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摄影读物 | 给庄子一部相机,谈谈“道学摄影”的原则(下)

2017-05-18 敞怀

点击上方"敞怀"关注


    道教圣贤能够摆脱歧视性思维的纠缠,将小知和大知和谐为一,轻松自如,平和生活。《庄子》中描述的那种心灵解放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可以与摄影实践相联系的多种多样的心理特征。尽管很少创意摄影师可能读过《庄子》,然而他们对解放个人视觉和提升摄影艺术的主张与哲学圣贤在古代作品中的描述惊人地相似。今天,敞怀跟随庄子的角度看“摄影”。



历史推文:

给庄子一部相机,谈谈“道学摄影”的原则(上)1-4类



5

非 附 属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庄子


    针对生命无休止的变化,圣人不附属于任何事件和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保持非附属的状态,圣人不与环境冲突,而是选择将一切都看作自然的一个无缝整体,并拥抱它。海里格尔解释说,这种非附属状态,对艺术家实践是一种理想条件:“完全达到这种思维,不受任何不明动机的干扰,彻底摆脱附属状态的艺术家一定是真正从事着艺术实践。” 

    在摄影中,保持按照常规理解的非附属状态,对摄影家十分重要,这能使他意识到生命的流动并对新的和变化的景物做出反应。在《看的艺术》中,德里克·多芬格建议摄影家放弃期待,从而对他们拍摄的环境产生自然的共鸣:

    不要试图让你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主体,正如你不可能从船的舷窗把一架钢琴搬进去。跟随自然的流动,保持灵活、适应。在你看自己拍摄的照片时,会发现情景不会随你而变。放弃期待,否定假设,与情景融合,不是看你想看的,而是事物原本的存在。然后把突出的亮点强化,拍摄你要的照片。有时情景不适合拍摄,承认这一点,保持开心,寻找别的情景。

    多芬格认为,附属状态不仅导致挫败感,而且干扰创造力,它阻碍了摄影家自然适应身边的环境。

    对观察事物习惯方式的附属性会影响清晰的观察,它加上了对环境和观者之间主观期待的滤镜(如视觉的期待)。相反,保持对事先定义影像的非附属性,解放了的摄影师就如同道学中的圣人,可以充满创意,保持新鲜感,呼应生命变化的状态。

    暂时性、过渡、转换,对敏锐的摄影师来说都是福音。确实,如果事物从不变化,摄影会很快成为一个乏味的职业,摄影师会身心疲惫并渴望惊喜。从这个意义上说,恒定的变化保证了宇宙不断产生新的影像。

    在充满流动的世界,一浪接一浪的摄影机会不断涌现。意识到这一无边界潮流的摄影师们同样感受到,对于失去的影像(如后悔没有拍好一张照片)的附属性不仅影响拍摄,也限制了意识,干扰了对新的拍摄可能的认识。

    在领会不间断变化法则的同时,摆脱了局限的摄影师可以保持一种放松的警觉状态,对涌来的机会大潮有所准备。法国超现实主义者安德烈·布列顿曾这样描述布列松的态度:

    事实上他没有等任何人,因为他没有任何约定。但确实,他这种超乎接受的态度意味着他在帮助机会。怎么说呢,他把自己放在给机会提供恩惠的状态,于是,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人可能出现。


    进入一个未知领域的最好方法就是忽略环境。

——多萝西亚·兰格


杰夫·怀德纳
迈过水洼
格拉斯哥,苏格兰,2011年



6

接  纳


    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

—— 庄子


    在《庄子》中,接纳不是放弃主动,而是对自然法则的一种自然的反应。圣人与生命全面包融,摆脱了内在和外在的冲突。

    接纳也是摆脱了局限的道学摄影师的特点,他不受先入为主的思维、看法、诠释和行动控制。在主题和环境条件方面,接纳使摄影师在常规领域之外寻找影像视觉。

    圣人和道学摄影师都具有不受限制的意识,他们能够在平凡中看到超群。但是这种视觉能力要求对生活的所有领域保持非歧视的、接纳的态度。相比之下,当摄影师坚持只拍摄微笑的面孔和阳光明媚的风景时,他们就丢掉了其他瞬间的超群,从而无法欣赏生活的丰富之美。

    在分析黛安·阿勃丝的摄影作品时,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指出,阿勃丝的非寻常的作品提供了“一种表明生活的恐惧可以不那么令人作呕地面对的机会。摄影家会对自己说,好吧,我能接受这个,观看者也被邀请做出同样的声明。” 阿勃丝接受她的时代中显然不可接受的东西这种能力,扩展了现在“什么题材是可以拍摄的”定义,同时也丰富了她自己的生活。“我拍摄了很多畸形事物,它是我最早拍摄的东西,对我来说是相当兴奋的刺激。”

    另一种在摄影艺术实践中发现的接纳形式是全部的包融,它基于这样一个信念:所有事物都值得关注。

    布列松将这种接纳等同于对生命存在的完全认可。他还热心地声称:“摄影就是这样,就是不停地说‘是,是,是’。说‘是’产生巨大的享受。尽管有时你面对自己痛恨的,但说出‘是’就是肯定。”这种开放和肯定的态度与《庄子》的精神是一致的。阿勃丝和布列松们的接纳态度使他们能够打破受限制意识的常规思维,发现摄影和生活新的时空维度。

    当摄影师对更广泛的题材采取接纳的态度,接触更丰富的情景可以提供新的生活视角。比如,阿尔弗莱德·斯蒂格里茨谈到他在1902-1903年拍摄那张著名的纽约暴风雪中的《熨斗大厦》时,以全新的方式看到和体验到了那座建筑。“我看着那座在暴风雪中的建筑,站在那里深深地着迷了。我突然感到,我仿佛以前从没有见过它。” 

    从另一方面看,那些只在舒服的阳光和无风的日子里拍摄的摄影师,会被排除在生活的许多其他维度之外,继而失去摄影的目的。雨、风、闪电、暴风雪、冰雹、雾、黑暗和其他非常规摄影条件可以激发摄影师从新鲜的角度看事物,全面参与生活,从而看到微笑的面孔和明媚阳光日子以外的东西。


菲利普·L.格罗斯,休憩的狗
弗里博格,瑞士,1994年



7

足智多谋


    足智多谋,包括那种独特的观察能力,能够看到有条件的、惯常的观察方式以外的维度,是《庄子》中圣人的另一个特点。圣人看到常规以外的东西,这种自由状态使圣人可以用新的、有创造力的方式思考和生活,成为资源持久的储存库。

    在摄影中,足智多谋可以被描述为发现理解世界的新方式的能力。尽管与非附属性和接纳密切相关,足智多谋还是能够通过主动寻求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而超越它们。看看自由供稿摄影师杰里·贾卡的这段话:“许多人去纪念碑山谷,如果赶上下雨或下雪,他们就装上器材回家。而一个真正执著的摄影师会让风暴为他服务。”如果沉浸于只有在清晰环境才能拍出好照片的先入之见,僵化的摄影师就不能抓住“逆境”提供的非预期机会。深谙道学的摄影师就像《庄子》中的训猴人,不去逆生活的常流,而是与之共舞,善于发现新颖的方式利用水的流势。

    摄影师爱德华·费恩格什指出,好的照片很少是遵循格式完成的,恰恰相反,它们是正确的“击点”,是自发的反应,是与摄影环境共舞的结果。

    平庸的照片会遵循公式,好的照片很少如此:当视觉工具被正确应用,那些设计、光线、心情和情感都在某一个点上集中,这个点击中了你,这时你知道摄影师意味着什么—这就是一张好照片。

    在第二部分谈到重构现实时,我们推荐了旨在释放摄影师视觉的一些练习,并主张智谋,鼓励新的视角,打破摄影的传统规矩,并质疑假想。安德烈亚斯·法宁格指出:“在摄影中,观察意味着认识潜在事物:看东西不在于它们是什么,而是在照片形式中可能出现的样子。”


菲利普·L.格罗斯
华盛顿特区的流浪者,2003年


菲利普·L.格罗斯
夜间骑车人
马拉喀什,摩洛哥,2005年


菲利普·L.格罗斯,雨人
洛桑,瑞士,1999年


菲利普·L.格罗斯
聪明的猴子
阿尔萨斯,法国,1999年



8


    看是一种天赋,看见是一种力量。

——杰夫·伯纳尔


    《庄子》中圣人的特质与创造性摄影师一致的地方是道。这一概念在道学著作中经常提及,大致可以翻译为德行或者力量。

    当“道”与力量相联系时,它表现的形式是本领、技能、优势或者能量。然而它讲的是有效性、效力,全无主宰、刻板、扩大的个人权势等含义。汉学家安格斯·格雷厄姆如此解释:“自发而成的天赋就是道,那种‘力量’,一个事物中固有的容量,使之能够成功发挥特别的功能。”

    道可常见于圣人的自发性智慧,也出现于艺术家和匠人的作品。《庄子》经常描述不同匠人的工作,最著名的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庖丁以高超的技艺优雅地解牛,他知道如何将空间和骨节分离,但是他没有局限于这种区别。他完全融入解牛的任务,完全为道而驱动。


菲利普·L.格罗斯,肉铺
伦敦,1986年


    在我推进我的拍摄计划时,很明显,拍摄地点真的不重要。

——乔治·泰斯


    他的刀在牛的骨节间熟练地游动,毫不费力地将牛分解。

    圣人所有的特性都是“道”的体现,道使圣人睿智。体现在有意识的摄影中,道让摄影师具备摄影的睿智—创造力。


查尔斯·博文
最后的日子
东京站,日本,2010年


   在道学的准确意义中,道(道德和力量)很少被摄影师描述。但是相应的观点零星见于摄影著作。比如在下面的文字中,罗伯特·杜瓦诺描述的经历让我们想起庖丁解牛:

    有那么一种时刻,我们是真正具有远见的。每件事情都绝对完美地运转。但是所有这些只是那个伟大游戏的一部分,它将我们置于一种恍惚、接受的状态。但是这种恍惚不会持久,因为生活总是会把你唤回原本的状态。偶然性总是存在的,但是效果会持续。我认为这可以归于感觉,对我来说是一种“观察的宗教”。

    另一段描述“道”的经验的是乔治·德沃尔福对摄影中情感的定义,它是由于抓住“有意义体验”而激发出来的。“情感是人类最伟大的东西,是巨大的内在力量,与世界共同的存在。”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先前讨论过的布列松关于自我的描述:“首先你必须遗失自我,然后,它就出现了。”布列松讲的这个“它”可以作为“道”(力量)的表现。当自我没有将认知填塞起来的时候,解放了的摄影师的实践就可以为具有自发和创造性力量的“道”而转变。


自在从容地漫游
故圣人有所游。

——庄子


    在《庄子》中,圣人都是毫无目标的、自在和从容的漫游者,人应当“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这种自在和从容的漫游在摄影著作中也可以找到,特别是那种“浪荡”(Flǎneur)摄影师。法文词Flǎner的字义翻译(名词Flǎneur的动词形式)就是“无目标的、随意的漫游;不急切地前行”。


瑞内·格鲁布里
“神奇的火车”系列
1949年,本图由Auerphotofoundation提供


    浪荡摄影师这种说法在摄影著作中是用来描述那些带着照相机漫游的人,他们随机按下快门。19世纪的摄影师查尔斯·内格列可能是第一个被称为浪荡摄影师的人,他在街头游荡,“拍那些随机遇到的古怪的事情”,其他以引人注目的街头摄影著称的法国摄影师包括爱德华·布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罗伯特·杜瓦诺,还有马克·吕布。

    尽管将浪荡摄影师比作道学的圣人有些过于简单,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文字表明其漫游可以是“道”的。布列松的拍摄方式与道学圣人的特点非常相似。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的首席策展人彼得·加拉西指出,布列松自在从容的漫游在早期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主张肯定这种行为:“独立的超现实主义者在街头无目标地漫游,但是对不可预知的细节具有先入的警觉,期待着寻常经历平庸的表象下面可能释放的非凡的、引入注目的现实。”这种对超现实主义浪荡摄影师的描述体现了道学的意味,都强调无目的和放松的意识。

    卡蒂埃-布列松和其他浪荡摄影师(如布巴、布里、杜瓦诺、内格列、吕布、尤兹利和维诺格兰德)的放松意识和无目标的漫游表明摆脱限制的摄影师和道学圣人都可以完成无目标漫游。他们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步,自然、富有创造性和自发地对环境做出反应。



9

将道学原则融入摄影


   我们已经说明,《庄子》中描述的道学圣人的特征与摄影艺术的理论是相通的。但是这种相似性应该得到进一步证实。


菲利普·L.格罗斯,街头即景
阿格拉,印度,1986年


   首先,我们引用的摄影论述是有选择性的。如果它们给你一个印象,大多数专业的成功的摄影师都具有道学特征,那显然不是事实。著名的摄影师可以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自我吸收能力,目标明确,擅长技术,追随某种独特的摄影风格,或者并不认同其他摄影理念。受到局限的摄影师可以在职业上非常成功,其成功可以通过销售和公众曝光度得到衡量(如时装摄影师)。

    因此,只有个别的摄影师使用可以令我们想到《庄子》中圣人原则的那些艺术创造语汇。另外,我们也不能假设任何表达了道学主题的摄影师是有意为之或者意识到道学理论正在应用,也不能看到他们在每件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应用那些理论。

    然而,我们还是被《庄子》中圣人和创造性摄影师的一些言论的相似性感到振奋。既然只有少数摄影师与古代著作《庄子》有些相似,我们如何解释这种相似?在创造性摄影与《庄子》中描述的圣人行为是否有种特殊的联系?

    所有摄影形式都具有的特性—直接—形成了摄影艺术和庄子智慧的联系。马克·吕布写道:“拍摄照片是在每百分之一秒都强烈地享受生活。”肯·鲁斯说:“对相机来说,创造性瞬间非常短暂—一个事件和艺术家之间引人注目的、短暂的碰撞。”卡蒂埃-布列松讲过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许多其他摄影家也指出要注意照片拍摄时那个关键短暂的艺术瞬间。

    与摄影师不同,其他媒介的艺术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往往有更多的控制。但是创意摄影师会注重进行中的有意识拍摄,以即时抓住独特的摄影瞬间。创意摄影师不仅必须掌握拍摄艺术,而且要深谙警觉的艺术。按照道学的说法,摄影师必须随时与变化的、以任何形式存在的自然保持同步。


    拍摄照片……是一种喊叫的方式,或者释放自我,不是证实或维护某人自己的创意。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迈过水坑的人
圣·拉扎尔火车站,巴黎,法国,1932年


    拍摄照片是在每百分之一秒都强烈地享受生活。

——马克·吕布


马克·吕布
埃菲尔铁塔上涂漆时保持平衡的工人
巴黎,法国,1953年


沃纳·比肖夫
明治寺庙的院子里
东京,日本,1952年


    对于在光的变化中自我排列的事物,视野不受局限的摄影师看到的是它们自己本来的面目。适当的影像无挣扎地出现,随光流动,如同光影中的树叶,在毫无先入为主的想法中立即反射出来。

——本雅明·霍夫


    为了开发潜在摄影瞬间这种无限制的财富,创意摄影师可以将自己与道联系起来。如何实现这一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彻底投入,按照《庄子》的说法,“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一种容易些的更渐进的方法也有可能。为了在那个瞬间以艺术的方式拍摄,一个创意摄影师可能已经吸收了《庄子》中的圣人具有的某些相同原则。因此,圣人的艺术与摄影师的艺术可以说已经存在类同,并可以继续发展。《庄子》可以成为教授创意摄影师非常有用的教材。

    当然,《庄子》是在摄影术发明之前两千多年创作的,但是,由于创意摄影以瞬间意识的形式反应正在发生的变化,创意摄影师的生活必定具有某种程度的道学形式,与进行中的变化相协调。加强这种联系最好的方式毫无疑问就是直接了解《庄子》中圣人的原则,并有意识地将它与个人生活和艺术作品相融合。

    因此,不管道学摄影是否成为通往快捷和常规成功的最方便路径,我们相信它能引发摄影的艺术性。道学摄影还可能提升精神层面的理解,同艺术性一样,它取决于一个人用接受性思维和无阻碍意识深入生活的能力。具有艺术成就的摄影师们在《庄子》中可以发现古代智慧验证并丰富了他们的艺术灵感。

    尽管我们感到,由于摄影固有的瞬间质量产生的特点,古时圣人与创意摄影师遵循的原则之间有一种特别的联系,我们不会将摄影艺术在激发精神领域的能力方面与其他艺术分割开来。摄影可以用扣人心弦的永恒瞬间,以引发深层思维状态、通过敬畏感清除自我,或以揭示现实的构造本性等方式,与其他艺术一起唤醒无边界的、超越个人的广袤宇宙。



往期回顾

给庄子一部相机,谈谈“道学摄影”的原则(上)1-4类


图文摘自《道之摄影 穿过表象的空间》


识别下图二维码购买

作者简介


    菲利普·L.格罗斯(Philippe L. Gross) 哲学博士,生于瑞士弗里博格。在家庭的熏陶和培养下,年轻的格罗斯便迷恋于摄影。在经过了对光学的系统性学习后,他移居美国,在夏威夷大学学习心理学,之后在亚洲心理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

    格罗斯是一位极富创意的作家、研究者、大学教授和摄影师,还是《国际超个人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Studies)的编辑,这是一本致力于更高意识研究的跨学科杂志。他教授道学,并出版了关于道学专题的作品。格罗斯当前研究的兴趣主要在美学、东方思想和知识、智慧的比较学上。在艺术项目上,他正致力于一个“交通工具中的狗”的摄影纪录专题。


    S.I.夏庇洛(S. I. Shapiro) 哲学博士,不仅是夏威夷大学心理学教授,还是夏威夷、亚洲、太平洋地区学校中佛教研究项目的成员。在其35年的教学中,夏庇洛致力于培养他的学生对知识和智慧心理学方面的广泛兴趣,尤其是从亚洲视角出发。近年来,夏庇洛与人联合教授了濒死过程和体面死亡等系列课程。他还作为《俄罗斯超个人主义之声》(Voices of Russian Transpersonalism )系列杂志的联合编辑,参与了俄罗斯同事关于当代俄国精神的研究课题。

    除了两本合编图书,夏庇洛教授还撰写了85篇文章,是《国际超个人研究杂志》的执行编辑。他正在撰写超个人心理历史与发展研究的一系列文章。夏庇洛从小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对摄影的强烈兴趣是从他儿子出生时开始的,这位千禧宝宝的到来还激发了他对喜剧脱口秀的严肃思考。 


本书简介


    《道之摄影》是一本探究生活之艺术的独创性图书,它提供了对创意、灵感和实践意识的真知灼见。


    在书中,第一部分提供了对道学之摄影的描述,第二部分专注于现实的重构性,第三部分谈到限制思想的障碍和解放思想的方法,第四部分充当了摄影术和艺术教育的角色,第五部分转到创意摄影并探索了有意识的摄影作品作为丰富日常生活的途径。

    书中穿插了由艺术领域大师拍摄的70 余幅黑白照片,以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道之摄影》的引文出自古代道教经典《庄子》,著名摄影师的引语、实用的拍摄练习不仅增强了艺术创作的启发性也提升了对艺术创作的指导性,从而使本书真正具有独特性。 


编辑推荐


1、本书由哲学博士、摄影师菲利普·L.格罗斯教授与哲学博士、心理学教授S.I.夏庇洛合著,《道之摄影》以创意和有意识性的拍摄作为重心,展开论述了摄影与庄子智慧的内在关联,将摄影提升为一种艺术。对初学摄影者和专业摄影师均有教益,也适合寻求艺术创意文化滋养或者自我发展的人士。


2、《道之摄影》在被束缚的意识之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路径,让我们在灵感的意识中觉醒,将生活提升为一种具有价值的探险,将摄影提升为一种艺术。实现这一提升的跳板来自古代道教哲学所教授的无限的意识觉醒,并在最具影响的摄影师深刻的见地中得到体现。



摄影器材历史推文(点击标题阅读):


Hover Camera 小黑侠,跟拍无人机,让你告别自拍杆!

GoPro,记录你的世界,最佳玩伴!


摄影干货历史推文(点击标题阅读):


摄影干货 | 河流摄影技巧与赏析

摄影干货 | 冬日雪景摄影技巧与赏析

摄影干货 | 冬日雾凇拍摄攻略与赏析

摄影干货 | 建筑摄影之光影变化与赏析

摄影干货 | 反光摄影的窍门与赏析

摄影干货 | 张煜锟光绘摄影攻略与作品

摄影干货 | 六大类手机摄影App

摄影干货 | 修图软件Snapseed操作教程

摄影干货 | Snapseed的隐藏蒙板功能

摄影干货 | 盘点iPhone摄影获奖十大技巧,一睹2008-2016年获奖精选作品!

摄影干货 | 九招提升你的照片逼格

摄影干货 | 教你用手机活用十个单反摄影技巧

摄影干货 | 拍鸟入门技巧与作品赏析

摄影干货 | 鸟的习性与100个鸟类拍摄地(附上鸟类摄影经典作品赏析)

摄影干货 | 再美的故宫,没有图片来叙述也是耳听为虚!

摄影干货 | 广州木棉情,拍摄全攻略!

摄影干货 | 2017年,学会使用慢门给你的作品锦上添花!

摄影干货 | 星芒拍摄的方法及注意要点

摄影干货 | 叹围观止:别总说你在拍“人文”!

摄影干货 | 如何用微距拍摄昆虫

摄影干货 | 水下摄影器材指引

摄影干货 | 街头摄影师十大“隐形”基本功

摄影干货 | 慢门拍摄,虚实相间的魅力影象,摄影的乐趣尽在其中!


摄影读物历史推文(点击标题阅读):


摄影读物 | 建筑师和摄影师吵架你向着谁?《建筑摄影》

摄影读物 | 【听觉篇】有一种摄影叫“通感”,提升你的摄影意识的必由之路!

摄影读物 | 【意觉篇】有一种摄影叫“通感”,提升你的摄影意识的必由之路!

摄影读物 | 【味觉篇】有一种摄影叫“通感”,提升你的摄影意识的必由之路!

摄影读物 | 广州木棉情,拍摄全攻略!延伸阅读:《朦胧摄影笔记-非常写意》

摄影读物 | 鸟的习性与100个鸟类拍摄地。延伸阅读:《鸟类摄影》

摄影读物 | 一幅作品教你拍出大师之作

摄影读物 | 如此生动的香港你我从未见过……

摄影读物 | 专访陈仲元:如何拍出有温度的照片?

摄影读物 | 他们,如何成就世界摄影史?《摄影梦想家》

摄影读物 | 水下摄影第一课:最先要搞定的,是一款靠谱的防水装备!

摄影读物 | 水下摄影第二课:潜水拍摄前,不妨弄清楚三点。

摄影读物 | 水下摄影入门课:天上掉下个仙女入海洋。

摄影读物 | 奥巴马首席摄影师镜头下的”非正式“瞬间

摄影读物 | 光线决定一切:风景摄影高级教程

摄影读物 | 《365天的静思-爱》

摄影读物 | 《宁静-心灵之旅》

摄影读物 | 《和悦-心灵之旅》

摄影读物 | 《欢愉-心灵之旅》

摄影读物 | 《感恩-心灵之旅》

摄影读物  | 《道之摄影》给庄子一部相机,谈谈“道学摄影”的原则(上)

摄影读物  | 《道之摄影》给庄子一部相机,谈谈“道学摄影”的原则(下)(本帖)


(更多摄影读物,请扫码下方敞怀商城二维码进入了解。)



更多游摄书籍

扫码进入敞怀商城


怀



敞怀第一届全国手机摄影大赛

现正接受投稿,欢迎踊跃参与!

详情请扫下方二维码


请输入标题     bcdef


手机摄影大赛



详情扫右侧二维码


 



赶紧扫码参加

手机摄影比赛吧!


 



诚意邀请您关注

敞怀旅游平台


怀


诚意邀请您关注

敞怀微课平台


怀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敞怀手机摄影大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