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璨璨:当红学遭遇新媒体——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所刊《红楼梦》文章问卷分析报告
以“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上所刊发的《红楼梦》相关文章为载体展开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读者对《红楼梦》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因而乐意去阅读微信推文,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高校教师应当大力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微信公众号也应明确读者定位,以推动学术大众化而不庸俗化。
“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是一个新型网络学术杂志。创办的宗旨是:本着学术、原创、公益的原则,将“发布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说唱及文史哲方面的文章及学术信息”作为主要任务。从2016年9月30日创办,至2017年12月26日止,共发布了478篇文章。其中与《红楼梦》相关的有66篇,占总数的13.81%。
“古代小说网”是时代高科技赋予学术的新媒体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便利的学术信息通道。它是否符合大学生读者的阅读期待、实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却并不十分明朗。2017年12月,笔者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问卷的对象是安徽师范大学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红楼梦研究》课程的本科生。问卷只设置了一个问题:
认真阅读“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上所刊发的《红楼梦》相关文章,选出你最喜爱读的3篇并说明理由。经过这次“普选”,101名同学共推出喜读的文章41篇。
期末考试时,授课教师又将其中票数较多的9篇列为再次推荐的对象,在4个题型中设置了一道问卷性质的题目:“一年半以来,‘古代小说网’公众号刊发了有关《红楼梦》研究及新书推介的文章66篇。如果要你向一年级新生推荐3篇文章,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试卷收上来后,笔者重新作了统计,并形成如下分析报告。
1
选修课程的学生为101人,全部参加了考试,收回试卷101份,均为有效答卷。其中女生92人,男生9人,年龄均在20岁至24岁之间。9篇论文推荐情况如下表。
排序 | 作者 | 篇名 | 推荐数 | 男生 推荐数 | 女生 推荐数 |
1 | 段江丽 | 贾母的少女及主妇时代 | 72 | 3 | 69 |
2 | 赵云芳 | 林黛玉与小耗子 | 49 | 5 | 44 |
3 | 孙绍振 | 《刘姥姥进贾府》中的四个“笑”字 | 34 | 2 | 32 |
4 | 孙绍振 | 王熙凤——恶之花 | 34 | 3 | 31 |
5 | 孙绍振 | 论司棋、尤二姐、尤三姐之死 | 32 | / | 32 |
6 | 韩希明 | 黛玉之美 | 29 | 3 | 26 |
7 | 苗怀明 | 最喜欢索隐的人 | 24 | 5 | 19 |
8 | 孙绍振 | 史家笔法·“同花异果”的“错位”运动 | 13 | 1 | 12 |
9 | 段江丽 | 往生天界的两位祖宗——贾演与贾源 | 12 | / | 12 |
大学生读者对段江丽论文《贾母的少女及主妇时代》赞赏有加的理由是:选题新颖,吸引读者的兴趣(59人);语言简单平直,通俗易懂,轻松活泼,可读性强(54人);从细微之处论证,层次分明,有说服力(49人)。
还有部分同学提到了一些不一样的理由,如10人认为它丰富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4人认为它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从贾母的角度切入,实际上是以贾母为焦点划一条贾府近百年来的家庭兴盛衰亡史;还有1人认为“这是将古典名著与民间文学相联系”。
关于《往生天界的两位祖宗——贾演与贾源》,有4人认为揭示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1人认为“极具学术价值”。
众所周知,贾母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是70余岁的老祖母了,小说从未正面描写过她的过往,也没有回首往事式的大段叙写,只有在对话中零星提及。段江丽的论文无疑是以一种据此思彼、见今想昔的方式,对贾母曾有的过往生涯作深度的想象与挖掘。它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大学生读者对人物形象的认知,这种写法,也使得它也在众多人物论的文章显得不同凡响。
中文系的学生对此情有独钟。有一位同学如是说:“在诸多学术论文中,几乎无人涉及贾母的少女时代、主妇生活,这一论题新颖别致、引人注目。而且论证有理有据,用《红楼梦》中的细节去证明其论点。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简单,引人入胜。这样一篇学术论文,推荐给大一新生,定会引起他们对《红楼梦》一书的兴趣,且容易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同时也会使他们明白,学术论文并非全是拗口晦涩之类,平易近人的文章也可以是学术论文。”
这段评议很具代表性,可以视作大学生读者青睐段文的主要理由。
排名第二的赵云芳论文《林黛玉与小耗子》,学生认为它语言精妙、活泼、幽默,明白晓畅,趣味性强(40人);将古代名著与民间文学相结合,扩大了接受群体(33人);选题新颖(32人);解答了读者疑问(14人);框架清晰,条理分明(10人);指明了红学研究的新方向,提供新思路(6人),对黛玉形象做了别样分析,值得借鉴。
其中有一位学生如是评议:“《红楼梦》中宝玉将黛玉比作小耗子这一细节,一直是我疑惑不解的地方。这篇文章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把我的疑惑解开,且论证有理有据,并非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我也可以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文本的分析上。”
孙绍振的《<刘姥姥进贾府>中的四个“笑”字》《王熙凤——恶之花》《论司棋、尤二姐、尤三姐之死》,学生在称赞其“选题、解读角度新颖,语言生动简洁,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之外,认为它引入西方文艺理论分析(2人),篇名具有诗性色彩,用西方文艺命题分析论述王熙凤(9人),“错位理论”的巧妙运用(1人)等。关于《史家笔法·“同花异果”的错位运动》一文,学生主要认为它有创新性,阐释角度、论点新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12人);还有1人认为它“具有极高的哲理价值”。
一位学生赞许道:“‘恶之花’本来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名,孙先生在此巧用,将王熙凤的美貌与狠心直接表露。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对王熙凤漂亮干练的称赞,另一方面又表达出对其在迫害尤二姐等事情上心狠手辣的不满。《红楼梦》中这样一位复杂的人物,在孙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明白了小说中的人物是需要辩证看待的。不能单纯地批判或者赞许,而应该去看到他们性格的复杂性,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有同学这样看待《史家笔法·“同花异果”的错位运动》中透露出的哲理价值:“‘同花异果’‘错位运动’,八个美女死亡的谱系之一,仿佛都在告诉我们‘造化弄人’。而这与《红楼梦》所阐释的观点似有共通之处。”
相关论文确实引起了学生对于《红楼梦》中“红颜薄命”现象的思考。还有学生如此认为:“孙先生的一系列论文,都有对西方文论的引用,且阐释的角度比较独特,这种研究方法对我日后的思维训练和论文写作都有很大帮助。”
上榜9篇论文中,出自孙绍振教授之手的占了3篇。开学之初,笔者也在这批学生中做过一次古代小说公众号所刊所有古代小说研究论文的问卷,两次问卷高度相似的一点是,孙绍振论文亦有3篇稳居排行榜前10位:《绝对专一的“情痴”和心理“错位”》有41人推选,排名第二,《<红楼梦>的主题——男性接班人的危机》和《无情之美——从薛宝钗到探春》均有33人推选,并列第三。
这些论文的共同点,一是以辩证思维评析《红楼梦》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二是适当援引相关西方文学理论来阐释《红楼梦》人物形象,三是语言简练生动,可读性强。能有这样的阅读效果,和孙绍振教授学殖深厚、行文老练分不开。
大学生对韩希明《黛玉之美》的推荐理由有:“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典雅,幽默严谨,可读性强”(17人),“分析细致、逻辑清晰,论证严密,有说服力”和“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分别有11人提及,有8人认为它解读新颖,不落俗套,多角度阐释、多层面剖析,全方位展示了林黛玉与大众审美不一样的美,还有2人赞许它“审美价值高”。
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林黛玉的美,可以说是无人怀疑。但是越是公认的观点,越容易被人忽视和缩小。我们都知道她的美貌和才华,但提及其美貌,似乎却又无从说起。韩希明从文本细节出发,一处处寻找到曹雪芹对黛玉外貌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较为丰满、灵动的诗意的林黛玉。除此之外,他还分析出林黛玉‘表里澄澈、温暖厚道、不世故’等内在美。可以说这是一篇选似旧却内容详实、解读新颖的好文章。”
参加问卷和期考的101个学生,是已经上了一个学期的《红楼梦研究》选修课的中文系大三学生。由于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已就索隐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作过学理分析,所以这批学生并不像社会上一般读者那样迷恋各种非学理的主观臆测、索隐式的人物原型探究。他们对索隐派理论与主张没有太多兴趣,按理他们也不会对相关研究论文有太多阅读兴趣。
但是苗怀明教授的论文《最喜欢索隐的人》,在这次问卷中也上榜,居于第7位。学生主要认为,它角度客观公正(18人),打破了一直以来对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的贬斥,肯定其学术态度和著作价值;还有6人认为该文学术性、专业性强,5人认为选题独特。
有学生这样写道:“索隐派在红学研究中几乎很少人再提或者运用、研究,然而苗怀明教授却‘逆向而行’。他对蔡元培的红学研究重新考察,通过考证推翻‘蔡元培撰写《石头记索隐》是在反清排满’等不公允的定论。这是对红学界学人研究的一种补充,也是对后人研究的一种告诫。共识不一定完全正确,可能会因为当时学术方法、时代因素等的限制产生错误。我们应该用辩证思维去看待《红楼梦》中的人物和红学界的定论。”
2
综观101份答卷,我们发现上榜篇目的作家中,段江丽是女性红学家,苗怀明是江苏红学会会长,孙绍振、赵云芳是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高校教师,不专门研究红学,其中孙绍振是资深专家学者。所以推文受不受大学生欢迎,和作者的身份关系不大,而是和文章本身有关。细思来,上榜篇目有以下特点。
首先,人物论的论文最受大学生读者喜爱。从推荐篇目看来,77.78%是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分析,涉及贾母、林黛玉、刘姥姥、王熙凤、司棋、尤二姐、尤三姐、贾演与贾源等人物,但又不同于呆板的人物性格分析。
段江丽上榜的两篇和孙绍振上榜的四篇均是对人物的分析和解读,且两位学者的文章选题新颖、语言生动、结构清晰。段的文章将古典名著与市民生活相结合,雅俗共赏,在丰富《红楼梦》人物审美分析的同时还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孙文角度新颖,运用东西方的文艺理论去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
大学生希望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新的认知,如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去认识林黛玉,借刘姥姥的笑去了解王熙凤,将司棋与尤氏姐妹对比分析等。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阅读重点主要放在人物、文本等的审美分析上,同时还偏爱小说文本缺失的东西。
专业化大学生读者阅读倾向性如此明显,是因为在大学人文教育的启发下,他们的青春意识开始觉醒,对一切充满好奇,试图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也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抱有期待。这也就可以解释诸多人物论文章上榜的原因。
其次,大学生读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对理性的学术史研究不太感兴趣。一些学术性比较强的文章如学人学案之类,这次没有上榜。与此同时,演员出演《红楼梦》角色体验类的文章,也并不受欢迎。这两类文章几乎没有学生推荐。由此可知,在读的大学生读者不爱读太过严肃、理性太强的学术论文,也不青睐太过随意、感性较多的生活随笔。
不过那些拥有新颖论点、有力论证和生动语言的学术史类文章,还是受到中文系大学生的欢迎。苗怀明《最喜欢索隐的人》虽然也属于学术史研究文章,但因为它符合这样一些条件,所以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其三,论文的推荐倾向显示出一定的性别差异。从苗怀明的《最喜欢索隐的人》一文的上榜,可以看出男生较女生更喜爱理论性、学术性的文章。男生推荐篇目中高居榜首的,是孙绍振的《王熙凤——恶之花》,女生推荐篇目中高居榜首的是段江丽的《贾母的少女及主妇时代》。可以看出,男女生都偏爱人物、情节的分析,只是喜爱的对象不一样而已。女生喜欢的人物顺序是贾母、林黛玉、刘姥姥、王熙凤等人,而男生喜爱的人物依次是王熙凤、林黛玉、贾母、刘姥姥等人。
在《红楼梦》中,贾母是一位大方温和的老祖宗,黛玉是一位聪慧高雅美丽的柔弱少女,而王熙凤是一位颇有手段的美丽少妇,刘姥姥则更像一个丑角穿插其中。由此可知,女生对人物论的喜好顺序是正面、个性优先,男生似乎更在意外貌与个性;男生更追求务实有用,而女生则更注重自我感受,在阅读推荐时多从自我喜好出发。
那些并未上榜的文章中自然也不乏人物论的论文,但所选人物大多囿于宝黛钗三人,与上榜的数篇论文相比,新意不多。也有对红学研究方法、学术思维等思考的文章,可能由于语言表达比较枯燥,兼之有大量考证,文风比较沉闷,所以较难激发在校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些学人系列论文,将学者其人其事杂糅在一起,可能由于所述内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相距较远,且文字表达过于理性,所以没有得到推荐。新书推介、书序、演讲稿等较少涉及《红楼梦》文本分析的文章,几乎不在推荐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101人中有一位男生推荐了王振良的《红楼梦二百咏》。这篇文章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属于新书推介,它将《稗谈书影录》其中的《红楼梦二百咏》单独列出来,以供读者了解阅读。一般学生并不关注,但这位男生却认为“可以作为接受史研究的参考资料”,可谓别具卓识。
3
授课教师布置该项阅读任务,是期望在主观引导下,促使学生拓宽视野,尝试新的学习方式,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启发其创新性思维,以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可以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方向。
他们不仅认真仔细地阅读文本,而且很乐意去接触与其相关的公众号等新媒体上的学术文章。有些同学在找出其中的错别字等疏漏后,还积极主动地在留言板上与作者、编辑等进行讨论、沟通。这不仅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课后阅读互相融合,也增强了公众号的后台互动,积累了群众基础。
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借助新媒体去阅读、思考进而研究。这些不妨视为九零后大学生在向《红楼梦》致敬,向学者们致敬,向古代小说公众号的创办者致敬。
许多同学还在问卷中提到公众号图文并茂的优点,称赞“这使得一些学术性文章不那么高冷,反而平易近人”。他们认为该公众号中的图片不仅与推文相得益彰,而且丰富了他们的资料库,便于他们迅速地找到相关书籍、视频等材料。图文并置本来就是中国古代阅读的传统方式,当代纸媒因篇幅限制等因素大多选择无图或者黑白图片,但微信公众号却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插入彩色高清图片。这是吸引读者阅读、增加阅读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而该公众号创办人更是煞费苦心,尽可能广泛地寻找了人物或情节绘画、邮票、剧照、绣像、年画、实景照等图片,此举赢得了大学生读者的喜爱。
此外,公众号的另一举措也得到了大学生读者的认可。因为公众号不像其他网站可以很轻松地检索文章,所以该公众号定期将全部文章汇总,点击链接即可阅读。在同一位作者或者同一类型的推文下方也会有相关链接。这无疑减轻了读者查阅文章的负担。大学生读者在阅读推文的同时发现了古代小说公众号的独特之处,而这会促使他们乐意转发宣传,这可以说是新媒体技术对红学传播的最大支持。
静心细思,在这些可喜现象之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一,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依然无法避免手机阅读的一大弊端,即片面化、碎片化、拼凑式的阅读。当今社会,对部分在校学生而言,手机阅读还只是一种消遣,并不是获得新知、进步的重要途径。他们在诸多公众号中流连,并没有静下心来去阅读推文,获得可靠的学术信息。面对古代小说网这样一个学术性平台,可能也是如此。
这也就对当下的大学生读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硬件设备能够满足阅读需求、可以尽心阅读时,自己是否愿意诚心去接受和使用?是否能物尽其用?而不再只是将阅读微信推文作为一种渡过空闲时间的消遣?
对于大学生读者而言,选择关注、订阅这样一个学术化的微信公众号,是一种对学习和知识的渴求的表现,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接触、阅读各类学术文章,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领域、学术方法和思维方式。
其二,受学识水平和课堂思维的限制,大学生读者对学理性强的文章不是很感兴趣。即使在选修课上,授课教师已经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接触、阅读学理性文章,但他们依然不太喜欢,甚至弃之一边,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对于高校的授课教师而言,他们应该认识到本科教学过程中投入学术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本科生的日常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培养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而不仅仅只将注意力放在文本、故事、情节、人物上,更要在这个基础上融会贯通,让知识更加融合。这不仅为大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学者的学术成果培养了成长中的专业读者群,可谓教学相长,是一种双赢。
其三,古代小说微信公众号的品牌和规范还未完全建立,读者定位也并不十分明确。它是一个创办一年半的线上平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正规的学术刊物,文章的发表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创办人学界朋友的支持,这也就说明可能会有一些学者并不知晓该公众号的存在,或者虽然知道却没有关注,也就意味着有很多可读性强的学术文章并未收入刊发。所以上榜情况不完全代表大学生读者对《红楼梦》学习、研究的真正态度,我们也不应以偏概全。
对于公众号而言,这究竟是鞭策还是打击,还要看主办者对它的读者定位。如果本科生只是读者的一部分,并非主力军,那倒也无伤大雅。但如果主要读者定位在大学生,那么公众号在内容的设计上仍需加以改进。
其四,“古代小说网”于2018年1月4日正式加入搜狐网,成功实现与网站的搭台,但不同文章的阅读量存在较大差异。
搜狐是一个新闻中心,该网站具体包含新闻、体育、财经、娱乐等40多个版块,拥有10亿多手机用户,且与之搭台的有新京报书评周刊、商务印书馆、每日豆瓣等诸多知名度较高的自媒体。
“古代小说网”与搜狐平台搭台的行为可谓是战略性的举措,此举更有利于推广其知名度和扩大阅读群体。截止至2018年4月3日,它在搜狐网文化版块刊发文章共97篇,总阅读量达到27万。其中,单篇文章阅读量达到1万以上的有3篇,分别为:段江丽的《滥情者——贾琏》、徐有富的《关于<方湖日记>》和韩红宇的《妙玉,成长和被折损的红梅花》。单篇阅读量在5千到1万之间的有2篇,是俞晓红的《<红楼梦>“续”“补”析名》和沈伯俊的《高风亮节,百代楷模——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1千到5千之间的有51篇,1千以下的则有41篇。尽管阅读总量较微信公众平台有了明显的增加,但阅读量悬殊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4
由此看来,“古代小说网”要想在激烈的新媒体市场竞争和泛滥的文学类公众号中脱颖而出,积累坚实的用户基础,占领优质市场,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在内容、形式和用户需求等多方面提高推送质量。
首先,公众号主办者需要更加明确自己的创办初衷和受众定位,并对内容发布者施以语言、风格上的引导,根据订阅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文章,实现精准而即时的传递,成为学术界对外传播的窗口。
此次对 “古代小说网”公众号上《红楼梦》相关文章的阅读推荐活动,是在授课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如果没有老师的主观引导,中文系的大学生是否还会关注古代小说公众号?它应该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读者来关注并做深层阅读?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必太过悲观。身为这一学术公众号最忠实读者和原初作者的专业授课教师,可以借助专业课堂教学过程,布置课外阅读、课堂讨论、推文留言等作业形式,适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对其阅读加以积极引导、管理和督促。这样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最前沿、最尖端的学术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在校大学生的阅读深度,从而避免公众号沦为僵尸号这一悲剧的产生。
其次,公众号主办者要加大宣传力度,吸纳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促进作者和读者的双向互动,将学术大众化而不庸俗化,让学术文章在大学生读者和普通读者中获得更多的阅读量,让学术不再束之高阁、遥不可及。
在与搜狐网携手之后,公众号更需要注重推送技巧。搜狐网上的阅读者大致可分为学术群体和普通受众两类,“古代小说网”在推送文章时,应照顾到不同受众的不同阅读需求,注意节奏的控制和内容的调剂。
换言之,在学术性较强、带有较多专业术语和可读性较强、语言风格较生动活泼这样两类文章之间,主办者可以有间隔地、交互式地推送。这样既可以获得学术群体的持续关注,也可以避免普通受众的心理失落,还能避免在热点话题文章连续推出时新出文章对前一篇或数篇文章阅读覆盖。
这样冷热相济、轻重相间,既不会因过于学术化而失去网络读者关注的热情,也不会因过于大众化而沦为普通的网上论坛、社区。这也是可以保证该公众号在搜狐平台上获得持久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建设性思路。
又次,“古代小说网”公众号的主办人和投稿人尤其要注意到搜狐平台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受众对《红楼梦》论文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红楼梦》人物论文章更能赢得读者偏爱这一现象。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名著的集大成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永不过时的民族精神和气质。所写人物虽然是古代贵族阶层的少爷小姐,但贾宝玉是带有一定民主思想的代表人物,那些小姐也是饱读诗书的闺阁知识分子,很多文化精神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很多年轻人身上可以看到宝黛钗的精神风貌、人格追求和美好向往,也正因此,《红楼梦》人物论的文章更能得到众多读者的关心。这也是段江丽等人的文章在王昆仑、蒋和森、张锦池发表过大量人物论文章后,仍然能够引起当代青年读者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术性文章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布,对于手机不离身的现代人来说,阅读更加方便,与作者的交流也更加便捷、迅速。可以这样认为,在网络发达的当代社会,学术研究可以更加接地气;与网络、通讯设备的紧密联系,学术网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而不失其原有的魅力。这不仅对红学研究、也对文史类学科专业研究的推广都是一条新的途径。
最后,祝“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越办越好!
作者简介:
宋璨璨(1996- ),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戏剧戏曲文学专业研究生。指导老师:
俞晓红(1962-),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
【相关阅读】
苗怀明:十年之后的再出发 ——写在中国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开通之际
苗怀明:当两万多双目光汇流成河——写在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创办一年之际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