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后生非虚构书单:女性书写的奋进之年,无可抑止

后生价值 后生价值 2021-02-28

2020年,异于往常之多的非虚构女性书籍得以出版。从《神奇女侠与哲学》(2020年1月份出版)到《饥饿》(2020年12月出版),各大出版商与编辑们对女性议题的青睐越加明显。
 
后生价值的伙伴们读完了大多数今年出版的与女性相关的中文非虚构作品。我们从中选出了16部值得一读的著作,以及5本「没必要」书目——





2020后生价值非虚构类书单

1.《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日本] 上野千鹤子(Chizuko Ueno)

推荐人:如羊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是我在《厌女》后读的第二本上野老师的书。本书探讨的核心是什么是马克思女权主义视角,女性承担的家务与育儿劳动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市场和家庭又是如何相互依存,共同对女性实行剥削。虽然距离《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日本首次出版已过去了30年,但是书中讨论的女性生存困境在当下的中国仍然很有现实意义。本书的前半部分偏重理论阐述,可能会有些晦涩,但是上野在第二部分的讨论则大部分基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语境,对没有理论基础的读者来说会友好许多。全书金句频出,分享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解放的思想需要解放的理论。如果不知道谁、从何、如何解放,那么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愤怒所产生的动力就会迷失方向」。


2.《知晓我姓名》[美国] 香奈儿·米勒(Chanel Miller)

推荐人:肖万英


一边是刚入大学、成绩优异、加入游泳队、即将参加伦敦奥运会的斯坦福大学生,一边是警方报告中那个被路人发现在树林里、昏迷不醒地躺在垃圾桶旁的匿名女性,这些信息如何影响了公众对于性侵的理解,以及相应的信任结构?对受害者的匿名处理又如何吊诡地让她处于失权和失语的状态?


在某种意义上,香奈儿·米勒是幸运的,如果没有两位刚巧路过的人对性侵行为的及时发现和制止,没有警方的及时取证和社工、心理的干预,也许最终的结果会更糟。但尽管如此,她依然遭受着难以想象的伤害,既来自法庭上对于创伤经历的反复拷问,也来自公众的「完美受害者」偏见—为什么一个已经毕业的人会出现在大学兄弟会的派对上?一个未来如此光明的大学生真的会对这样一个女性实施性侵吗?她是不是在欺骗所有人?


于是她决定以自己真实的身份写下这四年来被改变的一切。在阅读时,你很难避免将自己代入这场风波中,你会伴随着她陷入绝望,也会和她一起在创伤中习得坚韧和成长。


3.《碎片》[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陈英

推荐人:陆召袂


书中以「碎片」为题的那封信,真是能透彻到了一种真空的程度,好像身心被玻璃碎渣组成的漩涡席卷而下,但并不觉得危险,反倒是被某种奇妙的保护力拥围住了。这本书已被许多书单推荐过,其中对性别的探问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但费兰特好像很擅长这种事:在语言的尽头,费兰特总能用坦诚而切身的思考延续出更广阔、更自由的情绪宇宙。


4.《她们的创作日常》 梅森·柯瑞(Mason Currey)/庄安祺

推荐人:笑哲


2013年,作者梅森·科瑞出版了《创作者的日常生活》,收集了小说家、诗人、画家、作曲家、哲学家等创作者的日常工作概况。但在那本书所记录的一百六十一位人物中,只有二十七位是女性。作者为了弥补女性身影的缺失,继而出版了《她们的创作日常》。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四十三位女性创作者的日常小故事——并不是那些烂大街的轶事,而是作者精心检索并组合过的历史文本——每一篇故事平均1页半的长度,十分适合闲暇时随意翻阅。这本书由台北联经文库出版,若有想买书的伙伴,可能得在线下的实体书店(比如一些地方的三联书店)碰碰运气。


5. 《阅读浪漫小说:女性、父权制和通俗文学》[美国] 珍妮斯·A·拉德威 (Janice A. Radway)

推荐人:周书凝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但回顾经典,珍妮斯·A·拉德威为此的贡献不容小觑。阅读浪漫小说的实践为女性读者打造了一个双重角色——「社交与反社交」—— 这种阅读体验既暂时阻断了女性个体与自身世界的关系,同时又塑造起与作品世界中的新联系,为女性提供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完全独享的愉悦时空及情感补给。拉德威鼓励浪漫主义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沉溺于表演。


6.《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左丘萌/末春

推荐人:陆召袂


推荐这本书的最重要理由无外乎:配图太好看了!


7.《如何抑制女性写作》 [美国] 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章艳

推荐人:小住为佳


作为一本没有故事没有情节的文学评论性书籍,《如何抑止女性写作》真实而引人入胜到可以一口气读完。为了让阅读过程更有意思(也为了日后摘录方便),我在读的时候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小游戏:每当书中出现的抑止女性方式我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就把那一页书角折起来。还没读到一半,我的书就已经变成了原来的两倍厚。


每一个人都应当读这本书,无论你是不是文学专业(当然文学专业的同学会更惊喜地挖掘出许多被埋没的宝藏女作家与有名女作家被有意忽视的作品),无论你是不是女性,你都会像我一样,在阅读过程中无数次被点醒:原来许多社会话语,比如在所谓的「赞誉」与「划清界限」之下,隐藏着这么多阴险的居心,而我们对这份话术习以为常的程度又令人无奈。如果我们不能对此有所意识,从而警惕这些语句背后的逻辑,那么我们很有可能既会是受害者又是迫害者。


P.S. 猛然意识到杨笠脱口秀在年末引发的巨大风波似乎是在冲这本书的年末销量。所有想喷杨笠但找不到合适高级话术的人都该去看这本书,手把手系统教学如何抑止女性说脱口秀,保证让你在一众「她讲的不是脱口秀」的简单低级喷子中脱颖而出。


8.《性别是流动的吗?》 [英国] 萨莉·海因斯(Sally Hines)

这是一本性别知识通识读本。对不具备性别理论基础的读者,它介绍的概念、行文的语言与叙述的故事都是极好的初学起点。这本书的作者Sally Hines在英美女权运动中因为频繁在推特上卷入骂战,所以各界对她的褒贬不一,但在这本书的创作中,读者们依旧能感受到Sally Hines作为学者的严谨。总而言之,《性别是流动的吗》是一本不错的自学读本。


9.《现代性的性别》 [美国] 芮塔·菲尔斯基(Rita Felski)、《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卢淑樱

推荐人:笑哲


《现代性的性别》与《母乳与牛奶》都是上佳的学术译著:它们有独特的问题视角、丰沛的理论应用,以及独到的学术创新。对于有一定学术阅读基础的读者而言,这两本书会是不错的思考素材。但这也是它们的问题所在:学术的语言、学术的结构、学术的姿态,这两本书注定有一些门槛。按说,类似难度的书籍应该归至下文的「没必要书单」当中,但相比《闺蜜》、《看不见的女人》与《爱说教的男人》这三本书,《现代性的性别》胜在译者的笔力,而《母乳与牛奶》作为中文写作的产物,读起来自然也是流畅的。这两本书或许有些难度,但仍然可读,且值得尝试。




2020后生价值非虚构类书单

「支持女性」


从最广义的角度解释,「这本书与女性相关」有两方面的意涵:一方面指书籍本身关乎女性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指书籍的作者或译者是女性。以上10本书,议题本身与性别息息相关,以下6本,则是从支持女性作者或女性译者的角度,为伙伴们特别推荐的优秀作品——


1.《青年翻译家的肖像》包慧怡著

2.《饥饿》[美国] 罗克珊·盖伊(Roxane Gay)著/邓迪译

3.《猎巫 塞勒姆1692》[美国] 斯泰西·希夫(Stacy Schiff)著

4.《恐惧的政治:右翼民粹主义话语分析》[奥地利] 露丝·沃达克(Ruth Wodak)

5.《交错的世界:世界科幻图史》詹姆斯·冈恩著/ 姜倩译

6.《文化失忆》克莱夫·詹姆斯 /丁俊 译





2020后生价值非虚构类

「没必要」书单


1.《她们》阎连科

没必要推荐人:艺丹


闫连科说,「中国的男性作家,尤其我这一代,对女性的认识是有极大欠缺的。我们笔下塑造的女性,基本上就三个人物:一个是英雄,另一个贤妻良母,第三个,就是妓女。」闫连科新出版的散文集《她们》并不是一本很女性主义的书,书中描写的他熟知的家乡女性可能并不会让人感到多么出彩,但确是少有的中国男性作家反省自身、带有愧意地思考描绘女性的散文集。
2.《妻子们的思秋期》[日本] 斋藤茂男

没必要推荐人:吧唧


「自日本的经济高度成长时期以来,男人们创造出一套资本竞争原理,而女性也被这套原理紧紧束缚。」在记者出身的作者齐藤斋男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支撑着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男人们背后的妻子。她们在书中讲述的许多心理问题暴露出了日本社会中男性转嫁给女性的社会压力。
相对于其他纪实类书籍,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家庭主妇的心理问题展示日本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不过由于成书年代较早,文章从今人视角来看可能不够新鲜。而作者的文字风格和较为平实的翻译语言也让文章有些流于普通,总体看来并非「必读不可」的书籍。


3.《闺蜜》[美国] 玛丽莲·亚隆

4.《看不见的女人》[英国] 安·奥克利(Ann Oakley)

5.《爱说教的男人》[美国] 丽贝卡·索尔尼特(Rebecca Solnit)

没必要推荐人:陆召袂


如开篇所说,2020年见证了许多性别类书籍的出版。女性议题受到出版界的关注,自然值得雀跃。但其中一部分书籍,尤其是自外文翻译而来的,比如这里提到的三本书,或许夹带着一些问题,需要读者或出版业自身坦诚面对。 这三本书共通的问题是:在英美女权运动的大背景下,它们是独特于某一个时间段的、特殊的西方产物。移民到中国的它们,能够适应中文的水土吗? 《看不见的女人》原书的初始素材是1970年代的英国女性家务劳动。而扎根在50年前英国的深度调研,虽然置身于今日的中国仍有其启发之处,但这本书中的许多视角、方法与理论范式,在西方学术的思想更迭中都有更新的进展。南京大学出版社选择这本书,比起世纪文景今年10月份翻译出版的凯特琳·科林斯著《职场妈妈生存报告》,显然后者的文本价值要更高一些。《看不见的女人》亦有一些翻译不当之处,在此不一一列举。 《爱说教的男人》在美国的出版本身便是一段值得说道的轶事。其成书的语境也是基于美国社会对「男性说教」这一概念「普遍听说过」的前提之上。而中美两国并不兼容的社会议程,则导致这本小书从内容的编排与对理论的解释力度上,既无法满足中国读者对性别知识的基础需求,也无法匹配中国读者对美国实事的理解深(浅)度。《爱说教的男人》亦有一些翻译不当之处,在此不一一列举。 《闺蜜》这本书的问题视角十分有趣:女性情谊究竟有多广的纵深?但这本书的厚度以及它的写法——近乎离散的小故事堆砌之后再堆砌,一些思考时不时地在故事片段当中来回蹦跳——不得不说,故事背景的陌生与跳跃和中文阅读的习惯并不相符,这是《闺蜜》一书无法成功移民至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原著作者玛丽莲·亚隆是出色的性别研究学者,但她的受众从来都不是中国读者。《闺蜜》亦有一些翻译不当之处,在此不一一列举。 随着性别平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相信更多的出版社会继续关注外文世界的女性议题著作。从十八世纪开始,国外的女性文本至今已积累了万数有余的体量,更不必提优秀的、年轻的外文女作家每年层出不穷。留给出版社的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
策划女性议题的书籍时,是否应有一定的检阅标准?还是说只要与女性沾边、只要是「国外著作」,都可以一律引进(当然肯定没有那么多书号)?女性消费者在购买书籍后,真正收获了什么?出版社需要思考这一问题吗?还是说到头来,乘着女性议题之东风、获利最多的出版商家们,实质上不过是在收缴社会公众对女性议题的情感税费?
对于这一问题,后生价值将于明天推送《2020年虚构类书单:文学助力女性,文学背叛女性》,并进一步质问「性别之伤」与「文本之重」的复杂关系。


图片整理 | dbug

排版 | 木兰、千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