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邻居》 | “但愿你们的孩子长大,不会再为房子操心”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11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可以说是一场影迷的狂欢,大量佳片集中上映,其中不乏许多难得一见的经典老片。比如,第四代导演郑洞天执导的《邻居》就将在今年的北影节期间上映。

“筒子楼”、“分房”、“集体宿舍”、“公共厨房”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有些遥远,但无论哪个年代,“住房”话题始终是人们割舍不了的头等大事。


电影《邻居》讲的便是一件八十年代的“房事”

《邻居》剧照


建工学院的一幢职工宿舍楼里,住着学院党委书记袁亦方、顾问刘力行、水暖工喜凤年、校医明大夫、助教冯卫东、讲师章炳华六户人家。

 

由于住房拥挤,又没有公共厨房,大家只能在狭小的楼道里烧饭。尽管如此, 大家患难与共,邻里关系和睦。

《邻居》剧照


不久,袁书记分到了新居。经他向房管科吴科长争取,他的老上级刘力行也分到了一套房。其他几家住户希望能把袁亦方腾出的房子作为公共厨房,可是吴科长竟偷偷把房子分给了省委董部长的侄子。

 

老刘得知此事,主动提出不搬新居,条件是把袁亦方腾出的房子给邻居们当厨房。


一次,老刘在延安时代的老朋友——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访华,袁亦方巧妙地让老刘在他的新居里接待客人,结果笑话百出。

《邻居》剧照


耿直的老刘索性让艾格尼丝来到自己真正的家,并邀请她参加了公共厨房的会餐。女记者拍下了会餐的照片。已调任市建委的袁亦方看到照片后认为丢了中国人的脸,便假借名义为领导干部盖高级住宅。

 

明大夫的弟弟明玉朗写信给市委书记,揭发这一问题,竟受到打击报复。正生病住院的老刘得知后,溜出病房,找市委书记陈述意见。市委决定停建高级住宅,着重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明玉朗也被建工学院录取为研究生。

《邻居》剧照


春天来临,公共厨房里又一次欢宴,庆祝几户人家乔迁。老刘因患癌症住在医院里,他托袁亦方捎给大家两只烤鸭和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邻居们无限惦念病中的老刘。

《邻居》剧照


影片《邻居》里描述的筒子楼里的生活,在今天是很多年轻人难以想象的。各家各户都把炉火摆在门前,一到傍晚,谁家做什么菜成为公开的秘密。即使有公共厨房的楼,也非常拥挤和局促,邻里做饭时产生的摩擦和矛盾成为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烦恼。


然而,即便是一地鸡毛的生活里,也总会有一些令人感到温暖的情义。社会现实问题面前,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成为本片最大的看点

《邻居》剧照

80年代的中国电影正处于“饥渴期”,不断效仿国外电影艺术的形式内容和拍摄手法,推崇“唯美”情节,逐渐疏离真实的百姓生活。这种情况下,一批年轻电影导演开始尝试创新,触碰最切实的敏感问题,大胆在电影中呼唤“真实性”

1981年初,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决定把《厨房交响曲》拍摄成影片,取名为《邻居》,由“第四代导演”郑洞天担任该片导演

《邻居》导演郑洞天


在写分镜头脚本之前,导演郑洞天与文学剧本的三位作者反复讨论,确定了“真实,真实,再真实”的创作原则,希望透过“房子”问题表现社会中人与人的精神关系,解决现实中的困难矛盾,重建被扭曲了的党群关系。



《邻居》剧照


宁可《邻居》被人说“不高不美”,也要实实在在再现现实生活。本着这股创新求实的精神,影片《邻居》在创作时花费了不少心思


《厨房交响曲》发表后,我们听到一些肯定的话,也得到不少来自群众的批评,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对剧本老刘与明大夫的爱情描写感到不自然,对玉朗曾打断刘力行的腿而刘力行又曾伤害过明大夫的未婚夫这种巧合也觉得落套,读者批评的这些部分,恰恰都是属于缺乏生活基础而虚构出来的部分。

 

这表明,我们的头脑里还有一些陈腐的框框,离不开爱情的胡椒面,甩不掉离奇的巧合招徕观众的旧手法。于是,在交给制片厂的修改稿中去掉了刘力行对明大夫的爱情,但对明大夫、明玉朗和刘力行之间的戏剧性纠葛还感到难于割舍。

 

导演郑洞天同志是一位创作思想明确、很有眼光的青年艺术家,他果断地改掉了上述那些缺点,几乎砍掉了全部的爱情情节和缺乏生活实感的戏剧纠葛,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原剧本中具有生活实感的部分,使全剧更加生活化,也更加典型化了。

——《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略谈<邻居>创作中的感受》


《邻居》的电影文学剧本原名《厨房交响曲》,由马林、达江复、朱枚三位编剧共同创作,发表于1980年的《电影创作》。其中,达江复真名徐葆耕,曾担任过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务。

 

徐葆耕青年时代对文学充满了爱好,就在高考前夕,国家号召修建三峡水利工程,为了报效祖国,本想报考北大的徐葆耕改报清华水利系。从水利系毕业后,徐葆耕的同学相继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徐葆耕被留在系里当辅导员。

 

就是这样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靠着自己对文学的热情和喜好写出了电影剧本《邻居》。该片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的时候被评为“百年100部优秀影片”。后来,徐葆耕又持续多年在清华开设西方文学课,并在清华中文系主政十年,创立了传播学系,即今天的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

(上下滑动查看)



《邻居》剧照


郑洞天在选角时,第一要求是演员的形象要平易近人:希望观众看到这些角色,就像看到生活中的熟人朋友一样亲切


比如,饰演主角刘力行的演员冯汉元,正是因为他难得的“干巴瘦老头”形象才被选中。冯汉元还怕自己上了镜头不好看,曾一度谢绝出演,经导演几次游说才打消了顾虑。

冯汉元饰演刘力行


影片开拍前夕,导演向全体演员提出了一条表演原则演员表演不能超过人物在实际生活中应有的幅度,要让观众感到影片中的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

 

他要求演员们少用政治术语,多用“白话”,使得观众觉得更为日常。

 

比如,老刘批评冯卫东乱发议论,原剧本的台词是:“你这个人平均主义思想也太严重了。”导演联想到了影片开头老刘替小冯打醋的情节,用醋瓶子来当话头,改成“以后我再也不管打了,你们家酸味够了!”

《邻居》拍摄现场


为了增强生活感,在后期配对白时,导演还尝试让演员说半句话,互相打断抢着说话,保留演员配音时的自然停顿和偶尔的口吃并尝试以生活中的声音配合画面,组成老百姓平凡的生活情景。


比如,收音机里的说书声、广播报时声、知识分子爱听的古典音乐;

 

喜凤年一角在挨处分后闷头扫地,用楼上传来的剁馅声,来增强人物烦躁的心情;

 

刘力行在码头送明玉朗,原汁原味地保留码头本身具有的轮船马达声、汽笛声。

《邻居》拍摄现场


如果说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是把摄像机扛到了大街上,那么郑洞天导演的这部《邻居》,是把摄像机直接伸进了北京机关大院的筒子楼里。

喜凤年一角在挨处分后闷头扫地


这部敢于直面社会问题和现实主义创作的电影表现出了中国深厚的人文传统——“文以载道”的理想。最终,《邻居》也获得了第二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道具奖以及1981年中国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

《邻居》获奖

三十多年过去了,北京的住房问题依旧是百姓的生活之重,无数人为此奋斗了一生。

 

恰如1981年《邻居》结尾的一句台词——

“但愿你们的孩子长大,不会再为房子操心。”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编辑 | 张震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见字如面,见印如人

  王小波:一个有趣的灵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