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 曾永义:《“戏曲歌乐基础”之建构》 (《戏曲学》四)
《“戏曲歌乐基础”之建构》(《戏曲学》四),曾永义著,三民书局2018年版。
该书论述“戏曲歌乐基础”之建构。书中探讨“歌”之唱词及其载体之所以构成语言旋律之要素;构成“乐”之基本元素,尤其是方音以方言为载体所形成之语言旋律,亦即地方腔调;以及歌者如何以一己之音色、口法与行腔、收音所形成之“唱腔”。而由于唱词之载体以“曲牌”最为精致复杂;“腔调”之载体文学形式影响其语言旋律之精粗,其本身又因流播而变化多端;凡此皆特别详加探索。
该书篇首梳理“歌乐之关系”,由其创作与呈现两方面剖析;篇末则详论歌乐结合之雅俗两大类型,即诗赞系板腔体与词曲系曲牌体之源生、成立、演化、破解,及其各自之音乐特色,作为论题之总结。
全书三十万余言,兼融作者与学界之研究硕果,剖析精辟入微,立论周详严谨,为研究戏曲学不可或缺之重要著作。
自序
绪论
小引
一、先秦音乐论
二、元明清曲家有关戏曲歌乐的重要著作
三、现代戏曲歌乐论的重要著作
四、著者论戏曲歌乐的关系
小结
第壹章 歌乐之关系
引言:古今贤哲论歌乐之关系
一、从创作观戏曲歌乐之关系
二、谈词调之令引近慢
三、从呈现观戏曲歌乐之关系
四、戏曲歌乐的相得益彰
五、现代戏曲歌乐“跨界”与“跨文化”的现象与检讨
第贰章 戏曲音乐本身的构成元素
小引
一、宫调
二、管色与板眼
三、腔调
第参章 戏曲腔调的语言基础及其载体
一、戏曲腔调的语言基础
二、戏曲腔调的载体
第肆章 论说戏曲“曲牌”(之一)曲牌之来源、类型、发展与北曲联套
小引
一、曲牌之来源
二、曲牌之类型
三、曲牌之发展
四、北曲联套之构成
小结
第伍章 论说戏曲“曲牌”(之二)曲牌之建构与格律之变化
一、曲牌之建构
二、曲牌格律之变化
三、曲谱与宫谱
第陆章 论说戏曲“曲牌”(之三)宋乐曲对南北曲联套之影响
小引
一、宋乐曲对北曲联套之影响
二、宋乐曲对南曲联套之影响
第柒章 论说戏曲“曲牌”(之四)传奇套式与排场之建构
小引
一、排场类型举例
二、无懈可击的“排场”
结语
第捌章 戏曲歌乐雅俗的两大类型——诗赞系板腔体与词曲系曲牌体
前言
一、诗赞系板腔体与词曲系曲牌体的源生和成立
二、诗赞系板腔体与词曲系曲牌体之音乐特色
三、诗体之演化为词曲体与曲牌体之破解为板腔体
四、地方戏曲的曲牌体与板腔体
第玖章 《牡丹亭》“拗折天下人嗓子”评议——以本书所建构之“戏曲歌乐基础”为依据
前言
一、汤显祖讲究自然音律
二、诸家非议《牡丹亭》之道理
三、《牡丹亭》难于用昆山水磨调演唱
结语
结论
附录一 曲谱提要
一、北曲谱
二、南曲谱
三、宫谱
四、周维培《曲谱制作与南北曲格律》提要
五、周维培《曲谱的文献价值与理论价值》
附录二 戏曲“腔”论——从音乐结构学的视野
一、“腔”在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结构层次中的“腔”
附录三 曾王二氏“腔调论”之要义及其同异之比较
前言
一、曾永义教授《论说“腔调”》之要义
二、王耀华教授《戏曲“腔”论—从音乐结构学的视野》之要义
三、曾王二氏“腔调论”同异之比较 五四七
结语
参考书目
我们都知道《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从这句话可以分析出这样的讯息:《诗经》三百首都可以作为歌词,孔子配合像琴瑟那样的弦乐伴奏,用他自己的唱腔来歌唱。
这其间就包含韵文学四言诗的载体形式,歌词本身的词情,亦即其语言之意义情境思想,以及歌词本身的声情,亦即其语言旋律。如此再加上琴瑟演奏之衬托配搭,运用孔子个人特殊之音色、咬字吐音之口法,而以诠释词情之高低强弱快慢顿挫……等行腔技法,终于以唱腔将他对诗篇所体会的情味呈现出来。即此已可见歌乐的关系是多么的复杂。
由先秦典籍,我们可以整理出古人对“歌乐”间源生与发展完成的观念理路,那就是:心→志→诗→歌→声→音→踏→舞→乐。
其源生之“志”是心灵感物而动之所趋向;“诗”指韵文学,作为歌唱的载体;“声”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的自然语言旋律;“音”为有规律制约的人工语言旋律;“踏”为肢体应节奏的自然律动;“舞”为讲究诠释意义情境的肢体语言;而“乐”则是最后以配器合律的音,结合手执羽旄干戚文武之舞所完成的表演。即此更可见古人歌乐的观念是多么的细密。
《诗集传》
至于本书所论述的“歌乐”,很遗憾的,由于个人修为浅薄,无法丝丝入扣的达成其中全面结构有机互应的“精致”,只能就歌乐之根本基础来作个人体会的探讨,所以譬如如何就词打谱,化诗为歌;如何配器衬托,渲染歌唱氛围;乃至如何以肢体语言诠释唱词情境;都非本人能力所及。
也因此所探讨建构的基础只在于“歌”之唱词及其载体之所以构成语言旋律之要素;“乐”则止于其构成之基本元素,尤其是方音以方言为载体所形成之语言旋律,亦即地方腔调,简称“土腔”;以及歌者如何以一己之音色、口法与行腔、收音所形成之“唱腔”为主要。而由于唱词之载体以“曲牌”最为精致复杂;“腔调”之载体文学形式影响其语言旋律之精粗,其本身又因流播而变化多端;凡此皆特别详加探索。
而于篇首则序论“歌乐之关系”,由其创作与呈现两方面剖析,庶几能较诸古今学者所论稍加精审;更于篇末论歌乐结合之雅俗两大类型,即诗赞系板腔体与词曲系曲牌体之源生、成立、演化、破解,及其各自之音乐特色,作为论题之总结;亦为庶几较诸学者所论稍加周延。
建构歌乐之基础元素颇为繁复,其歌、乐间之互动关系尤其精微;何况戏曲为韵文学讲求歌乐关系之极致,欲面面俱到的深入探索剖析尤其艰难。所以相关经典专著颇难寻觅。
然而由于本人长年以“韵文学”作为讲授之范围,又以戏曲为主体,对于“戏曲歌乐”之探究,便成为不可逃避之课题。于是本人从中摸索,循序渐进而有:
1976《影响诗词曲节奏的要素》
1977《北曲格式变化的因素》
1985《中国诗歌中的语言旋律》
1986《旧诗的体制规律及其原理(上)、(下)》
1987《声情与词情》
1992《九宫大成北词宫谱的又一体》
1992《论说“拗折天下人嗓子”》
2002《论说“腔调”》
2002《从“腔调”说到“昆剧”》
2004《再说“拗折天下人嗓子”》
2006《温州腔再探》
2006《弋阳腔及其流派考述》
2006《皮黄腔系考述》
2006《从腔调说到“四平腔”的名义》
2006《余姚腔新探》
2007《梆子腔系新探》
2007《海盐腔新探》
2009《地方戏曲腔系及其特色》
2010《昆山腔系及其声情特色》
2011《论说“建构曲牌格律之要素”》
2014《论说“歌乐之关系”》
2014《戏曲歌乐雅俗的两大类型——诗赞系板腔体与词曲系曲牌体》
2014-2016《论说“曲牌”(之一、二、三)》
2016《魏良辅之“水磨调”及其《南词引正》与《曲律》》[1]
等二十七篇论文,历时四十年,可见我对这问题探讨的“锲而不舍”。
而近三年来,在科技部“人文行远专书写作计划”的奖助下,更将长年研究成果分纲分目,删其繁琐、补其不足、创为新论,使之在新体系之下,贯串成书。对此非常感谢科技部的支持。又及门颜秀青、吴佩熏担任研究助理,不辞辛劳,亦并此致谢。
现在本书即将面世,我明知戏曲歌乐的问题深奥难解,其罅漏之处,尤其见仁见智,必然不少。譬如我对“腔调”的看法和友人王耀华教授的叙说,由于切入点不同,以致论述之角度、基准与范围便有差别,从而导致“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的现象。所幸及门施德玉教授已有专文比较说明,均附于本书之末。相信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只是一得之愚、野人献曝之诚,不敢藏拙,还望海内外方家不吝教我。
2017年5月18日晨4时曾永义序于台北森观寓所
曾永义,中研院院士、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特聘研究讲座教授,并为大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等十数所大学客座教授。曾任教育部国家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名誉教授、胡适讲座教授、台湾大学讲座教授、杰出人才讲座教授;亦曾在美国美国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史丹佛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担任访问学人;德国鲁尔大学、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曾荣获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四度国科会杰出研究奖、教育部国家学术奖、国科会杰出特约研究员奖。
学术和教学范围以戏曲为主体,而以俗文学、韵文学和民俗艺术为羽翼。著有学术专书《戏曲学》、《戏曲歌乐基础之建构》、《戏曲剧种演进史考述》、《戏曲腔调新探》、《俗文学概论》等二十四种。另有散文集《中流自在》等七种,剧本创作昆剧《梁祝》等九种、京剧《郑成功与台湾》等八种、歌剧《霸王虞姬》等三种,以及豫剧《慈禧与珍妃》、歌仔戏《陶侃贤母》各一种。
注释:
[1]《影响诗词曲节奏的要素》,《中外文学》第4卷8期(1976年1月),页4-29。
《北曲格式变化的因素》,《古典文学》第一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7),页211-232。
《中国诗歌中的语言旋律》,《郑因百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页875-915。
《旧诗的体制规律及其原理(上)、(下)》,《国文天地》第2卷2期总号14(1986年7月),页56-61;第2卷3期总号15(1986年8月),页58-63。
《声情与词情》,《中外文学》第16卷1期(1987年6月),页126-133。
《九宫大成北词宫谱的又一体》,《陈奇禄院士七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陈奇禄出版,1992),页139-152。
《论说拗折天下人嗓子”》,发表于1992年“汤显祖与昆曲国际研讨会”。
《论说“腔调”》,《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月3月),页11-112。
《从“腔调”说到“昆剧”》(台北:国家出版社,2002)。《再说“拗折天下人嗓子”》,发表于2004年“汤显祖与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
《温州腔再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0辑(2006年6月),页119-124。
《弋阳腔及其流派考述》,《台大文史哲学报》第65期(2006年11月),页39-72。
《皮黄腔系考述》,《台大中文学报》第25期(2006年12月),页199-237。
《从腔调说到“四平腔”的名义》,发表于2006年“中国四平腔学术研讨会”。
《余姚腔新探》,发表于2006年“国科会中文学门90-94研究成果发表会”。
《梆子腔系新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页143-178。
《海盐腔新探》,《戏曲学报》第1期(2007年6月),页3-27。
《地方戏曲腔系及其特色》,《孔德成先生学术与薪传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中文系,2009),页475-501。
《昆山腔系及其声情特色》,发表于2010年“地方戏昆腔学术研讨会”。
《论说“建构曲牌格律之要素”》,《中华戏曲》第44期(2011年12月),页98-137。
《论说“歌乐之关系”》,《戏剧研究》第13期(2014年1月),页1-60。
《戏曲歌乐雅俗的两大类型——诗赞系板腔体与词曲系曲牌体》,《曲学》第2卷(2014年10月),页231-280。
《论说“曲牌”(之一)——曲牌之来源、类型、发展与北曲联套》,《剧作家》2014第2期(2014年4月),页99-113。
《论说“曲牌”(之二)——曲牌之建构与格律之变化》,《剧作家》2015第1期(2015年2月),页91-107。《论说“曲牌”(之三)——宋乐曲对南北曲联套之影响》,《剧作家》2016第1期(2016年5月),页103-114。《魏良辅之“水磨调”及其南词引正与曲律》,《文学遗产》2016年第4期,页135-152。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