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康震讲李清照:(三)喜忧参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05ocjpe0&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画外音:
在上一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赵明诚和李清照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称得上是一对神仙眷侣。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像李清照这样才情俱佳的女子要想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实非易事。也许是上天的怜悯,竟然为李清照安排了一段美满的姻缘。那么,伉俪情深的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的生活会幸福吗?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到李清照和赵明成喜结良缘,终成百年之好,我们就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一对新人这么有才华,这么般配,他们的生活是怎么幸福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幸福指数能有多高?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于幸福这个话题,李清照有一首词做了一个回答,这首词的词牌叫《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可能有的人不太熟悉,其实写得也非常好,春天到了,卖花郎挑着这个花担卖花,李清照看到了,买来了一枝鲜花,这个鲜花上面还有点点的露珠,看上去是楚楚动人,非常地漂亮,左看右看,真好看,看了一会儿啊,就看出点犹豫来了,也看出点担心来了,她担心什么呢?她担心说,这花这么好看,我拿回家了以后,让我丈夫赵明诚看了,他就老喜欢这个花了,就不一定喜欢我了,因为什么呢?他可能会觉得这个花比我这个人长得还漂亮,所以她说: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我就害怕他看见这个花以后犯猜疑,就觉得这个花怎么长得比我夫人还要漂亮。其实我们想想,李清照这会也就才十八、九岁,本来就是青春年少、青春焕发,她又饱读诗书,气质是清丽而高雅,怎么会担心连一枝花都比不过呢?她之所以这么故意要猜疑赵明诚的想法,之所以要故意这么样去嫉妒这一枝鲜花,有另一层含义,其实就是想很柔情地告诉赵明诚,我是多么多么地在乎你,也是想顺带着告诉别人,在我们家赵明诚的眼睛里头,我永远都是最漂亮的那个惟一。这个词人写词,尤其是女性词人写词,那种纤细的内心的活动,往往她要表达一个意思,要从反面去说,当她说是的时候,往往是说她不是;当她说不是的时候,往往说就是。所以她接下来才说“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好,你这朵鲜花,你不是很漂亮吗?好,我们就来比一比,我就把你插在我的云鬓间,插在我的头发里头,鲜花和美人的脸庞并列,然后等到赵明诚从太学放学回来以后,看一看咱们俩到底谁更漂亮,那就得让赵明诚来说个答案。其实她心里很清楚,非常喜欢她的赵明诚肯定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说,这朵鲜花确实是美啊,不过我的夫人确实更美。
画外音: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康震:
所以我们说通过这样一首词,我们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到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状态那种满意的程度,她恨不能给全世界的人都宣布,我太喜欢,太欣赏,太爱我的丈夫赵明诚了,我太喜欢太爱我这个家庭了,但是她借助的意象只是一枝鲜花而已,她翻来覆去地说,看上去是在嫉妒这枝鲜花,其实还是在突显自己的美丽。这首词写得这么好,以至于有人怀疑这词根本不是李清照写的,为什么呢?李清照是大文学家呀,这首词思想内容不是那么深刻,立意不是那么高远,甚至显得有点太浅切、太通俗了,大文学家写的东西应该看不懂才对,这不是李清照写的。他们不知道有一句话叫什么,叫“真名士,自风流。”往往是大文学家,卓越而杰出的文学家写出的作品才那么意味深长而又通俗易懂,所以我们发现凡是伟大的文学家写的那些杰出的作品,为什么能够流传,就是我们老百姓喜闻乐见,一看就懂。
画外音:
从《减字木兰花》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活脱脱地道出了一个娇媚无比的新娘子,描绘出了李清照和赵明诚两情相悦的幸福生活。当李清照带着闺中少女的天真烂漫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不过,面对李清照的甜蜜生活,也许有人会问,新婚燕尔的赵明诚和李清照,无非就是恩恩爱爱、卿卿我我,他们的生活也没有超出我们的想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清照觉得他们的婚姻是如此地幸福呢?
康震:
我们说其实这两个人还真不可能像一般人那样耳鬓厮磨,天天在一起,为什么呢?赵明诚当时不是在上太学吗?这太学有规定,每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的时候才能请假回家,他们两个并不是整天在一起。所以能够让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对自己的丈夫,有这么大的满意度,有这么样的满足感,一个很重要的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两个志趣相投,特别是她嫁给赵明成之后,很快地对于赵明诚的金石字画文物收藏,也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两个不但是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而且在这种很深层的志趣和爱好上也非常地相投,这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们都知道,要收集文物,要鉴别文物,你要去买,你要去选购,这需要什么呢?需要大量的钱。有人说那还不成问题,赵明诚他爸爸三品大员,后来都做了宰相了,还缺这点钱吗?李清照的爸爸官小点儿,六品,买个什么字画也是应该有的。这个大家就全想错了。赵挺之和李格非虽然都是高官,但是他们当初的出身都是贫寒的读书人,所以他们的门风和家风都很严,从来不会惯小孩子乱花钱的毛病,没有把赵明诚和李清照娇惯成为胡乱花钱的那种娇宠的富家子弟,所以他们没有什么更多的来自长辈的这种零花钱和私房钱。再加上赵明诚当时是一个太学生,就本来没有经济收入,后来他从太学毕业了以后做了官,也只是七、八品的小官,那个俸禄养家刚刚好,哪还有富裕的钱去买什么金石字画呢?
那大家说,你要这么说,这等于是俩穷人在这儿从事非常昂贵的文物收藏事业,没错,我们虽然说他俩不至于特别清贫,但起码不是大富翁在从事文物收藏工作,他们完全是出于对这项事业的无比地热爱和喜爱。那怎么办呢?有个好办法,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如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好办法:典当衣服。每次赵明诚从太学回来了以后,他们夫妻俩结伴到当铺去,比方说现在是夏天,那就把冬天的衣服先典当了;那要是冬天呢,先把夏装典当了之后,换回来的五、六百钱,高高兴兴地揣上这点钱,到著名的大相国寺去淘去,淘文物。大相国寺大家都很熟悉,为什么呢?在《水浒传》里边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智深结识英雄林冲,就是在大相国寺里发生的。其实大家还有所不知,这个大相国寺不但是东京汴梁最大的寺庙,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行庙会的地方,每个月都要举行好几次大型的庙会,那卖什么的都有,也可以说那里边有民间的文物市场。这小两口揣着典当衣服得来的五、六百钱就去挑选,要是买到了有合适的,回到家之后挑灯夜观,心满意足,那样一种愉快的、喜悦的心情真是任何金钱都换不来的。有一次,有一个人拿来了一幅画,是南唐著名的画家徐熙的《牡丹图》,要价也不便宜,二十万,李清照后来回忆说,当时在东京汴梁,即便是富家子弟一下拿出二十万来也不容易,更何况像我们俩哆哆嗦嗦的小夫妻,哪能拿出二十万来呢?掏不起钱,可是又放不下这颗心,把那画拿到家里连着看了两个晚上,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觉得自己没钱,就是买不起,没办法,后来在连连的叹息声中把这画又还给人家,为这个事,这小夫妻两个好长时间都不高兴。就是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来,我们说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是一种非常纯真的、纯朴的、淡泊的,却又是非常高雅的一种生活,这不是任何人想要模仿就能模仿出来的。
画外音:
在熙熙攘攘的汴京城里,在人来人往的大千世界中,拥有这样一份相知相惜、相投相契的爱情,对于李清照来讲是何等地幸运。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李清照与赵明诚充满闺房情调和学术氛围的爱情生活,并没有能够维持太久。正当李清照沉浸在甜蜜美满的情爱世界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厄运降临在了李清照的头上。那么,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康震: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他们俩之所以能够结合,那是老天爷给他们机会,正好是当时的政治气氛比较缓和的时候,现在不一样了,宋徽宗在新党的领袖蔡京的鼓动之下,决心要继承宋哲宗和宋神宗的变法的遗志,他要推行变法。很快的,蔡京和赵挺之就获得了提拔,赵挺之是蔡京的追随者,所以蔡京被提拔上去之后,他也很快得到提拔,没过多长时间,两个人就先后做副宰相,一直到后来做了宰相。宋徽宗现在打出的旗号是要推行变法,但是作为蔡京,还有赵挺之,还有其他的一些新党人物,他们就开始对旧党的人物进行打击报复,特别是对那些在宋哲宗元佑年间得势力的,像苏轼、苏辙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的弟子,展开了报复和打击,这下我们想想谁倒霉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没有政治冲突和政治矛盾的时候,好好的儿女亲家,但是现在一旦有了这样的冲突,那李格非作为苏门的后四学士之一,首当其冲。朝廷先后两次下达诏书,列出了一个长长的黑名单,叫元佑党籍,其中有一张很长的、一百二十一人的黑名单,宋徽宗亲自书写,把它刻到碑上,那个碑就叫“元佑党人碑”。然后把那碑竖在宫殿的门外,那意思就是让你永世不得翻身。那这个就很麻烦了,李格非官肯定是做不成了,接下来还会遭什么罪,谁能知道呢?怎么办,这个问号就画在了李清照的心里边,她总不至于想要看着她的老爷子,她的爸爸要受罪,可是她难受的是什么呢?让她的父亲,让她们家老爷子受这么大罪的人,其中有一个就是她的公公。她就像这风箱里的老鼠一样,两边都不讨好,这怎么办呢?总得有所作为吧。有资料表明,李清照向她的公公赵挺之提出了援救的申请和请求。南宋有一个人叫张琰,他在给李格非的一篇文章,叫《洛阳名园记》写序文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
“女适赵相挺之子,亦能诗,上赵相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张琰《洛阳名园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材料和线索,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李格非的女儿嫁给了赵挺之的儿子,所以当李格非在这一场政治变故当中遭到不测的时候,李清照向她的公公提出了援救父亲的请求,这个请求是以诗的形势表现的,但是我们现在只能知道其中的一句,就是“何况人间父子情”,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这一句全部的了解她整个诗的含义,因为这一句显然是核心句,是主题句,不然张琰也不会把它列到这句话里边来,那就是说,希望公公能够看在我这个儿媳妇的面子上,看在我们儿女亲家的面子上,看在天底下子女都希望父母能够平平安安的面子上,能够对我的父亲、对你的亲家公施以援手,这是很正当的,也是很正常的。
画外音:
面对李清照“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直言不讳的讥讽,赵挺之也许会认为,这是一种冒犯与不敬,但面对李清照的求援,赵挺之当时肯定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事实上,此时不仅是李格非的命运不可预测,就边所谓元佑党人的子孙,也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惩罚,李清照的的确确处在孤立无援的边缘,那么此时的赵明诚又是如何对待李清照的呢?
康震:
赵挺之没有去救他的亲家公李格非,可是你要知道当时不光是李格非遭了殃,根据朝廷的规定,元佑党人以及他们的子孙,不能在京城居住,也不能在京城作官,其他的官员不能跟元佑党人联姻,如果已经定了亲,但是还没有交换聘礼和聘帖的话,要退亲。那你想想这个李清照得亏是早早已经嫁过来了,这要是没嫁过来,还是“却把青梅嗅”那会儿的话,恐怕赵明诚和李清照这个所谓的百年之好也就好不了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有一个疑问了,赵挺之是如此,他的儿子赵明诚的态度,又如何呢?那你现在想想看,李清照在赵家的地位就很孤立了,是不是,因为赵明诚在他家并不是老大,她不是长媳。但是她的父亲呢,正是她的公公要打击的政治对象,那她现在最需要的是谁的支持和关心呢?当然是赵明诚。我们现在不要去奢求,不要去过多地要求赵明诚给他的父亲抗YI。那可能吗?那不可能,他的父亲做到了宰相,对于赵挺之的三个儿子来讲,都非常重要,因为他这三个儿子将来也要在仕途的道路上走下去。但是我们要知道一点,赵明诚其实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上,跟他的父亲有非常微妙的不同。我举个例子,当时打击元佑党人的时候,朝廷就下了一道诏令,像苏轼、黄庭坚这些苏门师生,他们所有的诗文集子,把那个印版全都给毁了,不许收藏、不许阅读他们所有的诗文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赵明诚这个书呆子,这个年轻的收藏家,还在收集苏轼、黄庭坚的有关的资料。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赵明诚其实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以政治立场来论人的优劣,他只管收藏。但是我们说在这种很危难的情况下,虽然我们不能奢望说赵明诚完全站在李清照的立场上,完全站在他岳父的立场上,来安慰李清照,可起码有一点,当李清照看到她的丈夫还是依然故我地去收藏他所喜欢的包括苏、黄在内的,那些个字画,那些碑帖的时候,她的心里多多少少感觉到,是有一点温暖的,因为她的父亲毕竟和苏门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太密切了。所以我觉得像赵明诚当时在家庭里边对李清照的这个宽慰作用,他不是通过直接地表现出来了,而是通过他们夫妻两个,对于这些金石文物字画的收藏,间接地体现出来的,而这都已经很足够了。
画外音:
赵明诚在李清照最危难的时刻,还依然故我的收藏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字画,这对于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是唯一的精神支柱。崇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赵挺之的家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权倾朝野,他的孩子也跟着沾了光。赵明诚被宋徽宗任命为鸿胪寺少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另一场更大的政治灾难,又降临到赵挺之的头上,那么,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康震:
随着蔡京和赵挺之联手对付旧党人物的结束,他们两个互相之间的矛盾就上升了.宋徽宗大观元年,也就是公元1107年,蔡京再一次担任了宰相,这一次蔡京担任宰相,是有很特殊的背景,他当了这个宰相,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赵挺之不得不辞去宰相的位置。赵挺之回到家里五天之后,就去世了,六十八岁。这一下这家里的大柱子可就倒了,而且是雪上加霜,为什么呢?就是赵挺之一去世,蔡京就开始抄他的家,就把他家里头所有在朝廷里边担任官职的人都抓起来,特别是他这三个儿子,说他们有贪污之罪。当然后来啊,经过多方侦办,最后确定说,没有这些贪污的迹象,这才算把他们放出来了,可是问题有一样,放是放出来了,罪责是没有,让你也不得好活,你这几个儿子在仕途上的路,这就算断了,怎么办呢?你们就别在东京汴梁住着,都回老家去,回你们山东青州的老家去,带上你们所有的家眷,不要在东京汴梁待着,你看,赵挺之前些日子还在清算旧党人物,没过多长时间就清算到自己头上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那真是非常残酷,那你要说对李清照来讲虽然自己的父亲后来被罢了官,回了山东老家,总算还留了一条性命,还能够安享晚年,起码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公公家里头没出事儿啊,谁能想得到呢,由于政治的变故,现在她的公公去世了,公公去世了不要紧,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的兄弟,包括他们全家,居然都要离开政治中心,而回到遥远的青州老家去,这个打击是特别地大。
所以我们觉得李清照开始慢慢地由一个不关世事,非常活泼、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很有才气的这样一个少女,到后来成长为一个沉浸在甜蜜的婚姻生活当中的这样一个少妇,到现在,连续经历了自己家里头和丈夫家里头的政治的变故,她在一点一点地走向成熟,对世态人情的认识,也在一点一点地深入,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变化,我们不要把这个印象永远锁定在她那个“却把青梅嗅”啊,什么“惊起一滩鸥鹭”啊那里边,她这个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是作为李清照,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的一个成长道路。现在好了,赵明诚兄弟三个人,带着他们的母亲和家眷,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这一回就是整整十年,甚至还要多。
那么我们说回到青州之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李清照写了很多缠绵悱恻、幽怨哀愁的词作,我们大家对这些词作特别地熟悉,这些作品大都写在青州十年,以及青州十年结束后的一段时期里头。大家可要注意了,这些词作里边隐藏了很多李清照和赵明诚在情感生活方面的秘密,至于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到的《风波再起》。谢谢大家!
下集预告:
宋徽宗宣和三年,赵明诚重返政治舞台,那么重返仕途的赵明诚与李清照是否感情依旧?李清照的“多少事预说还休”究竟想表达什么?步入中年的李清照为什么会出现感情的危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讲述一代词宗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的感情生活——李清照之《风波再起》。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