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人物丨杜甫:大唐最接地气的学者
01
国考成绩公布的那天,一个23岁的年轻小伙子光荣落榜了。
他是杜甫。
对于不想庸庸碌碌了此一生的杜甫来说,考公务员是他实现自己“中国梦”的唯一的出路。
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辅佐君王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杜甫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和爷爷都是公务员,所以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官二代。
落榜后的杜甫在去兖州看望父亲的同时,开启了自己的青春梦想之旅——齐赵之游。
直到30岁,他才暂时中断了在山东、河北一带的旅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给自己建造了一处庄园,取名为陆浑山庄。
然后迎娶了弘农县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杨怡的女儿为妻,妻子杨氏比杜甫要小十多岁。
众所知周,杜甫其人非但颜值不高,而且还有些显老,长的跟葛优葛大爷似的。
对于其貌不扬,年过三十的老杜来说,能娶到这样一个水嫩的小姑娘做媳妇,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其一是门第出身,杜甫世代为官,与杨氏门当户对;其二是封建礼教,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三是才华学识,男人丑不要紧,但一定要有才华,有学识。借用《西游记》里猪八戒的一句话说: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嫌男人丑。我猜想杜甫本人应该是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学识得到了老丈人杨怡的赏识。
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为爱妻立传,妻子杨氏的名字也便无从知晓。但杜诗中有多处提及她,想来杜甫跟妻子杨氏还是很恩爱的。
02
744年4月,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时间。
这个夏天,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他们的这次见面被闻一多先生誉为“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
他们就是杜甫和李白。
这一年杜甫32岁,李白43岁。
这时的杜甫还只是一个蹭蹬文人,李白却已经是扬名天下的大人物了。
虽然二人同样是开公众号写作的,但李白却已经凭着《蜀道难》一文,爆红网络,再加上还有贺知章运营的官方主流媒体吹捧他,此时的李白已经成功坐拥粉丝千万,名噪一时。
杜甫虽然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因为他的公众号推文跟那个时代有些脱轨,他的思想太前卫,大家几乎都摸不准他的套路。他的创作风格跟同时代的写作者格格不入。也没有一家官方主流媒体愿意吹捧他,因此上杜甫的诗歌在当时并不怎么出名。
李白不光年纪比杜甫大,知名度比杜甫高,粉丝也同样比杜甫多,但他为人真诚、豪爽、低调,他从不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
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昧低头称颂,说李大哥如何如何牛逼之类的话。他内心深处一直坚信自己的公众平台有一天会和李白做的一样大。
梦想终归还是要有的,万一那天实现了呢?
事实证明,杜甫后来确实做到了。
李杜二人在平等身份的基础上,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在洛阳分手的那天,他们约好下次在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面,然后一起访道求仙。
744年,那是一个秋天,李白、杜甫相约在河南开封、商丘的地界。一起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那里遇到了后来成为边塞诗歌社社长的高适。
高社长当时跟杜甫一样,也不是公务员,他赖以推文的微信平台也还只是个小号而已,是无法与李白这样的大神并肩相比的。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虽然创作风格不同,也各有大志,但他们政治理想相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他们共同的“中国梦”。
李、杜、高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在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秋冬之际,李杜二人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和道教的秘文、授道箓。
李白到山东济南一带的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一名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寮,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次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山东第三次见面。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见面,革命友情不断加深,成了好基友。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03
747年,唐玄宗向全国签发了招考公文。
公文上说凡是精通一门学科的人(通一艺者)可以到长安报名参加考试,杜甫当时也参加了这次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这次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选。
没考上公务员的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得不向权贵之门拉关系,套交情,孜孜不倦的给他们投赠自己的名片,但都没有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三餐不继贫困的生活。
751年正月,唐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750年的冬天为三大盛典预献三篇《大礼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唐玄宗让他在集贤院等候政府分派工作。
755年,朝廷给杜甫分派了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他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让他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说白了跟个看大门的没多大区别。
在长安客居了十年有余的杜甫此时已经44岁了,为了生计他只得接受了这个所学无用的职位。
同年十一月,杜甫前往陕西蒲城探视家人,他刚一进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他的小儿子因为没饭吃饿死了。
悲愤交加的杜甫就自己在长安十年的切身感受和归家时的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
……
04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755年11月,也就杜甫前往陕西蒲城探视家人的时间,大唐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
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携带杨贵妃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做了大唐皇帝,是为唐肃宗。
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羌村避难,他听新闻报道说李亨当了皇帝,于是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李亨。
途中不幸为安史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与杜甫一同被俘的还有那个与孟浩然一起创办了山水田园诗歌社的“诗佛”王维,王维因为官大名气大,被叛军严加看管。
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很多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
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他在自己的微信平台上更新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杜甫又在微信平台上更新了一篇名为《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
757年4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宝鸡投奔唐肃宗。
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因此上世人又称杜甫为“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为营救房琯一事,触怒唐肃宗,经宰相张镐力救才被无罪释放。但从此之后,唐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这年九月,长安收复。
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的官位。虽然他忠于职守,但最终还是受到房琯一案的牵连,于次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05
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一带探亲。
次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更新了《夏日叹》和《夏夜叹》两首诗,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到了甘肃天水一带。
几经辗转后,又来到四川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之后杜甫被严武举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760春,严武再次坐镇四川,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写信举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因此上杜甫又被称为“杜工部”。
不久杜甫又辞职。
这五、六年间,他寄人篱下,生活依然过的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杜甫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更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
06
763年严武去世,李白也在762年于当涂县逝世。
杜甫离开了成都,于765年到达夔州。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才得以在此地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杜甫的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继续南行。
769年正月,杜甫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再从衡州折回潭州。这期间,杜甫跑了不少的冤枉路。
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
可怜杜甫孤身一人漂泊在外,竟然五天没有吃到东西,幸亏他的一个做县令的粉丝派人送来烤肉、白酒解救了他。也有人在推测杜甫的死因时怀疑,他可能就是因为这次饮食引起的消化不良死亡的。
770年的冬天,一代奇才杜甫,这个大唐王朝最接地气的学者在由潭州发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寂静的离开了人世。
时年五十九岁。
【往期精彩】
这两位唐朝大诗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文人之间从来都不会相轻
【版权说明】:本文转自“在下王焱”,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喜欢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