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杜贵晨:《杜贵晨文集》

杜贵晨 古代小说网 2023-07-05


《杜贵晨文集》,杜贵晨著,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9年3月版。


总  目


总序第一卷 文学数理批评第二卷 “罗学”与《三国演义》研究第三卷 泰山文化与《水浒传》研究第四卷 泰山与《西游记》研究第五卷 《金瓶梅》与《红楼梦》研究第六卷《儒林外史》与《歧路灯》等灯话小说研究第七卷 传统文化与小说散论第八卷 诗文研究与序评(上、下)第九卷 说“三”道“四”合稿——《三国》与四“灯”小说评介第十卷 慕之拾零第十一卷 齐鲁人文景观论证设计三种(上、下)第十二卷 宋辽金诗选注


《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

第一卷《文学数理批评》


提  要


“文学数理批评”是作者独立研究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学乃至文献的编撰,大至全书、丛书、文集、章回,小至人物、时空、情节、节奏甚至字句,凡属精心制作,无论中外,莫不有意无意遵循某种数理,成一种贯串始终、弥漫全体的数理机制。 对于同一部作品来说,这种机制既是文本形象(内容)的联络,又一定程度上是文本形象(内容)意义的显现。在中国,数理与形象的关系基于《周易》之“象”与“数”即“象数”观念,为一体之两面,共生共存,非数理无以成形象,非形象无以存数理。故文学研究必从形象与数理两面入手,在二者的结合上达至全面深入的认识。 具体说,文学数理必藉形象之研究以见其用,文学形象必藉数理之研究以见其道。数理与形象在文学创作与研究上均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各不可或缺。但文学数理批评主要透视形象体系的逻辑存在,形象批评主要关照数理的意义显现,二者不可互相代替,也缺一不可。 本卷包括上、下两编。上编侧重理论探讨,下编主要是具体作品的文学数理批评。两编共同涉及有“数理批评”“一分为三”“三复情节”“三极建构”“三事话语”“七子模式”“七复”“二八定律”“五世(而斩)叙事”“叙事中点”等独创性概念,和明代“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鲁迅小说、《全唐诗》以及西班牙小说《小癞子》等古今中外名著。


目 录


提要自序上编 理论思考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数传统与数理美——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中国文学数理批评的历史与现状“天道”与“人文”“天人合一”与古代小说结构的若干模式“三而一成”与中国叙事艺术述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三事”话语古代数字“三”的观念与小说的“三复情节”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特点“天人合一”与古代小说的三点式布局——以《三国演义》为例下编 作品研究《三国演义》等七部小说叙事的“二八定律”—— 一个学术上的好奇与冒险章回小说叙事“中点”模式述论——《三国演义》等四部小说的一个艺术特征“五世而斩”与古代小说叙事——从《水浒传》到乾隆小说的“五世叙事”模式论《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论“一个男人与六个女人”的叙事模式——中国“情色”叙事自古及今的一个数理传统《西游记》数理机制论要——从神秘数字出发的文学批评《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全唐牡丹诗概观——基于电子文献检索计量分析的全唐牡丹诗史略“三而一成”与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兼及中国现代文学的数理批评“流浪汉小说鼻祖”《小癞子》叙事的“七”律结构——试对杨绛先生“深入求解”的响应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第二卷《“罗学”与三国演义研究》


提  要


“罗学”是研究《三国演义》等小说的作者罗贯中的学问,由本作者首次正面提出。以“罗学”领起,本卷收作者关于“罗学”与《三国演义》研究的文章。 关于“罗学”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出“罗学”的经过、必要性、内容、意义以及“罗学”之未来等,偏重“罗学”理论方面的探讨;关于《三国演义》的部分主要探讨《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录鬼簿续编》所载“罗贯中,太原人”一条资料暂不能用为考证《三国演义》作者的根据,古代小说考证同名交错之误及其对策,《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泰定三年(1326)前后”,《三国演义》“实是一部外通俗而内高雅的文人之作,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儒家学说的‘通俗演义”,又在“在一定程度上是《孙子兵法》的演绎,是一部‘通俗小说体兵书’”,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贡献及其“拥刘反曹”意在反清复明,毛泽东与《三国演义》,等等,都属“罗学”实践的主要内容。 本卷因《三国演义》研究的诸多新见和统归之于“罗学” 而有鲜明特色。


目  录


提要自序第一编 关于“罗学”关于建立“罗学”“罗学”新论——提出、因由、内容与展望第二编  《三国演义》作者与成书关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著作权问题——与张志和先生商榷罗贯中籍贯"东原说"辨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罗贯中籍贯“东原说”的外证与内证近百年《三国演义》研究学术失范的一个显例——论《录鬼簿续编》“罗贯中”条资料当先悬置或存疑古代小说考证同名交错之误及其对策——以《三国演义》《西游记》考证为例《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三国演义》成书年代新考《三国演义》成书“元泰定三年说”答疑——兼及小说断代的一种方法《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元人及原本管窥——试说庸愚子《序》的考据价值第三编  《三国演义》的思想与艺术《三国志平话》叙事例议——兼与《三国志》《三国演义》之比较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三国演义》与儒家“圣人”考论试论《三国演义》为通俗小说体兵书——《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的推重与演绎《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源流考论——兼论话本与变文的关系以及“三国学”的视野与方法《三国演义》曹魏之战略优势缀述——从“隆中对”的“扬蜀抑魏”说起《三国演义》中的粮食问题血染征袍杂泪痕,动人情语不须多——《三国演义》的抒情艺术把酒话三国,书成醉后人———《三国演义》中的饮酒描写刘备形象的“王者”风范“刘备摔阿斗”论《三国演义》中的“文字狱”从“木船受箭”到“草船借箭”第四编《三国演义》“毛评”及其他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之我见毛宗岗“拥刘反曹”意在反清复明毛宗岗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贡献——兼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真正形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的作者及评点性质毛泽东与《三国演义》“绝世妙文”——《三国演义》罗贯中《三国演义》与齐鲁文化《三国演义》是齐鲁文化经典论功若准平吴例,齐鲁青铜铸贯中

《水浒传与山东论著选》

第三卷《泰山文化与水浒传研究》



提  要


本卷收录作者有关泰山文化与《水浒传》研究文章。分上、下编。 上编考证泰山别称“太行山”以及泰山与太行山、华山互称的历史,破解了《大宋宣和遗事》等称“太行山梁山泊”等千古之谜,揭蔽泰山与水浒地相近、文化血脉相连的密切关系,以及这种联系对《水浒传》《三国志平话》《西游记》《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多种文学作品的影响。 下编探讨自《水浒传》作者、名义、主旨到宋江、九天玄女、李逵、武松等人物形象,以及《水浒传》中的儒家思想、“血腥描写”、茶事描写等艺术特色多方面问题,提出《水浒传》的主旨是“替天行道”,某些“血腥描写”也是写“替天行道”,而不是“宣扬暴力”;《水浒传》是“忠义”“护国”之书;以《水浒传》“李逵杀四虎”为例,通俗小说尚俗黜雅,有时是化雅为俗,从而通俗小说文本不免俗中有雅,读者必当“以雅观俗”,有如汉儒治经的态度与方法阅读理解;《水浒传》所写“八百里梁山水泊”今虽大部淤没,但是仍有“梁山泊遗存”。 重大的问题,新颖的角度,别样的解读,第一次全面沟通泰山与水浒文化,使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本卷突出的特色。


目  录提要自序上 编明清小说与泰山文化试说泰山别称“太行山”——兼及若干小说戏曲之读误略论泰(太)山与太行山、华山等之互称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下 编论宋江的悲剧形象及其意义《水浒传》名义考辨——兼与王利器、罗尔纲先生商榷《水浒传》的作者、书名、主旨与宋江《水浒传》“替天行道”论“征方腊”平议《水浒传》为“石碣记”试论《水浒传》的“儒家”底色《水浒传》的“血腥描写”及其文化阐释“与国家出力”——《水浒传》是“忠义”“护国”之书《水浒传》写茶说《水浒传》“茶”叙事述论《水浒传》“王婆卖茶”考论“九天玄女”与《水浒传》试论中国古代小说“雅”观“通俗”的读法——以《水浒传》“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细节为例儒典与古代小说“君臣之义”等观念比较例论——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为中心从曹操、司马懿到吴仇、宋江的“人、我”论——并及《水浒传》的作者问题《水浒传》“十字坡”探源武松的籍贯与打虎处酒葫芦为了“好看”——小议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论“梁山泊遗存”——从《读史方舆纪要》看“梁山泊”并未完全消失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史》

第四卷《泰山文化与西游记研究》


提  要


本卷分上、下 编。 上编主要探讨泰山与《西游记》关系,提出泰山是《西游记》写“花果山”和“三界”的地理背景,或曰蓝本、原型。“孙悟空是‘泰山猴’”,以及略述古今载论中的孙悟空崇祀,特别是泰山周边孙悟空崇祀之俗等,开创《西游记》的泰山文化背景和泰山文化的《西游记》影响研究,以及孙悟空崇祀之俗研究。 下编主要是《西游记》文本研究,在对“西游”作了主要是孙悟空的两次“西游”之新解的同时,提出“《西游记》是‘仙石记’”、其“三教归一归于佛”“万法归一归于心”,是一部“成佛之书”,以及“孙悟空”义即“心悟空”等。另有若干考证和有关《西游记》文本的数理批评,后者可与本文集第一卷诸文相参观。


目  录提要自序上编《西游记》与泰山关系考论孙悟空“籍贯”“故里”考论——兼说泰山为《西游记》写“三界”的地理背景泰山文化与《西游记》“泰山《西游记》文化”论证附录:《西游记》与明万历前泰山景观对照表《西游记》的迷踪与密谛——山东省图书馆“大众讲坛”讲说要点太话西游——《西游记》与泰山关系论关于“泰山是‘花果山’”的新证东平县尹山庄孙悟空庙碑考察记为孙悟空找“老家”的人古今载论中的孙悟空崇祀之俗附记:《歧路灯》中的描写泰山周边孙悟空崇祀遗迹述论——《西游记》对泰山文化的影响一例下编《西游记》写孙悟空对妖精习称“外公”说之辨误与新解四百年《西游记》作者问题论争综述“天蓬元帅”与“咸猪手”《西游记》名义真解“西天取经”的“意味”《西游记》为“仙石记”试论《西游记》“悟空”论“孙悟空”名义解《西游记》作者的“数”控意图《西游记》的“倚数”意图及其与邵雍之学的关系《西游记》“归一”论《西游记》的“七子”模式《西游记》的“七复”模式《西游记》中的“七七”与“九九”说“一藏之数”说“十万八千里”说“如意金箍棒”孙悟空是公猴吗?“西天取经”的孙悟空才是真正的英雄猪八戒三“妻”考议——兼及《西游记》非吴承恩所作唐僧的“紫金钵盂”《西游记》写猴与《聊斋志异》写狐之“尾巴”的功能——兼及“人身难得”的文化意义从“钹”之意象看《西游记》作者为泰安或久寓泰安之人——一条“黄段子”似的证据拍电视剧《<西游记>与吴承恩》是对学术的恶搞

《中国古代小说散论》

第五卷《金瓶梅与红楼梦研究》


提  要


本卷分上、中、下三编。上编《金瓶梅》研究,就近七十年前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提出“伟大的色情小说《金瓶梅》”展开论证,认为《金瓶梅》是“色情小说”,“色情小说”不应该是一个污名,“色情小说”可以有“伟大”的价值,《金瓶梅》是中国十六世纪性与“婚姻的镜子”,以及对西门庆、武大郎人物形象分析等。 中编《红楼梦》研究,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接续了“女娲补天”故事的“新神话”,其“大旨谈情”,有“女性崇拜”倾向,以及有关贾宝玉、巧姐、《情僧录》等的考论。 下编以两书的比较为主,提出并论证《红楼梦》是《金瓶梅》的“反模仿”与“倒影”及其“基因”,以及《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石头记”和“女仙指路”叙事模式,以《西游记》中“紧箍儿”、《金瓶梅》中“胡僧药”和《红楼梦》中“冷香丸”为例论古典小说以“物”写“人”的传统,《肉蒲团》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对《红楼梦》的影响等。


目  录


提要自序上编 《金瓶梅》研究关于“伟大的色情小说《金瓶梅》——从高罗佩如是说谈起再论“伟大的色情小说《金瓶梅》”——中国十六世纪性与“婚姻的镜子”儒家“诗教”与《金瓶梅》的性描写《金瓶梅》为“家庭小说” 简论——一个关于明清小说分类的个案分析话说商人西门庆论武大郎之死从“西门”到“贾府”——从古代拆字术、“西方”观念说到《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影响《金瓶梅》研究不妨有一个“笑学”——关于一场争论的“和稀泥”之见中编 《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的“新神话”观照《红楼梦》“大旨谈情”论《红楼梦》“大旨谈情” 续论《红楼梦》女性崇拜考论贾府的结局说“宝玉,宝玉,你好……”《红楼梦》“通灵宝玉”的本事或原型新说“巧姐”与“王三巧儿”——《红楼梦》“巧姐”得名探源《情僧录》释名六种也说胡适“贬《红》”一个“红学”与三个“金学”“红学”答问:专家眼中的“红楼梦中人”下编  比较研究论西门庆与林黛玉之死——兼及《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反模仿《红楼梦》是《金瓶梅》之“反模仿”和“倒影”论《红楼梦》是《金瓶梅》“反模仿”与“倒影”之“基因”论一种灵石,三部大书——从《水浒传》《西游记》到《红楼梦》的“石头记”叙事模式三位女神,一种角色——从《水浒传》《西游记》到《红楼梦》的“女仙指路”叙事模式试说中国古代小说以“物”写“人”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以“紧箍儿”“胡僧药”与“冷香丸”为例中国古代小说婚恋叙事“六一”模式述略——从《李生六一天缘》《金瓶梅》等到《红楼梦》儒林之谤书,科举之詈文——《肉蒲团》别读之一《肉蒲团》与《诗经》——《肉蒲团》别读之二试论《红楼梦》所受《肉蒲团》“直接的影响”

《杜贵晨文集》(第六卷)

第六卷 《儒林外史与歧路灯等灯话小说研究》



提  要


本卷收录吴敬梓《儒林外史》、李绿园《歧路灯》以及若干“灯话小说”研究的文章。虽然皆非系统的研究,但是也能如本文集其他诸作一样,一般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看法。 在吴敬梓《儒林外史》诸如“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是全书的思想线索,《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是一个伪命题,《儒林外史》是“儒林”“写实”小说,周进形象有作者吴敬梓曾短暂为塾师的影子,以及吴敬梓与袁枚之人与文学异同等的讨论。 在李绿园《歧路灯》则主要是较早提出《歧路灯》是“我国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以教育为题材的古典长篇小说”,李绿园《歧路灯》名义与佛教有某种缘分,《歧路灯》的“爱民主义”,以及“《歧路灯》‘全生灵’故事,……生动显示了《歧路灯》热切而新锐的古代人道主义精神,与孟子以降一脉传承并日渐发扬光大的‘仁政’理想”等。 在“灯话小说”虽然仅是《歧路灯》《剪灯三话》等几部灯话小说个案研究文章的集合,然而确实涉及了古代“灯话小说”最主要的作品,所以也当得起把这一个概念用到标题中去。


目  录


提要自 序第一辑 《儒林外史》研究  “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论《儒林外史》的结构主线《儒林外史》 “假托明代”论《儒林外史》新议《儒林外史》旧说新议三题试说《儒林外史》为“儒林”“写实”小说——兼及对鲁迅“讽刺之书”说的思考传统文化与《儒林外史》人物考论《儒林外史》考补评《<儒林外史>引起的一场风波》——与孟醒仁、孟凡经先生商榷吴敬梓“一字之木”考释杜少卿的“风流经济”周进形象考论袁枚、吴敬梓异同论第二辑 《歧路灯》研究《歧路灯》述评《歧路灯》简论关于《歧路灯》的几个问题《歧路灯》的十大长处值得一读的教育小说——《歧路灯》《歧路灯》的艺术特色《歧路灯》的结构从《歧路灯》和《红楼梦》看它们的时代李绿园《歧路灯》的佛缘与“谭(谈)”风——作者、书题与主人公名义考论《歧路灯》对科举制的态度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爱民主义”——《歧路灯》思想内涵别说附录:季刺史午夜筹荒政小说与历史“撞衫”的意义——《歧路灯》“全生灵”与《庸闲斋笔记》“焚名册”比较谈海上两吴与大陆李延年的《歧路灯》研究第三辑 其它“灯”“话”小说研究《豆棚闲话》述评论《豆棚闲话》关于《豆棚闲话》的若干问题《豆棚闲话》本事三则论曾衍东与《小豆棚》曾衍东传略

《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

第七卷《传统文化与小说散论》


提  要


本卷所收是除“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歧路灯》研究之外,作者迄今有关小说史和其它小说作品研究的主要文章。虽重在小说史述论与作品的分析,但是多自传统文化的背景出发,又因为涉及鲁迅等个别中外作者,故作本题。分上、下两编。 上编讨论涉及先秦“说”字有故事义,《庄子》“小说”为“小的故事”,“为中国小说立名甚工”;先秦是小说发生的时代,也是中国小说理论奠基的时代;齐鲁文化是中国小说主要源头;“中国小说起源民间故事”;“罗贯中薄医术而不为与现代鲁迅的弃医从文”消息暗通等。 下编主要提出并论证《越绝书》“作者三分说”;《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皆非“爱情小说”;《聊斋志异·婴宁》是“人类困境的永久象征”;《梦狼》有比“《狂人日记》……超前的民主意识”,其曰“黜陟之权(即任免官职的权力)在上台不在百姓。上台喜,便是好官;爱百姓,何术能令上台喜也”之问,实际接触到民主政治的根本问题;以及《镜花缘》不宜只称为“才学小说”,其题材内容依次为“‘女权’‘俗弊’‘才学’三个方面”等等。


目  录提要自序上 编先秦“小说”释义齐鲁文化与小说源流中国小说起源于民间故事说鲁迅“小说之起源”论辩证——中国小说起源于民间讲故事说鲁迅文学与古典传统——以《狂人日记》为例“传奇”名义与文言小说的分类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传统——以西方小说为参照系的思考孔子与古代小说七缀略论儒学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孔、孟之道与古代小说的生存环境汉魏晋南北朝佛教与小说略论隋唐佛教小说略论佛教对中国长篇小说的影响宋代志怪与传奇略说宋元话本略说关于古典小说名著比较研究——兼及其与齐鲁文化研究的关系下编《越绝书》作者新论——兼及文学“泰而不作……怨恨则作”说《诗经》与小说二则《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之误读或别解《李娃传》不是“爱情主题”小说———兼及文本解读的“证实偏见”或曰“偏好接受”胡粉与绣鞋——一个故事情节流变的考察瞿佑《过苏州》诗与《秋香亭记》“三言”述论关于《西湖二集》的几个问题《醒世姻缘传》的题材、思想与艺术漫说《醒世姻缘传》的“主干”《醒世姻缘传》心理分析人类困境的永久象征——《婴宁》的文化解读《聊斋志异》与儒典考述《梦狼》漫议“仕途关窍”说漫说《西僧》《女仙外史》的显与晦从文素臣形象设定看“素臣是孔子”评《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试论《镜花缘》题材内容的三个特点及其意义——兼及仅以《镜花缘》为“才学小说”的偏颇现代小说三题

《明诗选》

第八卷《诗文研究与序评》


目  录


自序上编 诗文研究“令德唱高言,听曲识其真”——中国古代文学与21世纪随想关于《易传》美学——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兼论《易传》是我国最早作专书批评的文章——文学理论著作说“诗可以兴”“三日”与“三月”漫议“发愤著书”钱钟书“以史证诗”简说诗人重太平“文学是人学”思想的来源、发展及其意义“保守”,还是“创新”?--关于文化保守主义的争论谈“选家”略谈电影中的“打斗”观《江湖双艳》随笔回忆听余飘先生讲《文学概论》刘梁、刘桢故里及世系、行辈试说读乐府诗札记读乐府诗札记之二刺淫•辨洁•好女——《陌上桑》的三重主题及其在美女题材文学史上的意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献疑李白《静夜思》是坐“床”之“思”宋词隆兴《明诗选》前言论清代台阁诗人—陈廷敬——兼及古人做官与做诗的关系《孙光祀集》浅见——介绍一位与王渔洋同朝的济南名士“为天强派作诗人”——袁枚散馆外放的“前因”及其婉拒乾隆临幸随园考论张船山与袁枚的交往及其历史地位济南名士左次修与张大千的一次诗画缘——张大千佚作朝鲜《箕子陵图》考索《诗经•关雎》赏析回环往复,如泣如诉———《诗经•卫风•氓》赏析复仇小说之杰作———《三王墓》赏析附原文:三王墓释“低绮户”《游黄山后记》赏析附原文:游黄山后记(明•徐弘祖)《原君》赏析附:原君(清•黄宗羲)《与友人论学书》赏析附:与友人论学书(清•顾炎武)思想解放的鲜花——读杨牧《站起来,大伯!》我爱山花的自然美——读《歌海浪花》阿Q典型小议于连典型浅析——对《欧洲文学史》评价《红与黑》的一点质疑我看“朦胧诗”中编 书序《中国古代小说散论》自序《古小说与文化沉思录》自序《“三”与<三国演义>》自序《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自序《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自序《红楼梦人物百家言丛书•总序》《爱情文学丛书•中外情书英华》前言《爱情文学丛书•中外文学十大情痴》前言《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校点前言杜斌校注《陶瓷四书》前言任明华《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序常金莲《〈六十家小说〉研究》序附记王敏法《边缘人》序宋文翠《美学与审美教育概论》序刘传录《第三只眼睛看水浒》序李正学《毛宗岗小说批评研究》序宋文翠《儿童文学概论》序李小芹《教坛笔耕十年》序《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刘硕伟《文心雕龙笺绎》序王夕河《〈红楼梦〉原本文字揭秘》序张同胜《〈西游记〉与西域文化》序附记郭云策主编《东平历史文化论集》序朱仰东《朱有燉年谱长编》序康建强《中国古典小说意境论》序孙琳《<水浒传>续作研究》序何红梅《<红楼梦>评点理论研究》序《解开“堽城”之谜》序《崔村马姓族谱》序下编  书评顾炎武研究新发现——评《顾炎武诗文选译》并纪念顾氏诞辰310周年有功于长吉 ,裨补于学林——读徐传武《李贺诗集译注》广博精到  获益匪浅——读徐传武《文史论集》漫议性灵派——评吴兆路《性灵派研究》中国文学精神研究的开山之作——读郭延礼主编《中国文学精神》关于古代文学的流派研究与学术创新——评陈文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植根传统  锐意创新——评宁稼雨“中国叙事文化学”泰山,不仅是泰山——评周郢《泰山与中华文化》李永祜教授水浒研究述略《水浒学史》:给《水浒传》研究一个“学”名身份——评齐裕焜、冯汝常等《水浒学史》   

《李绿园与歧路灯》

第九卷《说“三”道“四”合稿——三国与四“灯”小说评介》

   


提  要 


本卷收入《罗贯中与<三国演义>》、《剪灯三话》《李绿园与<歧路灯>》三部小书,论及小说有《三国演义》和《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与《歧路灯》四部“灯话小说”,故题曰“说“三”道“四”合稿”。三书均为普及而作,不同时期先后写成,通俗评介了五部小说的时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是各书阅读良好参考,亦可为研究者一助。


目  录提要题记上编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引 言一、《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与山东东平二、《三国演义》源流三、《三国演义》与鲁文化四、《三国演义》与齐文化五、《三国演义》与山东六、《三国演义》的艺术世界七、《三国演义》与人类文明进程结语中编  剪灯三话一、明朝说苑“三剑客”二、愤世书系二百年三、郁怒惊悸文士心四、礼欲同构生死缘五、三教合一说因果六、鬼怪讲古有史鉴七、一代佳作《三话》新八 、承前启后五十篇下 编  李绿园与《歧路灯》一、 血色黄昏——李绿园的时代二、 百年兴家——李绿园的家世和生平三、 文章有价——李绿园的诗文和《歧路灯》的 创作四、 灯火阑珊——《歧路灯》的故事和主题五、 教育小说——《歧路灯》对封建教育和知识界状况的描写六、发愤之作——《歧路灯》对封建末世的暴露七、市井春秋——《歧路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八、人物画廊——《歧路灯》的写人艺术九、叙事佳构——《歧路灯》的叙事艺术十、雅俗共赏——《歧路灯》的语言艺术十一、重放光芒——《歧路灯》的流传版本及评价

《爱情文学丛书》

第十卷《慕之拾零》    


目  录


自序第一辑  古典臆说“宰予昼寝”说“吾不如老农”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鬻技”说“买椟还珠”说“王戎有好李”王公“卖练”说王夷甫妇“贪浊”“老大嫁作商人妇”小说与生意经读书与经商文君当炉《窦乂》的经营之道千金散尽还还复来学习杨氏妇,去掉“水浒气”毛烈赖钱和商业契约“茶肆高风”和“三碗不过岗”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从“昏礼不贺”到“办喜事”数字与习俗漫话灶君关于“人头”的文章女人与黑店传统文学“经济细节”札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媒婆中国古代小说与旅游古代小说与山东旅游文化开发此事古难全鞋之外史关于“孔学”和“儒道互补”读黄恩彤《与弗夷加略利论香港书》——写于香港回归在即炎黄故地话曲阜中国的金字塔--少昊陵“堽城”之谜第二辑  博文选存台湾学者引用“三复情节《红楼梦》中有“网络”《红楼梦》中有“智能”《金瓶梅》与《红楼梦》性描写异同我对余秋雨只是发问活着也就是活着婚姻是爱的锁痴能通悟人类是孤独的食色融通,学问转精“道法自然”解(四则)文学使人幸福(二则)三思而后行生命是现在时读书小言(二则)理与事《周易》为杨、翁配辩护史上最牛的修车人《清明日对酒》——关于清明祭扫的另类认识古典小说名著一字评脂批宜曰“忘情”男女与“批孔”我被假冒了,但我不再生气封面为什么这样红?“中华圣城”说(十一则)第三辑  慕之偶作一、诗歌向远方我愿意亲爱的你,我就要远去……村童小唱(三首)俺是一棵好苗苗望俺放羊在山岗相遇——拟一对情人的碎梦阅览室组歌(四首)为“5•12”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口占(一首)致某女士(一首)谢君雅许“杜悟空”(二首)劝君莫笑“杜悟空”(二十首)敬贴李汉秋先生博客(一 首)黄河口登览(一首)汶川地震志哀(一首)第三届中国(许昌)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偶得(二首)富阳参会今绝十二题(十二首)悼胡小伟先生(二首)读苏小和《陈寅恪的代价》有感(一首)与张安祖教授兰州会议并游敦煌有感(三首)霾中有感(一首)李海峰画牡丹诗——宋晓兰女士持赠李海峰先生画牡丹纪事(二首)二、散文站起来的水饺船到中流的时刻杨花赞“我爱女人”——做得,说不得三峡五记关于“闲话”“福”字喜神千佛山号子——“来了就好”思想“泉城”第四辑  其他人文素养、人才成长与人生幸福——与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教职工交流讲话在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回顾与展望——答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问高考作文的基本特点一、高考作文的重要性二、高考作文是一种综合考查三、高考作文是一种高强度实践活动四、高考作文的题目常出常新五、应变能力是写好高考作文的重要因素六、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的不同特点七、正确对待高考作文的偶然性八、高考作文要在稳妥基础上求新意九、高考作文要在平实前提下求文采十、高考作文要在规范情况下求变化十一、 高考作文有无一个大体的程式

《“三”与三国演义》


第十一卷《齐鲁人文景观论证设计三种》

    


提  要


 本卷收入《泰安市徂徕山汶河景区传统文化景观建设论证报告》、《“水浒故里”学术考察论证报告》和《罗贯中纪念馆布展文本》三种,各为受有关方面委托对当地传统文化景观的考察报告或设计大纲。 这些文本的撰作基于实地田野考察和文献的考证,是着眼传统、时尚与未来需要结合之思考酌量的结果,目的是帮助地方传统文化景观建设做到有根有据,有理有节,真善美新,整体互补,使有限的经济投入,能产出当地传统文化可能最大化的景观效果,有功当代,泽被后人。 其中《罗贯中纪念馆布展文本》早已付之应用,收效尚好;另外两种则备为有关方面工作的参考,从而都成为了相关该地文化建设的资料。故辑为本卷,以广留传。


目  录


提要题记泰安市徂徕山汶河景区传统文化景观建设论证报告题词摘要绪  论第一章 古博城考论第二章 博城历史大事记第三章 博城文化的类型与特点第四章 汉博城文化第五章 汉武帝与博城第六章 唐博(乾封)城文化第七章 徂汶景观拟题结 语主要参考文献“水浒故里”学术考察论证报告前 言第一部分  梁山县第二部分  郓城县第三部分  东平县第四部分  阳谷县结  语罗贯中纪念馆布展文本概  说第一部分  前院(入门区)第二部分 中院(贯中堂:中心区)第三部分 中东院(三国源流厅)第四部分:中西院(水浒源流厅)第五部分  中后院第六部分  羅 園(仿古园林式商业区)

《唐宋诗选》

第十二卷 宋辽金诗选注   


《杜贵晨文集》总序


本文集十二卷,是本人四十年来读书、教书之余所写主要是单篇和专书论文的汇集,未必有多大学术价值,但敝帚自珍而已。

《红楼梦人物百家言丛书》

本文集每卷已各有序说,这里仅列若干关键词或说法,即“文学数理批评”“罗(贯中)学”“色情小说”“儒林小说”“泰山别称太行山”“泰山是《西游记》写‘三界’的背景”“灯话小说”“爱民主义”“反模仿”“二八节律”“叙事中点”“梁山泊遗存”,以及涉及《易传》、杜甫、袁枚、鲁迅等文学的若干私见。

其中“文学数理批评”“罗学”“爱民主义”等也许可以算作理论、方法上的建构尝试,其它则多为具体问题的发现、提出以至试解。另有若干早年的习作,聊为纪念我那因“文革”而延后多年的大学岁月。

这些文章的撰作,当时不可能不自以为是。陆续发表至今,得到读者专家肯定者有之,受到反驳、批评者有之,随着阅读与思考的深入自己昨是今非者亦有之,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与这些文字便有了不解之缘。

因此,今得结集出版,是进一步接受读者检验和个人反思良好的机会,是这些文章的幸运,也是本人的荣幸!

《剪灯三话》

为此,衷心感谢素未谋面的花木兰文化出版社高小娟社长、杜洁祥总编辑、杨嘉乐副总编辑等惠予本人免费结集出版的机会!向他们为繁荣中华学术事业的义举和担当致以一个作者和读者崇高的敬意!

本文集编纂中最感困难是文章在将近四十年间陆续写成,一方面前后论述或有重复、变化甚至矛盾,另一方面因各个时期和不同刊物对论文规范的要求不同而体例不一。编纂中虽尽可能作了调整,如统一为每页下注等,但由于精力不济,除对内容有少量补说和增加个别注释外,都一仍原稿或发表稿之旧。

值此文集即将出版之际,谨向过往岁月中以各种形式给我以教导、指点或具体帮助的师友、编辑致以衷心感谢!

《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

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内子侯玉芳女士陪伴我共这些文字的一天天积累褪减芳华,笑迎夕阳!

谨以此纪念我已故最亲的人——母亲! 

二〇一八年四月十三日星期五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杜贵晨,字慕之。山东省宁阳县人。1950年3月25(农历庚寅年二月初八)日生于宁阳县堽城乡(今镇)堽城南村。六岁入本村小学,从仲伟林先生受业初小四年;十岁入堽城屯小学读高小二年;十一岁慈母见背;十二岁入宁阳县第三中学(初中,驻堽城屯);十五岁入宁阳县第一中学(驻县城)高中部;文革中1968年毕业,回乡务农。历任村及管理区干部。1978年高考以全县第一名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79年10月作为学生代表列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开幕式;1980年开始发表文章,1981年参加《文学遗产》编辑部举办的青年作者座谈会;1982年7月大学毕业,毕业论文《<歧路灯>简论》发表于《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1982至1983年短暂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1983年3月调入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今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2000年10月调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2002年7月调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古代文学、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学科负责人。2015年4月退休。兼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歧路灯》研究会副会长,罗贯中学会副会长,中国水浒学会、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筹)常务理事,中国《金瓶梅》学会理事等;创立山东省水浒研究会并担任会长;担任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先后出版各类著作2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明清小说研究》《河北学刊》《学术研究》《齐鲁学刊》《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南都学坛》等刊,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报发表学术论文、随笔等约300篇。多种学术观点在学界以至社会有一定影响。本文集十二卷,为作者已整理部分文稿,余或续出。

《水浒传中的山东镜像研究》


杜贵晨已出版书目


    1、《小豆棚(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2、《爱情文学丛书》(5种)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3、《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4、《李绿园与歧路灯》,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5、《中国古代小说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4.

    6、《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校点),巴蜀书社,1995.

    7、《“三”与〈三国演义〉》,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8、《剪灯三话》,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9、《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10、《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1、《明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2、《唐宋诗选》(二人合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

    13、《罗贯中与<三国演义>》,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14、《儒林外史》(校点),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5、《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 齐鲁书社,2006.

    16、《红楼梦人物百家言丛书》(6种7册),中华书局,2006.

    17、《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齐鲁书社,2008.

    18、《<水浒传>与山东资料汇编》(与周晴合编),(台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6.

    19、《<水浒传>中的山东镜像研究》(上、下二册,与王守亮等合作)(台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6.

    20、《杜贵晨文集》(12卷14册), (台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9.

【相关阅读】

杜贵晨:“五世而斩”与古代小说叙事——从《水浒传》到乾隆小说的“五世叙事”模式

杜贵晨:《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

杜贵晨:章回小说叙事“中点”模式述论——《三国演义》等四部小说的一个艺术特征

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婚恋叙事“六一”模式述略

杜贵晨:《三国演义》等七部小说叙事的“二八定律”——一个学术上的好奇与冒险

杜贵晨:论西门庆与林黛玉之死——兼及《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反模仿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