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为一所未来学校,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学习空间
城市中小学建筑空间应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学校建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应与特定的地理、气候、社会环境相契合,顺应学校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地域环境,在建筑的形式和立面处理上与特定的城市环境相协调,同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校园建筑本身因为承载着各自学校的校风、学习气氛、师生精神面貌、人文历史等校园文化而应力图体现出相应的文化属性或建筑含义,在校园总体规划和建筑处理上注重建筑个性和建筑文化的创造,应避免千篇一律的国际化方盒子式的校园建筑形式,通过对建筑造型的不断创新,各种新型建材的运用,探索具有个性和时代气息的艺术处理手法,力求表现校园建筑的深厚文化内涵。
中小学校园中,外部空间在空间序列上常常作为从校外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过渡,功能上承担集散人流、停车、举办户外活动等等作用,在校园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校园建设中,校舍的覆盖率较低,因此在建筑物以外,会产生占有较大比例的外部空间,校园中应妥善规划使用建筑物之外的所谓空地,使之成为积极空间,焕发一定的活力与吸引力,使外部空间情景可以对中小学少年儿童的行为发展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校园广场
校园广场也是中小学校园中交流好场所。校园广场一般位于校园入口和教学楼之间,是人们进入校门之后整个校园环境的门面,即第一印象,也是学生上学、放学的主要集散场所,开展大型校园文化生活的迎来送往之地,必要时还可作为临时停车场地。
校园广场的文化性、精致性都比操场等要求高。校园广场是学校空间序列中的前奏要素。在空间设计中,校园广场的空间效果一般较为开朗轩昂,空间性格也较为动态生动,往往是中小学少年儿童喜爱的场所。
校园广场的铺地一般为硬质铺地,应当结合少年的审美需要,采用色彩较鲜艳的材料,选取尺度合宜的尺度与图案,并结合适当的绿化,休息坐凳、灯具、小品等,形成有实质活动及一定的交际功能。
绿化空间
中小学校园的绿化环境一般都较好。绿化植株的差异有可能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受。
如大乔木,无论榕树,桉树,其树下都是很受中小学生欢迎的,或游戏、或晨读、或静坐闲谈,都不失为好去处;如權木、三角梅、则可以修剪成优美的形象,用于限定或围合特定氛围的空间,或沉思、或独自阅读名著,是独处的佳处,是适于个人层次的外部空间。
功能性原则
校园景观的功能性是不可缺少的。设计中尽量做到景观与功能相结合、相统一,既要考虑景观小品的实际功用,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针对空间使用者的不同,空间尺度也有所不同。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校园景观设计要针对不同的环境空间,对校园景观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改进。绿植方面、植物数量、密度、位置、种类等,要结合环境进行安排;照明方面,照明的数量和位置能够照亮可能藏匿人的昏暗区域,还要设计地标照明,有利于人们寻找道路;校园环境中公共空间物品的摆放不能够影响视野的开阔性等。总之,校园安全问题是复杂多变的,而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育性原则
校园景观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熏陶,这是校园景观的重要作用。学校的历史雕塑、纪念林地、建筑、碑刻等都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校园文化精神和校园文化内涵。在皖西学院就有一个这样的景观设计,那里的有荷花池塘、假山拱桥、亭台楼阁,“仙子晨韵”的雕塑,还有大片的桃林,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朝气与活力,也代表了学院悠久的历史历程。每一个经过的人,都会受到感染,更加努力拼搏。
人性化原则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如大礼堂、食堂等人流较多的地方,绿地应多设捷径,园路也适当宽些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各种设施设置、材料的选择、景观的创造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需求。
可持续性原则
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6.经济性原则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具体设计要立足于国情,不仅要注重节省,节能,还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要建设符合我国当代环境和科技水平的校园环境景观,提高环境景观建设的利用率和维护的效率性
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确立校园景观的特色是设计的基础。这种特色来自于对校园所处的气候、环境、地理、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艺术的尊重与发掘。所谓特色,就是指校园总体景观的内在和外在特征,它不是靠人随意断想与臆造的,而是对大学校园生活功能、规律的综合分析,对人文、历史与自然条件的系统研究,对现代生产技术的科学把握,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来的一种与校园活动紧密交融的景观特征。
北京四合院幼儿园
走道空间
走道空间
最常见的如屋顶平台或下沉式庭院,立体的外部空间可以极大丰富外部空间的层次,而丰富的空间效果对中小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屋顶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提供空间效果独特的场所,通风良好、视野开阔,与少年儿童热爱观察的心态吻合,而下沉式空间则趣味无穷,并适合少年儿童好奇的心理。
建于特殊地形的中小学校园,在处理外部空间时,尽可能立体化,这样能产生不错的环境效果,但一定要以满足安全为前提。
教育类建筑同一时间大规模集散的使用特征决定了交通面积的比例往往达到了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走道不但承载着校园中的交通功能,还是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交的重要场所。这意味着走道空间不能仅仅是“通过性的”,风雨廊也不是如同生产车间一般将孩子们从A点运送到B点的传送带。
中小学校建筑的走道疏散宽度必须达到0.6米的倍数,所以一般情况下走道的宽度会在2.4-3.0米之间,经实践证明,这样宽度的走道如果呈视线通透的线性布置,距离达到45米以上(超出一个年级段普通教室的总面宽),会导致儿童的被监视感和不安全感大幅上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是将流线设计从高度统一的线性布置中解放出来,做到离散化、差异化、清晰化、按等级整合成环,使得连廊超越连接区域的作用而形成容纳活动的空间系统。
AOIZ Nedim Uysal 私立高中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设计大楼
具体到流线空间设计上主要体现为:
走道长度化整为零
走道与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穿插布置
走道闭合成环
走道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以未来科技城海曙学校为例,以每一个小房子为基本单元,内部交通自成体系,使每一个年级段拥有自己的场所领域感,同时房子之间的走道沿半围合的院落内侧向心布置并采用折线形式互相组织串联,设计摒弃尽端布置楼梯的稳妥做法,开创性的用直跑楼梯平行于走道布置,增加空间的几何拓扑关系,形成流线闭环,增加不同年级段孩子们相遇的机会。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450/900
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学校可以被分为三个基本分区:
教学区
生活区
运动区。
三者规划布置以三角形为宜,联系紧密而又互相独立。以寄宿制学校为例,孩子们每天呆在教室的时间只有大约450分钟,而走道、食堂、院落和操场会是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场所。为了提供便利和应对极端气候,功能区之间的交通可达性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为此需要在建筑的尺度上用风雨连廊将楼栋相连,传统学校建筑体量大多为集约式的条状布置,楼栋之间的外部空间受建筑间距所限较为均质,而风雨廊的独立存在将本就均质的空间加以割裂,更加剧了建筑的压迫感和庄严感。
解决这一问题的设计策略是不将风雨连廊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把它作为室内走道的延伸。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风雨连廊主要设置在4-6年级教学楼的二层,连接了教学楼、食堂和风雨操场。形态上消解了本来尺度较大的4-6年级教学楼,又是室内走道的延伸,并结合报告厅的屋顶局部放大形成立体微地形景观草坪,同时还在X轴和Y轴上物理串联各个楼栋的基础上将校园的室外空间划分为若干尺度宜人、鸟语花香的景观院落。在Z轴上风雨连廊同时也是大地景观的延长线,提供了立体式的景观空间。人在行进过程中可以通过首层,也可以轻松的走到二层,到达校园内的各个空间。在走道和连廊的行走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规行矩步,取而代之的是步移景异和互动玩耍、学习交流的热情。
社区式校园
教育类建筑的本质是社会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兴建的教育活动场所,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学校建筑的品质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对教育类建筑的实践过程和投入使用后的回访中,我们发现和总结出当下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第一负责人需要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受教育程度负责,所以作为校方更希望能在满足上述职责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且不局限于国家教育体系下所规定的课程,以培养全方位综合性的人才。
以网关社区学院位于凤凰城中心“Discovery Triangle”为例,它是一个连接城市学术和研究中心重点重建区。综合教育建筑显着地改变了Gateway社区学院,为校园中心添加了一整套的项目元素。
三层楼的建筑创建了一个“大学城”,有助于体现校园内的社区意识,并补充了校园的各种各样的建筑语言。项目过去作为一个组合的仓库,现已转化为学术功能和两个新建的建筑物,IEB中心的校园,重心转移为重新侧重学术和学生的生活。
堆叠概念创造了南立面的阴凉露台空间,它连接校园新商场内部,项目向东落下,提供与校园的多层次连接,每个楼层都设有高架室外学习和教师空间。建筑的南部边缘雕刻着一个新的城市购物中心。通过沙漠景观美化凉棚和上层阳台,创建了一系列的户外感空间。主要大堂空间战略性的坐落于现有主要的人流十字路口。
学校的老师们认可并且提倡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教室空间内,走道、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学习的空间,这个范围甚至可以扩大到城市中的街道、巷弄、院子、广场、公园等,让孩子通过融入社区去自我学习和成长,在整体的经历和个人意识的逐渐形成中,个体能去和公众生活和社会发生接触,而这方面的教育是不能直接教授的。
结语
随着教育政策的改革,素质教育的盛行以及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式教育的学习,国内老式单调的小学建筑空间早已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
新型的小学学校应该更加的人性化、个性化,既应满足教学需求,更应根据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来设计,满足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交往活动的需求。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个优秀的环境,让校园空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位同学。
编辑 | Alicia
内容 | 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网络
↑ ↑ 点击图片 ↑ ↑ 即刻阅读
往期精选
▼
「你的每一个 在看 对我们都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