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设实践】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它——上海二中院“司改3.0版”开启审判新模式

严剑漪 智慧法院进行时 2019-12-13


智慧前言

案多人少怎么办?书记员不够用怎么办?法官助理配不齐怎么办?法官疲劳办案怎么办?书记员、法官助理、法官,职责应该怎么划分?法院的司改目标如何去实现?……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做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但上海有一家法院做了,它用“刮骨疗法”打造了全新办案模式,用现代高科技和制度创新把智慧法院变成了现实。它,就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22人做118人的活儿?


“一开始我是质疑的,这个活儿不可能推得下去,刚招进来的8个文员,连庭里都没去过,什么都不会,怎么记录?”上海二中院书记员办公室负责人段婷回忆七个月前的情景时笑了。


段婷有着一头美丽的长发,司改前,她是穿着法袍坐在审判席上的助理审判员,司改后,她没能入额。2018年9月,政治部开始考虑由段婷来担任即将成立的书记员办公室负责人之职,上海二中院审管办主任徐征峰和她比较熟稔,两人谈起了此事。


“你从部队转业过来,责任心很强,而且熟悉审判业务,又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挺适合这个岗位。”徐征峰对段婷说。


但段婷有些犹豫,上海二中院共有118人承担开庭职责,其中书记员50名、文员68名,分散在各个部门,平均每天开庭约40场,最高一天保障庭审92场。“成立书记员管理办公室后,要花五分之一不到的人力资源去完成甚至超过原有的保障开庭数,简直是天方夜谭。”段婷没有自信。


“放心吧,所有法庭都装好了音字转换系统,只要书记员能修改错别字、调整段落、不破句就行。”徐征峰鼓励她。


段婷想了想,点点头:“那就试试看吧。”


2018年10月,上海二中院成立书记员管理办公室


10月,书记员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连段婷加文员,一共9人。随后各业务庭的一些书记员又陆续调往段婷所在处,成为“驻庭书记员”,至2018年年底,段婷手里有了21个兵。


驻庭书记员有了,系统便开始全面运转,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一个简单的案子,本来传统的归纳式笔录只需5、6页,但系统的‘随堂笔录’却有20多页,而且错别字多,匹配度不高,还经常死机,承办人看不懂笔录。”有人抱怨。


有一起劳动争议案开庭,从下午两点到五点,系统生成43页笔录,当事人庭后阅看笔录又足足花了2小时,书记员一直到晚上七点半才下班。


方言识别度不高、身份证号和车牌号错误率高、无法与法官常用的审判管理信息系统和C2J法官办案智能辅助系统形成数据共享……问题一个接一个,段婷急上心头。“这还怎么叫节约人力?怎么优化?怎么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完全背道而驰了!”


政治部、审管办、办公室、立案庭、民三庭、行政庭、申审庭,所有相关部门都开足马力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案。


“工作难度很大,所有的后台数据库不能出一个问题,否则整个法庭系统就瘫痪了!”信息管理中心第二科室科长杨戈说。


22人能完成118人的工作吗?



让所有人转变理念


“当然能!”上海二中院民二庭第6合议庭审判长彭辰是该院最早尝试使用音字转换系统的法官,他曾被评为上海法院系统一等功、上海法院“邹碧华式好法官”,审理过的2起案件均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智能化是法院发展的方向,机器能做的事就让机器去做,人的劳动力要解放出来。法官助理时间多了,法官就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去休息。我们不能老加班,我现在的合议庭已经不加班了。”彭辰快人快语。


彭辰的法官助理是瘦瘦的张末然,张末然记得很清楚,在书记员管理办公室还未成立之前,彭辰就和他谈起想启用法庭系统的想法,当时张末然有点懵。


“这东西能行吗?”张末然问。


“这是智慧法院改革的方向。”彭辰说。


经院党组同意,彭辰所在的合议庭第一个开始使用音字转换系统。“我们就是尖兵,为后来者排雷、扫除障碍。”彭辰笑称。


很快,上海二中院所有的32个法庭都装上了音字转换系统,随后民三庭、行政庭、申审庭也加入了使用系统的队伍。


薛晶是软件公司法院线产品运营部门的技术人员,她曾为张末然的开庭提供技术保障。“庭审软件经历了4次大升级,从只能识别汉字,升级到可以识别标点符号、英文、数字;从只能识别陈述句,到可以识别疑问句、反问句;从流水账记录,到自动忽略发言人的‘嗯、啊’语气词;我们还扩大了法言法语和高频率出现的词汇量。”薛晶指出,音字转换系统需要“学习”,“学习”的次数越多,系统撰写效果就越优化。


“怕的就是系统装好了,却没人用!”上海二中院院长郭伟清说,他曾担任上海高院副院长、司改办主任,分管过司改、信息化建设等条线,很清楚改革的最大难度在于人。“阻力很大,很多人难以接受新事物,固执地按照习惯思维在做事。”


为了让法官们转变观念,郭伟清开辟了“心语倾声·院长有约”活动,每月中午,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不定期地与全院干警谈心,目前已经面谈了将近100人。“法院的很多工作都是以老带新,唯独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需要年轻人去推动老同志,推动他们去接受新事物。”


2018年10月,上海二中院院长郭伟清使用音字转换系统开庭审理了一起故意杀人案


2018年10月,郭伟清开庭审理了一起故意杀人案,被告人来自福建,普通话并不标准。整个庭审中,书记员全程使用音字转换系统,刑庭的法官们坐在旁听席上,看着屏幕上不断跳跃的庭审记录文字,院长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刑庭法官——庭审语音转换系统是可行的。


“整个审判工作都需要全程留痕,这和司改要求的司法责任制直接挂钩,法官们要在理念上转变过来。”郭伟清说。


“其实,笔录记得好不好,有一部分和法官能力有关,整个庭审是法官在控制,所以音字转换系统其实倒逼了法官提高庭审驾驭能力。”彭辰一针见血,“在我们发现系统适应大段陈述记录时,合议庭便采用事实调查和法庭辩论相结合的‘1+3’庭审方式,给予当事人充分的发言陈述权利,笔录也更迅捷好记。”


上海二中院行政庭庭长徐军也同意这个观点:“法官要发挥一定的释明、归纳、梳理争点的主导性,试点之后,我们庭的法官经常在庭务会上交流心得。”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一切进入了良好循环,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类案和法条自动推送,语音唤醒证据和批注阅览功能一一加入,音字转换准确率也达到了95%以上。


如今,段婷可以从容安排21名驻庭书记员平均每天开庭60余件,开庭高峰时可保障每天约80个庭审,最多一天保障庭审达152件。2019年第一季度,驻庭书记员团队共保障民商事、行政及重大刑事等共计2262起案件的庭审记录工作,约占全院登记开庭的75%。


2019年5月13日至15日,上海二中院对150起民商事案件的诉讼参与人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乐于选择音字转换记录方式的诉讼参与人共计290人,占比86.3%,选择传统归纳记录方式的46人,占比13.7%。



“蝴蝶效应”里的法官助理


“一直说案多人少,一直说书记员不够,其实是法官助理人不够。”郭伟清讲出了法院管理中的痛点。


曾几何时,法官助理作为司改的新生事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但困扰法官助理的问题也接踵而来:法官助理人不够用,无法与法官配比1:1,法官助理职责与法官、书记员混淆不清,未来培养模式模糊不清……法官助理成了迷茫、困惑的群体。


“法官助理是法院的未来,是法官的蓄水池,一定要好好培养。”郭伟清下定决心。在对22名驻庭书记员实行集约化管理后,上海二中院院党组授权一部分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熟悉审判工作的书记员从事法官助理的工作,实现主要业务庭法官和法官助理的配比为1:1。随着法官助理人数增多,法官的工作模式和节奏慢慢开始变化。


“我现在工作中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可以看书,8小时工作以外有自己的空余时间,写写调研或者看看法治方面的微信。”彭辰说,“平时,我也比较注意锻炼法官助理,我每次开庭他都要来听,复杂案件的判决书他要能起草,现在他还欠缺一些庭审技术。”


张末然的感触也很深:“以前每个案件的庭审记录和卷宗归档占用我工作量的40%,现在我腾出这些时间专心辅助彭老师办案,彭老师还能多教我一点庭审思路和与当事人的沟通技巧。”


自从有了驻庭书记员,彭辰会常常安排张末然去接待当事人。“驻庭书记员帮我记录,我的接待水平提升很快,而且与当事人谈话也有助于我后期撰写文书。”张末然进法院已经两年半了,根据规定,法官助理六年后即可参加遴选,一旦遴选成功,便前往基层法院开始法官生涯。


徐军曾在政治部工作过一段时间,他很关注庭里的人才培养:“要对法官助理有明确的职责规定和评价体系,这样才能让他们有归属感。”


上海二中院民三庭副庭长、全国优秀法官乔蓓华则建议:“法官助理的定位很重要,对他们的培养要分层而设,高层次的法官助理可以起草文书、做庭前调解。”


2018年10月12日,上海二中院召开“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无纸化办案,提升审判管理效能,试点部门动员部署会”。会上,院党组明确改革思路:今后,法官的职责为阅卷、开庭、研究案情及思考法律、合议、作出裁判;法官助理的职责为在法官指导下完成全部辅助事务工作;书记员的职责为法庭记录及电子卷宗归档。


与此同时,上海二中院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官助理调研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政治部和研究室将共同负责推进法官助理调研导师工作,挑选出具有7年以上工作经历、热爱调研工作并取得较好成绩的资深调研骨干,指导具有较好调研潜力和成绩的法官助理,辅导期为1至2年。


上海二中院还专门设计了一套法官助理的考核管理办法和档案。“法官助理考核采取量化积分制,按照基本工作量40%、选择工作量20%、工作评价20%、调研综合20%来计算。”上海二中院政治部主任谷开文介绍,“法官助理档案将一直跟随法官助理,在今后遴选法官时,我们会提交法官遴选委员会,让委员们第一时间了解这位法官助理的工作业绩,以及庭长、带教法官对他的评价。”



智慧法院近在眼前


凡是熟悉上海法院司改过程的人都知道,五年前,上海法院率先在全国启动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和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被称为“司改1.0版”。此后落实司法责任制、强化法官主体作用、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被称为“司改2.0版”。如今,上海二中院全力推进“司改3.0版”,它的“标配”就是“新型办案模式+新型审判团队+新型管理方式”。


2019年,上海二中院内设机构总数由19个精简到13个,业务部门负责人工作重心回归办案主业。


4月8日,上海二中院的全体法官推选出一个全新组织——法官自主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深度参与案件质量评查、审判绩效考核、适法统一与立审执兼顾、业务学习培训、司法事务集约化管理、纪律作风检查与权益保障等工作。


4月17日,上海二中院通过公开报名、公平考核、公正选拔、公示结果的全流程透明方式,选任审判团队负责人。最终,30位优秀法官成为新任的审判团队负责人,他们身着法袍,逐一上台,郑重地从院长郭伟清手中接过任命证书。


“从今年1月开始,我们采用案件权重系数来计算衡量各业务庭各法官的业绩。”郭伟清说,“我们的院训是‘大公至正’,我们不仅要在案件处理中追求公平正义,在法院管理中,也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法官、每一个干警。”


改革总是在不断的试错、调整、坚持中走向成功。在上海二中院,随着音字转换系统深入人心、电子卷宗深度运用,高科技已悄悄改变了法院的审判生态;书记员集约管理、法官助理分层培养、审判团队雁阵效应,全新的制度变革让法院人各司其职,更加专业、职业、敬业。


“运用迭代更新的技术,让庭审记录更加完整客观,这恰恰是让老百姓看得见公正。”上海达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林雅聪曾经报名参加过上海二中院举办的“庭审语音智能记录的运用与体验”,她被法院的新科技震撼了。

2018年9月,上海二中院与律协举行“庭审语音智能记录的运用与体验”活动


“法官改变庭审方式,律师配合法官庭审,理想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就是最终达到对事实、证据等核心问题认定的一致。”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杨玉萍担任多家金融机构、投资公司的法律顾问,她已开始将法院电子卷宗阅卷目录的规范标准运用到客户服务中。


“如果律师在诉讼前就可以按照法院规范来准备材料,那他(她)就可以通过网上立案把材料发往法院,法院将迅速生成电子卷宗,这既为当事人缩短了诉讼时间和成本,也让无纸化办案形成了闭环。”徐征峰欣喜地预见到即将实现的未来。

2019年4月19日,媒体记者亲身体验上海二中院无纸化办案系统


“我喜欢这个工作,它有挺多惊喜,我每天都可以听到不同人的故事。”驻庭书记员李佳纯曾一人独自完成重大疑难案的庭审保障工作,该案卷宗一百余册,庭审持续四天,29名诉讼参与人参加,累计生成620页共计300277字的庭审笔录。


“彭老师太优秀了,我能力有限,有一天,我只要能成为一名好法官就可以了。”张末然略有羞涩。


“无纸化审判优化了审判管理的方式,案件权重系数的设定也让法官和法官助理的精细化考核成为了可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要珍惜这一切啊!”徐军说。


“向科技要生产力,科学分配法院人力资源,‘司改3.0版’是法院的发展方向!”郭伟清信心满满。


的确,没人知道未来的法院会有多少变化,但一定会有更多的变化,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

-END-



【信息化培训】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第五期法院信息化专题培训班等您来

【成果巡礼】黑龙江依兰法院深化应用监督平台,践行“老百姓打官司不求人”承诺!

@所有人,讲出智慧法院建设的故事,你就是C位担当!

智慧法院一周新闻速览【5.26—6.1】


作者:严剑漪

单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本期责编:文慎楠


   

 让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