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讲坛丨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四):沙场初点兵



画外音:

韩愈在二十五岁时考中了进士,四年后正式开始做官,先后担任过四门学博士、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文职。由此可见,朝廷看重的还是韩愈的文才。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也许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朝廷出现危难之时,韩愈却能毅然披挂上阵,担负起军事参谋的重任,走上了讨伐叛军的战场。从没有过战争经验的韩愈如何成为一位军事参谋,战场上的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讲述《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第四集——《沙场初点兵》。

 

康震:

上一集我们讲到,韩愈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和奋斗,终于从一个很贫寒的读书人成长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干部。这中间又经过了非常艰难的、曲折的奋斗。咱们说句实话,就是像韩愈这种性格,他在官场上肯定是吃不开的。但是问题是,韩愈这个人在成长的道路当中从来就不是看着权贵的眼色成长起来的。他是靠真本事走到现在这一步的。他是在官场吃不开,但是这样的人,如果遇到了一个有眼光的好领导,有眼光的好皇帝,有眼光的好宰相,在国家有大事的时候是肯定会重用他的。我们说这个话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有事实依据的。什么事实依据呀?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817年,朝廷任命当时的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负责全权处置讨伐淮西的叛军。


用现在的白话文讲。裴度担任的是个什么职务啊?就是负责讨伐淮西叛军吴元济的最高统帅部的统帅。朝廷任命韩愈为行军司马,这个行军司马相当于最高统帅部的参谋长。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说你刚才说韩愈很有才华会被重用,这我们都相信,可是翻一翻以前韩愈担任官职的历史,他不是做四门学博士就是做监察御史,要么就是中书舍人。总而言之,他担任的都是文职,他是个文官,但是你现在跟我们说参谋长这个位置,这可是讨伐叛军的军队里面的军职,是一个武官的职务,怎么能让他来做呢?即便要重用他,也用不着绕这么大的弯子。再说了,韩愈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个官职,这还两说呢。我们说,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为什么?大家知道,“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三个,第一就是藩镇割据,第二就是宦官专权,第三就是朋党之争。这里边尤其以藩镇割据最为严重,它威胁到了唐王朝的统治。

什么叫藩镇割据?说白了,就是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的这些藩镇的将领,不想再听朝廷的号令,想要跟朝廷分庭抗礼、独立山头。在韩愈的时代,有四个这样的藩镇,与朝廷有二心。第一个是平卢节度使,他的管辖范围大体在现在山东地区,他位于东部;第二是成德节度使,他的管辖范围在现在的河北的中南部地区,他位于北部;还有一个是淮西节度使,他的管辖范围在现在的河南南部,位于南部;最后一个是魏博节度使,他是位于河南和河北的交界地带。在这四个节度使当中,魏博节度使处于其他三个藩镇的环绕之中。就这四个节度使。那么怎么才能让这四个藩镇效忠朝廷呢?换句话说,朝廷怎么才能够收复他们呢?唐宪宗也不是个一般的人,他是各个击破。首先就拿中间的魏博节度使下手,这是个眼中钉。他采取的不是武力的方式,而是采取的怀柔招安的方式,兵不血刃把这个魏博节度使先给拿下了。


他宣布向朝廷效忠,这样一来就造成一个很好的形势,刚才不是说了吗?其他三个节度使环绕着他,把中间这钉子一拔掉,其他三个节度使之间的联系就被切断了,尤其是位于南部的淮西节度使,就成了什么呢?形只影单之势,要打他就很容易。可是有一样,你要打他,你得师出有名啊。你不能说你要揍他,你就随随便便就揍他,那别的藩镇也不服啊。这俗话说得好,想什么来什么,在唐宪宗的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了,他的儿子吴元济自己宣布自己为节度使留后,就等于自己宣布自己是候补节度使,这等于是公开地向朝廷叫板,跟朝廷要官做。抓住这个机会,唐宪宗下令,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画外音:

唐宪宗决定武力镇压位于河南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然而讨伐蔡州的战争并不顺利。蔡州已经和朝廷分庭抗礼了近五十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朝廷的军队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战争延续了四年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究竟是战是和,唐宪宗也没了主意。就在这时,韩愈的一封奏章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那么,奏折上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

 

康震:

这个战争进行得很不顺利,而且这些藩镇的将领秘密派刺客刺杀了当时主战的宰相。这样一来,朝廷上下震动,朝廷里面出现了两种声音,第一种声音认为应该接着打,坚持这种声音的是宰相裴度;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什么呢?这样打不成了,还是坐下来谈吧,还是坐下来谈和了比较好。就在这样一个动摇的,松动的状态当中,韩愈站出来了,给皇上写了一封奏章。这封奏章的名字叫《论淮西事宜状》,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论淮西地区的形势以及我们目前的任务。在这封奏章当中,他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非常明确。这句话是什么呀?说“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说我告诉你,你看着现在这淮西叛军非常猖獗,上蹿下跳地 打了几个小胜仗。我告诉你,他就跟成天上蹿下跳的大力士一样,他喊上几天之后他就没劲儿了,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他没劲儿的时候,我们让一个小孩子用一个扫堂腿就给他弄倒了。


现在对您来讲,并不是淮西的局势有多么危险,而是您能下多大决心,您是不是下定决心要平定淮西的叛军,要把这场仗打到底。正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所以在这个奏章里头,韩愈的核心思想是要给唐宪宗鼓劲儿,要给他打气,同时还告诉他,这个仗您要想打好了,您得听我的,我有四点主张。第一点主张是什么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韩愈跟皇上说,您开始打仗的时候,为什么老失利、战果不明显?主要是您的战线拉得太长,兵力太分散。您应该怎么样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不能打击溃战。正所谓“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个战略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点是什么呢?要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我们知道,毛泽东说过一句话,说什么呢?说“战争的伟力的根源存在于民众当中”。换句话说,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最核心的因素。他说,根据情报我们获悉,现在在敌人占领的地区,老百姓都自己把自己武装起来了,成立了“联防队”。我建议您把这部分老百姓编入军队里边,这样的话,动员当地的老百姓参加军队,他们对敌情非常了解,只有这样 您这军队才能无往而不胜,这是第二点。第三点,韩愈给皇上出主意说,你应该各个击破,分化瓦解。

什么意思?说您看,现在您正跟淮西叛军打着呢,那不是还有俩吗?你跟他们俩也打啊,那叫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我跟您说,您跟那俩别来硬的,您下一道诏书就跟他们说,说其实啊,这个吴元济,我们本来就是要给他这个节度使的,没想到他反了,反了我就要跟他打。我知道你们一向是忠于朝廷的,所以你安心做你们的节度使,朝廷绝不会怪罪你们,可有一样,如果你们也不老实的话,可别怪我们丑话没说在头里。所以对这边是打,对那边是安抚,这叫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第四,韩愈说,对于敌人的阵营、敌人的军队,应该做到什么?区别对待、宽大为怀。说对那些挑头谋反的将军,应该绳之以法,处死。可是对那些胁从的将士,就没有必要了,都是大唐王朝的老百姓,被这些谋反的将领,胁迫之下参加了叛军,应该对他们要仁慈一些,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收复人心。这四条,我们看到,韩愈原来在我们心中是个文学家,是个思想家。但是通过这个奏章,我们感觉到,他更是一个政治家,而且由于对当时的政治局面、政治局势非常的熟悉,了如指掌,所以它能够提出系统的军事的战略和军事的策略,后人对于他这个奏章有一个评论,怎么说的?说“可谓料敌如神,非文士纸上谈兵套语”(林云铭《韩文起》)。他干的这都是很实际的,你看,我们看了他的奏章就知道 韩愈为什么能做这个参谋长,朝廷也是很有眼光的。

画外音:

在宰相裴度和韩愈等人的决意坚持下,唐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最高统帅去前线亲自督战,韩愈作为行军司马,随裴度去前方作战。这场讨伐藩镇之战,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战果?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的韩愈,他的军事理论能否实现?战场上的韩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康震:

应该说,裴度率领的这支大军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果。裴度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李愬,这个人很会打仗,他探得情报,知道吴元济的老巢蔡州城内防御空虚。为什么呢?他的兵都调到北方的前线去。于是,李愬向裴度提了个建议,请求让他自己率领一支精兵,夜袭蔡州城,活捉吴元济。这是个非常大胆的建议,为什么呢?你说得容易,你夜袭人家,你要是夜袭不成那就叫有去无回,是不是?夜袭成功了那就是擒贼擒王。裴度很有眼光,李愬很有胆量,他们就批准了这个计划。在唐玄宗元和十二年十月十五日的晚上,李愬率领了九千精兵,冒着暴风雪,一夜急行军一百三十里,到达蔡州城下,一路上冻死冻伤了一千多人。这支大军里面的将士听说孤军深入,要去到蔡州城,大家都感到很恐惧,但是李愬治军甚严,他这个决战的意志不动摇,终于到达了蔡州城下。那些蔡州的守军想都想不到,做梦都想不到,这深更半夜下这么大的雪,唐朝的军队会来攻打他们。几乎是在睡梦当中,唐军占领了整个的城池,等到第二天早上吴元济本人从被窝里爬出来的时候,满城尽是唐朝军队。


他再要抵抗为时已晚,只好举手投降。李愬呢?把吴元济押解到长安,这等于说把淮西叛军的老窝给端了,这带来的效果是一连串的,跟多米诺骨牌似的。为什么呢?那些正在观望这场战争的藩镇将领们一看吴元济倒了,都纷纷地一边倒地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给唐宪宗上表,表示效忠朝廷、归顺朝廷。唐宪宗时期平定藩镇之乱的这个事件,就此告以结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大家说,你说得挺热闹,那韩愈作为行军司马,作为全军的参谋长,他在这个平定淮西叛军的战争当中他的主要贡献到底是什么?我们说,除了在日常的军队事务当中协助裴度处理这些军政要务之外,他的贡献主要有三点。第一就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协助裴度理顺人事关系,协调军队之间的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可能有所不知,刚才我所说的这四个要谋反的藩镇都聚集在中原地区,而在中原地区最受朝廷重视、势力最大、地位最高的节度使是宣武节度使韩弘。这个人可不得了。他在这个地方驻扎了二十多年,他本人又兼着宰相的职务,他的官品非常高,正一品。

当初第一次唐宪宗要讨伐淮西军的时候,曾经任命韩弘为淮西行营兵马都统,让他负责统一协调指挥中原地区的这个军队。但是韩弘一开始作战,出于种种原因战果很不利。那现在问题就来了,朝廷又派了裴度作为宣慰招讨处置使,作为军事统帅来领导这次作战。那怎么样协调裴度和韩弘之间的关系呢?韩愈自告奋勇去见韩弘,为他陈明利害,说服他服从裴度的统一调遣。史书上记载说“弘悦用命”(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韩弘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韩愈的建议,愿意统一听从裴度的调遣。大家要知道这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呢?韩弘这个人呢,不但手握重兵,而且他的资历、他的地位、他的职位并不在裴度之下,所以要说服他统一地听命于裴度的调遣,而不是窝里斗、后院起火,给裴度造成掣肘,这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韩愈的说服力、协调力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说,这可不是一般书生,在纸上随便谈谈兵就能谈好的。


他去面对的这些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要说服他们,那是很能见出韩愈的水平来的,这是第一大贡献:协助裴度协调关系;第二,刚才我说了,李愬向裴度提出雪夜偷袭蔡州城,立了大功一件。可是大家可能都很难想到,第一个向裴度提出这个请求的,不是别人,正是韩愈。韩愈当时从情报部门已经获得了这个消息,说蔡州城内守备空虚。他向裴度提出申请,让自己带一支精兵,夜袭蔡州城。这根李愬的申请是一摸一样的,但是裴度没有批准。我们想他没有批准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一,韩愈毕竟从来没有带兵作战过,他缺乏在一线作战的经验;第二,这个情报到底是否准确还需要进一步核准。现在虽然无法预测说,假设说韩愈要是去了到底能不能打赢呢?起码韩愈不仅在战略上是有眼光的,从这件事情来看,他在战役和战术上也是非常有眼光的。这我们说是他在第一次平定淮西叛军的过程当中第二个很重要的贡献:提供正确的战术;第三个主要贡献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淮西叛军平定了,还有那俩呢。


刚才不是说了吗?韩愈给皇上出主意说,你把那俩先给安抚住,别让他们也跳起来。但现在淮西叛军已经平定了,你怎么办?你同时再跟那俩开战,大家知道,我刚才说了,打仗靠的不仅是战略战术,还要拼什么呢?拼经济,要靠钱的。你现在平定了淮西叛军之后,朝廷已经花了大笔的银子,再接着发动讨伐那两个藩镇的战争,打得起吗?能支撑得下来吗?这都是大问题。这时候韩愈就给裴度出了一个主意,说什么呢?说你得分析,他说这平卢节度使的头叫李师道,他是死磕这要跟朝廷抗到底的,一条道走到黑,对这个家伙,咱们现在先别碰他。让咱们军队休整一年,等明年咱慢慢收拾他。可是对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呢?王承宗这个人是个首鼠两端的人,见风使舵惯了,现在他一看咱把淮西给平定了,你现在派一个人,我们给他写封信,给他劝降,他一看到这封信之后,肯定是就坡下驴,他说不定马上就接受我们这投降条件了。裴度一听非常赞成,就修书一封派人去见王承宗。

其实这个建议也非常大胆,为什么呢?里头也有很多问题。第一,这劝降信去了,王承宗一看大怒,反而谋反了,跟朝廷对着干,这怎么办?第二,他是想要投降,他提一大堆条件,你根本无法答应,这又怎么办?所以这种建议,它里边都隐含着多样的可能性,这最能够看出韩愈和裴度的胆识和胆略。这还不只是一个打仗的问题,还要分析对方的心理,好在这使者一去,王承宗就接受了条件,而且献出了自己管辖的两个州,向朝廷表示忠心,这是我们说的他的第三条很重要的贡献:成功劝降其他藩镇。所以从这儿我们就能看出来,韩愈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他在作战之前他给皇上上奏章,坚定皇帝作战的决心;在作战当中,他不断地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有远见的战术和策略,我们应该说韩愈是一个很杰出的战略家,也是一个很杰出的战术家。说句实话,在唐代的文学家里面,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家里面,像韩愈这样的人,的确是不多见的,尤其是亲自带兵上战场的,这是很少见的。

画外音:

班师回朝之后,朝廷论功行赏,韩愈因为在这次征战中有出色的表现,被提升为刑部侍郎,位居四品。此时的韩愈可以说是春风得意,然而好景不长,一件震惊朝野的碑文事件,不仅让韩愈的心情跌入谷底,也为他最终被贬官埋下了伏笔。那么,这件事究竟是因何而起的呢?

 

康震:

大获全胜之后,朝廷上下是一片振奋,有的大臣就提出来,我们是不是应该立一个碑,来纪念这个不朽的盛事呢?所谓“刻石记功,明示天下,为将来法式”(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说白了一句话,就是建个英雄纪念碑,建了纪念碑,在碑上得刻碑文。那么这个由谁来写这块碑文呢?思来想去,最合适的人就是韩愈。为什么呢,原因有二:第一,韩愈作为行军司马,全过程地参加了这次战役,而且在这次战役的过程当中做出了很杰出的贡献;第二,韩愈是当代最杰出的散文家、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由他来写,再合适不过。所以朝廷下了旨意,让韩愈来承担这项光荣的工作。韩愈接到这个诏令之后心情非常的激动,他激动到什么程度呢?他自己说:“闻命震骇,心识颠倒,非其所任,为愧为恐,经旬涉月,不敢措手”(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听到这个伟大的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我激动得浑身发抖,诚惶诚恐,我觉得我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我根本不知道这篇文章应该怎么写。其实我们知道,韩愈肯定是会写这篇文章的,只不过他太激动了,有点找不着北了。


为了写这篇文章,韩愈花了七十多天的时间,写成之后,皇上命人把这封碑文抄写了数份,散发给那些立功的将士,然后刻成碑,立在蔡州城内,这就叫镇妖石,让以后蔡州城里边不可能再发生这样的叛乱。对于韩愈来讲,作战打胜了,文章写成了,这可谓是既立了功,又立了言,两全其美,人生也不过如此。可是我们知道,这个世上它就不太平,无风不起浪,为什么呢?这个事可能就太圆满了,所以就快要出差错了。他这个碑刚立起来没多久,就差点被人给推倒,起因是什么呢?李愬手下有一员部将,这个人姓石名孝忠,这个石孝忠在蔡州城内见到了这块石碑,读罢碑文之后义愤填膺、勃然大怒。他是个大力士,武将,他想要推倒这块碑。他是大力士,这块碑比他还大,推来推去没推倒,看护这个碑的将士非常的吃惊,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就告诉当地的官府。这还了得,这碑谁立的?这碑是天子立的。你推这碑等于是在推皇上啊。就把这石孝忠抓起来了。抓到监狱里头,石孝忠进了监狱里头,可能知道自己犯的罪很严重,反正也活不了,他就想了一个办法。

想了什么办法?他在里头装孙子,别人都以为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不太重视他,结果有一天,他趁这个狱卒不备,就用自己手上的这个枷锁把一个狱卒给控制住了,并且杀死了他。结果这个事情闹得很大,唐宪宗知道了以后非常的震怒,不但要推倒我的碑,还要杀我的狱卒,这到底什么人啊?我要见一见他。就把石孝忠带来见了唐宪宗,唐宪宗问他,说你为什么又推我的碑,又杀我的人?你到底要干什么?石孝忠说,我总算见着您了,我跟您说实话吧。等我把这话说完了,你要杀要剐就由你来。我是李愬的部下,我可以跟您说,李愬雪夜偷袭蔡州,把蔡州城拿下了之后,那时候裴度和其他的将领,还都不知道这事呢,这是大功一件,对于这次淮西的战役,有决定性的胜利。可是我看这碑上写的有点奇怪啊,怎么净是写的裴度怎么怎么好,裴度怎么怎么打的,没有我们大人什么事,顶多把李愬的名字跟其他将领的名字列到一起,没有特别地予以隆重推出,和特别地予以隆重赞扬。


这石孝忠你别看他是个武人,他挺会说话的,他说其实啊,我们李愬将军本人可能不以为然,但是我就在想,如果再发生一次淮西叛军的叛乱,到那时候还会有谁愿意为皇上卖命呢,您就这么个评价体系,撒胡椒面似的谁的评价都一样,那将来谁还会认为您的评价是公正的,为您去打仗呢。我觉得,您这个问题得去想一想,说实在的,我不是为我考虑,甚至不是为李愬考虑,我是为您考虑。你看这个谈话啊他要有水平,要有高度,一旦上升到高度的时候啊,皇上就觉得,这人还是个忠臣,壮烈之士,那还杀他干什么呀,应该保护起来,应该表扬。皇上就很重视这个事,觉得讨伐淮西,夜袭蔡州,还有这一番故事,那么他后来就做了一个决定,什么决定,就把韩愈写的那块碑的碑文磨掉了,让朝廷里面的翰林学士段文冒重新写一块,刻在那块碑上。

画外音:

韩愈的这篇花费了两个多月心血创作的碑文,曾经得到了唐宪宗的盛赞,立碑之后也一时间被“国人视为奇文,争相诵之”。然而,就是这样一篇旷世之作,却被唐宪宗出尔反尔地轻易抹煞,让一位不知名的翰林学士重新创作,这对于一代文宗韩愈来说,有些难以接受。那么,这个看似荒唐的事件背后,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玄机呢?

 

康震:

你看大家一听,就觉得这个事情弄得有点复杂了,韩愈这就有点脸上挂不住了。那大家可能就在想,首先第一个问题,说这石孝忠是个武将而已,他哪儿那么多心眼,他想出这么多弯弯绕来,我们首先想了,这是不是李愬觉得对他的评价有失公允,派这个家伙在这来作秀。我给大家说,李愬还真不是这么个人,为什么呢,李愬是唐代的名将,他的父亲李晟也是唐代名将,有一个例子特别能说明这事儿肯定不是他干的。李愬当初拿下了蔡州城之后整顿军队,欢迎裴度入城,他自己身穿铠甲,站在马前,对着裴度行很恭敬的宰相之礼,就是他把(这个)裴度当成宰相,给他来行礼。裴度觉得李愬是有功之人,而且又是唐朝的大将,不敢接受,说你这有功之人,你怎么能对我行这么大的礼呢。李愬讲了一番话,说我跟您行礼啊,您还真得接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蔡州城被叛军占据多年,这里的叛军和老百姓,不懂君臣之礼,不懂得上下之礼,不懂得尊卑之礼,不了解大唐的军队的军威何在,我让他们看一看,像我这样的上将,见了您这样的宰相,也依然要行尊卑之礼。你看,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人,他很有军事头脑。


这样一个胸襟的人是不可能干出这种小肚鸡肠的事情来。可是我们知道,李愬本人不骄傲自大,并不代表老婆不骄傲自大,说老婆有时候就很重要。为什么呢,李愬的老婆来历不平常,她是唐德宗的孙女,从辈份上来讲,她要么是唐宪宗的堂姐,要么就是他的堂妹。所以像她这样的人,能自由出入宫内。我们在猜测、揣测,也许是他的这位夫人呢,在进宫以后就经常跟唐宪宗唠叨,比方说我们家老李,你看这次立这么大功劳,就给写了一百多字,要我想怎么也得给弄上三百多字,是不是?怎么着那一段得弄成黑体字,还加粗的,反正就是越醒目越好,弄得太少了。可能唐宪宗并没有重视,所以他这夫人就唆使着他的手下演出了这场秀。这个秀演出之后她能见到唐宪宗,才能说出这个话。而唐宪宗的想法可能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在想,唐宪宗其实也觉得,不就这么点事儿吗,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尤其是在平定藩镇的过程当中要重用将领,他不愿意为这点小事惹恼了军队,所以就和稀泥,算了算了,你们不是对这个不太满意吗,写得少吗,多加上几百字,不就那么回事吗,行了,韩愈那个不用了,叫段文昌重写一块。

段文昌那个碑文,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李愬怎么样晚上出发,怎么样偷袭,怎么样把吴元济抓住,整个的过程写得非常地细致、生动,很富有文学化的色彩。那不就是想要字多吗,就多码点字。但是有一点,段文昌和韩愈是完全一致的,这两个人都没有在碑文里头说,李愬雪夜偷袭蔡州是整个战争获得胜利的关键的一步,核心的一步,没有。也没有说,他是整个战争里面决定性胜利的第一人。都很聪明,决定的因素是谁呢,唐宪宗啊,决定因素是裴度,谁会把李愬作为最后的决定因素呢。但是呢,都很清楚唐宪宗的意图,不就是安抚将领的人心吗,就多写点,写得生动点,写得激烈一些,写得都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他们看了就心里舒服了。那话是这么说,毕竟韩愈的碑让人给磨了,毕竟现在碑上刻的是段文昌写的东西,韩愈心里能好受吗。


你想好歹人家也是打胜仗回来的,好歹人家也是四品的刑部侍郎啊,再好歹人家是整个当时朝廷上下公认的第一流的大文章家,这么大事写七十多天,说磨就磨了,心里头肯定不高兴。还好,后人对他的碑文评价比较高,比方说苏轼。我们发现苏轼对这韩愈是情有独钟,对他的评价一直都比较高。还有四句诗,评价他的碑文。苏轼的诗曰:淮西功德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苏轼《记临江驿诗》。很简单的意思。大唐平定了淮西叛军,功业彪炳千秋,韩愈的文章彪炳千秋,谁是段文昌?不知道。但问题是这是苏轼写的,韩愈见不着啊,他眼前当下这心里难受,他窝心得慌,是不是。所以我们想啊,这韩愈在当时对唐宪宗可以说一百个不服气,也一百个不舒服。韩愈这个人,遇到挫折,遇到不快,那是不吐不快的,遇到不平之事,那是不平就要鸣的,可是这回呀,韩愈吐的不是时候,鸣的呢也不是当口,他这回不平一鸣,不快一吐,差点就把命给丢了。到底是一个什么事,让韩愈几乎丧掉了身家性命呢,我们到下一集再接着讲,谢谢。

下集预告:

韩愈是唐宪宗比较信任的大臣,但是一件三十年难得一遇的大事件,却让君臣二人发生了剧烈的争执,韩愈因此差点丢掉脑袋,那么这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韩愈的人生将因此发生怎样的转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精彩解读“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第五集——《敢向皇上说不》。敬请关注。


延伸阅读: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一):考试进行时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二):理想照进现实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三):敢问路在何方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天送你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