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情的脚本为谁而写?日本少女漫画中的女性角色天平 | 后生深度

后生价值 后生价值 2020-10-08


少女漫画的创作者多将主角设置为两类形象——JK(女高中生)或者OL(女办公文员)。
出于商业考量与漫画定位,「可代入感」对许多漫画家和编辑而言十分重要。为了方便读者代入,作者们在选题阶段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八方通行」的角色。除去故意设置的「人物记忆点」,她们不会有特别突出的棱角。
JK和OL的刻板印象就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工具,凭借片面但又具体的形象,以及随之而来的许多「固定套路」,为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代入大行方便。
如果说文艺作品是社会的镜子,透过漫画我们又能窥见当代日本女性怎样的性别困境呢?


撰写 | 布鲁吧唧

编辑 | 笑哲、千钦


01.
对许多女性(以及不愿张扬的男性)而言,「少女漫画」是寄托浪漫幻想的重要去处。

早至上世纪的《天是红河岸》、《美少女战士》,近至千禧年初的《守护甜心》、《会长是女仆大人》,再到近几年的《元气少女缘结神》和《邻座的怪同学》,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魅力在竞争激烈的漫画市场披荆斩棘,成为了许多人反复回顾的共同记忆。
▲《守护甜心》

▲《元气少女缘结神》

「少女漫画」的出现最早要追溯到1953年手冢治虫创作的《缎带骑士》。别开生面的梦幻场景与大胆浪漫的设定,使得《缎带》很快就俘虏了少女读者们的心,也一举开创了少女漫画的先河。

▲《缎带骑士》

广义上说,传统的少女漫画包括日常、奇幻、恐怖等多种类别,主要特征为女性主角、画风精致、情感描写居多、人物刻画细腻;但如果站在一般大众的视角,少女漫画就是有关「少女谈恋爱」的漫画。

以目标受众而论,少女漫画最初的读者群体普遍是9-18岁的少女。但随着漫画市场的变迁,少女漫画分支出了「女青漫」的变体,将成年女性也纳入读者范围。

▲《请和废柴的我谈恋爱》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少女漫画通常有着明确的恋爱主题,情节与人设也基本服务于目标对象的情感需求,旨在满足年轻女性们的恋爱幻想。

而为了让受众可以无缝代入书中角色并产生共鸣,少女漫画的创作者多将主角设置为两类形象——JK(女高中生)或者OL(女办公文员)。

随着少女漫画作品数量的增长,这两类形象逐渐形成势均力敌之势,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恋爱漫画角色天平。


02.

 

JK来源于日本网络用语,是日语「じょしこうこうせい」的罗马音「Jyoshi Koukousei」的简写,意为15-18岁的女高中生。由于JK的年龄与少女漫画的目标受众高度重合,所以它也成为了日本恋爱漫画中的主要角色形象。

在少女漫画中,JK主人公常常被塑造为憧憬恋爱的女生。她们性格或开朗或阴沉,将谈恋爱视为中学时代的必做选项。大多数主角此前并未进入过恋爱关系,或者想要恋爱却未能如愿。与男主角的交往将成为她们人生中的「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爱情体验。

▲《高段位男友》

而在天平另一端的OL则稍有不同。OL是英文「office lady」的简称,用来指代办公室女性文职人员,这一类角色主要出现于「女青漫」中。

在这些漫画里,OL们通常会遭遇「四分之一人生(25岁)危机」,不仅职场毫无起色、平平无奇,同时还面临着被催婚的社会压力。她们时常以「爱而不得」的消极形象出场,因此也会被叫作「丧女(不受男性欢迎的女性)」或「干物女(无意恋爱的20-30岁女性)」。

▲《姐姐的婚事》

▲《干物女》

▲丧女《软男与铁妹子》


纵观诸多恋爱漫画,可以发现这两类角色形象不仅占据市场主流,而且角色间的经历存在着极大雷同——这甚至有时会让读者记忆错乱:我之前是不是看过这部漫画?
  

▲不同的漫画,相似的主角怦然心动的场景。

出于商业考量与漫画定位,「可代入感」对许多漫画家和编辑而言十分重要。为了方便读者代入,作者们在选题阶段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八方通行」的角色。除去故意设置的「人物记忆点」,她们不会有特别突出的棱角。

JK和OL的刻板印象就像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工具,凭借片面但又具体的形象,以及随之而来的许多「固定套路」,为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代入大行方便。

▲微博搜索「少女漫画」可以大致推测出受众群体的阅读需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少女漫画的主角人设是一成不变的。


创作者的自身经历、读者的情感诉求以及社会整体的风气变化都会影响漫画的角色塑造。随着漫画市场的扩大以及女性读者群体的不断增长,少女漫画的选题范围正在扩展,例如《桧山健太郎的怀孕》就尝试通过男性怀孕的方式探讨男女的性别差异。

▲《桧山健太郎的怀孕》
同时,如今层出不穷的漫改剧也正推动着少女漫画将影响力扩充至更广的社会群体。而创作者们为了获取更多受众,可能就会考虑拓展作品主题与角色形象。

▲女主角失格——主角形象是传统少女漫画中的「心机善妒」的女二号形象。

从这个角度而言,恋爱漫画的创作者们确实有在尝试着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状况。至于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有意进行的自我区分,还是作者们真真切切地希望通过作品与社会对话,无论原因如何,一个有趣的结果是:JK和OL的人物设定并没有因此被动摇,反而极具适应力地吸收了一部分作者在套路之外的创新之举。


03.
作为少女漫画最初的描摹对象,JK之于漫画行业的意义,与日本文化对「少女」的迷恋可以说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大冢英治在《少女民俗学》说道:

近代以前没有少女,存在的只是性未成熟的幼女和性成熟的女人两类。


日本文化史的研究学者李长声提到,少女作为一种女性社会角色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中产阶级家庭的女性后代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拥有外出上学的权利。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公共学校制度使得少女在毕业前得以脱离家庭责任而享受青春。

▲明治维新时期的女性

对于当时的日本文坛而言,少女们在公共空间的现身意味着全新的创作素材。对少女的崇拜与痴迷很快成为日本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川端康成与电影导演岩井俊二的作品就带有十分明显的「少女情结」。

▲岩井俊二电影中的少女形象

最经常与少女这一形象绑定在一起出现的,便是「少女们不染世事、纯洁无暇」的想象。

▲ 川端康成《雪国》中的女性角色叶子、驹子都被描绘成清纯温柔的少女。

但少女的「纯洁」、或者「纯洁」的少女,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男性臆想的产物。

「近代以前没有少女,存在的只是性未成熟的幼女和性成熟的女人两类」,大冢英治在书中继续说道:

为此,社会考虑把女性在已来月经、性成熟但没有被一个男人使用之前暂且原封不动地保存,并且提高其商品价值。

按照大冢英治的观点,父权社会的男性实则还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欲望创造一个配偶形象,而少女在公共社会的现身,与随即被想象出来的「纯洁无垢」的神圣形象,实际上只是为了让「玷污」时更加具有快感。这样的少女崇拜延续至今,仍旧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药师少女的独语》中「越纯洁越有价值」的台本

JK作为「少女」在日本的形象代表,也因此继承了日本文化对「少女」顽固且偏执的凝视。

JK们总是天真烂漫、充满斗志,憧憬爱情又总能与美男子相恋,即使性格略有不同,总体的角色设定也能让人一眼猜出剧情走向。漫画中的她们大多在感情中分分合合,很少触及同年龄群体的其他现实,这恰恰契合了男性对于女性沉溺爱情时「无知」形象的期待。

但这种少女崇拜下的刻板形象却可能并不与现实相符。

在现实中,少女距离成人的一步之遥意味着她们与真实的社会已经并不遥远,升学压力、社会竞争、党政腐败……这些问题都可能跃居她们心头,甚至超过对恋爱的渴望。就如同女性作家吉屋信子所说:

少女长大,进入青春期的沙漠。一个黑暗的大海,名为现实,在等待她们」。
▲ 吉屋信子的小说《花物语》


04.

随着市场和受众人群的扩大,少女漫画也出现了「女青漫」的变体。在这些漫画中,主角从JK变为了办公室文职人员(OL),且总是处在人生「青黄不接」的时刻。

「女青漫」中,主角虽然不再以恋爱作为漫画的绝对主题,但OL的角色轨迹仍然和JK主角一样没有脱离固定模板的影子:情场失意,生活古井无波,男主角将成为开导和「解救」她们的对象。如果说文艺作品是社会的镜子,透过漫画我们又能窥见当代日本成年女性怎样的性别困境呢?

▲ 《请和废柴的我谈恋爱》——男主角的确在某种意义上「拯救」了女主。

日本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学者权彤提到,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为日本搭建了新的社会秩序,其中诞生出两类新的社会角色:不停在外工作的男性,与城市里既有文化又必须照顾家庭、养育后代的贤妻良母。

后者昭示了日本社会对于女性的角色期待:一方面要求女性接受西方文明的开化与教育,一方面又希望女性维持封建制度下的无权地位。这种畸形期待一直延续到现在——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女性意识的崛起,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劳动,但贤妻良母的期待从未断绝。当单身女性在职场中略有起色时,时常免不了遭受家族长辈与周围人催婚的压力。而当女性结婚后,人们也通常认为,相比起丈夫,妻子更应该放弃工作来照顾孩子。

▲ 日本民众对于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 ——《落花流水之情》。

这种传统导致了当代女性的职业迷茫:选择工作还是选择婚姻?可以看到,尽管工作成为了女性的人生选项,但婚姻与家庭仍旧是她们在旁人眼中的唯一目标。

当这种迷茫成为大部分女性的社会共识,以此为主题的漫画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最近改编为电视剧的《凪的新生活》,讲述的就是女主角放弃工作与爱情去寻找新生活的故事;又如正在连载的《独り身ですが何か》(中文翻译为「我单身有何贵干」)探讨的也是不想结婚的三十岁女职员怎么处理恋爱关系。

▲《我单身有何贵干》

女青漫中越来越常见这一类故事,对于少女漫画而言,这或许意味着JK与OL元素作为行业内几十年如一日的角色共识,正在经历某种进化。

在从前,如果说少女漫画所展现出的对「少女」(通过JK主角)与「贤妻良母」(通过OL主角)的执念,实际上源自于日本父权社会对女性自由生长的限制——这种限制在今日可能剥去暴力的外壳,却仍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虽然对角色的刻板印象仍然广泛存在,但与此同时,正如上文所展现的那般,父权文化对少女漫画的影响也并非不可挑战。

就像武内直子在《美少女战士》中大胆地让少女披上武器的外衣并勇敢地书写同性恋爱一样,创作者们在人设或剧情上的反叛,无论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量还是性别观念的自觉,都蕴含着召唤起女性意识的潜能。

这或许是父权文化难以预见、或者已然预见但无能为力的现实:文艺作品中的刻板印象就像一层窗户纸,哪怕捅破一处小洞,其所在的世界也会永远被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很漫长、也可能会反复颠簸,但绝不会停止。




参考资料:
1.李长声.昼行灯闲话[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5.
2.权彤,王芳.“良妻贤母”观与近代日本女性的社会角色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01):35-41.
3.彭卓锋,林丹娅.少女传承:日本动画少女作品的社会性别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01):37-42.
4.杨伟.日本少女漫画中的女性主义想象[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03):35-42.


呐,如果是这篇文章,
一定能获得你的「在看」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