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他人的道路上成为自己:5封信里的亲密关系与性 | 随机信箱
在过去两年的节目里,随机波动与嘉宾和朋友们无数次地聊起亲密关系。生活中,一些波友通过随机波动相识相爱,走了下去或者最终分开;更多波友发给我们长长的私信,讲述恋爱中的失望、对爱情的疑虑或者作为LGBTQ在当下社会日常所感受到的压力。
本期信箱是随机波动与冈本Okamoto联合发起的一次征集,希望听更多波友聊聊Ta们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探索与困惑、思考与实践。我们收到了随机信箱栏目开设以来数量最多的来信,邮件提醒音一次次在凌晨响起。从豆蔻年华的初恋记忆到天命之年的婚姻回望,从紧张惶恐的性爱初体验到社交软件上的浪漫激情,从沙滩上亲吻的两个男孩到分手并未磨灭爱情的两个女孩……逐字逐句地读着这些来信,我们一方面非常感谢波友们的信任与坦诚,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Ta们第一次向远方的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也很高兴知道,我们所有人都一样,可能没想明白爱情的道理但永远相信爱情的存在,可能对父母的爱情感到悲观但仍确信爱情的力量,可能曾对一段感情失望伤心但更理解爱情的珍贵,可能走过曲曲折折但永远尝试在一段关系中认识和拥抱自我,在爱与被爱、羁绊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
篇幅所限,我们在所有来信中选取了以下五封。
回望两次婚姻,
“不要被亲密关系吞噬了自我”
三位主播好,
我大约是听众中比较年长的少数群体。我曾推荐过很多次播客给同龄人,有各种类型的,但是至今没有成功案例。倒是给播客平台留言时给以前单位的小朋友抓到,看来播客的确是属于年轻人的。
看到最近的一期读者信箱,我觉得我好像有点想说的话。个人经历不算典型,也极其平淡,只作为一个个体参与这个话题,表达对节目的信任和喜欢,对自己也是个小小的纪念。
关于亲密关系,我想说一下我作为年长女性这些年来的一些感悟。
我是70后知青子女,从小父母把我留在上海祖母家。小时候每年夏天的暑假,我会坐着绿皮火车去北方父母支边的家,和他们一起相处1个半月。我的妈妈是妇科医生,她在我青春期的时候,抓紧暑假的相聚时间,教给过我不少生理知识。情感方面,则是空白。她和父亲也没有给我树立过理想婚姻的榜样,他们经常在家吵架。她性格强势,一生却活在他人的视角里,经常说的话是“你看人家”或者是“别人会怎么说”。她对自我的肯定都来自于他人,曾经获得的荣誉、领导的夸奖、病人的感谢,都让她念念不忘,到老了还喋喋不休。后来在老年大学里学钢琴,有一次我问她喜欢不喜欢弹琴,她回答我说钢琴老师觉得她学得很好,是学员里最优秀的。她那一代人很多都是这样,我试图和她谈自我认知,她用心听了,但是日常生活里还是有个无形的“别人会说......”在指导着。
我记得18岁生日时,我父母给我寄来一本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作为生日礼物。我猜我妈可能从亲戚那里听到了我高中早恋的事情,她特地打来长途电话,想用苔丝的故事警戒我——女孩子失去贞操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这关乎名誉和“别人”对你的判断。她的想法当然有时代和她自己成长背景的影响,我现在可以理解她。但是这件生日礼物却让我对这本书,连同哈代一起,永久地屏蔽了。我到现在也没有勇气去读这本书,仿佛一读到苔丝遭遇的不幸,我就条件反射似地听到我妈在我耳边说,“你看你看...... ”
我的青年时代在90年代,对我来说,阅读和电影是对于亲密关系的重要启蒙。虽然我从父母和亲戚中没有找到幸福婚姻的模版,但是我不抵触恋爱,我十分向往文艺作品中曾打动我的关于爱情的描述,我希望经历美好的爱情。爱情和亲密关系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我也是经历了自我成长才搞明白这件事情。
我在25岁的时候经历过一次短暂的婚姻。说来如果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同居的话,也未必会去领证,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发现磨合很痛苦,也就自然分手了。但是那时的家长们觉得女儿要从家里搬出去的唯一理由,除了去外地学习工作,就只能是结婚出嫁,所以当我们还在彼此探索身体的时候,就必须同时建立婚姻关系,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这段关系里,爱情是很美好的。我们是高中同学,高三暑假开始恋爱到大学毕业、各自工作,整个过程都很甜蜜。工作后就很自然地想在一起生活。和很多人一样, 我们从小听话,用功读书,努力找工作,并没有多强的自我意识。结婚后两个人的自我发展慢慢出现了不同的步调。
回想起来,我人生的叛逆期没有出现在青春期,因为小时候不和父母生活,在上海的亲戚眼中我是一个非常乖巧的女孩。我的叛逆期出现在30岁,那一年我决定离婚。那个决定导致我和家人有一年时间几乎没有联系。我母亲没有办法接受我的决定,一直支持我的父亲都一度不能理解,我们两个看上去那么合适。那么温和的人,为什么不能继续一起生活?
离开这段关系,有一个当时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在这段关系中没有得到能够让我生长的空间。这件事无论当时我和谁说,他们都不能理解,包括很多女性朋友。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亲密关系和许多其他关系一样,会存在不对等,会有空间的争夺。比如谁的工作重要,另外一方就默认要在家庭上多做贡献;谁的收入高,谁就更有话语权;谁的话貌似有道理,就听谁的。这些都太正常了,不是吗? 差不多每个家庭都经历过这些讨论,所以亲密关系慢慢地变成了合伙人关系。
我30岁时决定离开这段婚姻,因为那时我突然发现人生太短暂了,而自我成长太重要了,我一点都不甘心放弃。对方也一样,他十分确定他要的职业道路和生活模式,而我是一个日渐偏离他所设定的人生轨道的人。
结束那段关系是我人生中做的最正确的事情。离婚后我过了一段看上去有点惨的日子,比如众叛亲离不理解,经济上捉襟见肘,但是非常非常自由。有句烂俗的话叫“listen to your heart”,只有拥有这种自由时,你才能听得到自己的声音。远离不理解你的家人和毫不相干的那些“别人说”,远离占据你成长空间的亲密关系,舒服伸展在自己的天地里,一些美好的事情会慢慢进入你的生活。那时候,其实有没有婚姻都不重要了。
后来我遇到了现在的先生,他不是世俗标准上的成功人士,我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五年后决定登记结婚。他给我很大的空间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我们的婚姻不是美满无瑕的,我们也有很多争吵,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能给彼此空间,愿意经历共同成长。
我的孩子还小,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和他聊亲密关系,我肯定不会用文学作品的例子去恐吓他。我会和他分享我和他爸爸的经历,告诉他尊重亲密伴侣的成长空间,不要理所应当不知不觉地侵占。反过来,如果你在一段关系中常感到窒息,一定要停下来听一下自己的声音,不要被亲密关系吞噬了自我。
我现在常常心疼我妈妈。她最喜欢每年全家团聚时拍全家福,这是她人生最快乐的时候。家里挂满了各个时期的家庭照片,她在别人眼中儿孙满堂家庭幸福,但其实她的幸福感很低。她和我父亲还是会常常吵架,我从小的时候希望他们离婚,到现在建议他们分居,但她说自己都七老八十了,别让别人看笑话。他们这代人常用“ 别人”的价值观定义自己的一生,越来越不敢触碰内心的自我。她和我爸的亲密关系里,互相倾轧折磨这么多年,把这些都当作了常态,过几年,他们也要庆祝自己的50周年金婚纪念了。 婚姻也好,独自生活也好,都是要先经历和自己相处的阶段,才能学会和他人相处。真诚祝福随机波动的年轻听众们都能找到最舒服的亲密关系。也再次感谢三位主播对于节目的付出,每次看到节目更新都有幸福感。谢谢。
因为人与人这些或深或浅的关系,
我感觉自己更热爱生活和生命
可爱的适野、之琪、建国:
你们好呀!
我是93年出生在三线城市的女孩,2018年硕士毕业后选择留在上海工作。当时的男友留在家乡,我们一起异地走过了我的研究生时期,在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因为不及时的沟通、环境差异等等原因,我选择了分手。那段感情算是我的第三段亲密关系,他却是我第一个产生性关系的伴侣。分手是我主动提出的,是很和平的分手。2018年底,因为好奇心,也抱着想多认识朋友的心态,我开始使用交友软件,从那天起我的新世界就打开了。
回想起来,我算是性唤起很早的女孩,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体验到夹腿的快感。但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到这方面的指导,周遭比较传统的环境让我对这件事渴望又害怕,但是有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在25岁前体验性(现在觉得好中二哦)。所以直到认识第三任男友,出于自己的好奇和渴望,在我自认为已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过性的基本知识以后,我决定要尝试。第一次当然没有什么美好的体验,但是我至今都记得我对是否会怀孕的担心,即使百分百做好了安全措施。这段亲密关系除了让我有了性的初体验,也使我深刻明白了自己对更美好性的渴望,以及对于被动怀孕的恐惧。
而在分手后,因为已经有过尝试,使用社交软件的我在加强安全防护的基础上(比如自备避孕套)便更加大胆起来。
我记得我在软件上的第一个约会对象是一个美国人,我们见面三次以后很自然地在他家发生了性关系。我记得很清楚那天醒来以后我内心的兴奋,它是“原来性还可以这样”的兴奋,也是感到我的身体好像终于属于我自己的兴奋,更是一种好像叛逆得逞的兴奋。我感到自己因为获取某种自由而富有生命力。
在那之后,我因为工作调动去了北京,在北京的一整年我date了各种男孩,高帅的、幽默的、不同国家的——凭着自己的心情喜好,抱着“睡到就是赚到”的心态尽情体验了一把性和爱(当然都是百分百做好安全措施)。我感受到了女性的性吸引力带来的快乐,也体验到crush的浪漫。星空下的亲吻,一起在livehouse里的举杯,都是我很美好的回忆。我也深深地感觉到我更加自信,也更加清楚我喜欢什么样的男孩。
这个时候我遇到了我现在的男友,他比我小几岁,我们认识的时候他才本科毕业不久,是一个幽默可爱的美术男孩。因为是当朋友来认识的,我们喝酒聊天无话不谈。几次玩耍之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他吸引,于是很主动发出了邀请,是直接的性邀请,他也很爽快地答应了。
一切就在我家发生了,我至今觉得那晚非常浪漫美妙,我们聊到快天亮才开始,一切都刚刚好,体验也很完美。我们整夜都没睡,天亮以后因为各自的安排不得不分开的时候,他很认真地跟我说想和我在一起,我当然立马答应了。于是一直到今天,我们在一起一年零两个月了。
刚开始美好的性爱占据了我们生活的80%,后来我因为工作原因又回到上海,我们短暂了异地四个月以后,他也来到上海工作,我们住在了一起。很奇妙的是,他搬来上海之后,我发现身体有点小问题,原本因为性在一起的我们不得不降低频率,让原本很重要的性退场了。在这期间,我们因为生活琐事争吵,也因为未来的方向不确定而痛苦难过,各自工作生活里的问题也会因为一起住而被放大。但是我问自己,我们更爱彼此了吗?我觉得是的。他会在我不舒服的时候做好一桌菜并及时洗碗收拾,会每天清洗袜子内裤,会主动打扫,很爱我们的猫咪,和我的朋友们融洽地相处并让我的朋友也成了他的朋友,尊重我,支持我以及很坚定地热爱画画。
此时此刻他在我旁边看动漫,猫咪在身边打闹,回想起来过去的这一切,再来想想亲密关系,似乎也没法给它很清晰的定义和解答。只能说因为人与人这些或深或浅的关系,我感觉自己更热爱生活和生命。
很确定的是,性对于我来说是亲密关系的基础,我恐怕没办法和不想上床的对象成为伴侣。老实说,追求短暂的crush是美好的、快乐的,而长期亲密关系的相处却好像变成了很多琐碎的日常。但另一方面,亲密关系好像也是一个不断映照自我和探索自我的过程,我会反思我在其中的情绪态度,以及我为什么是这样的我。而在此过程中与对方建立起生活上和情感上羁绊,也都让我更加留恋,想要继续在里面探索下去。
啊,回想起来,这两年不管哪个阶段都还是蛮开心的。感谢随机信箱,这次投稿也算是给自己做个阶段总结了。此刻是很确定自己在满满的爱里,但是对我和我男朋友的未来是没有预设的。至于我自己的未来,不管亲密关系也好,生活也好,就借用荞麦的话——希望自己不要停下来,走下去,尽力走得越来越远。
谢谢阅读。希望三位主播小可爱都幸福开心。
Cheers!
Best,D.L
被爱没什么了不起,
爱他人才难得可贵
您好。我是十二,女性,今年二十一岁,目前在北京读本科。我的性向是流动的,从小到大只喜欢女生,但并不否认未来会爱上男性的可能性。接下来我想以自己的恋爱经历为线索,整理出自己眼中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的,以及个人的一些困惑。 我的恋爱经历有三次。
第一次是中学时和自己仰慕已久的男同学在一起很短的一段时间。分开的原因是我发现自己对他只是欣赏,且很抗拒肢体接触。最后一直逃避冷战,不了了之。从这段关系中我意识到自己对男性产生不了性欲,但对我来说,性是亲密关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次我爱上自己的同性友人,没怎么纠结就去追求她。表白虽然成功,不过意料之中,于高考前就结束了这段关系。大致原因是在这段关系中我们都没有安全感——她太焦虑,我总逃避。还有一点:我们对“爱”的定义不同、(这方面)成长的时间与速度不同。我向往的亲密关系是如同家人一般陪伴生活,但她当时认为没有怦然心动的感觉就是不爱了。她认为吃醋并不代表爱,但我当时认为分手后吃醋说明她心口不一,还是喜欢我。
我们都曾经以为爱就是互相理解,但我现在认为爱需要磨合与成长,不断地学习,而且不需要完全一致或者完全理解,能够共存并有同理心就足够了。沟通是很重要的,不要搞太多drama自己感动自己。同时,两人在懵懂时期建立的亲密关系很脆弱,因为书读得不多、阅世读人的经历不多,不足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观点在短时间内也很多变,很容易发生需求不对等+不沟通的情况,是非常不稳定的时期。
第二次恋爱经历对我影响很深,我至今对她仍有眷恋。时间只会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她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但无法磨灭感情。我们现在是友人关系,每天瞎扯几句我就很满足了。对她的感情让我相信爱。被爱没什么了不起,爱他人才难得可贵。至于能不能和所爱之人一起生活共度余生,那是童话里才讨论的事情。 第三次是大学时期,在网上认识的一位社畜姐姐,挺聊得来,之后便顺水推舟在一起了。我们见面的机会很少,不是在她家就是在宾馆,搞得好像是约炮。最后她说不想再维持恋人关系,我们也就分开了。这段关系里我并没有付出太多感情,有种“快餐式恋爱”的感觉。我需要一段感情冲淡过去,对方是谁无所谓。这段亲密关系还蛮舒适,我喜欢这种不怎么交心,只是在生活和性方面互相照顾的关系。但要说这是爱,我觉得还差一点。 在我眼中,一段好的亲密关系需要两个独立成熟的人共同建立,而且爱并不是必要条件,令双方舒适就足够了。
我目前做不到独立成熟,所以认为自己不配拥有亲密关系。如果我爱一个人,那面对她我会敏感脆弱,患得患失,这样的亲密关系在我眼中就是不健康的。我不能指望着对方去拯救、迁就我的脆弱和不可控,那会消耗她对我的感情。而如果我不爱对方,就可以保持理智,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情感上恰到好处地依赖对方并能给予支持。在不断地沟通交流下,我们总会不断逼近适合的相处模式。
总之,对现在的我来讲,爱与亲密关系不可兼得。 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我忘记讨论了:我爱的人也一样爱我。这概率小得可以。因为首先,每个人对爱的定义都不太一样。
十二辛丑正月廿一,阴。
有生之年,
能否看到同性爱人在这片土地上得到真正的祝福?
适野、之琪、建国,你们好!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2001年生人,一个男同性恋,正在一所南方的大学读书,收听你们的节目已经一年了。这次写信希望能分享一下我对于亲密关系这个话题的理解,提供一个比较年轻的、同性的视角分享。
我的初恋是在高中,我跟我的前任在学校文艺晚会演出认识,在共同好友的推动下走到了一起,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一段关系里。我的自我认知在初二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但在大环境下,我并不认为自己能够在年纪如此小时有一段好的关系。我有高考的压力,有老师和父母的监督,有来自社会的对于同性恋的误解和排斥,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事情的发生。我很庆幸处在南方较为开放友好的环境氛围里,有了一段如此美好的经历,我们在学校操场散步,就像所有同学那样,聊自己想聊的一切,看着彼此的眼睛充满爱意,虽然我们不能牵手,但在高中那样压力大而紧张的氛围中,这样的陪伴已经足够珍贵。
我们在高三前的暑期旅行去了厦门,我们吹着海风在沙滩上肆意亲吻,随意地牵手,夜幕下没有旁人审视的眼光,那简直是我并不长的人生里最快乐的时刻。彼时我在校园里,对于外面的社会了解甚少,低欲望、爱无能是我从未听过的词汇,我的生活有目标,情感浓烈而精彩,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故事到这里结束其实最好不过了,但是生活并不会停下,高考完我们分差很大,他去了一所很远的学校,我留在了本省的985,两个人的轨迹就这么错开了,直到后来双方同意了分手。
到了大学,生活并不如我想象的精彩,我看到的大学生脸上大都写满了紧张和担忧,“卷”在我们这代大学生里被频繁地提起。课业压力很大,参加社团也是为了综绩和奖学金,在这样的环境里,亲密关系是奢侈品。大家羡慕的标杆是“学霸情侣”,在大学里盛行的是跟学长学姐的“亲密关系”——为了更漂亮的绩点和更独家的消息。独来独往看似孤独其实也最有效率,毕竟不管怎样,亲密关系都是要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去维持的,这些我们负担不起。也是在大学,我接触到了社会上更广泛的同性恋交友圈子——糟糕得一塌糊涂。我曾经下载过为同性恋提供的交友软件,上面充斥着肉体与性,并不是说这些不好,但如果只剩下了这些,爱到底去哪里了呢?在更广泛的社交媒体比如微博上,人人喊着我要爱情,我要甜甜的恋爱,大家追着CP磕着糖,但现实里大家的情感生活苍白得可怕。我发现世界跟我想的不一样了。
我听随机波动,看荞麦微博里的私信,买《普通婚姻》给关系好的女同学做礼物,我能感受到现如今的亲密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大多数的婚姻关系里的一地鸡毛让人很难不惧怕,我的那个关系很好的女同学就曾坚定地表示自己绝对不会生小孩。有着完善制度以及社会保障的异性恋尚且如此,那么作为一个同性恋,我的未来在哪里呢?我是否注定要面对毫无保障的亲密关系,我有生之年能否看到同性爱人在这片土地上得到真正的祝福呢?不管现实怎样,我仍然对于未来抱有期待。
想说的话还有很多,但已经很晚了,明天还有早八的课。很开心自己能写下这些分享出去,感谢随机波动!感谢三位主播!
在恋爱中,
我渐渐开始成为和接纳自己
随机主播们好哇,
晚上站在路边等车的时候我把雨伞收了,雨雾悬浮,打着伞和不打伞几乎没有区别,由于饱和的湿度,我的头发变得更卷了。远处的楼房隐匿在雨雾之中,路灯自然散光,变成毛茸茸的灯球。
今年春节我以疫情和单位要求为借口,没有回家过年,于是元宵节请了一天假,加上周末,一共有三天假期。回家之前我再三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不要发火,不要吵架,平心静气,和气生财。其实爸妈就在隔壁城市,高铁半小时,而我搭地铁去火车站就要花一个半小时。来现在这个城市工作快两年了,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爸妈似乎也认可了这种频率的合理性。他们希望我离家近,同时我的不在家,也许又让他们松了一口气。这次离家,妈妈送我去公交站的路上说:“下次回来又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我有一点难过,更多的是窃喜。
我的爸妈是非典型爸妈,从小我就理解了“幸福的家庭往往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这句话含义。爸爸自大,爱吹牛,生活习惯恶劣,严重厌女,他不喜欢妈妈,也从不表示半点关怀,但他需要她。妈妈理想主义,强迫症,她对我说她实在不能忍受她的丈夫了,在寺庙里捐功德的时候写的却是仍然是她丈夫的名字。去年的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带着抑制不住的哭腔,她和爸爸大吵了一架,她要离家出走。在听到我的为难之后,她马上表示理解,然后决定去投奔住得不远的一个朋友。她嘱咐我,不要和爸爸说她去了哪里。我按照她说的做了,装傻而已,我从头到尾表演得很好。妈妈在三天后回家,听她丈夫和他姐姐的数落。
小学时的一个夏天,爸爸从远方回到老家。那个夜晚我在他们的床边打地铺,电扇匀速转头,我听到妈妈问爸爸要我接下来这个学期的学费。他说没有,让她自己想办法。他又说,“我们离婚吧。”我不知道他们最终为什么没有离婚,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可以互相忍受这么多年。
这次回家一开始我做得挺好的,第二天晚饭还是没忍住发了一通火,事后回想起来,觉得根本没有必要。起因是爸爸表示现在的女孩子都吃不了苦(事实上我觉得不能吃苦挺好的,能吃苦听起来是个令人心酸的特质)。他喝了酒,他每天都喝酒,喝了酒之后意识不到自己的丑态百出,也许这才是让我生气的地方。发了火之后我很快平息下来,又带着讨好的意味和他说话。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非要概括一下的话,就是互相看不惯又互相讨好,尤其是妈妈。
亲密关系于我,就像不远处雨雾笼罩的楼房,离我很近,但我没有办法清晰地看穿它,理解它,我只能观察它,希望能将一些碎片一些碎片拼凑起来看看。
我的运气很好,拥有过两段亲密浓度很高的关系,在这样的亲密关系里,我获得平等的、互相支持的、被爱包裹的生命体验。但如我上面所说,亲密关系对我来说依然是模糊的,并不清晰的。
很早之前网上冲浪,在荞麦(大概是松弛教主时期)的某条微博下面看到一个评论,大概是“很感激遇到现在的他,如果不是他,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这一条评论下面的评论大多是,“人还是应该先有自己吧……”之类的。当时我心想,能拥有自己的人已经足够幸运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之前我就是这样,没有办法和自己单独待在一个空间里面,没有安全感,拿着手机不断向外界发送信息,整个过程中焦虑又空虚。后来我才明白,因为我不喜欢自己,我不想和自己待在一起。
在恋爱之中我获得了很多,我感到自己慢慢变得充盈而平静,我渐渐开始接纳自己。我和对方变成最好的朋友,变得更加亲密,有时我甚至能在自己的身上看到对方的影子。这样的亲密关系无疑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我的确是因为“她”才成为了“我”。
我同意评论里认为应该“先有自己”的说法,只是“有自己”这件事也许是需要探索的,对我来说,这是漫长的过程。其实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已经有自己了,但起码,我能与自己平和地相处了。
现在,我快30岁了,独居,对于亲密关系,我不渴望也不抗拒,我更希望能和自己相处得更好一些。
祝随机波动一切都好,
小鸟
当我们谈到亲密关系,多数时候指的是激情以及由此生发的爱情。而从听众来信这个小小样本中我们也能看到,亲密关系已远超出主流异性恋的范式,也在逐渐挣脱性别二元论的限制。不论是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都不会也不应该成为人和人之间相互吸引的障碍。而在相互信任、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对自我与他人的性探索,正在成为许多人生命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生产安全套的厂家之一,在给予人们保护的同时,提供舒适且更加敏锐的性体验是冈本Okamoto一直以来的追求。与此同时,冈本Okamoto也在努力打破二元论对性与性别多样性的粗暴限制,拥抱更加多元的自我认同与生活方式。
最后,我们也希望将亲密关系的内涵延展——亲密关系是否不限于爱情,也包含友情和家庭关系?无论怎样,亲密关系发生于人与人之间,指向他人,也回归自我,指向奉献,也收获激情与归属,并最终让我们在身体上、心理上与精神上获得多重与多向的满足、依恋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