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自然界中能独立催化分子间DA反应的单功能酶

yyt 医药速览 2021-12-13

▉  原文信息

▉  前言

D-A反应(Diels-Alder Reaction)是合成化学中最有力且用途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很多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包括聚酮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等都表明D-A反应参与了其生物合成。尽管推测的Diels-Alderase或广义的[4+2]环化酶被认为参与了许多次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但科学界所发现的Diels-Alderase也以催化分子内D-A反应为主,少数能够催化分子间D-A反应,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多功能酶,直到今天尚未发现天然存在的酶(Diels-Alderase)能够独立催化分子间的D-A反应。

2010年6月7日,在Isao Fujii团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揭示了SPS(Solanapyrone合成酶)单一酶既能催化氧化反应,又能催化随后的环加成反应。

2003年Isao Tanaka团队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一种天然的Diels-Alderase,即真菌macrophomate合成酶(MPS)与丙酮酸酯的复合物,但是MPS除了能够催化[4+2]环加成反应之外,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够高效地催化脱羧,因此MPS属于多功能的Diels-Alderase。

除了上述提到的酶以外,洛伐他汀非核苷酸合成酶(LNKS)也是属于多功能Diels-Alderase,不仅催化分子内[4+2]的环加成反应,还催化乙酰CoA和丙二酰CoA的缩合反应;此外,还有riboflavin合成酶、EupfF等分子间[4+2]环化酶都是多功能的Diels-Alderase。从1928年发现D-A反应,到现在近百年,尚未发现天然的催化分子间DA反应的单功能Diels-Alderase


▉ 本篇内容

a| 氧化酶和[4+2]环化酶的鉴定:


化合物23与细胞裂解物的一起孵育,主要产物为1(天然产物)及不稳定的化合物4,表明氧化酶和分子间[4+2]环化酶可能参与植物分子的生物合成。随后作者进行基于活性蛋白导向的分离试验,并通过LC-MS / MS蛋白质组学分析所富集的蛋白质是BBE样酶,可能是氧化酶和/或[4+2]环化酶


b| 利用基于BIPs的靶标垂钓策略揭示分子间[4+2]环化酶


由于4在测定条件下不稳定,也可以和氧化酶结合,因此基于2的结构作者设计了天然产物合成中间体分子探针(Biosynthetic Intermediate Probes,BIPs)8。利用基于BIPs的靶标垂钓策略(原理如下图所示),在SEC组分中对8进行光亲和标记,然后进行pull-down测定,探针特异性沉淀出一条独特迁移速率的条带。通过LC-MS/MS数据显示,表明通过基于活性的蛋白质纯化而富集的蛋白质是BBE样酶,这暗示着桑树中的[4+2]环化酶很可能是BBE样酶。


基于BIPs靶标垂钓的原理:BIP分子8被紫外线(365nm)激活后,重氮基形成了活性的卡宾结构,能够与[4+2]环化酶共价交联,从而实现对[4+2]环化酶的垂钓。


c | 表征MaMOMaDA的功能

基于活性导向的蛋白分离实验基于BIPs的靶点垂钓试验中,作者都证明了其中的氧化酶和[4+2]环化酶是BBE样酶。通过对桑树愈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鉴定出14个BBE样家族蛋白,并对其中转录水平最高的两个基因分别进行表达,得到了MaMOMaDA。当MaDA与3共同孵育时,未能检测到任何产物,在相同条件下MaMO与3共同孵育时会生成4,这表明MaMO是负责二烯形成的氧化酶24与MaDA一起孵育能够生成1,说明MaDA是[4+2]环化酶。


d | 进一步的DFT计算和KIE实验

成功鉴定MaDA后,作者进一步探索其底物适应性,并对该酶促分子间[4+2]反应机理进行研究。作者通过DFT以及KIE实验证明了该酶促反应为协同但不同步的Diels-Alder反应,因此MaDA是首个从自然界中发现的、催化分子间发生[4+2]反应的Diels-Alderase。


▉  总结

1.  本文通过解析桑白皮中的活性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的关键步骤,利用一种基于天然产物合成中间体分子探针(Biosynthetic Intermediate Probes,BIPs)的靶标垂钓策略,结合基于活性的蛋白质分离及转录组测序等方法,成功在桑树愈伤组织中鉴定出两个FAD依赖的蛋白(MaMO、MaDA)。其中,MaDA为自然界中发现的首个能独立催化分子间的D-A反应的单功能酶。

2.  利用MaDA可以实现多种D-A类型的天然产物的合成,具有与普通化学合成法相比更高的立体化学专一性与效率,为天然产物的合成提供了思路。

3.  本工作中开发的“基于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中间体分子探针(BIPs)靶点发现”的方法为解析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20-0467-7.pdf

https://chemistryeurope.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cbic.20100017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1454


往期推荐

化学编程的CAR-T开关设计---让CAR-T等细胞疗法更安全

全网必收藏-肿瘤知识小百科

从头学习抗体药物偶联(ADC)(第三期:ADC药物关键要素梳理-1)

从头学习抗体药物偶联(ADC)(第二期:ADC发展历程与总结)

从头学习抗体药物偶联(ADC)(第一期:概述篇)


药学速览公众号目前已经有近3个药学交流群(好学,有趣且奔波于药学圈人才聚集于此)。进群加作者微信(xs2014233)或者扫描二维码添加作者,此群仅为科研交流群,非诚勿扰。                           


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药学速览。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至其他平台。

有问题可发邮件至yong_wang@pku.edu.cn获取更多信息。

©2020 药学速览 保留所有权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