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生笔记 | 10年后,我们更接近性别平等了吗?

后生价值 后生价值 2021-02-28
上周,「后生笔记」栏目分享了关于性别暴力和男性气质的文献笔记,其中多次提到性别暴力广泛存在于伴侣关系中。而最近,家庭暴力问题也频频出现在热点事件中。

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夫妻这种特殊的性别关系里,女性和男性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会显著影响家务劳动和家庭权力夫妻之间的平等分配,进而影响婚姻的满意度和稳定性

今天,「后生笔记」分享的文献就与性别角色观念变迁相关。2000年-2010年间,中国人对性别角色分工的看法是否更加现代化?理想的性别平等社会离我们更近了吗?或许答案是可以被验证和讲述的。



2000-2010年代
中国人性别观念变迁
笔记制作 | 小翼
编辑 | 千钦


文献档案

    ●    笔记名称

2000-2010年代中国人性别观念变迁

    ●    议题标签

性别角色观念 (gender-role attitude)

性别平等

世代更替影响

    ●    文献简介

本文献综合2000年和2010年两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以对「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看法这两个测量指标为例,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10年间中国人性别观念变迁的趋势、速度和异质化


01 议题背景

 

性别观念,全称为性别角色观念(gender-role attitude),它是人们对与性别相关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分工的态度与看法,可以反映社会性别平等程度。


此前,关于中国人性别观念变迁的研究已有:

 

杨菊华等人结合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人「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等性别分工观念有向传统回归的趋势,而在子女姓氏和财产继承等文化规制方面则逐渐趋于平等[1](PP28-36)。

 

贾云竹和马冬玲也使用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从年龄、代际等多个视角研究了中国城镇女性关于「男主外,女主内」这一性别分工认识的变动状况[2](PP29-36)。

 

舒晓灵等人使用1995年、2001年和2007年第三期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发现中国人有关性别平等的观念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和时期差异,但有关男女分工的观念却并未随时间发生明显的变化[3](PP1100-1115)。


顾辉则从国家制度和市场转型的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了近年来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原因[4](PP104-114)。 



02 研究结论

 

在中国,现代化理论所预言的「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性别角色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自然转变」现象并未如期出现。本研究发现,中国人的性别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向传统回归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来源于同世代变迁,即同一批中国人的性别观念在10 年间发生明显倒退;而世代更替效应部分补偿了这一倒退,即样本中性别观念较为现代的年轻世代占比上升,导致样本整体的性别观念更现代。然而,同世代变迁是决定性别观念变迁方向的主导力量。

▲ 2000年的调查对象出生于1936-1982年,2010年的调查对象则出生于1946-1992 年,二者重合的部分是在1946-1982 年出生的人。本研究在描述整体统计结果时,使用的是全部世代的数据。在考虑同世代变迁时,使用重合部分的世代的数据

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趋势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人群的特殊现象,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群的普遍现象,但在变迁速度上存在异质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轻世代、女性、居住在农村以及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的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速度较快;而年长世代、男性、居住在城市以及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向传统回归的速度较慢。同时,婚育是不同世代性别观念变迁速度差异的重要原因,但非全部原因;其中,在婚者和离婚者较未婚者更为传统,而生育子女的数量越多,性别观念也越传统

 

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不必然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自然地出现。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推动在保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地位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因而需要在制定法律政策时纳入性别视角,为女性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也需要肯定女性的经济贡献和对家庭的付出,以帮助她们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

 

 

03 研究思路

 

本文献综合2000年和2010年两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研究性别观念变迁的趋势传统现代)、来源世代更替效应同世代变迁)、异质性不同人群性别观念变迁的方向与速度)。

 

研究包含两个测量指标:对「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看法。答案选项为5类,分别是: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说不清、不太同意和很不同意,在分析时分别赋值为1-5分。分数越低,性别观念越传统。

▲ 对于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趋势有几种解释:1. 市场转型背景下女性地位的下降;2. 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随时间发生了变化。

在变迁趋势与来源方面,研究者分析了综合所有世代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发现了样本整体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趋势;然后进一步分析、区分出生世代,用以识别世代更替效应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发现存在世代更替效应;接着进一步采用G. Firebaugh建议的基于回归的线性分解法(linear decomposition),对得分变化做来源分解,发现世代更替推动社会性别观念更现代,但同世代在10年间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

▲ 表中数值表明:性别观念得分的均值随时间变化方向为负,即整体趋势为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世代更替效应数值为正,说明世代更替推动社会性别观念现代化;同世代变迁数值为负,说明同世代在10年间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数值的相对大小说明,同世代变迁是决定性别观念变迁方向的主导力量。

而在在研究性别观念变迁的异质性时,研究者们分析了以「世代」、「性别」、「城乡」、「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区分的不同人群性别观念变迁趋势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得出以下结果:


  • 变迁趋势相同:所有人群的性别观念均向传统回归

  • 变迁速度不同: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速度——

    a. 年轻世代快于年长世代

    b. 女性快于男性

    c. 农村居民快于城市居民(有部分农村居民迁居到城市,因此可能低估了这一变迁速度差异)

    d. 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快于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有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提升了学历,因此可能高估了这一变迁速度差异)


之后,研究者们考虑了已有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其他因素,并做了多元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观念变迁速度的因素。其中使用了四个多元回归模型:

▲ 模型1仅纳入了调查年份、受访者的出生年、性别、城乡属性、教育程度和职业几个主要自变量。模型2在1的基础上考虑了几个主要变量与调查年份的交互项。
▲ 模型3则在2的基础上考虑了受访者的民族、政治面貌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 模型4在模型3的基础上考虑了受访者的婚姻状况和生育子女数。

四个模型的结果分别显示:


  • 虽然民族、政治面貌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变迁速度,但与主要自变量的影响相独立;

  • 与未婚者相比,在婚者和离婚者的性别观念较为传统;

  • 生育子女数量越多,性别观念越传统

  • 婚育是不同世代性别观念变迁速度差异的重要原因,但非全部原因:年长世代在2000前已完成婚育的转变,而年轻世代在2000-2010间有30%左右经历了婚育转变。 

 


04 文献启发

 

本文献的研究亮点主要有:

 

  • 使用了多期数据中,具有可比性的多个指标

  • 考虑了世代更替作为观念变迁的来源

  • 比较了不同群体观念变迁的趋势与速度的差异

 

这篇文章是传统型数据分析文章——就已有数据做统计分析,如多元回归,考虑交互项、其他因素,其分析方法与思路值得参考。

 

文献的不足之处也较明显:现有指标有限(「男性以社会为主,女性以家庭为主」、「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仅能反映性别观念的部分方面,以后统计需要注意指标的可比性。另外,部分受访者可能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而非对自身性别观念的表述,因此只体现他人性别观念,做研究时要区分这两种情况。


笔者个人认为,统计数据体现,2000-2010十年间,抽象的男女平等理念更深入人心,而具体到夫妻这么一种特殊的两性关系中,涉及到男女社会分工与权力关系的观念却更加保守了




参考资料:

[1]杨菊华,李红娟,朱格.近20 年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变动趋势与特点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4,(6).

[2]贾云竹,马冬玲.性别观念变迁的多视角考量: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5,(3).

[3]Shu, Xiaoling and Yifei Zhu. Uneven Transitions: Period and Cohort Related Changes in Gender Attitudes in China, 1995-2007[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2,41(5).

[4]顾辉.国家、市场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回潮[J].学术界,2013,(6).

[5]杨菊华. 近 20 年中国人性别观念的延续与变迁[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 (11): 60-71.


图片来源:

封面底图来源于网络;文中图表来源于文献原文。




如需获取文献原文,请关注「后生价值」公众号,并在后台回复「性别观念」,我们已准备好文献的PDF文件,一起来深入学习吧~



总有一天
我们会离性别平等的社会更进一步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