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德目故事》07修母荻訓[廉]
欧母画荻 教子显扬
贵不忘俭 变而有常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欧阳修的父亲在世为官十分廉洁,又喜欢接济贫苦,得到的俸禄虽然不少,可是从不让家里有多余的钱财,不希望被钱财所累。因此,他父亲死后,家里没有留下一间房,一垄地。
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都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为了生计,欧母不得不带着只有四岁的欧阳修从庐陵搬到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父,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然而事与愿违,欧母只能凭自己的努力,维持家中的生计。
欧母出生于贫苦的家庭,读书不多,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远见的母亲。她亲自教欧阳修读书,经常给年幼的儿子讲做人的道理。儿子渐渐长大,转眼间就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可以用荻草秆在地上写字啊。曾经在下大雪的夜里,她就以荻草秆当“笔”,炉灰作“纸”,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遵从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母亲经常对欧阳修说:“家里虽然贫困,我之所以心存希望,就是坚信你父亲这样廉正的品行,将来一定有很好的子孙啊!”欧阳修听了母亲这一番话,感动不已,更加用心读书。
欧母经常带欧阳修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借回来的书,欧阳修会尽快抄完还给人家。幼小的他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喜欢上了读书写字,不久就能过目成诵了。
欧阳修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均为第一名。他做官之后,母亲还经常将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希望他能记住父亲的教诲。在贫贱的时候,欧母料理家务很俭朴,等到家境好起来,仍旧俭朴,不准超过从前的老样子。她告诫儿子,对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孝心。
欧母教导孩子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母亲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的脑海里。后来欧阳修因直谏被贬,其母谈笑自若,淡然的说自己一直身处贫贱,这样生活很习惯。母亲以自身力行节俭从而教育儿子做官廉洁,这足以成为天下后世抚养孩子成才的典范。
古人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所谓:“有贤母则有贤子”,正因为欧母高尚的品行,才有其子欧阳修效法母德而成就自身的道德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