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天府新区“人”字绿廊竞赛」什么样的城市公园才能配得上这座公园城市?

食堂君 AssBook设计食堂
2024-08-31

“成都”火了。

国际大牌纷纷选择成都开了他们的中国“首店”,年轻人周末飞去成都只为一个晚上“转场”三五家有故事的小酒馆儿,在街头大方秀恩爱的LGBTQ群体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包容地,开放的政府召唤社会创新团体在这座城市探索着新的城市生产生活模式。
(配图来自MLA+设计方案文本)

从两年前 独角兽岛的神仙打架 开始,成都的规划及建筑设计项目就从数量到质量领跑国内外了。这让原本挣扎在北上深的设计师们开始了一场“西进运动”,随着各种大大小小的项目竞赛一股脑涌去天府新区这个新战场。

「注: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命名为四川天府新区,并明确为国家级新区。」





01




“公园城市”首提地又又又又组织大型竞赛

近两年,更多的大型公共空间加入了竞赛行列,去年的天府绿道-锦城公园竞赛,以及刚刚结束的天府新区“人”字绿廊设计竞赛。

而这次天府新区邀请到SWA Group、ACLA Limited、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来自日本的ATLAS(阿托拉斯)、以及荷兰的MLA+(亩加)参与规划天府新区高密度CBD里留出的一条非常重要的 “人”字绿廊。

之所以在天府新区高密度CBD中会拿出如此大面积的绿地做公园,其实支撑在它的规划设计背后的是成都的“公园城市”理念。


 “公园城市”是个啥概念?

“公园城市” 既不是花园城市,也不是城市里建公园,而是“公园里面建城市”最大化的把城市和自然相融合,从人的尺度出发,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的新型城市。

公园城市也绝不仅仅只是把城市变得更生态而已,它更能代表一个城市的生活态度和发展模式:

“公”
—公共性、公平性,让全民得以无差别的享受到居住环境中的公园绿地空间;
“园”—公园的自然生态属性,真正把生态作为城市里重要的建设条件;
“城”—城市集聚属性,城市的活力来自于良好的城市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
“市”—公园城市的市场交易属性,要能够让公共空间作为城市资产可运营可持续;

 公园城市在成都

为什么是成都提出“公园城市”?因为这样开放的规划态度与成都(以及成都人)骨子里的市井文化传承息息相关。蜀道难,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在山清水秀的盆地里,陶冶出了从容开朗的性情,造就了成都并没有很强的等级制度的传统。这从成都与北京民居制式对比中就能看出来。

(成都传统民居图片来自网络)

据大数据统计在成都的家庭周末出行比例远超北上广深。换句话说,如果公园就是这样一个悠闲的公共场所,那成都人真的是把任何地方都活成一个公园。


而作为 “公园城市” 首提地,成都已经完成了众多研究和实践。

截至2020年5月,成都建成各级绿道3689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93%;加快培育山水生态、天府绿道等6大公园场景,打造江滩公园、新桥社区、夜游锦江等场景品牌120余个,五岔子大桥、城市之眼、香香巷等网红打卡点位380 余个;规划建设14 个TOD示范项目,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341公里,新开工“8 类 18 项”公服设施项目2199个,整治提升背街小巷2059条,打造特色精品街区121个、公园小区70个,实现公园形态与社区生活有机融合,基层治理能力和宜居生活品质同步提升。(来源:新华网:《公园城市:新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建设样本》)






02




“人”字绿廊设计竞赛解读——新公园老生活


其实,如果以上述 “公园城市” 四个字的解读来评判,成都老城区的任何一个公共空间,在 “公” 和 “城” 这两点上应该早已达成了标准;而在 “园” 和 “市” 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改造,以及经历政策和市场的反复磨合。

但是如果是在天府新区里新建公园,到底要怎么样才算合格呢?

题目背景要求

这条占地21公顷的绿廊规划在天府新区CBD最为核心的东西轴线上,是构建以望山见水为主体的公园生态骨架并且联动总部商务区的东西两翼的生态项目,向东串联天府公园,向西串联起锦江生态景观带、鹿溪河景观生态带和毛家湾森林公园。
但这条绿廊不仅仅只是一条生态景观带而已,它作为:
POD (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
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VOD (Vitality Oriented Development),
也是赶超国际先例的——在CBD这样的高密度开发中植入的一个集生态、休闲、商业商务、交通枢纽、文化艺术、甚至生活服务等城市复合功能的开放空间。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其实天府新区的招标文写的非常动人,一下子点了题:这个人字绿廊,正是要承载未来市民在天府新区的美好生活的!



竞标方案,谁答对了“公园城市”?

五家投标单位都是国内外知名的景观界大佬公司,每一家的方案无疑都是带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代表性设计语言。

而对于“公园城市”这个考点,我们好奇的更多的是“公”和“城”以及“市”;相信“园”所代表的生态、景观、美学这几家必过无疑。而在脱离了老城的新城,到底如何在新空间里重塑原本“人”的尺度?提供既面向未来高新尖的便捷和服务?又包容原本成都人骨子里的“从容”和“悠闲” ?

这些是我们想从方案中看到的:“公共性”(公)“城市活力”(城)和“可持续运营”(市)


概念先行,公园城市关乎“人”的生活

首先,从 “公园城市” 的 “公” 和 “城” 来看,几乎每家单位都在概念里提出了 “以人为本” 的成都 “生活方式” ,从 “人” 的尺度出发,塑造城市活力这样的理念。

作为第一名的SWA给出的大概念就是《生息·城都——LOHAS》,虽然它的英文释义有点无力吐槽...(lifestyles of hub and sustainability),但评委还是很欣赏把 “智能+人文;有机+生境;便捷+宜人” 作为一种城市生活方式目标为导向的概念。并且无缝套用了10月24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刚刚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标(加10分!)。


ACLA也用了 “最生态,最生活,最好玩” 定义了一个 “最成都” 24小时都市枢纽,看看他们给成都人民安排的这24小时,谁不想拥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呢。

MLA+则在规划本身提出过的TOD, POD到VOD的框架之下,又提出了LOD—lifestyle Oriented Development(生活方式引领的开发模式)。开篇就总结了“公园里的安逸生活,街巷间的烟火气息,平原沃土的林田景观,以及现代和传统的共生”这四大公共生活属性,并提炼了相应的设计语言和要素,试图在空间上还原这写生活场景。

奥雅的概念虽然更多从生态出发,但也加入了“成都十二月市”的概念,表达上也颇有些古风的意境。


概念有了,设计如何把故事讲完整?

概念都很动人,但是要把它们落在设计里,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MLA+ 提炼了很多生活场景元素放到了方案里,从图面上看清新又可爱,充满设计感;但不知道是不是几个分区过于分割,缺乏彼此之间,或者和场地周围的联系及互动;空间的意向和人对空间的使用又有点趋于表象,对场所精神的表达不够立体;没有打动评委的心。

ACLA则用了一个比较强的意向去串联空间:超链公园。

方案中最抢眼的就是延绵起伏链接了整个场地的红色连桥,让这个方案一下子跳了出来。而且,这个连桥不仅仅在基地内连接各个功能,更是连接了地上地下垂直交通以及场地外周边的人民生活,可以说是非常“超链”了。但是讲真的,“红桥”在「土人」玩火了这么多年之后,可能已经有点美学免疫了,反观以陆家嘴二层连廊为代表的大尺度连桥,作为“人”的体验感并不好,而造价又相当可观;正因为此 “超链公园” 才惜败于SWA, 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吧。

第一名的SWA答对了什么?

所以我们再来看看第一名的SWA,到底是怎么押题的?






总图画的当然是漂亮,效果图也不逊色。但是说实话,一开始并没有看出特别强的设计概念,反而有点“行活儿”的意思。直到仔细看了它对于空间功能布局的推导,才觉出这个方案的有趣。


这是它的空间概念策略,乍一看,只是把不同尺度的功能 “有机的重复” 出现,突破传统功能分区手法,模糊单一的线型界面,正好和前面提到的两家方案形成对比。但是有机重复出现,是不是有点过于随机?no!都是有理由的。

首先,它详细分析了未来使用的人群,并定义了他们所需要的空间。




可以看到,这里已经不再停留在 “巴适” “好玩” 这样广义的空间定义,或是竹林照壁这样的元素意向。方案解读到 “现在至未来”,人们会对城市公共空间有着更具体的要求:例如打卡的城市地标,互动智能空间,沉浸式体验空间,城市灵感空间,潮流文化空间以及节日集会空间。

而这些才是真正激发城市活力的空间。在这些新型的空间定义下,对功能的分区和设计,就变成了阻碍和限制,成了应该被抛弃的旧时代产物了。所以SWA提出的核心理念就是:景观应当是个动态变化的个体,会根据内外部的次级做出相应的改变,也应当根据人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更新。






03



小结


说回“公园城市”,只是提 “以人为本” 并不代表真正的理解了 “人” 。未来的公园是什么样,还是得 “人” 的使用体验说了算。也许到未来,公园真的可以是 “所有人” 的,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设计,为了所有人的使用;更或者,未来的科技可以让物理空间变成真正的流动、动态、变化的,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就有成千上万种公园形态。

这又让人想起最近再一次很火的刘家琨老师,和他在成都做的西村大院儿。

大院儿没啥,就是一个框架,但是可以足够包容,让每个使用它的人都得以在里面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这就像一个火锅儿”,用家琨老师的话说,每个人往里放自己喜欢的东西,五花八门,结果就很迷人。

城市的活力其实也来源于此,有成千上万个人就有成千上万种需求和表达,撞击在一起,才形成了有魅力的,有活力的 “公园城市” 。

最后想再提一下,关于“公园城市”的“市”字,很可惜在几个方案里并没有看到特别的思考。但如何让 “生态-生活” 空间和 “生产” 更好地结合,如何让公园作为城市公共资产可被运营,似乎还是未来“公园城市”的大课题。也不妨可以借鉴一下纽约布莱恩特公园的案例。

总之,期待四川天府新区CBD的这一“人字绿廊”的尽早落地建成,更期待入驻这里的成都人民会怎样进一步的塑造它,加工它,让它成为真正属于成都人的“公”“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ssBook设计食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