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摘月兮广寒之窟:冰嬉

2016-12-31 太常 还原社





对大部分国人而言

真正认识花样滑冰

是通过申雪/赵宏博这对“冰上伉俪”开始




但是大家或许难以想象,早在宋代,国人就已有类似花滑的活动-冰嬉。


隋唐冰雪时节:骑木而行


据《隋书》记载,北方的室韦族人在积雪的地方狩猎时“骑木而行”。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下·回鹘列传下》也记载,人们“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



以板藉足,脚踩在上面可以增大受力面积,有效地防止跌陷深雪之中。为了更好滑动,古人还用两根弯木支撑在腋下,类似如今的滑雪杖......



宋元冰嬉:玩转宫廷


据《宋史》载:“(皇帝)幸后苑,观冰嬉”。

由此可见,冰嬉在宋时已引入宫廷,成为赏乐之事。



元代的骑木则更似滑雪滑冰,后来的满族也特别擅长在冰天雪地中滑冰滑雪。


清廷“国俗”:黄金时代


至清代,历代皇帝对冰嬉的重视和喜爱达到高峰,尤其是乾隆皇帝。在风靡一时的古装电视剧《甄嬛传》中就有类似的“冰嬉”场景,清代可谓中国古代花样滑冰的“黄金年代”。


安陵容冰嬉舞

努尔哈赤滑冰部队

1618年冬,努尔哈赤驻守的墨根城被敌兵围困,此时大雪封路,行军困难,清军正是依靠滑冰才顺利突围。




“冰嬉为国制所重”

冰上运动因努尔哈赤突破重围的佳话,得到清朝历代皇帝的重视,成为皇帝检阅军队冬季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冰鞋


在清代,“冰嬉”不仅是一种娱乐,同时也是重要的军事训练。

清乾隆帝说:“冰嬉为国制所重”,还作为典制载入《大清会典》。 


光绪皇帝冰上掠影 

刊印年代1895年《伦敦新闻画报》作者:弗兰克•戴德


每年冬天,清廷都会从八旗将士和内务府上三旗官兵中挑选出“善走冰”(擅长滑冰)者入宫,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今北海和中南海一带)进行训练表演,规模堪比“大阅兵”。




“每冬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府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棚掷采球,互逞乔捷。并设旌门县的演射,用娴步伐止齐之节。皆轮番阅视,按等行赏,以为常例。”

当时的乾隆皇帝更是在《冰嬉赋序》中,把滑冰称为“国俗”“定制”“年例”,使“冰嬉大典”延续百年之久


《冰嬉图》 

北京故宫藏有一副清代宫廷画《冰嬉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冰上表演的盛况,该画卷由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家金昆、程志道、福康安等绘制,纵35厘米,横近6米。


清·冰嬉图(局部)

整幅画作由绢丝绘制,画中人物近2000人,所描绘的地点为金鳌玉蝀桥(即今北海大桥)之南的水面,画面右侧众人簇拥的就是皇帝华丽的冰床。



清·冰嬉图(局部)

乾隆皇帝是冰上项目的超级“冰粉儿”,留下不少题字和诗赋。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冰嬉赋》:思摘月兮广寒之窟,齐趁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从空兮下回。



清·冰嬉图(局部)

图中还有繁多的花样滑冰,如倒着滑、单腿滑,单人花样滑,双人花样滑,多人叠罗汉,冰上倒立,击鼓舞刀等等。



清·冰嬉图(局部)

清时的速滑还细分为官趟子八式,即初手式、小晃荡式、大晃荡式、扁弯子式、大外刃式、跑冰式和背手跑冰式等。

横过来观看大图




清末冰嬉:走向衰落

清朝嘉庆年间,冰嬉运动在军事中体现的重要性大为降低,冰嬉运动开始走向衰落。



清末花样滑冰的老人




传统冰嬉流逝 冰上运动不曾息止

尽管传统冰嬉已经消亡,但国人对冰雪的热情却有增无减,冰灯、冰球、冰钓等娱乐活动如今应运而生,花样滑冰更是奥运场上的竞技盛事。从宫廷运动“冰”到奥运“花样滑冰”,中国冰上运动一直都在

疏漏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转载请注明来源:还原社(hysociety






古建筑中的浪漫元素:女儿墙

风流不带海岚昏:花露里的中国情缘

裙到裤、袍到装:华夏衣裳五大变革

给世界一点颜色!中华大地上的黄土摇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