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 璇 |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与趋势预测

于 璇 教育与经济 2022-06-0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与趋势预测

于 璇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 要:基于2005-2018年全国时序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Dagum基尼系数以及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实证考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及时空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明显提升,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非均衡特征;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差异表现为明显扩大,呈现出两极或多极分化特征;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俱乐部趋同,且变动多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空间因素对资源配置水平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当务之急必须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建立区域均衡导向的教育资源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扩大深度贫困地区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高中教育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以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高中阶段教育;教育资源配置;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


01

引言与文献综述

高中阶段教育是衔接义务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制约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十三五”规划纲要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列为国家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之一。“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将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2020年是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攻坚的收官之年,“十四五”时期如何优化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中教育事业高质量均衡发展,成为亟待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格局日益加剧,严重威胁到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面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需求与区域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构建科学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指数,深入分析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非均衡特征与演进趋势,对于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理论与现实双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诸多学者已经对我国教育领域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差异状况、非均衡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优化路径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1-2]。近年来,更多的学者从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质量的定量测度出发,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空间均等化问题进行研究。如张菀洺(2013)[3]对2000至2010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状况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地区间教育财政投入存在不均衡性。苏飞等(2017)[4]运用集对分析模型和障碍度分析法测度我国各省份普通高中教育均等化水平及障碍因素,发现普通高中教育均等化水平呈现“东-西-中”递减趋势,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均等化水平较高。郑展鹏等(2017)[5]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收敛假说对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差异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从β绝对收敛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中等教育阶段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阶段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演变特征。

综观已有文献,学者们针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面临诸多挑战:(1)在测度教育资源投入差异程度上,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单一指标进行分析,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教育资源配置整体水平,且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从全国省际比较的视角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非均衡性展开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较少。(2)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方差、标准差和差异系数等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较少使用教育基尼系数。尽管一些研究[6-7]借助传统基尼系数的方法能够更为精准和科学地刻画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投入的地区非均衡程度,但仍存在三个方面的局限:一是数据比较陈旧且时期跨度较短,难以反映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动态演变态势与走向;二是仅描述了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程度,而未能深入揭示地区差异的具体来源及其构成;三是难以考虑样本分布状况,无法避免组间交叉、重叠现象,降低了测算结果的准确度[8]。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能够有效克服以上局限,不仅可以精准测算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程度并将总体差距进行分解,识别差异大小及其来源贡献,而且通过在传统基尼系数基础上加入超变密度,分析佐证地区差距是否存在交叉、重叠问题[9]。(3)鲜有学者基于空间维度进一步分析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并对其长期演进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揭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绝对差异的时空分异规律。根据分布动态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是刻画分布动态演进特征的最常用方法,能够运用连续的密度曲线揭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整体分布特征[10],但其提供的内部动态性信息有限。传统Markov链能够有效弥补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的不足,通过测算不同时点上各省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相对水平的变动概率,对资源配置的长期趋势进行预测。空间Markov链则可以揭示相邻省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相互影响的内生演变机制,从而弥补传统Markov链无法体现空间溢出效应的缺陷。

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以及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及时空演进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本文的边际学术贡献主要在于:第一,构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法测度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综合指数。第二,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的方法测算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程度,并揭示差异来源与构成。第三,全面考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时空演进。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分布动态演进态势进行分析,把握资源配置分布的整体形态和变化情况;采用传统Markov链方法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长期演进趋势进行预测,揭示资源配置分布的内部动态性;采用空间Markov链方法分析空间效应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从而实现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时空演变规律的综合考察,为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02

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构建

教育资源是开展教育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教育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1]。从教育资源配置看,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为学校公用经费、生均经费等投入,校舍建设、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性资源的均衡以及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等软性资源的均衡[11]。本研究主要借鉴了翟博(2008、2012)[12-13]、王善迈(2013)[14]等学者对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内涵的界定及其所涵盖的内容范畴,选取了师资配备、经费投入与硬件资源三个维度九个指标(分别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构建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研究方法

1.熵权法

熵权法属于客观综合评价法,其主要功能是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基础指标进行赋权。本文采用熵权法拟合各个指标,进而得到数据集的综合指数。具体步骤如下:

2.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

本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的方法分析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其定义如公式(6)所示:

式中,G表示总体基尼系数,n表示全部省份的个数,k表示划分的地区个数,nj(nh)表示j(h)地区内省份的个数,yji(yhr)表示j(h)地区内某一省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表示31个省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均值。

根据Dagum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可以将基尼系数分解为三个部分,即地区内差距的贡献Gw、地区间差距的贡献Gnb、超变密度的贡献Gt,并满足GGwGnbGt。其中,区域j的基尼系数Gjj以及区域内差异Gw的计算公式详见公式(7)和(8);区域j和区域h之间的基尼系数Gjh和区域间净值差异Gnb的计算公式详见公式(9)和(10);区域间超变密度Gt计算公式详见公式(11):

式中,djh表示jh两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差值,即jh两地区中所有yjiyhr〉0的样本值加总的数学期望,详见公式(13);pjh表示超变一阶矩,表示jh两地区中所有yhryji〉0的样本值加总的数学期望,详见公式(14):

3.Kernel密度估计

假设f(x)为随机变量X的密度函数,点x处的概率密度估计如公式(15)所示:

其中,N为观测值的个数,Xi表示独立同分布的观测值,x为均值,K(·)表示Kernel函数,h为带宽。选择高斯核(Gaussian)函数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分布动态演进进行估计,如公式(16)所示:

4.Markov链方法

传统马尔科夫链通过将连续的数据离散为K种类型,在时间和状态均为离散的条件下,计算每种类型的概率分布和演变趋势,从而揭示地区不同水平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发展特征,其基本模型设定如下:

(三)数据来源

2005年起我国进入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时期,随着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投入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距却呈现出显著扩大的趋势。本文选取2005年作为研究的起点,时间跨度为2005-2018年,包括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的教育资源投入情况。各省(市)自治区高中阶段教育师资配备、硬件资源投入数据来源自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生均教育经费数据来源自历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文中相关的变量均按照2005年的全国平均价格做了相应的物价调整。


03

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及其分解

(一)典型化事实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方法,通过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资源配置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低水平非均衡向高水平非均衡演进的趋势,“中部塌陷”空间非均衡特征显著。从全国层面来看,2010年之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为低水平、较低水平类型,仅有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省级行政区进入中高等水平;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指数明显高于中部地区,资源配置空间结构呈现出显著的“东西高、中部低”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特征。2015年之后全国大部分省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进入中等水平以上,同时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体现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带状结构:一方面,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高中资源强度在整体上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塌陷”现象依然显著;另一方面,“京津冀-长三角”沿线(成为高水平类型的集中分布区)构成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优势带”。

图1描述了2005-2018年全国与地区层面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及其年度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图中变动趋势呈现出如下时空特征:第一,时序变化方面,全国整体和东、中、西各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指数均呈现较大幅度逐年递增的变动态势,年度增长率总体上呈现出上下震荡且整体趋于上升的波动变化过程。第二,空间格局方面,东部地区资源配置指数始终显著高于全国和中、西部地区,指数均值为0.205,且年均增速最高,达到10.56%。依托高起点和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资源投入差距逐步拉大。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指数均低于全国,2015年起西部地区指数增长较为迅速,与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开始显现。

(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及其来源

根据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的方法,本文分别测算了2005-2018年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如表2所示。

图2描述了全国层面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总体差异的演变趋势。图2结果显示,观测期内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总体差异呈现反复上升与下降,但整体趋于上升的演变态势。具体来看,基尼系数值由2005年的最低值0.206迅速增长至2009年的0.255,随后较大幅度下降至2012年的0.229,2012年后大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除2016年较2015年轻微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长,并在2018年达到最高值0.257。相比于2005年,2018年基尼系数值上升了0.051,涨幅为24.75%。根据胡耀宗提出的衡量省际教育投入的基尼系数评价标准,即0.1以下表示高度均等,0.1~0.2为比较均等,0.2~0.3为相对合理,超过0.3即为差距过大[15],观测期内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总体保持在“相对合理”的状态。但同时,2012年后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基尼系数攀升速度明显加快,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警惕。

2.地区内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图3描述了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地区内差异的演变趋势。从演变过程来看,东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差异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总体呈逐年较大幅度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波动起伏变化过程中均呈不同幅度的缩小态势。

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基尼系数值除2012年略微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维持较大幅度增长,由2005年的0.188上升至2018年的0.299,增长了近60%,且即将超越0.3的警戒线,表明东部地区内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且省际差异仍在逐年扩大。相关研究表明,教育经费投入与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16]。数据分析发现,经费投入差距是导致东部地区内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推力。以2018年为例,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53 861.27元,而辽宁省为12 436.51元,不足北京市的1/4;北京市普通高中生均公共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为22 721.41元,是河北省(2613.09元)的8倍之多。究其原因,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主要受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牵制。北京、上海等城市经济实力雄厚,能够为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提供高水平的财政支持,而其余省份政府财力有限,导致区域内高中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严重[17]

中部地区大致呈“V”字形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最高值0.156较大幅度降至2012年的最低值0.063,后经历持续攀升,2018年达到0.108,观测期内基尼系数值下降了0.049,降幅为31.20%。相对而言,西部地区演变趋势最为平缓,基尼系数值在上升下降波动中总体趋于下降态势,由2005年的0.142降至2018年的0.105,降幅26.37%。中西部地区省份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差异相对较小,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基尼系数总体处于0.05~0.15之间,属于“比较均等”的状态。此外,中西部地区内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差异逐步缩小,这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推动。自2011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普通高中改造计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中央财政新增专项重点支持“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取得积极成效。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极大地填补了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进一步缩小了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

3.地区间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图4描述了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地区间差异的演变趋势。从演变过程来看,东-中、东-西地区间差异变化特征基本上趋于一致,主要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观测期内基尼系数分别上升20.95%和46.63%。中-西地区间波动幅度较为平缓且总体趋于下降态势,降幅为35.73%。从具体数值来看,2007年后东-中、东-西地区间基尼系数超过0.3的警戒水平(东-中2012年除外),均值分别达到0.319和0.311,表明东-中、东-西地区间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强的非均衡性,同时差异呈现持续扩大趋势。中-西地区间基尼系数总体处于0.1~0.2之间,基尼系数均值最小,为0.117,处在“比较均等”的较理想状态。

出现上述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第一,低重心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地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主要制度性因素。在“地方负责、以县为主”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下,地区的高中教育资源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外财政资源以及政府投入偏好的影响[18]。近年来,随着全面普及政策下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和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中西部地区县级政府在收入能力和支出水平上的劣势必然会加剧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从而对区域间高中阶段教育服务供给的公平性产生不利影响。第二,深度贫困地区中职教育发展滞后是造成地区间高中阶段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重要推力。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短板和主要矛盾是“职普”不平衡,这一问题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尤为突出。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中职学校生均图书(75.6册)是云南省怒江州(18.7册)的4.04倍;四川省凉山州中职学校生师比为21.04∶1,是北京市(10.13∶1)的2倍之多。第三,高中阶段教育精准扶贫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是解决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公共服务不均等的有效途径。但从当前现状来看,高中阶段教育精准扶贫仍存在政策供给不足[19]、扶贫方式粗放以及社会主体缺位[20]等弊端,难以弥补中西部贫困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鸿沟。

4.地区差异来源及其贡献率

图5描述了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地区差异的来源及其贡献率。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大致呈现小幅上升态势,2005后持续增长并于2013年达到峰值66.56%,之后略有下降。地区内差异的贡献率变化不大,数值介于25.86%~28.11%之间。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在波动变化过程中呈下降态势,2018年较2015年下降幅度达53.93%。从贡献率值来看,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最高,均值为64.37%;地区内差异的贡献率居中,均值为27.12%;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最低,均值为8.51%。由此表明,地区间差异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04

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分布动态演进

为了进一步揭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绝对差异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规律,本文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从分布位置、态势、延展性以及极化趋势等方面对全国总体及各地区内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差异状况进行分析。

(一)全国层面的kernel密度估计

从图6中可见,全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分布动态呈现出如下特征:(1)从分布位置来看,观测期内全国总体kernel密度函数中心及变化区间逐渐右移,说明全国整体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与典型化事实部分结论一致。(2)从分布形态来看,分布曲线表现为主峰高度稳步下降、曲线宽度小幅增大态势,表明全国范围内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3)从分布延展性来看,分布曲线逐渐表现为显著右拖尾现象,且分布延展性呈渐趋拓宽态势,说明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高的省份保持强劲增长,与水平较低的省份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4)从极化趋势来看,分布曲线主要经历了“单峰-双峰-多峰”的演变过程,出现明显的两极、多极分化特征。这一变化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地方政府作为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主体,其所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通过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等要素深刻影响着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布局[21-22]。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依托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能够为高中教育发展提供更为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在短期内难以赶超。

(二)地区层面的kernel密度估计

图7、图8、图9分别描述了2005-2018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分布动态演进趋势。(1)从分布位置来看,三大地区kernel密度函数中心均表现为不同幅度的右移变化,表明三大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不断增长。(2)从分布形态来看,东部地区分布曲线表现为主峰高度稳步下降、曲线宽度小幅增大;中部和西部地区主峰高度分别经历了“小幅下降—显著回升—大幅下降”和“小幅上升-显著下降”的变动过程,宽度均表现为“小幅收窄-渐趋增大”,表明三大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差异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大趋势。(3)从分布延展性来看,三大地区随时间推移均表现出显著右拖尾现象,且分布延展性呈渐趋拓宽态势,表明三大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持续增长的同时区域内省际差距正在逐步扩大。(4)从极化趋势来看,东部地区主要经历了“单峰-双峰-多峰”的演变过程,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多极分化特征,表明东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较高的省份与水平相对较低的省份之间的绝对差距正在逐步拉大;中部地区在2015年主要表现为双峰状态,2018年出现较为显著的三个峰期,表明中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离散程度表现出扩大趋势,多极化现象突显;西部地区在2015年密度函数波峰数量增加,且侧峰峰值增大,表明西部地区内部绝对差距增大且极化趋势加强。


05

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长期趋势预测

(一)传统Markov链分析

鉴于Kernel密度估计无法反映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内部动态变化过程以及预测资源配置水平增长的长期趋势,需要借助传统马尔科夫链展开进一步分析。按照四分位数原则,将全国31个省份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划归为4种类型,具体方法如下:低于所在年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全国平均水平25%的划分为低水平(L),介于25%~50%的划分为中低水平(ML),介于50%~75%的划分为中高水平(MH),高于75%的划分为高水平(H)。随后测算出2005-2018年时间跨度为1的转移概率矩阵,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1)转移概率矩阵中,对角线上概率大于非对角线上的概率,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不发生状态转变的概率介于52.75%~92.31%,表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具有四类俱乐部收敛特征,且高水平趋同现象更为显著,这也验证了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多极化发展趋势。(2)趋同俱乐部多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跨状态转移发生的概率较小。如低水平省份向中低水平转移的概率为40.38%,而向中高和高水平转移的概率仅为4.81%和0%。(3)中低、中高水平的省份向上转移的概率都大于向下转移的概率,表明中低、中高水平的省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均存在增长趋势。

(二)空间Markov链分析

为了进一步揭示空间邻近因素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转移的影响,本文运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进行分析。根据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将某省份的相邻地区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某省份相邻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指数均值与全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指数均值之比(即空间滞后项)低于25%的相邻地区划分为低水平(即一类空间滞后项类型),介于25%~50%的地区划分为中低水平(即二类空间滞后项类型),介于50%~75%的地区划分为中高水平(即三类空间滞后项类型),大于75%的地区划分为高水平(即四类空间滞后项类型)。随后同样以滞后1年的条件计算转移概率矩阵,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1)空间转移概率矩阵中,对角线上概率并不完全都大于非对角线上概率,表明在考虑空间因素后,部分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存在“跳跃式转移”的可能。(2)随着空间滞后类型的升高,不同类型省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稳定性和转移概率存在明显差异。具体来看,随着空间滞后类型的升高,低水平省份的稳定性降低,向上转移至中低水平的概率增加,尤其当邻域地区为高水平时,其向上转移的概率为68.45%,大于传统马尔科夫链情况下的40.38%,说明高水平的邻域对本地低水平省份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转移有较好的推动作用;中低水平省份的稳定性总体上随着空间滞后类型的升高而降低,当邻域为中高和高水平地区时,其向上转移概率分别为53.36%和52.37%,大于传统马尔科夫链情况下的45.05%,说明中高和高水平的邻域对本地区资源配置水平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中高水平省份的稳定性随着空间滞后类型的升高而上升,向上转移的概率降低,同时当邻域地区为低水平时,其向下转移的概率为6.32%,大于传统马尔科夫链情况下的1.92%,说明低于其自身水平的邻域可能会拉低本地区资源配置水平;高水平省份的稳定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当邻域地区为高水平时,其维持在原有水平的概率达到100%,但同时较低水平邻域会将其“拖累”至更低水平,当邻域为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时,其向下转移的概率分别达到13.30%和24.00%,大于未考虑空间因素下的7.69%。

总体而言,空间因素对于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动态转移具有显著影响,低水平的邻域会拉低本地区高中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从而对区域高中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高水平的邻域对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可能的原因在于高水平邻域通过建立教育协作区等方式,在跨区域联合办学、加强师资流动、推进课程教材和高考制度改革、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展开区域间交流与合作,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与带动作用,能够对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0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前文的测算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

第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全国及各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均呈现较大幅度逐年递增态势。

第二,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分解结果显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东部地区内部以及东-中、东-西地区间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差异总体上呈持续扩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内部以及中-西地区间差异逐步缩小。地区间差异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第三,kernel密度估计结果显示,全国及各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差异均表现为明显扩大,呈现出两极或多极分化特征。

第四,传统Markov链和空间Markov链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俱乐部趋同,高水平趋同现象更为显著;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变动多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跳跃式转移发生的概率低;空间因素对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高水平的邻域对于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而低水平的邻域会拉低其原有水平。

结合以上发现,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建立区域均衡导向的教育资源投入保障机制

研究表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呈现扩大趋势,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总体偏低,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持续增大,“中部塌陷”现象依然显著存在,这是促进高中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高中教育公平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缩小区域高中教育资源配置鸿沟,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建立区域均衡导向的教育资源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中教育倾斜投入。一是提升财政支出的统筹层级,加强省级政府高中阶段教育资源投入的主体责任和统筹能力,通过明确权责清单、制定补助标准、探索政府间平行转移支付等方式[23],引导省辖市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逐步缩小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建立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形成区域间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三是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关注中部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的“塌陷”问题,在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继续实施高中薄弱学校建设、贫困学生补助以及特岗教师等项目,努力使每个适龄青少年享受到基本均等的高中教育产品和服务。

(二)促进普职协调发展,扩大深度贫困地区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2019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切实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成为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应落实政策要求,统筹发展深度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扩大深度贫困地区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建立与东部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深化学校管理、资源共享、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等合作[24],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满足深度贫困地区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选择和生涯发展的多元需求。

(三)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扶贫资源配置效率

为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扶贫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首先,应深化高中教育精准扶贫制度供给侧改革,完善顶层设计,加强高中教育精准扶贫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估,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教育扶贫政策支持和财政补偿,为高中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其次,革新治贫思维,树立精准化的扶贫理念,深度剖析不同地区的致贫机理和制约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真正将教育扶贫资源有效分配到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贫困人口的最迫切脱贫需求上,切实保障教育精准扶贫治理效能的发挥。最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力量参与高中教育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探索社会组织在教育资源投入、学校内部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多种角色和方式参与高中教育改革发展,通过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增强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益。

①限于篇幅,空间分布图未展示在文中,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②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资源配置评价指数进行聚类,可将资源配置水平分为5种类型,即低水平、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较高水平和高水平。

③超变密度是指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中的比较富裕的个体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中的相对贫穷的个体共同存在所导致的地区差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范先佐.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1997(3):7-15.

[2]康宁.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及其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9(4):1-13.

[3]张菀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分析及政策选择——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4):89-97.

[4]苏飞,莫潇杭,魏敏,等.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均等化及障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7(10):1478-1485.

[5]郑展鹏,岳帅.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缩小了吗——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9):28-36.

[6]张炜,时腾飞.我国区域教育经费支出公平性的实证研究——省际各级教育支出基尼系数的测算与比较:1996-2006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9(7):14-17.

[7]叶杰,周佳民.中国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内在结构、发展趋势与财政性原因[J].教育发展研究,2017(23):30-41.

[8]刘华军,张权.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非均衡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3):77-84,127-128.

[9]DAGUM C.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4):515-531.

[10]BAI J,WANG P.Conditional markov chai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conomic time series 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11, 26(5):715-734.

 [1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28.

[12]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48-188.

[13]翟博,孙百才.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12(5):22-30.

[14]王善迈,袁连生,田志磊,等.我国各省份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分析[J].教育研究,2013(6):29-41.

[15]胡耀宗.省域高等教育财政差异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6-40.

[16]袁振杰,郭隽万果,杨韵莹,等.中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形成机制及综合效应[J].地理学报,2020(2):318-331.

[17]于璇.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基于200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115-126.

[18]周志忍,陈家浩.政府转型与制度构建: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的政治分析[J].行政论坛,2010(4):1-7.

[19]姚松,曹远航.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成就、反思与展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57-63.

[20]代蕊华,于璇.教育精准扶贫:困境与治理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7):9-15.

[21]许抄军,王良健.中国城市教育资源的差异比较[J].经济地理,2010(2):220-225.

[22]XIAO J,LIU Z Y.Inequalities in the financing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a comparative study of Gansu and Jiangsu provinces with spatial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4,39:260-273.

[23]薛二勇,刘淼,李健.我国教育公平发展政策变迁的历程、特征与趋势[J].教育研究,2019(5):142-150.

[24]顾昭明,张剑.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16-18.


(原文刊于《教育与经济》2021年第3期)

往期 · 推荐

方 航,程 竹,陈前恒 | 农村教育投资存在同群效应吗?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研究叶方如 | 教师资源供给与学生学业成绩  ——基于PISA 2018中国四省市的分析姚 昊,张 莹 | “筛选”还是“培优”:选择民办学校会取得更高的学业成绩吗?——基于PISA 2018中国四省市的分析张同功,张 隆,赵得志,初桂民 | 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经济绩效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梅应丹,文新锐,巫佳潞 | 京城再无学区房? ——北京市学区房溢价再评估与小学教育质量新评熊 晴, 朱德全 |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逻辑:耦合机理与价值路向
目录|《教育与经济》2021年第3期严斌剑, 韩子旭 |  在校大学生非货币化职业特征偏好的实证研究——以南京高校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李晓光, 姚 远 | 过度教育的动态变迁与收入轨迹  ——基于CFPS2010-2018数据的实证分析袁玉芝, 杜育红 |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错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