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胖美的消亡:国产电影如何拍摄大体型人群

后生价值 后生价值 2021-02-28

通过对高票房电影的内容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主流文化对大体型人群的偏见:她们很少成为故事的主角,往往只负责推动剧情发展,或者被用来「搞笑」,也很少拥有幸福的情感关系。「胖」似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甚至是所有问题的源泉——仿佛瘦下来,就会走上人生巅峰。


「胖」与「丑陋」、「懒惰」、「愚笨」的刻板印象或许早已渗透进影视文化的毛孔,形成了某种闭环。我们甚至需要被特别提醒才能意识到:腹肌马甲线并非身体的标配,「(大)小肚子」才是最常见的形态。



作者 | 王二丹、廖哲慧

编辑 | Iggy、陆召袂

排版 | 艺林


好莱坞在2000年代重置过不少经典恐怖片。在新推出的翻拍中,有好几部电影不约而同地将反派角色翻拍成「胖女人」的形象,比如《恶灵线索》(2006)、《活人生吃》(2004)、《德州电锯杀人狂》(2003),以及《魔山》(2006)。


与此相反的是,一些老电影本来设置了无害的、善良的「胖女人」角色,却在2000年代的翻拍潮中,选择将这些胖女人替换为瘦子,比如《黑色圣诞节》(2006)与《鬼哭神嚎》(2009)。

▲ 《德州电锯杀人狂》2003版的喝茶妇人被替换成为了一名「大体型角色」

在新世纪的审美观念中,「瘦」不仅是「美」的最低门槛,「瘦」的含义甚至超越了审美的范畴。从「胖」到「瘦」的转变不仅象征着获得「美丽」,仿佛还预示着人生蜕变,是「健康」、「自律」、「成功」的体现。


在当下数字技术发达的时代,「瘦」还必须「瘦得精确」——A4腰、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4cm手腕、天鹅臂等等概念层出不穷。女生的身体是否处在「理想」状态,似乎要被绑上软尺、画上刻度才能得知。


过分刻薄的「瘦身」要求,经过流行媒体一遍遍的洗刷后传递给大众。与之相对应,媒体对于「胖」的叙述与描绘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那么影视作品中是如何呈现「胖」的角色呢?影视剧对「胖」的表现是否切合实际?我们该如何理解「胖角色」在影视剧中被赋予的意义? 


01.


电影中这样理解「胖」

我们分别选取了2019年票房排名前80的国产电影,以及五部具有代表性的、包含大体型角色的电影,对其中内容进行了分析。

 

在80部影片中,「至少包含一名大体型角色」的比例为22.5%,这与现实生活中30.1%的超重率和11.1%的肥胖率相差不多。然而,当我们进一步去分析大体型角色的性别比例时会发现,80部电影里共包含21位男性角色和5位女性角色,这与现实中超重和肥胖人群的男女比例并不相符。电影创作似乎更青睐于体型较大的男性角色,而不是女性。  

并非所有类型的电影都青睐「胖」,大体型角色的数量也与电影类型有关。80部电影中共有18部喜剧片,20部爱情片,4部科幻片,10部动作片。在喜剧片中,近四成影片选用了大体型角色。动作片中则有一半出现了大体型角色。然而,科幻片中较少有这类角色的出场,爱情片更是完全没有ta们的身影——可见「胖人不配谈恋爱」这件事,并非单纯的网络口水话,我们的影视大环境可能真真切切地这么想。
   
电影里的「胖」,不同语境下对应着不同的用意,从而催生出各类性格迥异的大体型角色。
大体型角色出现在喜剧片和动作片中,时常会充当讨喜的配角或是恶霸悍匪。在前一种情况下,此类角色或拥有正义善良、憨厚老实等正面形象,或表现出粗心冒失的特征为电影制造笑点,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太乙真人——

       

而在「胖」等于「恶棍」的情景中,大体型角色会被赋予一定权力和地位,其性格也偏向霸道与强势。男性的大体型配角常以大老板或黑帮老大等形象出现,而女性角色则多是家庭中善于说教的长辈——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大体型角色的身上仍然适用。更有甚者,因为黑道片的主要受众仍然以男性为主,「女黑帮」的人物设定大多停留在「性感」、「魅惑」、「危险」等泛滥着性意味的形象层面。


02.


电影中「胖」的原因


在电影中,大体型角色或多或少拥有以下几种生活习惯:喝汽水、贪吃、抽烟、喝酒。这其中,「贪吃」似乎成了「胖」的罪魁祸首。电影想要表现一个大体型角色,就少不了这类角色与大量食物的关联镜头。


电影《瘦身男女》中便出现了密集的食物镜头。肥佬和Mini Mo两位角色在电影的前半部吞咽了大量的食物,而在中后期因为减肥剧情的需要,饮食镜头明显减少。
▲ 横轴为电影的时间轴,标记点则为主角在这些时刻中出现了饮食相关的镜头。

媒体中将「胖」与「贪吃」和「不爱运动」等元素多次关联,加强了「胖是一种个人选择,并能够通过少吃多动来改变」这一观点的形成。这种观点阻碍了人们对肥胖症的正确认识,只将胖背后复杂的因素简单归于饮食和运动。

▲ 莎拉·布莱奇(Sara Bleich)等人的研究中统计了各国「肥胖症」发展趋势。

哈佛学者莎拉·布莱奇(Sara Bleich)等人在一篇名为《为什么发达国家居民会胖》(见上图)的论文中解释到,虽然肥胖症的表面原因可以被归结为「过量的卡路里摄入」与「缺乏运动」,但卡路里摄入过多却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经济越发达,高卡路里的食物越廉价,越容易获取

同时,缺乏运动则是现代职场「坐式办公」的连带结果。研究者们强调,如果把肥胖与否轻易归结为个人原因,很可能会忽视当前社会中人类整体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危害。

03.


「胖」需要被克服?


无论是「幽默配角」或是「反派魔王」,暂不论大体型角色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具体是什么,「胖」在许多时候都是主人公们抵达更高、更远处的踏板:在喜剧片中,「胖角色」的幽默大多是廉价而暂时的,或为了调节气氛、或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在剧情片中,若主人公本身是大体型角色,则「胖」便成为了某种必须被「克服」的阻碍。

比如在《跳舞吧!大象》这部电影里,女主角春夏从小有跳舞的梦想,却在13岁表演「四小天鹅」的前夕不幸遭遇车祸,陷入昏迷。15年后春夏苏醒,体重飙升至200斤。春夏没有放弃跳舞的梦想,她找回了童年时表演「四小天鹅」的伙伴们,经过艰苦训练,最后在舞台上完成了这一出舞蹈。

       

在这部喜剧电影中,「胖」是春夏追梦之路上最大的阻碍。她肢体的不协调、遭受的嘲讽与恶意、被错判的舞蹈成绩等等,都与她的「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春夏最后取得了事业上的阶段性成功,但这种安排更像是编剧在剧情方面的强人之美。春夏仍未能解决、或是解构「胖」这一人生课题。

在《星期8》这部电影中,一无是处的胖妹蒋芜,意外得到神奇手环并获得了比别人多出一天的时间。从考试作弊到追求校草,蒋芜用手环满足了一己之欲。但当手环被偷,虚假的成功又化为泡影。蒋芜最后幡然醒悟,认真学习、跑步减肥,终于凭「实力」主导了自己的人生。

       

《星期8》这部电影对「胖」的呈现,比起《跳舞吧!大象》更加直接:「胖」作为成功的阻碍,必须完全被「克服」、被替代为「瘦」,主角才可能有希望。从「胖」到「瘦」的转变,与女主角「努力学习」、「自信向上」等其他正面性格的发展相同步,而至于蒋芜为了变瘦付出过什么努力,则被一笔带过,似乎连编剧自己也不相信、或者根本不关心人们在社会压力下决定「减肥」的具体过程。

▲ 类似的故事还有《瘦身男女》:Mini与初恋分手后过于伤心,窈窕的体型增重至118千克。她在偶然间结实了体型同样极胖的肥佬,并在肥佬的帮助下重塑魔鬼身材。两人失联后多年,Mini与瘦身成功的肥佬再次相遇。
在许多唾弃或贬低「大体型身材」的影视制作当中,《大饿》提供了与众不同的一条思路。

 

女主角姜映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厨师,却因为身材肥胖,总被周围人歧视。她原本并不在意自己的体重问题,但因为身边人的恶意,也为了她爱慕的男孩,姜映娟开始了减肥之路。然而,尽管她在减肥班里十分努力,体重却不减反增。被逼无奈的姜映娟选择做缩胃手术,结果她并没有瘦下来,甚至失去了味觉,连自己最初成为厨师的梦想都破灭了。最终,姜映娟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与自我达成和解,接受了自己的身材。 
       
《大饿》这部电影的突破不仅在于结局的超越——女主角接纳自己并非出于剧情需要,而是真正从思想层面迈过了「瘦身」的执念。与此同时,如果说以往电影对「胖」的刻画仍停留于某种物理凝视的层面,即纠结于「胖使人变得不再好看」,《大饿》却通过女主角与异装癖男生小宇的友情,更深入地探讨了「胖」之所以被歧视的文化肌理。 


此处最直观的例子,是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胖女生哪怕经历再多困难,大多数都不会遭受基于性的暴力,比如性骚扰或猥亵。某种意义上,「胖」反而成为了她们免于「性侵害」的挡箭牌,因为「长得这么胖,没有人下得去手」。可见老一套的身型歧视,仍然是以男性视角为出发点,把「胖女生」置于「男性欲望」的天枰之上,是对身型与性别的双重歧视。

▲ 邻居们并不相信姜映娟遭遇了性骚扰。

但在《大饿》中,女主角被邻居性骚扰的剧情,却隐晦地点出了「胖」与「性别」更加真实的互动关系:「胖」可以是普通的人生状态,既不应该成为被霸凌的原因,也改变不了性别不平等的客观现实;「胖女孩」不会单纯因为胖而「侥幸地免于性暴力」,「瘦女孩」也不会单纯地因为「身材好」而既享受「性别红利」又能逃脱性别不公正的处罚。


 
通过对高票房电影的内容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主流文化对大体型人群的偏见:她们很少成为故事的主角,往往只负责推动剧情发展,或者被用来「搞笑」,也很少拥有幸福的情感关系。「胖」似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甚至是所有问题的源泉——仿佛瘦下来,就会走上人生巅峰。
 
「胖」与「丑陋」、「懒惰」、「愚笨」的刻板印象或许早已渗透进影视文化的毛孔,形成了某种闭环。我们甚至需要被特别提醒才能意识到:腹肌马甲线并非身体的标配,「(大)小肚子」才是最常见的形态。

▲ 前段时间在外网火起来的chubby check的口号是:「我不瘦,但我健康」(not skinny but healthy)。

在《大胖》中,男主劝慰女主的一句台词是:「改变世界真的太难了,不如改变自己比较快一点」(并非劝女主减肥,而是宽慰女主可以改变想法,不减肥)。这句台词固然有正确的部分,但也不妨反过来说:从自己开始拒绝单薄而苛刻的身体标准,世界也会慢慢地改变。



参考资料:

1. Sara N. Bleich, David Cutler, Christopher Murray, Alyce Adams, 2008, Why Is the Developed World Obese?;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008 29:1, 273-29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