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李天飞:《为孩子解读〈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已经进入孩子的语文课堂。《为孩子解读〈红楼梦〉》以问题为纲,提炼出了小读者最关心、兴趣最浓厚的一些问题,比如《红楼梦》与曹雪芹有什么关系?《红楼梦》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红楼梦》这本书为什么让人又爱又怕?……
从这些问题出发,深究《红楼梦》的文学魅力及背后丰富的蕴含,是一种提高挈领、高屋建瓴的解读《红楼梦》的方式。作者用一种活泼、生动“接地气”的口语化演说形式来对《红楼梦》进行解读,幽默、有趣、好读,并且能把生动活泼的解读和严肃认真、一板一眼的学术考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引起小读者的兴趣。
除此,作者对《红楼梦》的解读并不停留在作品本身,更是挖掘出了名著过去和当今时代的意义,既贴近孩子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还能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构成和千百年来凝结传承的精华。这也是我们鼓励孩子阅读经典名著的终极目的。
这套“为孩子解读四大名著”系列,到《红楼梦》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之所以把《红楼梦》放在最后,是因为解读这部书是最难的。它太宏大,太复杂,涉及人性、社会、文化、博物知识等方方面面。如果只是拣一些皮毛讲讲(如诗词、美食、服饰等百科知识),就像是入宝山而空回;但如果讲深一点,就会遇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很可能费力不讨好。
因为《红楼梦》没有标准答案,全在个人理解。比如说,如何评价薛宝钗?她到底是工于心计,还是原本善良?比如说“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一段,薛姨妈母女对黛玉表现出来的,到底是表面上的怜爱,还是对黛玉的故意伤害?
又比如说贾政殴打宝玉,把他打得很惨,该如何评价?按照三四十年前的说法,认为这是封建家长的暴力压迫,实际上是这样吗?
《红楼梦》像一座高山,不同的人从这座山不同的侧面、路径爬上去,看到的风景自然不一样——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红楼梦》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它有了标准答案,反而不正常了。
不过,虽然高山人人可登,专业的登山者和普通游客还是不一样的。因为这部书是雅俗共赏的,谁都可以发表意见,所以,往往越是“惊世骇俗”的“阴谋论”解读、猜谜式解读,反而越容易受欢迎。
这些解读因为很通俗,又很流行,所以孩子们很容易受影响:高山根本爬不了多高,看见一块大石头,就信誓旦旦地以为到了山顶。正如黛玉对香菱说的:“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所以,我在写这部小书的时候,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尽量参考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共识的,就多写一些;共识少的,就少写一些。
在这部小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请教了许多师长。让我受益最多的,当属南京大学苗怀明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龙兄,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王苗老师。苗怀明老师为我提供了《红楼梦》研究的系统指导,李小龙兄拨冗垂教,定出了全书的章节框架,王苗老师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改进意见。
这部书稿的完成,标志着“为孩子解读四大名著”系列画上了句号。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还要感谢许多师长朋友:北京大学的刘勇强师、潘建国师、李鹏飞师、张一南老师、左怡兵兄,安徽师范大学俞晓红老师,中央民族大学傅承洲老师、叶楚炎兄,对外经贸大学的孙勇进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井玉贵兄,辽宁大学的胡胜老师、赵毓龙兄,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的赵春阳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侯晓晨兄,石河子大学的吴新锋兄,人大附中的吴凌老师等,都在写作过程中予以教示。
马伯庸兄、凯叔、六神磊磊兄、吴琳老师、傅承洲老师、李玲玉老师、苗怀明老师、叶楚炎兄、赵建忠老师、张惠老师还为小书做了推荐,在此一并鸣谢!
最后,我还想对我的女儿李孟和说:这套小书,是爸爸送给你的第一套礼物。
你的大朋友 李天飞
【相关阅读】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