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眼动研究误区(上)

眼动研究 自我整合 2022-04-26

解读眼动研究误区(上)

学术界和商界对眼球追踪技术应用(以下简称眼动)的关注度,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出现一次高潮的讨论。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越来越多的用户研究行业人员开始在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引入眼球追踪技术,尝试读懂用户眼中的产品和体验。

但是由于对眼动技术认知的不足、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对该研究方法的误区不断出现。本文将列举一些用户研究领域对眼动的误区,并试图解答正确的应用。

1


1、先做个眼动,看看用户在看什么?

对眼动有所了解的人,通常会向研究员抛来这样的问题。假如盲目地接下这样的任务,不经过需求细分和策划的眼动测试,最终所有人得到的也只是几张漂亮的浏览轨迹图和关注密度热区图。试想当软件界面需要做出大的调整时,用眼动来记录“软件的静态设计稿”和“可点击、有交互”的软件demo稿时,用户的关注点会有多大不同?在分析眼动结果时,不明确的测试目标会难以回答“应该这样/可能是这样”的问题。通常不明显的结论,又要引发新一轮附加的测试任务。在理解和沟通测试前,就应该明确测试的目的、希望通过眼动配合数据解答的问题。

每个任务有明确的测试开始、完成节点,使结果易于分析和对比,才是眼动数据的意义所在。

2

2、眼动就是热区图和轨迹图

Nielsen在06年发现人们浏览网页时有字母“F”型的阅读习惯。这个F型的热区图在很多场合都被引用,但很少有深究热区是基于用户的眼睛停留次数、 停留时间,在什么时间范围内生成的呢?用户浏览习惯是否会因为网站结构和时间的变化,而不是呈现F型呢?通常阅读报告中眼动数据的人,也常常会说“我要一 张关于xxx的热区图”,而不去考虑背后的各种限制因素。同样的不幸也会降临在“轨迹图”身上。

眼动热区图

按关注点次数                 按关注时间长度

这并不能怪读报告的人,只因为通常为了更直观的理解和展现结果,报告中常会出现这两种图。实际上,每一个项目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来分析、阐述用户的 认知行为,而每一种角度和衡量指标都会带来对用户浏览和认知行为的理解。因此,配合恰当眼动指标的热区图/轨迹图更容易让读者把握问题之所在。

3

3、眼动的红点就是人们看的确切位置

无论是查看眼动视频还是轨迹图时,有人会以为红点/十字点100%就是用户看到的地方。实际情况并非全是这样。

首先,目前常见的商用非接触式眼动仪的数据采样率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高,所以显示出的注视点可能会与用户实际看到的点有些偏差。而且,当用户在测试过 程中变换了相对屏幕的位置,记录眼动数据的摄像头就非常有可能“记偏了”用户的眼动情况。当数据叠加在测试素材上时,就会发生眼动轨迹的“漂移”。

(眼动轨迹漂移:轨迹显示读者正在阅读文字,但区域不符。)

其次,大体上人眼的视觉分为高清晰度的视觉区(中央窝视觉:foveal vision)和低清晰度视觉区(边缘视觉:peripheral vision)。而对应在屏幕上的高清晰度区域,通常大于红点显示出来的关注点(fixation)。

例如,当我们看电脑屏幕的时,可见的高清区域差不多有两个指甲盖那么大。

人眼在看较熟悉或较大的物体时,依然可以注意到较为模糊的影像区域(parafoveal& peripheral vision)。

如下图所示,尽管用户没有直接看广告中的相机和皮包,但是用户注意到相机和皮包的的可能性很高。

因此,我们不能说用户人们没有看到什么,而只能说他们没有直接看到什么东西上去。

4


4、眼动数据很容易解释

“我想知道用户会看什么地方”——经常听到的这句话一般会成为研究目的。

说这句话的人好像心里十分清楚一个情况:假如我知道用户在看什么,那我就知道这个东西怎么改了。实际上最终当我们把浏览顺序、用户看的热区图拿出来之后, 有时候可能我们自己也懵住了。某些地方热区图很红,就说明用户很喜欢看这个地方吗?还是说这个地方用户根本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

看到眼动结果后,对方可能会问:

“那又怎么样呢?”

“基于眼动的结果,你有什么修改的建议?”

……

其实,眼动只能回答你“看了什么”,却不能告诉“为什么看了”。

举个例子:从一款App横、竖版的眼动热区图分布来看,横版设计中红色的区域较多,用户似乎更青睐横版。仅凭眼动数据很难解释清楚。测试内容的影响、用户个人浏览习惯等因素,可能会导致用户看横版更多,也有可能是用户在横版中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提取信息。

单凭眼动的数据,很难作出合理和全面的解释。


5


5、所有的可用性测试都能从眼动中受益

一种对眼动的常见理解是:如果可用性测试加上眼动的话,效果和结果会更利于找出问题。但从每个项目所拥有的时间和人力资源上看,眼动测试在后期分析中会占用过多成本进行区域划分、场景切片分析等工作,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仅仅是浏览轨迹和关注度,更多的具体原因仍需要深度访问才能得知。相比之下,传统的可用性测试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分析显得更适宜。

在正式的可用性测试中,眼动数据带来的结论在整体结论中的占比会较小。以网站测试为例,如果想知道网页的某个功能入口用户是否会注意,而进入更多的网站后 用户对网站的整体影响如何,指示性的文字是否容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眼动只能告诉你他/她看过,但具体的理解无法从眼动数据中解读,这时眼动的价值就显 得较低。

 相比之下,眼动更适合解答传统可用性测试中无法解释的具体疑问。(比如在确认在线支付前,用户在这个页面上纠结什么)倘若后台数据显示某些链接的点击率和页面跳出率很高,眼动可以告诉你用户真正在找什么。

6


6、学会操作就可以做眼动测试

目前市场上各类眼动仪在功能上大同小异,最终可供的分析数据也相差不大。看起来只要学会了眼动测试的操作,从大家都用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做眼动了。但是, 会使用眼动仪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做眼动了。有效的眼动数据才是研究的前提,而这不仅仅是点两下鼠标就能完成了。

大至人眼工作的模式、视觉认知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研究方法论、数据眼动的处理和统计等,小至项目的流程设计、分析的参数、甚至提示语的修改等都需要提前心 中有数。等眼动项目结束后,才能从整体上看到热区图、轨迹图以及看似毫无规律的眼动数据结合起来,发现用户的浏览习惯和产品的问题。

来源:Tencent CDC Blog

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列分类文章

↓↓↓

四大OA刊作者调查

五二干货 | 李小龙?精神分析培训视频

五四福利 | 海灵格家排(吉隆坡)培训视频

范式 | 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

副中央窝加工相关理论

治疗

症状可以理解为一种既防御了一种愿望同时又以一种伪装的形式满足了这种愿望的妥协形成。

向左滑动

关注“自我整合”

从心开始做更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