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寅康:焦距版纳知青大返城

杨培慧 美文杂谈 2024-02-02



省时省眼听阅读



  2022年8月20日,记者从云南出发,坐火车2600多公里来到上海。在大返城请愿团宣传组长邹盛永陪同下,开始了为期一周对上海请愿团勇士们的采访。


  上海盛夏的温度是43度,连风都是热的。但更热的是上海大返城勇士的心。顾新华接站安排食宿。农民知青、朱一平都设宴款待我们。著名知青企业家胡开建,盛情邀请全体到上海和平饭店品美食、看美景。


△ 记者2020年8月到上海采访大返城勇士。前排左2为胡寅康


  记者来到在全国著名的上海科学城—张江高科技园,上海地康药物研究所胡寅康所长办公室,采访了1978年版纳知青大返城请愿团上海的七名勇士。

在困境与机遇中


  知青在农场,许多人对摄影都有爱好。但他们的作品,往往出于偶然和阴差阳错,表现平平。能在特殊环境中参与感受,并用精准的技巧完美布局,在刹那间,即能抓住让后人感动的历史情景的摄影家廖寥无几,胡寅康则是参加大返城请愿团、知青代表中最杰出的摄影家。



  初识胡寅康,记者把他定位为创新派白领,他是一位有建树的科学家。有儒雅的学者风度、性格内敛低调,思维缜密,谈吐不俗,做事果断。摄影是他的爱好,他以摄影出名;从1968年到至今,知青题材的摄影经历了五十多年。他早期的摄影作品,镜头聚焦版纳知青大返城就一炮打晌。抓刹那,抓光线、抓背景,一改传统的视觉单调、缺乏新意,数百余张大返城图片,把动感,光背景汇为一体,用强烈的视角定格画面,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珍贵图片……。



  胡寅康今年72岁,出身在医学世家。从小家境优越、家教甚严。他是1968年12月21日,从上海首批赴云南知青。他坐火车、汽车在路上走了十五天,终于在1969年1月5日,到达地处中国老挝边界的勐醒农场。至1979年2月19日离开农场,在农场呆了整整十年。



  胡寅康说:“我曾经带着美好的理想,背井离乡,豪情满怀,来到诗画般的西双版纳。在勐醒农场,每天顶烈日,挥汗如雨按额定量挖坑种胶树、后调到机务队当统计员。”


  不管干什么工作,像机都背在身上。不管是在森林、橡胶林、知青的生活起居、都是他的摄影素材。刻意做好每件事,是他人生的座右铭。但残酷的现实,却给他带来一次又一次失望。



  作为当年的摄影师,他脑海里不时的闪现着四十多年前、知青时代的一张张已经泛黄的无数照片和无数个画面……。


  他清晰地记得,知青们像那一个个孩童 ,充满着天真、充满着幻想,而又过早地告别求知识年代、告别父母关爱,懵懵懂懂的走进了那个充满繁重体力劳动,条件艰苦的广阔天地,特别是四川的知青有的仅14—15岁,是那么弱小。



  他清晰地记得,绝大部分知青的脸,在那个广阔的天地荒蛮的山沟里,严重的缺乏营养,失去了代表着青春年华的红润,变得那么暗然失色,脸部的表情没有希望、没有方向、而变得绝望和迷惘,由于没有信仰,没有追求而变得十分的低沉、颓废,由于无助、困惑而变得暴燥、易怒。


  他清晰地记得,知青们用那柔弱的身躯和稚嫩的肩膀,饿着肚子扛起了超过自身身体重量的重担,声撕力竭地叫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口号,颤颤危危走在山里,紧挨着悬崖的陡坡上,只要一阵稍大一点的风,就会把他们都吹进万丈深渊。



  他清晰记得,众多的还处在豆蔻年华的少女时代的女知青们,身心得不到起码的安全保障,她们隐忍着被强暴之后、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被迫着强装着笑脸继续去满足那些农场个别领导禽兽的发泄,很多农场女知青曝光被连队指导员长期霸占着……。


  1978年10月,勐醒农场五连召开了知青会议。传达景洪农场上海知青丁惠民,写给邓小平副总理的公开信。会场上秩序乱糟糟的,在会上胡寅康提出:我们不能纠缠在生活困苦、劳动强度,年龄大了找不到老婆等具体问题上。要从政治、经济和历史的角度、来评判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政府对知青上山下乡的对与错应该有个定论 ,如果是错了,就该让我们全部回家。



  他的意见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他喜欢读书思考、对赴京请愿执反对态度。他对丁惠民说:纵观历史,历朝历代赴京告御状的,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他对请愿有顾虑,因他已成家、并有了个孩子。当得知丁惠民决定组建请愿团北上之时,他认为这是一件大事。丁惠民是一个周密的策划组织者,决定在版纳农场选四个摄影绘画者进京,扩大宣传阵势存留宝贵的图片历史资料。胡寅康自荐获准,参加了赴京请愿团任摄影师。


  当时,他感到当时肩上的担子沉重。代表全分场知青回家参加请愿,义不容辞。回想十年在农场的经历,他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酷爱读书,被连队起名“书呆子”。阅读了大量的俄国文学作品,特别对屠格涅夫,俄国封建农奴制度批判者的小说很痴迷。他从小受家庭思想教育,作风正统。从不参与打架闹事、偷鸡摸狗之类的事,连指导员说他不是革命者,就是反革命者。因为读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被连长批评为读苏修的书,中毒太深。曾写过的几首诗,连队说是散布资产阶级思想,多次在连队开会受到批斗。



  1975年,七连驻地橡胶林着火,在刻不容缓之时。他当机立断派了几部拖拉机,拉着人赶去救火。火扑灭了,没被表扬,领导却批评他是擅自决定、目无领导的无政府主义行为。


  有一次,胡寅康在仓库里发现一台坏了的晶体管收音机。他拨弄了几下,并在胶林里拉起一根铁丝,  收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之后,被人告发。被领导定性为收听敌台,是反革命行为, 后来还被降职降薪下放处理。农场十年,事事受挫。理想信念处处遭到打压。在苦难中他感觉到知青的事,政府应该有个说法……



  在迷茫中,他消沉得无路可走。丁惠民的公开信象一根火柴,点燃了版纳知青这堆干柴我们要回家,成为了知青多少年隐藏在心中要说的话。他赌注一抛,不顾爱人的反对,发誓:“那怕坐牢,也要请愿回家。”在困境中,他义无反顾参加了大返城请愿团……。

焦距对准大返城



  1978年12月18日,第二批请愿团列队、在景洪县城宣誓出发。胡寅康一直随总指挥丁惠民、副总指挥刘先国北上。这位请愿团的摄影师,他根据总指挥的指令,用捐款的钱购买了相机胶卷,用那台“珠江”牌120型照相机,拍摄了七百多张、反映请愿团行踪的照片。



  这些照片,有在景洪五万知青,列队欢送请愿团的轰轰烈烈场面;有谢继红举旗51名代表列队的图片;有在路上拦车、队员在路上写标语,在火车站帖标语;在飞驰的火车上队员的身影;卫生员张秀瑛为队员治脚伤;在通关潘方林缝棉衣抵挡北方风寒;有天安门广场刘先国带队员们、冒着风雪抬布标在演讲;有谢继红、李长寿抬请愿书、交国务院副总理王震、有农垦总局及有关部委领导接见第二批请愿团代表、丁惠民在会上进行谈判的照片。



  特别醒目的是丁惠民在胡寅康陪同下,去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向周恩来献花圈。由于当时买不到花圈,请愿团的小画家,用纸画了一个花圈。落款是:云南版纳地区赴北京请愿团。丁惠民来到纪念碑前,将花圈贴在碑座上,深深一鞠躬,胡寅康按动快门,摄下这珍贵的镜头。这七百余张图片,构图新颖、线条简洁、色彩明快。每一张图片都显示了知青集体抗争的风格、和一种隐藏在无奈之下知青要回家的期盼和斗志。



  采访胡寅康他却说:“大返城为我的摄影带来了机遇。十年磨一剑。我能目睹参与版纳知青大返城,并能用像机留下历史刹间、深感自豪。



  几十年过去,请愿团的代表如刘先国、胡建国等与共和国同龄的知青已病故。我把拍摄的照片连同底片,交给了总指挥丁惠民。同时,根据丁惠民总指挥的指示,选取了部分照片分发给请愿团的每一个代表作为留念。这些照片有的已编成画册如《见证历史》、《我们要回家》、《在历史的漩涡中》有的图片送展在知青博物馆,全国有很多报刊也转载,成为昭示后人,存留知青历史的宝贵图片。"


返城上海成名医



  1979年胡寅康返城回上海,当时正是各行各业万物待新之时。胡寅康出身医学世家,得天独厚的传承和使命落在了他的身上。他虚心好学,全身心投入,考取夜大,当过教师。成为中医药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早在1986年,他就担任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肿瘤新药课题组的领头人,1992年至今担任地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在这期间他同时还担任其他两家制药企业的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胡寅康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刻苦钻研,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历时18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中药抗肿瘤新药。



  漫漫行医路,他真心实意投入,专注于肿瘤的研究。他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肿瘤一直是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巨大危胁,人们往往谈癌色变。肿瘤作为慢性的全身性疾病,其实质是:体内突变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一场战争。西医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化疗和放疗。这些程序用完,患者是治好了还是治坏了患者自有定论。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人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生物体。西医药进入中国才百年,西医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病等慢性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如精神病、老年病、痴呆症、爱滋病、新冠肺炎都别无优势。为了攻克肿瘤、艾滋病以及新冠病毒,胡寅康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采取了抑制和干忧不良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其恶性程度,使母细胞凋亡治疗原则,治愈了数以千计的大医院放弃治疗的患者。



  尤其是胡寅康发明和研制成功的中国首个消化系统、治疗性抗肿瘤现代中药。因为疗效优于放疗、化疗药。经中国科学院查新、检索确认为:是达到了国内首创、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



  胡寅康的研究成果,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为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胡寅康成为中国现代中药的创始人,中国中药第一位中药发明专利的拥有者,第一张原研发新药证书的获得者。胡寅康曾获世界华人重大成果项目人称号、全国星火杯发明金奖等很多荣誉。



  胡寅康从事医药工作50多年,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救死扶伤数千人。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当看到患者因为在其他地方治疗不当,引起的精神萎靡不振,感到绝望时,胡寅康都会耐心的给他们讲解疏导,中医俗称“情志治疗”,患者几乎是愁眉苦脸得来,眉开眼笑的回去。



  胡寅康用医者的仁心仁术服务患者,被患者称为:“医术高医德好的医生”。



  面对成绩,胡寅康则说:当过知青的人,从不畏惧困难,我走过的路从未有止境。无论是摄影还是从医,都没有捷径,能轻而易举地走向成功。所以,不管是作为摄影师、还是成功的科学家,成功仅仅是多了一个服务大众的机会。成功使人变得自信,自信又来自于对事业、对信念的执着和坚持。



作者知青作品回顾,点击下面蓝色字体欣赏:

丁惠民|我要回家

许世铺|拼闯在人生岔路口

彭耕耘|矢志不渝的返城路

梦魂牵绕西双版纳

风雪弥漫返城路

没有硝烟的战场

版纳橡胶林作证

首批请愿团的故事

大返城勇士今何在    ___来自重庆嘉陵江边的报道

走近知青企业家

老山战场上的版纳知青

大返城勇士徐裕铭

柴河会战

走进知青云南记忆馆

杨培慧往日文章链接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美文杂谈    mei wen za ta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胡寅康:焦距版纳知青大返城

杨培慧 美文杂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