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谈起她 | 随机波动母亲节合集

想妈妈了的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2021-05-09

Illustration credit: 路易斯·布尔乔亚



在2021年的母亲节来临之际,随机波动回顾了剩余价值时期以来,我们产出的与母亲相关的内容,其中包括播客、视觉、信箱和清单,话题涉及生育之痛、母职焦虑、母子关系以及新的生殖技术对于母亲和母性的挑战。


令三位主播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我们虽然不是母亲,却如此频繁而具体地在思考和谈论母亲。这或许是因为,成为母亲,或者成为母亲的可能性,塑造了我们作为女性的独特经验,既限制也拓宽了我们的生命,而对于这种经验的诚实的、带有反思性的言说,还远远不够。


在这个母亲节,祝我们三个的母亲以及全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自由!



(点击标题收听和阅读当期内容)

【随机波动 x NEIWAI内外】协和张羽:最佳育龄?生育之痛?女性要过无怨无悔的生活

随机波动此前更多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生育等女性话题,在这期节目里,张羽医生从自己的职业角度出发,从宏观角度上分析了她在三十年从医道路上所见证的国内社会性观念的变化,更从微观层面上与我们分享了妇产科诊室中的悲喜、互助、联结与成长。我们也坦诚地交流了自己以及许多同龄听众都十分关心的议题,包括最佳生育时间、女性生产与育儿之痛、更年期问题等,它们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张羽医生认为,女性要过自己选择的生活,过无怨无悔的生活,医生对最佳育龄等问题的强调,是希望更多女性在做出生育选择时是自主且知情的,是慎重并且自我认同的。


【随机波动040】赛博格、人造子宫与单性生殖:我们可以从代孕想到多远的未来?


在围观了郑爽张恒代孕争议之后,我们对其中涉及的代孕、弃养、堕胎权等等议题有了更加深入也更加发散的思考。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首先复盘了此次全民大讨论中的社会舆论点及其反映出的诸多问题:为何在涉及生育议题的讨论中,男性得以隐身,女性或被攻击或陷入焦虑?为何性别议题被窄化为性别化的议题?为何本可以延伸至生命是否可以商品化、技术优化机体的伦理边界何在的讨论,再次沦为了对神圣母职的强化和对核心家庭的巩固?

之后,我们和青年学者王雨童、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员魏颖一道,针对生育技术和生殖想象展开了一场思维实验。如果人造子宫技术成熟且被广泛使用,它是否将成为女性从生育和母职中解放出来的福音,又是否会以一种标准化批量化的模式,颠覆人类既有的家庭结构和情感模式?更进一步,当我们进入流动性别的想象和性别自由转换的世界,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模式会被打破和颠覆吗?男女二元对立的表象背后整个西方认识论的二元对立又能够被拆解吗?再进一步,如果单性生殖技术取得突破,女性是会被当作彻底的生育机器遭到奴役,还是会在父亲缺席后发展出近似母系社会的形态?

在进行上述思维推演的过程中,我们回溯了西方科学、文学和哲学脉络中顽固的生殖想象——男性对母体的持续恐惧和试图取而代之自我增殖的愿望并存:母体只是容器,而父亲才是生命的力量之源。我们检视了在技术高歌猛进的科幻外衣之下仍然以传统西方白人男性和父权制血缘繁殖为内核的陈旧想象,也探讨了随着第二波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学者和科幻作者对于母体-机器的重新诠释与解读。

在这期烧脑节目接近尾声之时,我们意识到,上述种种讨论和推演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并非只存在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技术发展带来了身体的碎片化,也使得生殖的性与享乐的性步步分离。而当技术发展到不再需要异性繁殖的程度,剥离了生殖的性是否还有意义?有何意义?那时的我们又是谁?是男性,是女性,还是超出性别二元对立的全新的存在?


【随机波动039】当妈妈忘记了我:一次关于照护、记忆与死亡的对话

随机波动迎来了开播历史上最年长的一位嘉宾——年近七旬的陆晓娅老师。在60岁生日那天,她离开了自己创办的公益机构,开始照护认知症进入中期的妈妈。母亲失去了语言,失去了记忆,最终失去了抬头的能力。一直到6年后母亲离世,她在这一过程中靠写作抵抗母亲患病带来的沮丧和伤痛,她成为了妈妈的妈妈。认知症无可挽回,但母女关系似乎可以,她们在共同面对疾病的同时也在修补创口、达成和解与爱。即便承担了如此漫长而艰苦的照护责任,陆晓娅依然警惕孝文化背后的压抑和强迫,思考着以爱代孝对于孩子和父母双方的意义,以及一个个体超越原生家庭伤痛和叙事的可能。

许多书籍都曾写到阿尔茨海默,乔纳森·弗兰岑说“在家父心跳停止之前,我已为他哀悼多年”,凯博文说妻子患病后对他的恐惧彻底打破了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固链条,而陆晓娅对于母亲认知症的书写本身,也是一次对于中国政治历史如何投射在一个小家庭内部的记录。母亲青年投身革命,她自己也曾亲历“文革”,我们从她母亲患病后失去的个人记忆,延伸谈到了更具历史性与集体性的遗忘与记忆。

在目睹母亲衰老的过程中,陆晓娅也不可避免地思考着自己的晚年与终点。我们聊到了照护的不易与重要、专业养老机构的意义等等,以及更重要的,如何面对死亡。她曾在高校开设“影像中的生死课”,年轻人与死亡(亲友离世/自杀想法)的距离之近令她惊讶。在学习理解死亡的过程中,她看到学生们也获得了生的热情和教益。从个体的照护到更大范围的照护,从个体的生死到更大范围的生死,如果说这一场漫长而残酷的疫情教会了我们什么的话,陆晓娅说,要记得给他人多一点关怀和爱意,做阿巴斯电影《樱桃的滋味》里的那一颗樱桃。


【随机波动034】与海淀妈妈聊天:理想中的主体性,现实里的鸡娃战


去年12月,一张海淀家长招聘家教的微信截图引起热议,一片哗然中混着些许嘲讽与不屑。海淀鸡娃大战究竟白热化到了怎样的程度,“海淀六小强”“上岸”“锁区”“点招”这些黑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低幼水平的Python和水涨船高的PET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奥数为什么成为了鸡娃标准姿势,机构在京城教育大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随机波动和海淀妈妈刘老师聊了聊。


本期节目的另一位嘉宾是媒体人熊阿姨,她在去年采访了20余位黄庄妈妈,也亲身体验了奥数课的玄妙和刺激,目睹了妈妈社交圈里广泛存在的量化倾向、“疯妈妈”污名、天赋崇拜和父亲缺席。


我们都是通过普惠性教育的路途走到今天,在谈“海淀六小强”所代表的选拔式教育时不免显得摇摆。刘老师说她有很理想主义的一面,认为教育还是要培养人,要充分发展个体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很现实的一面,孩子的的确确身处竞争环境之中,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熊阿姨在节目尾声部分也坦陈:“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作为置身事外的人,希望国家更公平,教育更公平,但我去年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见的所有妈妈也许就是10年之后的我,她的谈吐或者打扮、她来到北京的方式可能跟我都是一样的,没有办法保证我10年之后就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随机视觉】节育环、搓衣板与刺绣子宫:女性如何用艺术言说生育与母职之痛


这一期「随机视觉」我们想向大家介绍三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探讨了与女性的身体、生育和母职相关的话题。

艺术家周雯静受到母亲”上环“和”取环“经历的启发,开始关注节育环对女性身体带来的伤害。她使用与早期节育环相同的材料——铜,参照历史上节育环的真实形状, 制作了一系列首饰,通过它们诉说女性的隐秘之痛。

艺术家岳明月用刺绣——一种因为是女性的劳作而在历史上被低估了的艺术形式——营造出温暖而神秘的子宫空间,通过一针一线的细密连结,模拟了胎儿与母体共生共存的状态。

而艺术家柳溪则用一系列陶瓷烧制的搓衣板,隐喻了女性自身的脆弱,和母职所要求的坚忍和无私。

【随机信箱003】妈妈的爱情呢,妈妈的欲望呢?


本周随机信箱,我们想和大家聊聊中老年人的情感世界。起因既是这几天引发热议的六旬女子称靳东对其表白,也是适野和建国前天夜间打车回家时和一位女性司机的聊天。在此前一期红海翻滚的姐姐中,我们也曾提到韩国一部关于老年女性遭遇性侵的电影。中老年人的情感世界似乎总是被忽视,隐藏在家务琐事和绕膝子女的夹缝中。她/他们有不满吗?有遗憾吗?有欲望吗?有表达的渠道和权利吗?


【随机清单】中国夫人v.s.美国夫人


本期「随机清单」是一个由适野和之琪编辑的图集,其中有新闻图片、黑白照片、也有广告画、宣传海报,它们从不同角度勾勒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美国城市家庭主妇的生活图景。


适野选择的图片全部来自chineseposters.net,这个网站收集和展示了从1925年至今将近一百年来中国历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中的宣传海报。适野在1950年到1960年的这十年中选择了九张极具代表性的宣传海报,它们呈现了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为了动员城市家庭主妇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所使用的宣传话语,以及为城市职工家庭营造出的美好生活图景。


之琪则是以从冷战铁幕下美苏领导人一次罕见的“正面交锋”作为切入点,这次交锋出现在在莫斯科举办的美国国家博览会的厨房展台旁。最新型号的家用电器——洗碗机、洗衣机、电炉灶——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领袖论证自身制度优越性的例证。郊区中产家庭主妇便利、富足的生活作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代表,也被纳入了爱国的话语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之中。


从这两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解放与福祉,是如何被植入一个更大的社会变革议程和意识形态话语之中的;也可以看到私人生活是如何被国家的力量主导,个体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定义又是如何被一种时代精神形塑的。


【随机波动007】母子之间:自由后的哀伤,分离中的继承

在2020年母亲节到来前的一个雨天,我们和作家辽京——一位已经和孩子“困在”家中近半年时间的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又感人的聊天。这次聊天对辽京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喘息机会,将自己的母亲身份短暂搁置,获得片刻的休息与自由。对冷建国和适野而言,这番对话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女儿的身份,并反思当我们认为母亲难以与子女完成真正的分离时,是否存在着下意识的对于母亲的脆弱化想象。

正如辽京所言,成为母亲是一场从痛苦走向失控的冒险,是一次从孕育走向分离的必然,是一番从失去自我到挣扎着发现自我的反抗异化的斗争。当孩子第一次向母亲说No,当母亲成为他辨识世界的最便利的起点与标准,当孩子渐渐发现母亲的缺点和谎言,当母子之爱变为无边无际的对抗,母亲自我的回归伴随着沉重的失落,而孩子自我的壮大或许也在走向新的为人父为人母的枷锁。

这一期从阅读观剧感受最终回归自身生命经验的节目,让我们不断重新审视自我,也让一系列关于母亲的思考沉重丰厚、永无止境——除了爱与怨,我们还能以何种视角审视母亲?除了母亲的身份,女性的自我还有哪些可能?除了父亲母亲,我们在世间如何与他人建立爱的联结?除了孩子,我们还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剩余价值050】冻卵与代孕:女性的出路要靠家庭还是靠市场?


2019年12月,全国首例单身女性冻卵案在北京开庭,原告徐枣枣对拒绝为其提供冻卵服务的北京妇产医院提起诉讼,以现行规定侵犯一般人格权为由,为单身女性争取冻卵权。与此同时,由于生育率的持续走低,对于国家放开商业代孕的呼声也越来越强。在本期节目中,我们请到了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李舒萌,从冻卵、代孕聊到异性恋婚姻中女性的生育选择。冻卵作为一种商业宣传中的“生育保险”真的保险吗?生育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当做一种可以市场化、可以定价和外包的劳动?在亲权认定中,应该优先父亲还是母亲,基因还是养育?在性别、阶级的双重制约下,女性关于生育的个体选择又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这期节目并非是一次恐育教育,而是当我们将这些问题摆到桌面上去讨论,并试图为女性寻找出路的时候,我们发现家庭和市场或许都不是好的选择,只有国家提供更多的保障和福利,才能降低女性生育的风险,让生育不再令人恐惧。


【剩余价值046】文学的抵抗:孩子睡着后,妈妈写作时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最近出版了的短篇小说集《新婚之夜》的作者辽京,和我们聊了聊中年危机、全职妈妈、婚姻生活、小说创作等一系列话题。


《新婚之夜》是辽京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作为推理迷的辽京,在一种悬疑的氛围中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人在都市生活中遭遇的困境和迷茫,也展示了城市水泥森林中那种被淹没和被掩盖的暗部。她笔下有离婚后带着孩子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单亲妈妈,有人到中年却想重拾年轻时理想的出轨男性,有在青春的尾巴上开始北漂生活并卷入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的青年男性,也有在新婚之夜发现与自己同床共枕之人可能是杀人凶手的年轻女性……


她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是孤独的、漂浮的,他们时常感到迷惑,感到边缘,不得不接受求而不得或爱而不能的困境,也时不时要面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偶然与无序。辽京坦言,对于这种状态的精准把握来源于其自身的都市体验,而写作本身,则是她对抗中年危机的一种方式。(节目链接:https://www.surplusvalue.club/writeasamom)


【剩余价值012】吴谢宇案背后的弑母文化与原生家庭迷思


逃亡将近四年的北大学生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2019年4月于重庆落网,再次激起了人们对这桩陈年罪案的关注和好奇。围绕吴谢宇杀人动机的各种猜测甚嚣尘上,对其人生故事的各种演绎也呈现出娱乐化、同人化的特质,甚至还有网友组成了吴谢宇粉丝团,为其应援,希望其免于死刑。这一方面与吴谢宇案本身的戏剧化元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弑母本身就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母题,无论是在希腊神话中,还是在当代的电影、电视剧中,弑母的故事都不少见。但回到现实,弑母文化背后仍是社会整体的厌女情绪以及性别社会分工带来的母子关系扭曲,因此,在试图回到原生家庭解密案情的同时,也应意识到社会环境对家庭关系的塑造作用。(节目链接:https://www.surplusvalue.club/matricide)



文字 | 随机波动

 \ About Us / 
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类播客

 \ Say Hi / 
surplusvalue@163.com

每周三更新
www.stovol.club
苹果播客 | Spotify | Pocketcast | 小宇宙
泛用型客户端复制rss feed:http://www.stovol.club/rss可手动添加节目

新浪微博 | 微信公众号
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订阅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