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从小说本位到故事群落——从《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一书说开去
在《西游记》研究的诸多问题中,对本事及成书过程的考察始终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应该说,学界对从玄奘取经到《西游记》成书这一演进过程的脉络梳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似乎这一工作没有多少可供开掘的学术空间了,除非再有新的文献资料被发现。那么,在此领域到底还有没有工作可做呢?
《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赵毓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对以往的研究情况进行一番总结和反思,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憾。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两个问题是值得认真检讨的:
首先是研究思路的单一。以往的研究往往是针对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来源及成书单线进行的,那些与小说《西游记》内容关联不大的文献资料往往被无意或无意的忽视。
其次是过分关注小说文本。可以这么说,以往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围绕着小说《西游记》进行的,其他西游故事题材的戏曲、说唱文学作品大多只是作为研究材料而被使用,其自身并未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
应该说,这些研究对探讨小说《西游记》自身是很有帮助的。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眼界过窄,思路单一,剥离了小说《西游记》与整个西游故事的有机联系,遮蔽了小说《西游记》之外的西游故事,重要现象和问题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这无疑会影响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众所周知,西游故事是从玄奘取经故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原本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核,因其自身的传奇色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此成为一个话题,以想象虚构等方式进入文艺领域,后来经过上千年不断的聚合演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西游故事群落。
小说《西游记》不过是这个故事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尽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它并不是西游故事发展的终结,在此之后西游故事仍在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不断发展演变,并非只是对小说《西游记》的改编。
《古本戏曲西游记校点注释本》
也就是说,在小说《西游记》之后,西游故事主要按照两条途径演进,一是未被写进小说的西游故事仍然按照原有的渠道和方式演进,二是根据小说进行改编。而前一种途径往往被忽视。
小说《西游记》具有集体成书的性质,不管其作者是否吴承恩,他在创作的时候采纳了以往文艺作品中的西游故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种采纳是有选择的,远非西游故事的全部。
需要强调的是,那些未被写入小说《西游记》的西游故事数量是相当庞大的,它们一直在通过自己的渠道和方式发展演变,直到今天。因此,对《西游记》本事、成书的单一、过分的强调会人为遮蔽西游故事的多元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许多重要话题得不到深入研究。
在此情况下,要在这一领域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势必要换个角度对西游故事进行一番新的审视,这是西游故事乃至小说《西游记》研究的内在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有一些研究者意识到这一问题,着手进行西游故事的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赵毓龙博士新出的《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一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代表着这一领域研究的可喜进展。
在笔者看来,赵毓龙博士的西游故事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作者有意悬置小说《西游记》,将西游故事放在一个更为宽广的大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
在作者看来,西游故事是一个以西天取经故事为主体、通过多个渠道、方式不断聚合所形成的动态的、系统性的庞大故事群落,这个故事群落具有自己的特点。西游故事并不能等同于小说《西游记》,这是显而易见的,前者才是作者的核心话题。
尽管如此,探讨西游故事避开小说《西游记》,这种处理方法在以往也是少见的,似乎有些风险,会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乃至批评。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并非有意标新立异,而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正如日食时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太阳周边的东西一样,这样做摆脱了小说《西游记》本位观的束缚,可以更为全面的展示以往被小说《西游记》遮蔽的西游故事,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西游故事景观,这也是该书的新意所在。
当然,这样做并不是无视或有意弱化小说《西游记》在整个西游故事发展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原因很简单,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成果已经相当丰厚,读者不难看到,因此这种有意的悬置不会造成缺憾,也避免了与前人研究的重复,可以全力进行新的思考和探讨。
二是作者将戏曲、说唱作为西游故事的主要载体进行全面、深入的观照,这与以往以小说《西游记》为核心进行的探讨有着明显的差别。
笔者认为这样做不仅显出作者的学术眼光,而且也是符合实际的。小说《西游记》在西游故事发展演进过程中固然非常重要,但在长达上千年的进程中,它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此前此后更多的西游故事是以戏曲、说唱等文艺形式演述的,忽视了这些作品,西游故事的广度和深度就无法显示出来,所展现的西游故事景观也是有缺失的。
从全书来看,其中有不少戏曲和说唱文学作品是以往学人未曾涉及的,有些曾略为提及,但也缺少深入的探讨,作者对它们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这些戏曲、说唱文学作品在本书中获得了与小说《西游记》同等重要的地位,受到特别的重视。
作者在题目中明言“跨文本”也正是一种强调和突出,他所说的文本不仅包括小说、戏曲、说唱,还包括史传、诗文;不仅包括文字文本,还包括图像、实物文本。眼光改变,所看到的世界自然也就有了异样的光彩。
三是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透过挖掘文献资料,取径西方史学、文学理论,将西游故事的发展演进分成发轫期、聚合、定型、赓续四个阶段,从纵的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勾勒了一幅西游故事的全景图,该书也可以说是一部西游故事生成演进史。
与此同时,作者还弥补了前人研究留下的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在探讨西游故事的历史构造与文学想象时,特意强调《续高僧传》中的《玄奘传》,指出这是在《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之间的一个重要坐标点,因为它第一次为时间为序,完成了一个具备时间流程的取经故事,对后来西游故事的发展具有奠基之功。经过作者的梳理和归纳,西游故事的多元、丰富与复杂性立体式的呈现出来。
在对西游故事全景勾勒的基础上,作者还以江流和尚、刘全金瓜这两个故事为个案,对西游故事进行更为精细的探讨,与前文点面结合,经纬交织,形成一种呼应。
就该书自身的写作来看,作者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理论素养,能借径相关理论而不生搬硬套,思路清晰而开阔,擅长文本的阐释,善于发现问题,时有精彩之笔,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总的来看,西游故事具有庞大的文献数量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全面、深入的梳理和研究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可以说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演进都值得深入探讨,就个案来说,除了江流和尚、刘全进瓜的故事,还有猴王、唐王游地府等故事值得深入考察。
这正如作者所说的,其研究只是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的冰山一角,可见他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有意继续开掘,期待其更多更有分量的著作面世。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