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不再FOMO的效率机器
文:波太金
大饼和圈地思维,充斥着过去的腾讯。
低效的商业化,粗暴的撒钱逻辑,过度谦虚谨慎的态度。都写满了“害怕失去”。
今天的腾讯不一样了,不再害怕这些了。
腾讯的股价定格在700,“700去700”成为鹅厂员工们最激动的朋友圈。
也在那天之后,腾讯开始了长达2年的阵痛。
2021年的春节档,是上一个周期的最后高潮。王者荣耀用一次春节百亿级别的成绩单,给腾讯的业绩周期划上了一个有回音的句点。
在此之后,就进入了地狱模式。
从最早的“教育和新疆棉影响品牌广告”开始,到教育客户连根拔起,未成年人保护暑假开始,蚂蚁带来金控整改危机,游戏版号突然暂停,以及游戏版号恢复了但是没有腾讯版号。
持续多年的疫情,也最终带来了整体消费疲软,2022年的春节档就像是2021年的镜像,宣告着大家真的没钱了。
尽管2021年腾讯全年的手游收入看起来还行,但这更多是得益于腾讯手游超长的递延政策,让21年的春节档续命了后面几个季度。
而腾讯的游戏荒,早在春节档前就出现了。
米哈游的崛起,让腾讯在18-19年就出现了强烈的危机感。也因为危机感,腾讯对工作室制度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例如雪鹰领主、秦时明月等,有着稳定开发周期,换皮套IP的模式游戏,全部不再新立项了
所有新的立项游戏,都要面向全球化,面向3A,搭建工业产线
全球大IP,开放世界,成为新立项的焦点,一个新项目往往要扩编到300-500人的超大团队
随着传统手游,向手机3A迁移,腾讯的游戏研发周期,从过去的稳定3年,拉长到5-8年。而2019年立项的5年游戏,最快也要在2024年上市,晚点的,甚至要到2026年。
这使得腾讯的游戏,更少,更大,更贵。而3年,变成5-8年的,就挣脱不开中间所必经的2-3年真空期。而这2年,就是2021年和2022年。可以换句话说,就算这两年给了腾讯版号,腾讯也没什么游戏可发。
3A大制作,对于游戏玩家来说,是憧憬的好日子。从原神开始,玩家对于MMO的审美一下拔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但对从利润出发的游戏行业来说,肯定不是个好的生意模式。
手游公司的利润过去短平快,从商业模式来说,远远好于过去的育碧等传统端游。而中国特色的项目组分红模式,又使得在商业化上很快摸索出一套远超海外的先进经验
但到了3A阶段,游戏公司必须要忍受漫长的研发周期。工业流水线带来的复杂的项目管理,又让中国企业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在和海外外包对接的时候,编程语言都会成为难处。工作室也需要培养一批更贵的UE从业者
3A让整个行业都开始卷了起来,更难以预测ROI,甚至因为头部游戏更加集中,成功率也不会提高
腾讯的游戏荒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手游收入从20年的60%增长,下滑到22年的负增长。而对应的IEG员工数,却一直在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大项目组处于筹备中,而不见到新游戏上线。
例如腾讯云最初从QQ的运营孵化而来,微视最初从QQ空间孵化而来,视频号最初都是微信基础产品中心的原班人马。
这意味着产品的试错周期会远远长于创业项目,早期的产品思维也会一直影响产品的发展,甚至一直遗留至今。
例如腾讯云一直采用猛堆项目的做法,公司内部一直有一个有趣的说法,1万人的腾讯云,有1千种不同的产品。甚至没有人能叫出所有产品的名字。透出一股浓浓的运营风。
与AWS、Azure、GCP的发展方向不同:
AWS专攻底层技术和硬件,Azure专攻解决方案和SaaS/PaaS,GCP专攻Data+AI
腾讯云先专攻CDN和短信,再打包游戏云,最后开始做RTC,都将其视为流量生意
非资源型产品几个大项,数据库、DevOps、安全里,安全做得很好,剩下的999个名字,可能都记不住
庞杂的项目分布,每个组长都想自立山头,缺乏明确的产品规划。上量,不上质量。使得腾讯云一直人效低,毛利低。最高光的那年,也成为了亏损最多的一年。
而缺少核心技术抓手,又使得腾讯云沦入价格战,从最早通过价格战把整个CDN行业打沉海底,再到被金山云、百度云、移动联通,依次冲击计算存储与CDN。腾讯云一直在低效和亏损间徘徊。
而在低效中,腾讯云还不惜通过60%的折扣,冲击RTC行业,希望再打沉一个行业的利润率,而最终这些也无法反哺到腾讯自己的利润。
微视与视频号也有相同的地方。
腾讯在2020年前,非常缺少推荐算法的专家。
早年的推荐团队,都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所以不得不出现2-3个推荐算法团队赛马的状况
而到了推荐产品经理,更是沿用了过去的古典产品经理作风,怎么做推荐也都得重头开始学
公司的AB Test系统非常粗糙,一开始不是为了推荐而服务的,在数据准备的速度和精度上,始终离竞对有着很大的差距。在早期,经常有通宵一夜跑数,测完AB Test,还要拿到Excel里验算一下的情形
而这也造成了,微视难以踩到抖快发展的红利,视频号早期始终在不断碰壁。而为了缩小差距,撒钱必不可少。请了最贵的人,撒了最多的钱,最后收效甚微。
其他科技公司是如何试错的,请看另一篇文章《杠杆是互联网的毒药还是解药》
害怕失去是腾讯的另一个标签。
腾讯会议、腾讯视频,都是典型的害怕失去案例。还有包括上面提到的CDN、RTC。
在很长一段时间,腾讯都过于重视DAU与活跃度,而衡量这类商业产品的指标本就不应该是DAU与活跃度。
以腾讯会议为例,一直对外宣传的主要指标都是DAU、会议数,如何成为行业第一,而商业化进展迟迟不做。原因也很简单,一旦像Zoom一样,限制免费时间,DAU可能脚踝斩到只剩20%。
但衡量一个商业SaaS产品,从来都是付费用户的指标最为重要,Freemium model最后也要强制关注转化率指标:
Zoom在早期关注过MAU,但很快全都切换到付费用户逻辑
JIRA也只在早期关注过MAU,后面很快意识到10人以上的团队都需要立刻改到付费逻辑
只有找到自己的产品Product Market Fit,才能让产品的付费习惯→付费用户→生态建立起来。无法找到付费点的用户,可能永远不是2B产品的目标用户。
逃避自相矛盾的发展指标,也是因为害怕失去。
腾讯视频和过去的IEG都是另一个例子。
腾讯视频每年都要做一次品类押宝,对标爱奇艺,不能比对方少热点,少流量明星。
腾讯游戏过去也搞过Top Down的大品类筛选,创新赛道一个不能少,CP们也要和IEG一起绑定做创新开发。
时间沉淀后,不擅长的就是学不来,最后还影响了本来该坚持的长期投资方向。
而为新游戏周期打头阵的,就是大团队、工业化开发的UE游戏,黎明觉醒。
一直以来,做枪从来都只有腾讯和网易擅长。而第一次调动如此大的团队,还要兼具过去打磨10年积累下来的手感经验,黎明觉醒是第一款潜在爆品。
而细数腾讯的未来排期,自研的开放世界、3A射击,以及网上已经曝光过的几款全球大IP,和自家的王者、LOL大IP,都将在未来3-5年集中释放。
如果看周期的阶段:
第一段:从王者荣耀的重回变现,和黎明觉醒开始
第二段:从24年下半年开启海外大IP产品周期开始
第三段:找到自研大IP的持久游戏,将MOBA和射击IP拓展到全品类
春节档很可能就是腾讯这次游戏周期的起点,根据目前王者的排期公布,无论从皮肤的数量、质量,以及配套的活动,力度都较22年提高了几个档次。而山海经主题,又让每一个皮肤有了充足的特效制作空间,神话古典风格一直都是最易爆的。
在经历了长达3年的试错期,2022年看到了视频号的显著进步:
直播电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在抖音电商流量已到瓶颈,视频号成为新的品效合一平台
不再纠结于推荐还是社交,推荐算法改进后,集中的上下滑时间相比碎片化时间占比提高的飞快
而社交也成为了立人设的根据地,很多受不了抖快疯狂广告加载率的朋友,开始有意到视频号刷下存在感
而长期看,视频号的空间也远远没有打满:
直播在Feeds流里的卡片比重仍然很低,转化率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卡片的方式仍然过于谨慎
没有流量成本的视频号,瓶颈始终都在短视频和直播的供给,而供给是个长期提高的过程
但社交传播永远是台阶式增长,回顾视频号的历史,疫情是第一个台阶,直播是第二个台阶,2022年频繁的社会热点是第三个台阶。
而当直播电商供给起来,内循环广告投放模式打通后,很可能是第四个更大更陡的台阶。流量主和品牌主,终于找到了自循环的途径。
一方面是线下支付不好赚钱:
全国几千家支付第三方/第四方服务商,持续的恶性竞争,使得线下终端费率极低,在大部分地区低于0.3%,远不到标准优惠费率0.38%
极低的终端费率,又使得微信的优化空间非常艰难
另一方面是线上支付KA太难伺候:
拼多多、美团、京东是腾讯最大的线上KA
线上KA的打折合同一年又延一年
而经过了持续2年的疫情,线下服务商开始由分散到集中,经历了一轮大洗牌。头部服务商也逐渐将终端费率提高,慢慢接近于0.38%。
面对面支付也因为央行的合规要求,开始向商业化支付转型。
在线上,KA客户的自有支付已经覆盖非常广了,过去两年类似拼多多大额补贴多多支付,早就把微信支付该抢的份额全抢走了。
如果说KA折扣,过去是帮助投资公司,并且锁定微信支付在投资公司的支付占比,那到了今天,这个份额该丢掉的已经丢掉了,剩下的也很难划走了。再盯着份额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低效的微信支付,该向高效发展了。
监管对于金融科技的整改也趋近于结束,早于腾讯金融,字节金融在过去一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比同行更关注合规的腾讯还落在后头。
前不久网络爆料,腾讯会议开始加速商业化进程,开启全面收费阶段。
这是非常正确的一步,放下自相矛盾的KPI指标,才能让产品完成商业化的正循环。
2B行业早就不是过去的流量逻辑。
而往后看腾讯云的发展目标,将重心从低利润率的CDN/RTC产品,切换到更有客户锁定能力的数据库、DevOps、安全,才更有价值。
简单的事情好做收入,但那是独立于核心架构外的附加产品,用户便宜了就来,贵了就走。
难得事情不好做收入,也不好做产品数量,更解决不了总监/组长们的title hc,但是能锁定客户,找到和阿里云的差异点。
回顾过去海外三大云的发展史,Azure是腾讯云最好的老师:
一开始就找准混合云和解决方案的操作路径,主做大客户
然后开始打磨自己的非资源型产品,安全已经稳坐第一,DevOps布局全、打通好,新的Synapse也比Redshift更加好评
企业微信的老师TEAMS,也已经成为了全产品的入口
Azure的收入比重,也从来不是靠CDN、RTC、短信,这些低利润率产品来冲起来的。国内市场就这么大,靠卷,永远做不出赚钱的产品,只能靠技术进步。
现在的腾讯云正在做正确的事情,企业微信与腾讯会议也已打通,如果未来能做把重心放在有锁定客户能力的非资源型产品,减少繁琐的产品分布,就有了与阿里云的差异点。
腾讯正在成为一具不再FOMO的效率机器。
不再害怕失去,选择正确的KPI,循环打通激励现有的团队。降本增效效果显著。
经历了长期的试错,内部员工已经适应新的Data Driven方式,组织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花了三年时间,耗费了无数成本的大制作游戏,开始陆续上架,投资期已经过半,开始进入到回报期。
踩不着地的梦想不叫梦想,充其量只能算是对自身能力的错误判断,和员工与管理层双向互画的大饼。
腾讯新的一轮增长周期才刚刚开始,最多只走了1/3,虽然股价可能已经反映了1/2。
但环顾其余的中概股,还有几家有新故事,新的效率提升呢。
未来三年,我们看到的是在游戏、广告、短视频、金融、云上,全面进击的腾讯。正在拿回过去两年丢掉的份额。
本篇文章所有配图由AIGC小程序Imagine Studi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