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气价
专家们演讲,最吸引人的就是预测价格。气价捉摸不定,专家们演讲的套路却很好总结。简单概括,分两种:数据很雄壮的,结论大多很鸡贼;结论很笃定的,数据却总是很委婉。
为啥?不为啥,本就只为抓你眼球的,谁让你辣么走心了?
我从不相信哪个专家真能预测气价。预测气价这事儿,本质上跟财经频道那些吧啦吧啦哄骗老太太上当的股市分析没什么两样。当然,咱们的专家出发点是好的,他们肯定没有制造舆论操纵气价的恶毒心思。
所以,那些数据很雄壮的,结论必须鸡贼;人家靠数据吃饭,在意细水长流,最忌讳一把赌输赢。敢言之凿凿下定论的,大多不吃这碗饭,或者就是刚端上饭碗,艺低人胆大。
前年写过一篇“闲聊气价”,属于数据委婉结论还鸡贼的文章,(好奇?去公众号“议气疯发”看看呗!)这次再聊,您希望我咋样?
1)
今年冬天的气价,我觉得要比现在(7月31日)的价格低。
讨论气价会不会跌,主要看三条:
供应是否宽松?
有无跌价空间?
业者心态如何?
上数据。(这就是我爱写“四大名著与天然气”的原因:不用上数据。)
先借一张切尼尔的图:
盘点2020的报告里,似乎有个重要数据:2020计划通过的液化产能最终投资决定(据说有1亿吨之多),几乎全被枪毙了(据说只幸存了250万吨)。这样看,LNG现货价如今的飞涨也就不稀奇了,2020砍项目导致供应紧缩,转身邂逅2021经济复苏,这样的不期而遇,行情怎不跌宕起伏?
仔细想想,有问题。
所谓FID(最终投资决定),影响的应该是三五年以后的市场,咋就这么立竿见影了?再看看上面这张图,美国的液化产能集中释放在2019、2020(还有几个出口国也一样),2021难道不应该正好是供应最充足的年头吗?
当然,2020肯定有液化工厂停产的,可如今行情这么好,难道就不能立马再开起来吗?全球经济复苏,看工业数据也就回到2019的水平而已,凭啥就供需失衡了呢?
失衡的也许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供需,而是贸易结构?
比比2017和2020、比比2018和2021,两场气荒的前前后后,差别其实很大。
2017国内气价飞涨,国际上却波澜不惊;2020却是国际价格引领着国内气价一路走高。
2018冬天一过,国内气价也就应声而跌,因为供需趋于平衡,且低价进口LNG冲了进来;2021大不一样,阳春三月供大于求,国内价格曾跌到很低,夏天来了气价反倒掉头向上,一路推高。
究其原因,不是国内供需失衡导致气价上升,而是国际气价高涨导致国内供需失衡。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气价与国际现货价的关联度太高了!至于国际气价为什么涨得这么厉害,同样也有贸易结构的原因:现货交易的比例太高了。(看看下图)
这就能讲得通了。
前几年LNG现货市场一直在发大红包,勾得很多买家从心动到行动,有意无意开始调整进口组合结构,提升LNG现货的采买比例。从2017到2020,短协及现货在LNG贸易中的占比从26.7%上升到了32.8%,这种情况反过来还耽误了很多FID,因为它们对长协有很强的依赖性。
国内的情形更偏激。
国人眼里的LNG现货,就是一手货、便宜货。不单民营接收站,就是三桶油,也都暗恨自己的长协签多了、签早了。
适逢国家管网开放一批接收站窗口,业内无不踊跃,拿到窗口期几近于挖到了金矿。之后呢?“幸运者”四处寻价,推高国际现货价格;现货价格飞涨,他们只能纷纷违约,导致LNG进口出现大量“空窗”;推波助澜促成了国内市场的供需失衡。
供需失衡是事实,事实的背后藏着未来的市场走向。
吃过亏的买家,怎么调整自己?长协会重受青睐,FID会大量通过,现货价格也会随之下跌。要知道,LNG国际贸易里,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长协,现货需求差不多就要减少10%,价格市场能不天翻地覆?
客观来看,供需平衡最终还是落实在买卖价格上。高价格抑制了需求和消费,让更多的产能无法释放,同样损伤了卖家利益。尤其在双碳时代,高企的气价只会让天然气产业之路越走越窄。
这个道理,掌控着天然气上游资源的国际大鳄,比你我更清楚。
决定他们肯不肯降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利润空间。
下面两张图,分别是天然气、LNG的生产成本与实现价格比较表,采样数据来自埃克森美孚(○)和壳牌(◇)。
很明显,无论埃克森美孚还是壳牌,无论天然气还是LNG,虽然生产成本一直在降,但利润率却一直保持在很高水准。
对比2021年的高气价(比2014更高!),这些国际巨头的利润空间之大,令人艳羡。另一方面,坚守时下的高气价高利润,只会让天然气用户和用量都越来越少,其他竞争能源则越来越强。这样的道理,投下巨资的巨头们怎不明白?
2)
今年冬天的气价,我觉得肯定要比现在(7月31日)还高。
讨论气价会不会涨,主要也就两条:
需求是否增加?
价格能否承受?
找数据。(这就是“十年九思LNG”写一半搁那儿的原因:找数据太烦了。)
国家能源局说:上半年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同比增长21.2%,较2019年同期增长23.5%, 天然气产量增长10.9%;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增长23.8%,其中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增长27.8%。
产量增幅已是近几年最大,进口增幅也创了纪录,可天然气仍然不够用。怎么回事?
很明显,2021年的增幅中很大一部分是“补涨”,补充了2020年被疫情耽误的部分。这一点,全球都一样。极端气候带来的天然气用量上升,同样是全球性的。
根据BP的统计报告,2020年天然气消费降得最狠的是俄罗斯(330亿立方米)和美国(170亿立方米),保持增长主要靠中国(220亿立方米)和伊朗(100亿立方米)。202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增速只有区区的0.6%,远低于此前十年6.8%的平均增幅(新增供应量主要来自美国)。
怎么解读?新冠疫情把全球LNG的产与销都逼到了底线,2021不反弹都不行!
中国是2020年少有的保持天然气用量增长的国家,2021的需求增幅依旧还一飞冲天,何况那些消费量被打压到底的国家?尤其美俄这两个天然气消费超级大国,仅仅是恢复到2019的水平,需求量增长就要达到500亿立方米。
需求永远在市场的第一线,生产却需要有一个反应时间,这也意味着2021从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有多长?从历史经验看,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
再看中国。能源局披露的2021上半年用气数据中,有很特别的两点。一是工业用气增幅最大,同比增长26.6%,贡献率达44.7%;二是发电用气同比增长15.2%,气电对电力保供作用进一步显现。
这也就是2021淡季不淡的深层原因。
用气结构的优化值得欣喜,更令人瞩目的是工业用气、发电用气大幅增长所传递的能源迭代信息。
双碳目标的确定,对天然气行业吉凶难测。倘若在工业、发电领域不能迅速有所作为,中国天然气的长久未来并不乐观。
上半年的这两个数据,令人振奋。同时也传递了信息:国内的天然气需求,后劲十足。
下一个问题是价格。
高达百万英热14美金(折合人民币5000元/吨,3.5元/立方米)的价格,市场能接受吗?
这需要做两个比较,横向比石油,纵向比趋势,原谅我不上数据直接给结论吧。
油价也在涨,涨幅并不低于LNG;
历史上,日韩经历过的LNG采购量快速增长时期,同样都承受了相对高昂的采购价格,国内需求的增长并未受太大影响。
另一方面,国际采买的高价,能激发自产气的开发积极性,降低天然气进口依存度,甚至有利于正在推进的机制改革。
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看气价,也许会乐见其“高”?
3)
今年冬天的气价,我觉得跟现在差不多。
不看数据只谈观点吧。(“搞LNG这几年”的心得:文章没数据,肯定不专业。)
从2020年入冬到2021的半夏,大半年时间里国内气价的表现,充分说明了几点:
国内的LNG价格,与国际价格已是实时联动了;
现有的LNG国际采购中,长协的“压舱石”作用明显不够;
国内的需求增长,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会成为常态;
碳达峰的要求,对天然气行业发展是好消息。
至于今年冬天的气价,既然上面两部分各有各的道理,那就折中一下吧。2021冬天,既不会像2017、2020冬天的气价那么疯狂,也不会像2016、2019那么平淡,可以吗?
今晚有个空中论坛,要求我必须就今冬气价表明观点,所以赶紧写这篇文章,把几种可能性都摆出来,以防晚上“出言不慎“,秋后被“啪啪打脸”。
写完看看,嘿,比“闲聊气价”还鸡贼,您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