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现在读书还有用吗?——从一册罕见的港版书,来窥视名儒医陈存仁的读书成名之路 [ 港版篇-18 ]
2024年夏季,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惊人的1179万,这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这么多人同时毕业,并进入到社会之中找寻工作,想一想就知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全球的经济不振、需求减少,加上国内产业转型、工业自动化大范围应用,可以预见的是:国内现有的用人单位,没办法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来完全容纳这个数量级别的毕业生。
届时,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可能会面临如下一系列困境:
①你辛苦地投了几百份简历,得到面试的机会寥寥无几,就算幸运地进入面试,也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工作机会,概率很低;
②如果非985、211高校毕业,如果不是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及好的头部公司,很多时候你的学历证书就是一张废纸,一文不值,你会发现大多数招聘信息写着“有经验者优先”;
③部分高校,为了塑造好看的就业数据,会强迫你想办法挂靠临时单位,这对母校有好处,对你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学校在毕业时做的最多的就是发布一下相关招聘信息而已,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④有校园恋爱的,多数时候毕业季就是分手季,请做好心理准备;
⑤你会为了逃避就业而深造考研究生,但是很可惜,现在研究生的就业率已经低于本科生,毕竟社会上需要不了那么多高端的研究生,更不用说你毕业时的就业情况了;
⑥家里为你所花费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经费,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最终你会发现找到一份3000元/月的工作都不算容易,这会令你极其失落,甚至充满怨恨;
⑦那考编总可以了吧?不好意思,考编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有可能500个人竞争1个热门岗位,僧很多而粥极少。况且,朝廷无人莫考公,毕竟公务员考试不仅仅是相对公平的笔试,还有后面的面试、体检体能、政审、公示等,笔试你可以靠自己,后面环节很多就需要家庭实力的比拼,这个过程很痛苦,当然也有极少数奇异之人一举成功。
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熟悉?是不是制造焦虑、口出狂言?我想说的是,以上每一条都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而且还是在经济比现在活跃得多的20年之前。
这个社会,留给父母是农村农民、小城镇及大城市平民阶层的大学生的机会,其实非常的有限。环顾四周,发现赚钱的地方,仿佛全部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而且稳定的单位跟职业,门槛又不是一般的高。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不能光提出问题,制造焦虑,不说解决方案吧?!否则你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呀?
由于本公号,是一个谈书籍及版本的公号,所以各位稍安勿躁,还是来从一册罕见的港版徐徐谈起吧。当然这又是一册极好的、然而却极少人知道的港版书,待我介绍完,希望对即将步入社会的焦虑毕业生们有些许帮助。
港版书籍图片如下:
那么,陈存仁是谁?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生经历吧:
陈存仁(1908年~1990年),原名保康,又名承沅,名陈承沅,祖籍浙江平湖,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绸布商人家庭。在他8岁时,父亲因破产和多病去世,后由他的四伯父抚养长大,并资助他入校学习。
陈存仁在上海浦东小学毕业后,考入了南市民立中学,三年后毕业,谨遵父亲遗命学医,考入南洋医科大学(东南医学院前身)习西医。在校苦读一年时,突然得了伤寒病,西医师没治好,反倒中医开了五天中药治好了。基于此,加上其他原因,使他转学至中医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改学了中医。
由于早年生活困难,在学校里的陈存仁,常常挤出时间来写些短文,用“存仁”或“绿豆”作笔名,寄投当时《申报》的副刊〈常识〉和《晶报》、《金刚钻》、《福尔摩斯》等,以获取一些稿酬,补贴自己生活之需。
1927年,陈存仁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然后他在丁甘仁的次子丁仲英诊寓助诊了一段时间。一年之后,他独立挂牌行医,很快便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1928年夏,他自己出资创办了一份中医药保健防病小报——《康健报》,他出版甚至分销都全过程负责,此报刊非常受欢迎,发行量达到一万多份。由于报刊的推波助澜,使得陈存仁在极短的时间内知名度扶摇直上。
1929年2月,留日西医余岩等人在南京举行的中央卫生会议上提出“废止旧医案”,妄图取消中医。陈存仁立即与同业发起全沪停诊,并在“仁济善堂”举行“上海医界联合抗议大会”。他组织请愿团到南京面呈请愿书,咸认为中医不可废止,抗争活动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在当时陈存仁成为了保留中医的中流砥柱。
此后,陈存仁前后花了七年时间,搜集各类药物参考书籍及资料,邀集中医同仁编写了320多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为古今中外中药研究之大成,初版后瞬间被抢空,再版居然高达27次。一年之后,又辑校的另一部大型中医学丛书——《皇汉医学丛书》。
1949年,他赴港行医,设立了“陈存仁诊所”,业余也不闲着,仍然勤奋写作,在HK销路最大的《星岛晚报》上开辟了一个专栏“津津有味谭”,不收稿酬,这样名声很快传播开来,诊务在HK便打开了局面。
1970年5月,知名的掌故杂志《大人》创刊,陈存仁撰写其回忆录《银元时代生活史》刊登其上。1982年,在《大人》之后的《大成》杂志上,陈存仁连载回忆录第二部《抗战时代生活史》,这两部皆非常受欢迎。直到1990年9月9日,他终身笔耕不辍,直到因脑溢血逝世,享年82岁。他的一生,是儒医的一生。
此外,陈存仁还是著名的藏书家,其在早年便立志广藏医书,到上海、北平、全国各地甚至日本到处购书,共收集各种版本的医籍六千余种,加上诸多医学报刊杂志,组建成属于自己的医学私家图书馆。
陈存仁先生的读书、写作、行医的成名之路,可以给即将毕业的你们,提供以下的人生经验:
1、人生,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越早找到越好、越有前途。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优势,尽可能早地发现自己的擅长之处,锚定一个与之匹配的领域,然后聚焦持续发力。陈存仁先生,早早地找到自己的深耕领域——中医,然后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深入发展,这是他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
2、聚焦目标,然后勤奋、拼命地去做,而不是摆烂、躺平,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目标的勤奋,极有可能南辕北辙,越努力,越达不到自己的目标。陈存仁先生围绕自己的中医学领域,勤奋的学习、勤奋的工作、勤奋的看书、勤奋的写作,方能成就他宏大的事业,但凡他有些许的懈怠,事业就不可能有如此成就。
3、越早专注于自身的事业、培养自己的独立办事能力、累积自己的人脉资源,越对自己人生有利。说个不该说的话语,这世上的公司,尤其是国内的公司,是极端逐利的,在同行竞争激烈、成本居高不下、客户斤斤计较、市场急剧萎缩的当下,很多公司就打员工的主意,尽可能增加任务量,尽可能减少待遇福利,公司困难时就想尽办法设置障碍让你主动辞工(裁人要付赔偿金),你再怎么衷心为公司都是徒劳的。公司只能解决你暂时的温饱,不会也做不到对你整个人生负责,所以对你必须自己对自己负责。人生某一段时间,或许打工是有必要的,但不要沉湎于此,否则最终是自己损失。想尽一切办法,建立自己的事业根基和人脉关系非常重要。陈存仁先生,就打了一年工,学习了相应的模式,就自己出来单干了,这一步对以后的大成就很重要。
4、多读书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阅读跟自己事业强匹配相关的经世致用课外与经典书籍,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有时象牙塔内的教材是脱离社会前沿的、是过时的、是乏味的、是不实用的,更多是一种考试的资料和工具,远不能适应社会中的需求,这时候经世致用的课外书和经典书的阅读就必不可少了,甚至更为重要。什么是经世致用的书籍?收复XJ的左宗棠,未成名之前,曾翻阅多遍的《皇朝经世文编》就是这类好书;创建娃哈哈的宗庆后,和创建华为的任正非,所阅读多次的《毛泽东选集》就是这类好书;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实用类的书籍。而武侠、言情、科幻、推理、普通现代小说,甚至古典小说,实质上只能选消遣类读物,太平天国的将领们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去打仗,而湘军将领们读兵法、读经学、读史学等正典,最终结果孰优孰劣?陈存仁先生所收集的各类医书,也是实用学的一种,这些医书给他源源不断的滋养,大大促进了他的写作水平和医术技能。
5、不仅要善于吸收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实践,且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价值体系,然后持续输出自己的理念、价值观、知识体系和技能经验。陈存仁先生就是这种做的,不断地写作,输出自己的经验及价值观。同时,通过编撰《中国药学大辞典》、《皇汉医学丛书》等专业著述,将知识、经验与价值观体系化,形成独具一格的个人IP,有别人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他还广泛收徒弟,桃李满天下。
所以,综上所述,结论就是:现在读书依然是有用的,关键在于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想要有所成就,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
下面让我们通过《陈存仁七十华诞》一书的图片,来佐证以上的观点:
✿ 广泛收集医书,勤奋阅读学习:
但愿即将毕业的你们,能够吸收及借鉴前辈成功的经验,勇敢地迎接这一人生关键的转折点,安稳地度过这段社会新手的挑战期。世间再怎么毒打,要深信希望的灯火永远不会熄灭,只要信念在、信心足,一切皆有可能实现。
加油!!!!!!!!!!!!!!!
— — — 全文完 — — —
历史文章
#72 【倭版篇-01】 全缎面精装本《燕山外史》,堪称完美
#76 《日本情趣》一书中的日本情趣#78 情教教主冯梦龙,给我带来了一段美丽的邂逅 [书情篇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