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凝视:给女性的自我表达缠一个死结? | 后生深度
在25号的上海cp26漫展现场,一位身穿JK(日本女子高中生)制服的Cosplayer在拍照时,被另一位女生当众责备「姿势不雅,给JK圈抹黑」。事件在微博发酵后,两位女生遭遇了大量声讨与质疑,有人说「出言呵斥的女生是在荡妇羞辱」;也有人觉得「Cosplayer确实在主动营造一种色情的气氛」。
大热天要不要穿Bra?外出要不要化妆?穿裙子的时候该怎么走路、怎么坐、怎么站起来?领口敞多大才不会招致奇怪的目光?
女生之所以要顾虑这些问题,在伯格看来,是因为「看与被看是一种权力关系」,而来自于男性的凝视(male gaze)则一直处于权力的上位。它潜藏在广告、流行文化、父母老师的教训、公共空间的规则、甚至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当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男女老少)的着装、举止和谈吐。
在JK制服的事件中,看似是两位女生之间的争执,但男性凝视却不曾缺席——出面喊话的女生,正是觉得Coser在迎合男性的色情审美,才说出了「不要给JK制服抹黑」这一句话。
撰写 | Garry
编辑 | 笑哲、千钦
01.
靠长相决定的最美榜单可信吗?
前段时间,日本艺人水原希子在社交平台发文diss「2020百大最美面孔排行榜」,她说道: 「我认为的美应该是多样化的,只靠一张脸去评判是否美丽真的很迷」。
如果水原希子表达的是她自己对美的理解: 多样的,复合的,个人的。那么看似站在大众视角的「百大最美面孔排行榜」对于「好看」的理解是什么,这种理解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社会学家皮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曾指出:人们对于美的识别并非是完全主观或自由的,而是被裹挟在了时代的审美意识当中。对于「好看」的认知因此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而在人类历史上,因为男性大多时占据了更多的经济与文化资源,所以社会对美建构的背后,往往会受到「男性凝视」的影响。
▲《马男波杰克》第五季第一集,马男因为不满片中并不必要的裸露镜头,反对导演的「男性凝视」,导演以「我有权力」回复马男的质疑。
性幻想是男性凝视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学者伊顿(A.W. Eaton)在《女性主义艺术哲学》(2008)中定义道:男性凝视是「用男性的眼光将女性物化为客体以获取性愉悦的行为」。
在男性凝视中,女性往往是一个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客体,女性的身体则成为了观看者性幻想的表达场景。于是,「凝视」或者说「看待」女性的过程往往会变成男性满足自我性幻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不仅满足了审美上的愉悦,而且也从中获取了性愉悦。
电影评论家穆尔维(Laura Mulvey)曾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1975)中说,影视片中常见的男性凝视有三层:相机背后的男性、影片中被塑造的男性角色、和看剧的观众。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男性凝视的典范。
02.
细数男性凝视的不同场景,它们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有两类内在的张力,可以说贯穿了大部分男性凝视的行为。
其一,男性凝视虽说无处不在,但它许多时候是通过「窥视」而完成的。窥视并不一定是偷偷摸摸的行为,比如在地铁里偷瞄女生身体。电影理论家麦茨(Christian Metz)曾提出一种观点:窥视实际是以想象为主、窥探为辅的观看行为。
因此,比如近期JK制服的一系列争议中,匍匐在地上对着Coser裙底按下快门的摄影师们,虽然行为上没有遮掩,但也是在进行一种窥视。麦茨曾说过:「窥是一种心理行为,不是一种眼球运作」;而窥视的本质,是将被窥探的人转码成为性幻想的对象,并从中获取掌控局势的快感。
无论是窥视还是自我认同的过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体现了权力关系的不平等。所以「男性凝视」处处可见,其背后的深层症结恰恰是男女性别的不平等。
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女性不再拥有拿回属于自己的审美机会了?答案似乎不是必然的。一种与男性凝视相「对立」的潜在回应是:若我们想象女性作为凝视者,「审美」是否会变得更加自由、更给人以力量?
1. 文章摘要出自小说《热牛奶》. Levy, D. (2016). Hot Milk. Bloomsbury Publishing USA.
2. Arons, W. (2001). ‘If Her Stunning Beauty Doesn’t Bring You to Your Knees, Her Deadly Drop Kick Will’. Violent Women in the Hong Kong Kung Fu Film. Reel knockouts: Violent women in the movies, 27-51.
3. Berger, J. (2008). Ways of seeing. Penguin UK.
4.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 Devereaux, Mary (1995). "Oppressive Texts, Resisting Readers, and the Gendered Spectator: The "New" Aesthetics". In Brand, Peggy Z.;
6. Eaton, E.W. (2008). "Feminist Philosophy of Art". Philosophy Compass. Wiley-Blackwell. 3 (5): 873–893.
7. Korsmeyer, Carolyn (eds.). Feminism and tradition in aesthetics.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 126
8. Metz, C. (1982). The imaginary signifier: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inem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9. Mast, G., Cohen, M., & Braudy, L. (1992).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introductory readings.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Mulvey, L. (1989).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In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pp. 14-26).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11. Walters, Suzanna Danuta (1995). "Visual Pressures: On Gender and Looking". In Walters, Suzanna Danuta (ed.). Material Girls: Making Sense of Feminist Cultural Theory.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站在一起,跳出被凝视的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