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测评】心理学家陈海贤:让人安静、专注、又能提供联结的产品

陈海贤 暂停实验室 2022-05-21

我做过的最特别的一次咨询,来访者是一个高中男生。他一直在准备出国留学。他通过了语言考试、拿到了推荐信、做好了其他一切准备。可就在递交材料的前一星期,忽然陷入了严重的拖延。他没法做事了。

剩下的任务其实并不多,就是写一封英文的自我介绍,填写学校网站的一些表格,并把它们递交到学校的申请系统里。可也许是自我介绍的某方面难住了他,他每天对着电脑,却没法开始。递交材料的日子从7天变成了5天,又从5天变成了3天,随着时间的临近,他变得越来越焦躁。剩最后两天的时候,他买了一张火车票,坐了6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我的工作室。

坐在我面前的时候,他还是坐立不安的。他说,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只是觉得就好像前面有一堵透明的墙,怎么也没法往前走。

听他说完,我没问很多。我问他需要多久能完成。他说,如果认真做,半天就能完成了。我问他真的想去留学吗?他说想的。

我说:“那你就在这里写吧,我陪你。”

说完我起身,慢悠悠倒了杯茶,也给他倒了一杯。然后我打开了一本书,坐在沙发上,自顾自看起书来。他坐了一会,也打开了他的电脑。我们就这么静静地呆着,空气里只有他噼里啪啦打字的声音。两个小时候后,他说:“我写完了。”

我从书里抬起头,说:“恭喜。”

这个咨询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我其实没做什么。我没有去探究他拖延背后的原因,讨论他是不是真的想去留学,讨论他心里到底在害怕什么。我没有提供分析和劝导。我只是提供了某种联结,在这种联结里,把我的安静借给了他。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我喜欢的一本书,《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作者写道: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岁,第二天得交一篇鸟类报告。虽然他之前有三个月的时间写这份作业,却一直没有进展。当时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置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未打开的鸟类书籍。面对眼前的艰巨任务,他不知如何着手,简直快哭出来了。后来身为作家的父亲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说 :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计。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只有做事,才能让我们安静下来。

有时候,过度的反省和思考会让人漂浮到虚无,反而是简单的做事,会让人踏实。

我曾有一个来访者。她在准备一个重要的升职报告。她很焦虑。她是一个很有内省能力的人。这段时间,焦虑没有促成她做事,反而让她变成了自己的心理分析专家。比如她会说:

“我的心理一直有一个声音在不停谴责自己不够努力,这个谴责的声音一响起,又会有另一个声音为自己辩解:我凭什么不能失败。”

“虽然它只是一份日常的工作报告,却像是一份关于我能力的终极考试。就好像如果我通不过这个考试,我就不配生活一样。”

 “不是这个任务的事,任务只是一种焦虑的具象。就算这件事完成了,我也快很快陷入另一件焦虑的事里。”

我却跟说:“不,你只是在为升职报告焦虑。”

在咨询里,她总是把我拉向抽象。她讲成功和失败,选择和意义,自我谴责和自我辩护,而我总是想把她拉向具体。我请她讲升职报告的细节、那些评判她的人,她对升职的担心和期待。因为我知道,如果她把她所面对的升职报告抽象成人生意义,她很难找到做这件事的入口。

当抽象的思虑带走了太多的注意力,我们就需要回归具体。自我是抽象的,而事情总是具体的。想是抽象的,而做是具体的。有时候我想,对于那些深陷拖延的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那么多自我反省,他们需要的,只是坐下来,然后开始做。

直到我们沉浸在做的事情里,忘了我们自己。

就像我的老师曾告诉我的: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都是浮的,有很多念头产生,这些念头把我们带离了此时此地。为了让心安顿下来,你就需要有一个焦点。如果你在这个焦点上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变得专注。一专注,你就在里面了。”

在所有做的事情里,写作是一种让你在里面的方式。关于写作对调节情绪的用处,已经有了很多实证研究的支持。最有名的研究,是心理学家彭尼贝克所做的书写实验。这个实验很简单,就是每天花写15分钟,写出你的秘密,写成你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伤痛,连续写4天。结果很惊人,相比于控制组,那些写出自己创伤经验的实验对象,不仅焦虑抑郁的情绪减少了,甚至连第二年上医院看病的次数也变少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在书写中发泄了压抑的情绪吗?

并不是。其中的秘密在于整理。写作把漂浮在念头中的情绪碎片,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因此得以把意义赋予其中。因为被整理成了有意义的故事,我们的情绪有了安放的空间。

人是在整理中变得有条理,在整理中发现自己的力量。

我自己希望有一天也能做一个产品,能够让人安静、专注、同时又能提供某种联结。不需要我在,可是就像我在那样,静静地坐着,说:“那你就写吧,我陪你。”

于是你开始坐下来写,一边写,一边整理你的情绪,直到完全投身其中,忘了自己。

这样的产品,即使不能代替心理咨询,至少也会是它很好的补充。

不过可能轮不到我做了,因为已经有人把它做出来了。

这个人叫郭婷婷,各色DNA 的创始人。

七年前她写了一篇爽文叫《逃离心理咨询》,历数了心理咨询的种种弊端,写完她就去读认知神经学博士去了。七年后,她又回来了,带着一个新产品,作为对当年那篇文章的回应,她也终于找到自己的新身份,心理干预工作者,当年她说的「有除了心理咨询之外的选择」,也实现了。

她和她的心理学团队创业 5 年,1 年半研发,半年内测,1 年正式推向市场,数据证明这个新产品,焦虑抑郁压力失眠,改善率达到 80%

这就是来自各色DNA的 「21 天正念书写行动营」,这是一个融合了正念认知疗法、接纳承诺疗法和积极心理学等科学心理干预体系,专注情绪压力困扰,如焦虑、抑郁、拖延、睡眠问题的行动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很难界定属性的产品,用他们自己话说,是提供了「看书买课和心理咨询之外的第三种选择」

各色DNA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在线的行动团体。21 天,在三位心理学专业主创的指导带领下,每天完成 20-30 分钟的在线自助任务,同时在社群获得专业指导和陪伴。全程只需要半次心理咨询的钱。

这个产品也适合与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配合使用,作为一个日常辅助工具

EBP 是他们设计产品的原则,即 evidence-based practice,循证实践。这意味着产品中选择的所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具,都经过了科学研究的验证。同时,还会根据每期用户的反馈,不断迭代优化产品。

提供「安静和专注」力量的,就是每天两个实践任务:正念练习和书写练习。

这两个任务来自主流的心理干预体系,坚持每天练习,能有效改善压力导致的情绪问题。

正念能帮助切断消极想法的脑内循环,重新找回与和现实的连接。

书写则提供了一个梳理想法,澄清行动方向的机会。

提供人际联结感的,是这个特殊的行动团体设置:

每月一期,所有参与者步调一致,有自己的私密互助社群和书写圈,成为彼此的『旅途伙伴』,互相支持鼓励。

同时,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可以在社群获得来自主创的定期解答。

 看完这些机制设计,我从中感受到,大概也只有这样的心理学团队能做到,「有心理咨询的背景,又突破了心理咨询的局限」。

为了让参与者直观看到自己的变化,行动营提供了前后两次量表评估。经过 2000+ 人的数据分析发现,参与改善率 80% 以上。21 天后,参与者平均从中等程度焦虑抑郁水平,下降至轻度至无明显情绪困扰的分数范围。

正是因为效果显著,所以作为一个线上计划,他们的 21 天全程坚持率一直稳定在惊人的 70% 以上。逐渐变好,就是最直接的长期坚持动机。为了帮助参与者巩固这些积极变化,他们还提供了免费复训的机制。

如果你最近遇到了压力,有明显的情绪困扰,我对这个产品的改善效果很有信心。

如果你之前就对正念冥想感兴趣,这也是一个帮你直观感受正念力量的好机会。


 焦虑抑郁压力失眠改善率达 80%
21 天正念书写行动营等你来

每月一期,下期 8 月 3 日开营

长按扫码,领取早鸟优惠¥50

↓↓↓


还有这些专业测评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