰,诸多有影响的工具书均无其条目。孟称舜是晚明著名的戏曲家,是孟蕴同里同族的后辈。孟称舜刊印过孟蕴的《柏楼吟》诗集,且有序,此序为2006年6月出版的《孟称舜集》所失收。孟称舜作有传奇《贞文记》,说的是宋末松阳女诗人张玉娘未婚守节的故事,在了解了孟蕴未婚守节的事迹后,我们不能不说孟蕴的事迹对孟称舜创作《贞文记》产生了影响,而这一点,为过去的研究者所忽视。本文不赞同徐朔方师认定的《贞文记》作于清代顺治十三四年的说法,认为《贞文记》原来所署的年款为真实可信。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明代才女冯小青悲凉的呻吟和凄苦的命运,令后世无数读者为之唏嘘感叹,伤悼不已。然冯小青其人和作品的真伪,明清以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许多文人和学者的笔墨都曾涉及到冯小青,如钱谦益、陈子龙、卓发之、卓人月、徐士俊、来集之、吴炳、朱彝尊、焦循、陈文述、俞樾、陈寅恪、潘光旦等。本文对四种主要的《小青传》的版本和源流以及明清以来小青真伪问题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和考述,补充了小青为冯梦祯儿子冯云将之妾的证据,否定了小青为钟小天(开平)之妾的说法。本文还认为戋戋居士所作的《小青传》有可能出自钱谦益之手。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书信体名篇,后世多有仿作。元末戴良的《送宋景濂入仙华山为道士序》,是为宋濂代言的作品。宋濂的《答郡守聘五经师书》是他为拒绝朱元璋征聘而写的书信。 汤显祖的《与司吏部》,远绍嵇康的绝交书,近学宋濂之文,以家庭状况、身体状况、生活条件和气候条件等理由,申明了他不愿去北方任官的理由,实则是不愿与北京的执政者沟通合作,显示了他守正不阿的品格。
徐朔方先生笺校的《汤显祖全集》载有汤显祖《送刘参藩寄问东莞覃见日卢海畴诸子》一诗,徐先生之笺有误,本人据明刘宗周所编明崇祯六年木刻本《(绍兴)水澄刘氏家谱》考得刘参藩乃绍兴人刘炆,非临川人刘一澜。
邹式金(1596-1677)和邹兑金(1599-1646)是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各有曲作传世。尤其是邹式金编的《杂剧三集》,是继明沈泰所编《盛明杂剧》的重要杂剧总集,向来为学界所重视。然而,对于邹氏兄弟,我们对他们的生平和家世所知甚少。2007年至2008年间,前后出现了两篇研究《杂剧三集》的同题硕士论文,考证了编纂者邹式金及其儿子邹漪的家世和生平行实,有筚路蓝缕之功,但疏漏尚多,且叙述过于简略。本文在两篇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利用新的材料对邹氏家世作了进一步考证和梳理,从而使邹氏从宋元以来一直到明清的七百余年的家世得到了更加清晰和完整的展现。邹氏作为无锡望族,其爵禄科第之联蝉奕叶,诗礼文艺之相传久远,算得上是封建时代江南的文化奇观。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文渊殿》二十七出,上下两卷,清抄本。九行行二十字,四边双栏,楷体。国内综合性或专业性文学艺术类工具书均无著录,当为海内仅存孤本。此书原为海宁人查有圻(1775-1827)藏书,嗣为燕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最后飘洋过海移藏哈佛燕京图书馆。有圻祖上在天津长芦以盐务起家,家门鼎盛,交通朝贵,显赫无比,故俗呼曰“查(遮)半天”。京剧有《潘查斗胜》,演的就是潘氏和查氏斗富的故事。 后因盐价为京官所劾而治罪,家业始败,一蹶不振,收藏的图书文物,渐渐易手。剧演吕后称制纂权,计芟刘氏,终为刘氏所败的故事,本事出自《史记》,但有较大的改动。考此剧“玄”字缺笔,避康熙名讳,且使用“文渊殿”、“东、西厂”、“广信府”等明代始有的机构和地名,作品作于明末清初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排除作于康熙中后期的可能。
清无名氏传奇《凤雏圆》,仅存姚燮编纂的《复庄今乐府选》本,现藏浙江图书馆。剧写明“靖难之役”后,刑部狱官魏泽、少师姚广孝、山寨王盛天保及其妹翠云等为救护方孝孺之子、铁铉之女免受权奸陈瑛迫害而展开斗争的故事。本文对剧情作了介绍,并对本事作了考证。
姚燮的《今乐考证》已为广大的戏曲研究者所熟知,然其生前还曾编纂过一部大型的戏曲选集《复庄今乐府选》传世,则未必尽人皆知。此书原为192册,现存168册,分藏在国家图书馆(2册)、浙江图书馆(110册)、宁波天一阁(56册)三处,从未刊行。笔者利用工作之便对此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此书极具文献价值:一、姚燮的校记、题识、评语是研究姚燮本人及所选作者作品的重要史料。二、是书所选有37种子目已别无传本,故这些杂剧传奇对于研究明清的戏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汤显祖剧作在西方的译介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了白之(Cyril Birch)教授翻译的《牡丹亭》全本。汤显祖剧作在西方的舞台演出,则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陈士争版、青春版、浙昆版、皇家粮仓厅堂版《牡丹亭》等在西方舞台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极大推动了汤显祖剧作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汤显祖及其剧作的学术研究,则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迄今为止,英语世界关于汤显祖及其剧作的博士论文有9篇,专著、论文集或涉及汤显祖的专著则有9部,论文则有20余篇之多。关于汤显祖的剧作,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在《牡丹亭》。西方学者对汤显祖“情”的表达和《牡丹亭》所体现的“情”的力量,给予了一致的肯定。
据《重订曲海总目》书后管庭芬所撰的跋及管庭芬《日谱》所载,管庭芬于《曲海总目》仅有“校录”之功,而无“重订”之实。《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于是书著录有误。
张宗祥(1882—1965)字阆声,别号冷僧,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本文从戏曲活动的记录、戏曲文献的整理、戏曲作品的改编、戏曲作品的创作、戏曲理论的探索几个部分介绍了张宗祥的戏曲活动和戏曲成就。文末附有张宗祥曲论数则。
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川,先后在江苏南京、广东徐闻、浙江遂昌等地做官和生活。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在浙江遂昌知县的任上弃官,回归临川故里,直至去世。汤显祖游历和生活的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晚明戏曲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汤显祖之所以在戏曲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除了与他个人的禀赋才华、晚明尚情抑理的反道学思潮有关外,还与他上述游历和生活的这些地区的戏曲环境有关。本文试图将汤显祖置于述区域戏曲环境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汤显祖各个时期的戏曲活动。 这是一篇向英语世界介绍汤显祖的文章。
当代西方教学和科研中常用的可视化数据库和软件,主要有ArcGIS 、QGIS 、CHGIS、CartoDB、Worldmap、CBDB、GEPHI等数据库和软件。其中“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a Historic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project)是由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包弼德教授(Peter K.Bol)主持的项目,与中国的文史研究直接相关。利用上述数据库和软件,以汤显祖为例,展示了汤显祖路经和活动地点、社会关系地理分布、社会关系点线表达等多种可视化途径,给人以直观明了,耳目一新之感。这些数据库和可视化呈现方法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将起到极好的辅助作用。
后 记
本书是我的戏曲研究论文集。
我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元明清诗文的研究,二是元明清戏曲的研究,三是元明清文献的整理,四是英语世界古典文学的相关研究,五是数字人文的探索和实践。这本戏曲论文集,是我元明清戏曲研究的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之所以能写点戏曲方面的文章,要感谢两位先生:一是李修生先生,一是徐朔方先生。
我硕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专业方向是古典文献学,导师是龙德寿先生。时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承担了高校古委会的重点项目《全元文》的编纂,所长李修生先生、副所长龙德寿先生率领全所师生投入了这项工作,李先生还想以编纂《全元文》为契机,将北师大古籍所打造成全国元代文学研究的重镇,故当时不少研究元史或元代文学的知名学者如蔡美彪、陈高华、邓绍基、袁世硕、杨镰、李梦生等被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讲学或参加会议,一时之间,全所上下,研究元代文化和文学的风气甚是浓厚。
李先生本人是研究元代诗文和戏曲的大家,著有《元杂剧史》《中国文学史纲要》(宋辽金元文学)等著作,主编过《元曲大辞典》《古本戏曲剧目提要》等工具书。给研究生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元代诗文”和“元代戏曲”等。
李先生的戏曲课,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将元代戏曲的产生和发展置于整个元代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加以叙述,特别强调元代戏曲发展的历史分期;二是结合他自己对元代曲家个案的研究,示人以治学的门径;三是重点讲解名家名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李先生是一个文学史家,他的授课和他的文学史论著一样,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虽然我的硕士论文不是戏曲方面的,但李先生的戏曲课还是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后来南下报考徐朔方先生的博士,也与李先生上课时介绍到了徐先生的观点有关。
徐朔方先生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我硕士毕业后来到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主要负责善本书的管理。徐先生是浙图古籍部的常客,他常常登山至初阳台,再从棲霞岭翻山而下至孤山的浙图古籍部看书。
徐朔方先生
在确定报考徐先生的博士至入学前,我与徐先生有过多达17封书信的交流。入学后,听了徐先生开设的四门课:“先秦诸子”、“史汉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小说史”。
说来惭愧,徐先生是研究戏曲小说的大家,但我戏曲小说的书读得少,博士论文始终不敢在戏曲小说中选题,徐先生倒非常宽容,同意我在诗文中选题。虽然我博士论文做的不是戏曲的题目,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我也从徐先生的戏曲教学和科研中获益良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与徐先生的通信和交谈,知道徐先生在思考的问题和所做的事情,渐渐悟得徐先生治学的路径。
譬如,徐先生有一段时间在研究《西厢记》的创作年代,考证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于金哀宗时期,他曾来信说:“《西厢记》是否金人作,虽持论如此,未必以为能得同人之首肯,是非恐非数十年内泾渭分明也。”后来,徐先生《论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创作年代》发表后,曾跟我说起这是他平生最满意的论文之一。
徐先生所有研究工作均以对文献的搜集考辨为基础,为了研究汤显祖,他对晚明的整个戏曲状况都作了深入的调查,撰写了三十九位曲家的年谱,结集成《晚明曲家年谱》,后又增补至四十一家。徐先生曾对我说,撰写一个作家年谱与撰写同时代多个作家的年谱没有大多区别,因为很多要看的书大致是相同的。
我的博士论文《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正是受徐先生的话启发,撰写了黄溍、胡助、吴师道、柳贯、吴莱、宋濂、王袆等多个作家的年谱。
二、通过徐先生的戏曲课,我对元明清戏曲的源流及戏曲史上的重要问题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关于元曲,徐先生会谈到金元杂剧的概念、金元杂剧的演出中心、《西厢记》的创作年代、《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优劣、《录鬼簿》的得失、《窦娥冤》的版本、《元曲选》中金代杂剧的印迹、世代累积型创作等问题。
关于南戏,徐先生会谈到《琵琶记》的思想倾向及人物形象、南戏的起源和流行区域、“荆刘拜杀”等内容。
关于传奇,徐先生会谈到传奇与杂剧的用韵、四大声腔、《五伦全备记》、魏良辅对昆腔的改革、梁辰羽《浣纱记》、汤沈之争、汤显祖《牡丹亭》、高濂《玉簪记》、袁于令《西楼记》、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问题。
徐先生上课,讲的都是自己的研究心得,所举例子往往信手拈来,体现了对相关文献了若指掌的精深造诣和大师风范。
三、徐先生教导我们不迷信权威,要独立思考。徐先生在上课时曾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学习也是这样。不要盲目相信名流,不要将老师的话当作金科玉律,要独立思考。”
徐先生说,即便是王国维这样的大家,也有不少错误,如《窦娥冤》第三折,他的标点就有错误。王实甫的《丽春堂》,他连主角的姓名都搞错了。
他也批评他的老师王季思,说:“王季思编《中国十大悲喜剧》,我不赞成。他把《西厢记》当成喜剧,读过外国文学的人都不会赞成。”又说:“对王实甫《西厢记》的考证,我两次批评了我的老师王季思,不是我对他有意见,他也批评过他的老师陈中凡,我是学他的样。”
读徐先生的论文,我们常见到徐先生对权威的挑战,对成说的批判,学术论文写得虎虎有生气,体现了鲜明的学术个性和求真求是的学术态度与精神。
我发表的第一篇戏曲论文是《管庭芬未曾重订〈曲海总目〉》,是徐先生戏曲课的作业。管庭芬的《日谱》稿本藏在浙图善本库,我利用工作之便写了这篇文章,得到了徐先生的肯定。徐先生还鼓励我将我的发现写信告诉赵山林先生,因为赵先生的《中国戏剧学通论》一书提到了《曲海总目》的编纂者问题。
我写的第二篇戏曲文章是《姚燮与〈复庄今乐府选〉》,也是利用工作之便,对浙图善本库珍藏的大型戏曲选集《复庄今乐府选》作了考述,论文也得到了徐先生的肯定,后发表在《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上。
我发表的第三篇戏曲论文《高则诚生平行实新证》,是我在复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利用新发现的高明的诗文和书信写成的。徐先生曾撰写过《高明年谱》,对高明撰写《琵琶记》的时间作过考证。
我曾指正过徐先生《高明年谱》中的一条系年错误,得到过徐先生认真的回复。而当我发现高明新的诗文和尺牍,并撰写出论文想与徐先生交流的时候,徐先生却因保姆照看不周,跌成重伤,昏迷不醒于病床上许久了,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论文集中的《冯小青其人真伪考述》一篇也与徐先生有关。
我在浙图善本库发现了冯小青《焚余集》的抄本,集后还附有《冯小青传》。我复印了一份寄给先生,并想请先生谈谈对冯小青其人的看法。
徐先生的几封信都谈到了冯小青:“冯小青是否实有其人,未有定论。”(1998年4月11日信)
又说,“前承寄冯小青事略,小青为冯梦祯次子小妾,冯氏在孤山居九年而卒,其子居孤山或更久。旧时孤山背后有其墓,但小青二字,合成‘情’字,何其巧也。其人是虚是实,还须作进一步调查,不知尊意何似?”(1998年6月9日信)
“以前曾看冯梦祯的日记,那时却不曾留意冯小青,孤山背后以前倒有小青墓,冯曾在孤山拥有别墅。”(1998年6月24日信)
“小青事,不知冯梦祯《快雪堂集》有没有提及他儿子的小妾,一般说公公不会如此多事,恐怕只能作悬案处理。以常情而论,他儿子娶妾,应在发解之后。”(1998年7月5日信)
“冯小青我不想请你查,因你前函提起,所以随笔写了一句,是真有其人还是只是文人狡狯,我只当作悬案,不知尊意何似?”(1998年7月9日信)
从上引先生的信看来,先生对冯小青其人虚实问题是持审慎态度的,他自始至终只给我提供线索,告诉我所知道的情况,并不妄下结论。在徐先生诞辰九十年之际,我写了这篇文章以为纪念。
除了撰写戏曲论文,我在戏曲方面投入较多精力的便是参与了廖可斌学长主持的《明代稀见戏曲丛刊》的编纂。我参与的工作主要有两项:
一是协助可斌学长处理项目的事务性工作,二是负责校点明代佚曲卷及其他卷杂剧和传奇。通过对明代稀见戏曲的调查和摸排,我对戏曲版本的原生态面貌有了较深的认识,而戏曲的校点,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古籍整理尤其是古典戏曲整理工作的不易。
关于中国戏曲的传播,我自认为也做了一点点工作。2009年哈佛大学访学回来后,受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处的派遣,曾到汤显祖任县令的遂昌县挂职锻炼一年多。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促成了遂昌与莎士比亚故里斯特拉夫德市以及浙江大学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合作。具体的经过见本书收入的《浙大人文学院促成遂昌与斯特拉夫德市关于开展汤公和莎翁文化交流合作的经过》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浙大中文系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经费资助,我的博士生董雪莲、唐云芝及责任编辑宋旭华也参与了校对,多所辛劳,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徐永明
2017年12月17日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