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 | 沉迷“消费返利(全返)”骗局,他们血本无归依旧执迷不悟...


“消费返利”“消费送积分”等原本常见的促销手段被投机分子、传销分子盯上后,竟变成“致富商机”。不少人被天花乱坠的宣传牵着鼻子走,直到资金打了水漂才意识到落入骗局,甚至有人血本无归依旧执迷不悟...


为什么一些看似令人嗤之以鼻的骗术、极易被识破的骗局,确会有很多人受到蒙蔽、甚至对它深信不疑,以至于深陷其中?央广网《天天315》栏目将通过多个真实案例,来带你看清“消费返利”骗局背后暗藏的真相。




消费返现骗局典型:京广和电子商务平台


“消费购物的钱不仅全额返还,还能赚钱。”“商家、消费者共享利润分红”、“消费多少返多少,在日常消费中就能创富。”面对这样的诱惑,你会心动吗?听上去只赚不赔的买卖,在引发部分消费者质疑的同时,也让一些人怦然心动并付出行动。


消费者赵先生介绍,一家自称集实体店、微商和电商于一体的电商平台京广和(也叫京广禾)电子商务平台,在他家附近开设了分店,这家平台宣称他们采用的是全新的运营模式,厂家通过平台直接销售商品,没有中间环节,能让消费者花原本应该花的钱,赚到本来拿不到的利润。尤其这家平台还自称背后有国家支持。赵先生说,他当时的想法是,购买必需品的同时还能创富,这样的“好事”当然不能错过。


记者:东西怎么可能白送给您呢?


赵先生:不是白送,就叫消费返利。上百货商场去买东西,还给我代金券呢,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嘛。


从这以后,赵先生就只在这家平台消费,小到牙刷大到家电,只要这个平台上有,他就都从这个平台购买。直到今年1月份,购买的8万多元的家电,一直没有到货,他才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他说,“家电的钱付了,没收到货就出事儿了,返利也没返。”



记者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查询到,深圳京广和电子商务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2月3日,董事长为马丽勇,这家公司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据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信息显示,2017年1月12日,江西湖口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决定以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对犯罪嫌疑人马丽勇、庄亚民批准逮捕。


有消费者到现在却仍旧执迷不悟,对逮捕决定感到不解,还认为京广和公司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


消费者赵女士称,“消费返利,就是说,100块钱的东西,厂家挣20%,京广和挣20%,剩下60%是我们消费者的。”如果以此类推,消费2.9万元,一年就可以返现40500元,消费29万元一年就可以返现40.5万元。


返利承诺食言,赵女士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骗局,还在埋怨警方抓错了人。


赵女士:我们这些会员在上面消费的时候老高兴了。啥都有,可好了!


记者:在这个平台上消费多少钱了?


赵女士:有四、五十万吧。


记者:这些产品你有没有看,和商场的价格有什么区别吗?


赵女士:稍微高一点,我们愿意呀,这个钱还能挣回来。消费返利嘛!


记者后来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仍旧执迷不悟,主要是因为京广和公司的一些员工,在公司负责人被警方抓捕后,仍然不断地在消费者维权群中发帖宣称,公司做法符合国家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吸引社会资源创造新供给,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总要求,公司采用的是一套结合“互联网+F2C+O2O”的全新经营模式,并非传销等。而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竟还相信这套说辞,以为还能获得返利,所以不断电话联系警方、联系媒体,抱怨警方抓错了人。


消费返利,有的演变成网络传销,有的则演变成投资返利,有机构打着慈善养老的名义,诱骗老年人上当。相比过去,现在不少老年人都既有养老金,又有存款,经济实力更强了,投资欲望也随之增强。老年人群体也因此成为一些投机分子的重点目标。



投资养老院骗局


记者调查发现,近几年,全国多个地区都出现了以投资养老院、养老公寓为名,承诺高额回报、提供优质养老服务,劝说老年人“加盟投资”的养老机构。四川遂宁多位老人反映,当地上千名老人拿出大半生积蓄,投资遂宁德康养老公寓,本以为投资养老公寓可以防老,既能居住还有返利,结果却是血本无归,养老服务合同成为废纸一张。


记者同多位老人聊天后发现,他们大多是因为子女工作忙,不想增加负担,或是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而产生的“过几年住进养老公寓,有人照顾饮食起居”的心愿。一位快70岁老人告诉记者,遂宁德康养老公寓也叫遂宁安居盛唐德康养生养老中心,她是在2011年从一位一起练太极拳的拳友口中得知的这家养老机构,既能养老还有返利。




一开始她并没有动心,一直等到这家机构一期工程建成,有老人入住以后,她才开始往里投钱。老人以为自己已经把风险降到最小,哪料最终血本无归,养老服务合同成了废纸一张。她说,“到第三年的时候,该退本了。但他们公司的董事长找不到了,电话也打不通。我们拿合同到老年公寓去,老年公寓的管理人员说,去住也不行,要另外交钱,要按高价交。”


多位老人告诉记者,当时投资前,这家养老机构的营销人员曾出具过有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关于遂宁安居盛唐德康养生养老中心使用集体建设用地》的批复文件,证明这家机构是获得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合法机构。于是,去年发现停止返利和无法入住后,老人们立刻到民政局去反映自己的遭遇。


老人们说,总共预订房间的现在大约有2700多人,预定的资金共有约一亿元人民币。“现在这个养老中心的资金链已经断了。相关部门没有答复怎样解决。市政府最后责成安居区成立了工作组,现在他们在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对这一项事情进行调查。我们认为这个事件不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因为它是一个合格的养老中心。”


记者后来辗转联系到参与处理这一事件的当地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部科长李伟,核实到的信息和老人们所说的完全一致:盛唐德康养生养老中心在去年的11月15日已经由遂宁市船山区公安分局进行立案侦查了,因为其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李伟还坦言,目前一些养老投资或收费行为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协调监管难度大。




消费返现骗局典型:老妈乐


江苏省公安厅经侦总队此前也通报过一种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老妈乐”投资消费返利骗局。不法分子以造福老年群体为幌子,标榜着“消费越多,返利越多”的口号,进行高额返利、免费旅游等福利手段邀请老年人入会并骗取资金,引诱老年人进行非理性投资消费。比如,2017年9月,辽宁大连王女士一家投资“老妈乐”共计20万元,但后来王女士一家收回本金遇到难题。


无独有偶,2018年初,江苏常州一市民也在“老妈乐”投入了18万余元,这笔钱同样打了水漂,不仅店家当初所承诺的高额返利突然中断,连店家也消失无踪。江苏省公安厅经侦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类似这些公司本身不具备融资资质,向社会公开宣传、吸收资金,这种行为已经涉嫌非法集资。按照有关规定,参与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风险自担,责任自负;参与传销属违法行为,将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就在共享经济被大家熟知的同时,一些投机分子也盯上了共享经济,他们企图趁机浑水摸鱼,损人利己。对此,记者也做了一番调查。


(菲凡烽火台对此前曾有对老妈乐平台进行曝光:

揭秘 | 卧底暗访2个月,揭露“老妈乐” 庞氏骗局!

曝光 | 返利200%的“老妈乐”骗局终于曝光,这下老妈都哭了!



消费返现骗局典型:鑫圆共享商城


成都一家名为鑫圆共享商城的机构宣称“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依法编制的‘国家共享经济创新交易示范中心’建设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由他们负责,并称这将引发一场消费关系的大解放,“消费者”升级为“消费商”,消费以可转化为投资,获得高额返利,而且人人都可以“买多少,返多少”。有不少人参与其中,有些人为拿钱投资还卖房、贷款。哪料钱投进去之后,这家机构返现没几天,就突然停止返现,现在有不少人怀疑自己可能遭遇了传销诈骗。


据广东投资者郑先生介绍,这家机构的总部也就是所谓的国家共享经济创新交易示范中心设立在成都,去年11月初,他本是陪朋友去这家机构参观考察,担心朋友误入骗局,结果在这家机构参观的当天,他比朋友还激动,而且当天就决定加入投资队伍。



郑先生回忆称,“他们宣称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所有国家共享经济由他(鑫圆共享商城)管,并且还申请了国家共享经济的网络上的域名,加上他们的宣传,它还有个国徽,并且还有很多和某某领导干部一起的合照。说是有国家的石油、国家的花岗岩做担保,有48个产业链,目前我们所做的这些产业链叫共享经济建材产业链。他们还说,这是为了让老百姓共富起来;给1万块钱,他们就给8.547倍杠杆的积分,然后每天按万分之6返给我们。各地运营商又讲,投6000,每天给我们返108,他们让大家快速地赚点钱,然后把赚的钱再放在8.547倍杠杆积分。这种模式,大家说白了都不相信,但他们就强调一点,他是国家的。”


记者:他给你返的钱从哪儿来啊?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郑先生:这个模式,我三言两语跟你讲不清楚,消费全返这个模式在中国已经好多年了。


记者: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返利?


郑先生:只要投钱进去就可以有返利。


据投资者介绍,这家共享机构在全国多个地方都设有分部,通过各种会销,拉拢各行业人士投资加盟,承诺高额返现。郑先生加入后,这家机构确实在按天返现,但到今年年初,这家机构突然停止返现,郑先生这才开始怀疑自己可能遭遇了传销诈骗。


这家机构停止返利后,不少投资者开始向其索要本金,郑先生介绍,为稳定投资者情绪,这家机构的一些负责人近日开始在各地的投资者微信群里留言解释,并且劝说投资者继续耐心等待返利。几位投资者向记者提供了录音证据资料。


录音中,这家机构称,“因为今天的共享做大了,做大之后要规避一些风险,第一个风险是国家政治层面的风险和法律方面的风险,因为我们这个在中国的法律上面来说是不合法的。这个模式停止运作,我们保证,所有投入人的本金不会受损失的同时,会给他一倍的回报。”


骗局之所以总在不断上演,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骗子有多高明,而是人们无法克制贪欲,甚至在一夜暴富的渴望和自信中固执地把骗子当作偶像崇拜。



消费返现骗局典型:顺和生活消费云平台



近期,有消费者反映,一家名为“顺和生活消费云平台”的网站宣称“投资两万元,三年就可以连本带息赚十万块钱”。不少消费者被人忽悠投了钱,事后却找不到人了。


消费者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在一家手机专卖店买手机,想要店员打折时,店员介绍,在“顺和生活消费云平台”上消费可以返利,每天都可以获得返利。由此一步步陷入骗局。王女士说,当时她想买一个手机,专卖店说正常价2900元钱,500元支付给顺和消费云平台,然后给她返5000元钱。她开始并没有理会,后来手机店的人给她打电话,说领她去保定白洋淀玩,不用花钱。


她去了以后,顺和消费云平台就给了他们一个报纸宣传材料,说投资1万能给10万,后来看投入500元钱,还真的取出来900元钱,而且看大伙都投钱了,王女士也决定试一试,开始1万、2万、3万的往里投,钱就给这个手机店的老板,再由手机店老板打到顺和消费云平台。


本钱果真很快就拿回来后,还没有赚钱,平台又宣称投1万元可以返还12万元。王女士感觉自己要发大财了,于是开始拉拢家里人投资,本想着和家里人一起赚大钱。哪料这次投入后,她发现平台突然停止返现。王女士说:“又给孩子也投,婆婆、孩子、家庭、房、车都投了,80岁老太太都投了,这回投进去以后一分钱也不给你返了,就说平台出事了,什么系统升级,反正是有好多原因,就说钱打不过来。


都没拿回来,恨啊,找他去,后来去了,他就在聊城开一个会,一个就新能源汽车会,满嘴的仁义道德,又新出高招了,就说买车0首付、0月供,不用花钱,给股,原始股、加油卡,又骗进大伙不少钱。


记者调查发现,顺和生活消费云平台,是由山东省临沂市一位名叫马龙刚的人成立的,这家公司开设的分公司遍布全国多地,这些公司早已人去楼空。顺和生活消费云平台和之前曾经火爆网络的钱宝网经营模式类似,主要通过培养下线获取积分,实现消费返金。目前多地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接到报案后,已经受理此案,案件正在调查当中。


浮夸的名头、 “高大上”的外衣,熟人传销、高返利诱惑,短期回本,在这些信息的蛊惑下,轻信消费高返利模式而受骗的消费者不计其数,涉及资金金额可能非常巨大。目前在不少地区,仍然有人再以这些消费高返利的方式圈钱,这些骗局的“生命力”为什么会如此旺盛?




律师看法


北京中简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晓认为,一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低保本加高回报;二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的范围和力度更加广泛;三是现行的立法相对滞后,没有更加详细的指导。总的来讲,反映出现有的投资路径和产品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而且旺盛的需求和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不匹配,一些前瞻性的立法、比较详尽的指导意见没有更好地出台。希望在立法层面上有一些更加具体、更容易让老百姓理解的文件出台,便于大家识破骗局。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这类事件发生后,一些消费者都不是赶紧去报案,而是听信这些平台的劝说,而去质疑警方抓错了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现象?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芦云表示,这些平台往往以所谓的共享经济、“互联网+”名义进行洗脑式的宣传。返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商品的溢价收益或者是会员缴纳的费用,多数平台不存在和它承诺相适应的正当实体经济和收益。


而且消费者本身的资金安全无法保障,很多的经营模式都是通过线上或者线下以预付费或者充值的方式吸收公众资金,卷款跑路的风险非常大。这种平台通过快速吸取公众资金,部分还会要求交入门费、拉人头发展人员,这里体现出两种违法犯罪行为:一种是非法集资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另一种是传销,而这些行为都是法律明确禁止的。通过这次央行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防范消费返利风险谨防利益受损》,希望大家对于消费返利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直销?传销?


什么叫传销?什么叫直销?怎样判断某个机构高额返利的做法是否涉嫌非法集资或者传销?北京中简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晓表示,如果盈利和奖励主要来源于发展下线,即“拉人头”的方式一定是传销。


直销首先要看有没有牌照;其次看是不是有具体的商品,和市场公允价值有多大差距;再次要看返利的比例,如果最后能拿到一倍、两倍,绝对不会亏,一定是违规的,因为金融监管部门在最近一两年尤其强调不允许做保本性的承诺。如果发现资金来源于商品的溢价收入或者会员和加盟商缴纳的费用,长期来看资金链一定会断裂。


再看它的资金安全,钱是直接打给了商家还是托管在第三方,托管在第三方时,要看平台对它有没有制约,如果没有资金是保障不了的,平台会直接卷走。还有虚构一些盈利的情景,必须向平台缴纳一定的费用,产品从购买到获得的周期特别长的,也涉嫌非法集资。


现在轻信消费高额返利模式而受骗的消费者已不计其数,被骗这些钱有办法追回来吗?芦云指出,它所承诺的收益可能在最初会给你一些,但后边持续不下去,实际上本金也很难拿回来。因为这些机构和人员的目的就是卷款跑路,大量占领资金。即便能找到责任主体,通过诉讼取得一纸胜诉,这些机构或人员已经人去楼空,而且没有任何的资金甚至还有负债。




六部委发声“警惕消费返现风险”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公告,提醒消费者要注意消费返利中存在的高额返利难以实现、资金安全无法保障、运营模式存在违法风险三大问题。


所谓“消费返利”,是一些第三方平台打着“创业”“创新”的旗号,以“购物返本”“消费等于赚钱”“你消费我还钱”为噱头,承诺高额甚至全额返还消费款、加盟费等,以此吸引消费者、商家投入资金。央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个部门指出,这一类消费返利不同于正常商家返利促销活动,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六部委警示了三大风险,首先是高额返利难以实现,监管部门指出,返利资金主要来源于商品溢价收入、会员和加盟商缴纳的费用,多数平台不存在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正当实体经济和收益,资金运转和高额返利难以长期维系。


其次是资金安全无法保障,一些平台通过线上、线下途径以“预付消费”“充值”等方式吸收公众和商家资金,大量资金由平台控制,存在转移资金、卷款跑路的风险。


另外,“消费返利”的运营模式存在违法风险,央行等部门强调,一些平台虚构盈利前景、承诺高额回报,授意或默许会员、加盟商虚构商品交易,直接向平台缴纳一定比例费用,牟取高额返利,平台则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快速吸收公众资金的目的。


部分平台还采用传销的手法,以所谓“动态收益”为诱饵,要求加入者缴纳入门费,并通过“拉人头”发展人员加入,靠发展下线获取提成。平台以及参与人员的这些行为具有非法集资、传销等违法行为的特征。


除此之外,公告内容还提到,这类平台运作模式违背价值规律,一旦资金链断裂,参与者将面临严重损失。按照有关规定,参与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风险自担,责任自负;参与传销属违法行为,将依法承担相应责任。广大公众和商家应该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防止利益受损。同时,对掌握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


监管部门在发布风险警示的同时也介绍了一起以“消费返利”为包装从事非法集资的案例。江苏省公安厅经侦总队此前通报过一种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老妈乐”投资消费返利骗局,不法分子以造福老年群体为幌子,标榜着“消费越多,返利越多”的口号,进行高额返利、免费旅游等福利手段,邀请老年人入会并骗取资金,引诱老年人进行非理性投资消费。



“三看”分辨骗局


江苏省公安厅经侦总队介绍,经调查,“老妈乐”投资消费返利骗局正在河南、山东、福建、辽宁等省以及江苏省的苏州、常州、南通、连云港地区蔓延。江苏省公安厅经侦总队相关负责人提醒,类似公司本身不具备融资资质,向社会公开宣传吸收资金,行为已经涉嫌非法集资。


类似“老妈乐”的消费返利骗局还有很多,究竟该如何区分正常的消费返利和骗局呢?江苏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分析,可通过“三看”来分辨。


一看返现比例。正常的消费返现比例不会太高,毕竟商家还要赚钱,而“高额返现”本身不具有持续的可操作性。试想如果人人都买多少返多少,那么商家的利润从哪里来?因此,千万不要被类似“零成本购物”等所谓创新模式给忽悠了,这些都不靠谱!


二看返现有无时间差。正常的消费返现,一般是当场兑现或未来几天内兑现,返现和消费行为之间基本不存在时间差。而“高额返现”不会当场兑现,而是承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步按比例返还,和消费行为之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这样就留下了操作空间。准确地说,这给以新还旧,甚至卷款跑路留下了时间。


三看推广模式。一般而言,消费返利骗局的资金链不大可能维持太长时间,为了在短时间内大量圈钱,消费返利骗局的操盘者往往会向社会公众大肆进行宣传,甚至采用类似传销的推广手法“拉人头”,快速做大规模,进而圈钱。



如何防范骗局?


对于如何防范和识别返利骗局的问题,北京科技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澄表示,首先,正规的商家消费返利活动存在可持续性,不会突发无法兑现携款而逃等现象。其次,产品本身具有相应价值,全额返现、高额返现自然风险度较大,消费者应杜绝贪小便宜、盲目消费等心理,进行正当消费,明确商家返现背后的真正原因(产品过季促销等)。最后,消费者要对价格远高于价值的返利商品进行多方位衡量,提高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


刘澄介绍,目前对于涉嫌非法集资的消费返利行为,投资者在遭遇投资亏损后,即便采取法律手段起诉,也可能面临证据不足等情况,难以挽回损失。所以在加强市场监督部门与经侦部门联合打击的基础上,普通消费者还是应该首先提高警惕,学习金融安全知识。


“消费返利”原本是一项常见的促销手段,商家设定一个消费梯度,满额有返利,其实就相当于打折。但是,现在这一促销手段却被不法分子利用,包装后变成了诱人的骗局。消费返利究竟能致富吗?不少消费者血本无归却仍然执迷不悟。


记者采访时,有人分析,单纯的消费并不能创造利润。一些消费返利网站称,“消费返利是实践消费资本化理论的一种创新经营理念,让消费者得到最大实惠,消费者变成投资者,得到100%的回报,消费也能成为资本家”、“消费创造财富”等。上述说词不符合市场规律。



消费和投资是不同概念


对此,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认为,消费和投资是不同的概念,消费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投资是为了使资产保值增值,而且投资一定有风险,承诺的回报越高意味着投资的风险越大。因此,上述一些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说辞本身没有任何根据。


他说,经济的发展需要靠拉动内需来实现,但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后增加的是社会财富,并不是消费者本人的财富,因此并不同意“消费能够致富”的说法。假定是一个合法的返利,消费者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购买商品,达到一定额度之后,商家按照一定比例返还货币。


这时,消费者是节约了支出,并没有增加自己的收入。他提醒消费者,任何以消费名号宣称是投资的,而且打出一种所谓的经济理论,宣称能够得到全额回报或者高额回报的,这种极有可能就是骗局。



北京中简律师事务所律师胡晓也强调,上述说辞明显违反基本的经济规律,对此“压根就不应该相信”。消费者明知价格比较高或者不靠谱却还要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所谓的高回报的幌子下进行了自我催眠,选择性的忽视了一些风险。


对于“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的形式多样且变化快,隐蔽性和欺骗性越来越强。一般从哪些特征来认定是不是非法集资或传销?”的问题,李斌表示,就非法集资而言,其没有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但会通过推介会、传单、短信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实物或者股权返本付息等方式给予投资回报,它所针对的对象是社会不特定公众。


而传销则首先需要交比较高的入门费,加入组织之后才有资格发展下线,以拉人头的数量多少作为计酬依据。作为一般消费者,要判断一个所谓的消费返利是否合法,首先要明确商家是否有营业执照,有没有合法的商品销售,商品本身的价值和价格是否符合通常的经济规律。


同时要看商家到底返多少,合法的消费返利一定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让利给消费者,如果宣称全部让给消费者,那么一定是“庞氏骗局”。另外,他建议消费者,应当主动学习相关的金融知识,了解基本的常识,“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定要加强警惕心理。


其实,只要是高额的返利,其中肯定有问题,冷静思考能想清楚的事情,却有很多人在不断受骗和上当。


“消费者会变成投资者”,“100%的回报”,“消费能够致富”...在胡晓看来,这些说辞总是能够打动消费者,是因为这些骗子深度研究了很多营销理论,他们惯用的伎俩是洗脑,即先制造和贩卖一种焦虑;进而宣讲一些国家政策方针或者最新的理论知识,使大家信任他;最后推出能解决上述所有焦虑的“灵药”。


她一再强调,一定要警惕虚高回报率以及所谓的保底性收益的“投资”,包括传销。



“消费返利”的骗局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生命力异常旺盛,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技术门槛越来越低,违法成本不高,即便是平衡因为资金断裂而崩盘,也可以迅速另起炉灶。李斌认为,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把幕后人员揪出来,这些人将来无论跑到什么地方开展类似业务统统不允许获得任何登记。


此外,诚信体系建设也非常重要。对于之前曾经有过违法犯罪记录的人,或者在逃未被查处的人,无论跑到任何地方,其信息都应该全国联网,只要前面的案子没有销,就还得接受惩罚,不应该再开展后续活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能够马上实现的。


对此胡晓表示认同,并补充提议是否应利用互联网增加更加便捷的举报机制。以“12315”为例,胡晓觉得当下人们看到网络诈骗、网络传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现象,尤其是金融欠发达地区的人可能认知不足,或者一些老年人觉得是有利的东西,家里人发现是个骗局但怎么说都不听时,需要有一种方式可以快速举报给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在接到投诉后马上处理。


这从某些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及时补救的措施,毕竟监管部门精力有限,如果能配合好机制,未来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违法犯罪的苗头遏制住,对下一步遏制犯罪行为的扩大会有很大帮助。


李斌认为,作为监管者,一方面要让更多的投诉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传达进来,做筛选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在现有体制人员编制内,用较高效的方式主动发现市场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缜密调查,同时如果发现该行为涉及到治安处罚或者是违法犯罪,可以考虑跟公安机关进行联合执法。


其实无非就是怎么掌握违法犯罪线索在第一时间能够尽快有效介入,一方面是群众报的,一方面是自己主动进行日常巡查。所以各个部门还是要齐抓共管联合执法,这样才能够布一张天罗地网,压缩它们的生存空间,最大限度遏制住这种违法行为。


胡晓表示,主动和被动相结合非常重要。据悉,最近两三年来,监管部门不管是跨地区还是跨部门已经形成了联合执法的监督管理的机制。此外,胡晓还建议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从十几年前的线下传销发展到现在,很多东西“换汤不换药”。


为什么受骗的人越来越多?不能说监管部门没有努力,而是投资者教育做的不足。人们现在更多再说这个不要做那个不要投,但很少有人能够知道当自己有一些钱时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进一步普及和加强投资者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结合起来防范一些风险,大家要终身学习,才能够让自己在面对一些新问题时,不被其中一些陷阱套牢,解决投资方面的疑惑。



温馨提示:


由于公众号每天留言咨询项目的人数过多,菲凡烽火台现已开通【免费咨询群】以方便大家咨询,群内有专业的调查员提供调查服务,想要加群的朋友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关键词“免费”即可加入。






END


本文来源:防骗大数据、综合央广网《天天315》栏目





往期精彩

重磅 | 南京6家“老妈乐”相继关门,老总涉非法集资被通缉

揭秘 | 深度调研游戏盘:五千元圆你五百万“操盘手”梦!

防骗 | “套路贷”:借50万到手只有7500,借5万滚利背220万债!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项目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