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渤:四十不惑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9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8月5日,导演黄渤在北京英皇电影城,举办电影《一出好戏》专场首映礼,与影迷交流互动,分享电影拍摄趣事和首次做导演的感受。

连轴在各城市做新片路演再转回北京的黄渤,抽空接受了《文化十分》记者的专访。《一出好戏》即将于8月10日在全国公映,“我把能做的都做完了,剩下的就交给观众吧。”



采访 | 张崝  桂姝蕾

撰文 | 桂姝蕾



在两家媒体采访的间隙,黄渤独自走向影院的观众席,找到中部最左侧的位置,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了下来。


黄渤有点疲惫,他头倚着椅背,姿态仍是端坐着。我想那一刻,他只想安静地松弛一会儿,却也不能全然放松。只是在影院并不明朗的灯光下,闭上了眼睛。


蜷在角落的他,没有人打扰,也不被注视。在演员、歌手、导演的标签之外,在被汹涌而至的日程表填满的时间之外,我看到了属于他自己的10分钟。



1

我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刚一见面,就可以很轻易地在黄渤的脸上捕捉到“疲惫”二字,他也无奈地笑:“每天转一个城市路演,确实有点累。”显然,刚刚晋升为导演的他,并不轻松。



《一出好戏》讲述的是一个公司全体员工去团建,突然遭遇意外而在荒岛求生的故事。这让我想到美剧《LOST》,听起来似乎像一部灾难片,但它绝不止于此。



在这座被海水和风暴围困的末日岛屿上,权利、金钱都成为身外之物,失去阶级、财富的一众人重新建构起规则,呈现出人性百态的浮世绘 ,喜剧外壳下的反乌托邦寓言故事,对生存和人类精神的把控与探索成为电影最核心的意义。



黄渤曾在微博上写道:《一出好戏》是开拍前没有定名的情况下,一拍脑袋想的暂代名。但是!但是!在后来近一年的时间里又想出一千多个名字后……才发现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一出好戏》的故事,黄渤从2010年就开始构思。直到今年,他用了整整8年。



“为什么要做导演?”这是近段时间黄渤回答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每个做导演的人一开始可能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好本子、又有投资方,可能是为了名、为了利、又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


而黄渤最初的动力却来源于——困惑。


正好到了一个节点,慢慢开始觉得演员的创造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完全自主纯粹地表达自己还是比较困难。因为演员只是他人创造里边的一个元素,一部分单元而已。


那段时间搞不太清楚拍一个戏的实际动力是什么,仅仅就是工作吗?


到最后,这些事情根本都不能让我有创作冲动的时候,我的困惑就来了。”


在本该四十不惑的年纪,却因为工作的瓶颈和事业上的盲目陷入一种巨大的不安中。而此刻,摆在黄渤面前有两条路可走,本可以安心演戏的他,偏偏选择了难走的一条。



导演拥有全盘的掌控力,也意味着头顶随时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找个早点能够让自己嗨起来的地方,也可能就在给自己挖个坑,但毕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我想找一个不太一样的,稍微有点难度的东西。花三年的时间在一个特别保险的事上,我觉得有点不太值。


做一个烂片子的能力早就具备了,但是什么时候能具备拍好片的能力谁也不知道。


最早在想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是就觉得它的难度比较大。真打算写的时候,发现它比想象中还难。


这个故事的宽度、深度都不是那么好控制,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积累并不足以支撑游刃有余地完成这个片子。”


而这个状态的出现恰恰可以让黄渤迸发出新的能量,在打磨剧本的这段时间,黄渤不断地琢磨:“这个过程越钻越有意思,丰富自己就是学习和获得的过程。”到最后呈现出来一个不错的东西的时候,它带给黄渤不一样的满足感跟兴奋感。


敢于走出“舒适圈”的黄渤,又解锁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导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1345z4xsbu&width=500&height=375&auto=0△《一出好戏》电影花絮(来源于网络)


2

处女座的处女作


这次黄渤给自己挖的坑有点大。


初次执导电影的黄渤没有选择最擅长的爆笑喜剧类型,而是融入了深度的思考和人性的探讨:“希望能够在大家的内心留下点东西。”


我一直觉得自导自演是一个不太科学的事,因为一会儿客观,一会主观,一会儿感性,一会儿理性。来回跳确实比较痛苦。


自导自演这件事可能我确实能力没有别人强,尤其是导群戏,比如山洞里边突然涌进30多个人,这怎么去调整?不是把它拍下来就完了,还得想怎么能把你想表达的东西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出来。


我觉得庆幸的是,有优秀的演员和合作者。创作时间也很充裕,虽然自己依然觉得不够。毕竟不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提前要做好多准备。”


写剧本的时候,主创们走进过很多死胡同,试过不同的方法。“我们的年轻编剧写到最后都坐在地上蹬腿了”,黄渤说。后来主创人员经常会去荒山僻岭找一个疗养院,一待待十天半个月,“觉得人已经要半疯了,就放出来了。”


△屋久岛


黄渤创作剧本的时候有些信马由缰,但到实际操作的时候才发现找这么一个荒岛特别费劲。最后剧组选择了屋久岛作为拍摄地。


一开始找景的时候,我们几乎找遍了全世界。它需要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地方,它要有林、有滩、有悬崖、有山洞,还要有不同的地貌。把这些都集合在一个地方是一件挺难的事情。”



这座风景秀丽的小岛,被誉为“最后的秘境”,宫崎骏以前在这里画过《幽灵公主》。黄渤说:“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在这里拍电影?因为太难了。由于岛屿注重自然保护,尚未过度开发,没有接待能力,剧组的人分在20个地方住着,但这是值得的。”


它本身是世界自然保护遗产,保护特别严格。苔藓是不允许踩的,只有一个很窄的看不出来的步道。地上、树干全都是苔藓,整个像仙境一样。


原始森林里,摄影机不允许落地,不允许有三脚架,不允许有轨道,不允许有任何东西,只允许手持扛在肩上。烟饼这种东西更是完全不行。”


不仅如此,岛上的气候很特殊,屋久岛的宣传语是“我们这儿一年有400场雨”。剧组人员从一开始兴奋地拍完雨戏,到每天眼巴巴的看着天等雨停。黄渤说:“连着就把雨戏拍完了,拍完了说明天还是雨,后天呢,看天气预报还是雨。大后天呢,还是雨。什么时候没雨?差不多半个月以后。”


本来以为这次去了以后肯定会着急,那么多事,千条万绪的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觉得肯定会发火,还行!着急归着急,完了以后竟然没发过脾气。


我认为发脾气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我也不太喜欢在那种氛围里,跟大家建立起对立的关系。”


有一场吃生鱼的戏,“没想到有人会怕鱼。”黄渤说,张艺兴很认真地跟他说自己很怕活鱼,宁可去吃泡沫的道具鱼。



逼到最后没办法了,我说人生总有一些坎需要过的,来吧!俩人一人拿了一条就开始了。我还在那儿跟张艺兴说别光吃,想想饿了多长时间,要感觉吃得特别美。


我光想着他了,一咬那个鱼的时候,不知道那个鱼的肚子里有气,咬下去响了一声。因为响,那个鱼又抖了一下,把我吓到了,我扔了就跑。


当时留下一群人呆呆地看着我,然后全场爆笑。艺兴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哥,人生有些坎过去就过去了。”


作为一个处女座,黄渤是纠结的,这是完美主义者和自己死磕的过程:“累是真的挺累,但是完成了我觉得也挺好。”他从来不回避困难,决定了就全身心地投入。


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但他又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从不轻易尝试没有把握的事,“我不喜欢做人生中那些不可控的事情。”



他所有的诙谐、机灵都在脸上,但骨子里是踏实的。这次做导演也算是他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做出了一个最大胆的尝试。


这次当导演,遗憾肯定有,我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经验不足。


一个40岁的电影人,应该做一些尝试,这也算一点责任和义务吧。这个过程,让我获得了对电影的认识对专业的认识。


至于以后,看情况吧。我不是一个快手。要花那么长时间,必须找一个能保持长时间的新鲜度的题材去做。”




记者让黄渤用几种海鲜形容一下主演,黄渤说:“宝强在这里边是鲨鱼,权力暴力的代表;于和伟是鲶鱼,老奸巨猾;舒淇当然是美人鱼;艺兴是三文鱼,入口即化,这次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谈到自己的时候,黄渤想了一会:“海龟吧,有个壳可以顶住巨大的压力。好羡慕海龟,真的有事有困难的时候,还可以把头缩回去,但是导演不行。


作为一部处女作,黄渤忐忑中又满怀期待:“给自己鼓个掌吧,感觉像一场考试结束,到了交卷的时候。”


3

在山尖上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


黄渤出生在青岛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的黄渤就迷恋唱歌跳舞,多次参加歌手大赛 。


知识分子出身的父母,自然是希望孩子能努力读书,有一番成就。可是青春期不安分的黄渤却有自己的音乐梦想。



1993年,高中时代的黄渤就走进歌厅,成为第一批在歌厅驻唱的歌手,还组了一个叫“蓝色风沙”的组合,在全国各地演出,并做了7年的舞蹈教练。


我觉得我还挺幸运的,不同时段做了不同的事,年轻的时候唱歌跳舞挺好,勇闯江湖,组建自己的组合,边唱边跳。


那时候真的走遍祖国名山大川、各个省份,而且那段时间的社会经验以及跟社会接触的经历对后来的演戏帮助也很大。”


“当时茫然不懂事,误认为自己是偶像派。”说到这儿的时候,黄渤平静的脸上突然生动起来,仰头大笑。“这些挺好的,我特别庆幸自己有了那样的一个青春。”


1994年,他决定来北京试试。


彼时的黄渤,住在郊区的民房里,每天带着乐队赶场子唱歌讨生活,最多的时候一天赶过11场。他心里燃着一团火,最大的梦想是出一张唱片。


有将近七八年的时间就一直在这种不安定里面,每天要排新的节目,排新的舞。


很多时候没有演出,很多时候接不上场,空场的时候多了去了,经常会有经济上的困难。”


在酒吧唱歌的时候,他经常被刁难、训斥,甚至羞辱。


2000年,当时还在中戏读大二的朋友听说管虎导演要招两个山东口音的演员出演《上车走吧》,他想到了黄渤,问他来不来。


△电影《上车走吧》


之后,管虎的这部电影《上车走吧》拿了当年的金鸡奖和百合奖。


《上车走吧》中黄渤曾饰演一个刚进北京的小伙子,指着广告牌上的舒淇说:“这大妹挺漂亮。”到现在他真的和舒淇有了合作,“其实拍《一出好戏》也是个励志的过程。”黄渤笑言。


我觉得好像这工作我能干,能干到多好不知道,但是我觉得我挺喜欢它。”


首次“触电”就获奖的经历,让黄渤信心倍增。为了做好演员,黄渤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结果是连着考了两年也没成功。


△北京电影学院2002配音班


用黄渤的话说,“觉得老师的眼睛都没在我身上多停留一秒”。第三年,在黄渤努力之下,28岁的他终于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但却是不露脸的配音系。


△电影《斗牛》


有机会碰到拍戏表演这个行业,我觉得挺庆幸的,老天爷对我挺好的,找到了一个重新能让自己兴奋起来的职业。”


2006年黄渤凭借《疯狂的石头》一夜成名,这部小成本喜剧捧红了黄渤。电影中黄渤饰演的小偷黑皮,操着一口山东话,被他演活了。


△电影《疯狂的石头》


黄渤的成名之路似乎来得较晚,且并不顺遂,早期以歌手和舞者的身份出道,一直没有火起来,成长路上的艰辛也许只有他最清楚。


△电影《斗牛》


让黄渤真正迎来演艺事业的高峰还属2009年管虎执导的电影《斗牛》,凭借这部影片,黄渤在第46届台湾金马奖上与张家辉共同登顶金马影帝。



黄渤善于刻画小人物的性格,他经常在影片中“自毁形象”地用荒诞而诙谐的方式展现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创作喜剧是一件幸福的事。”黄渤说。


什么叫喜剧?喜剧就是一个人特别认真地在做在别人看来很傻的事情。


能演好喜剧其实不容易,但是无论喜剧也好,悲剧也好,前提都是表演。得是一个好演员才谈得上好表演,好的表演需要有好的审美。


每个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状态以及你的理解、审美都有不同。


所以我得感谢生活的给予,三教九流、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帮助我的、骗过我的,我都见过。真的是有了这些经历,我才知道该如何运用在角色上。”



△电影《亲爱的》


高产的作品,优秀的演绎,让黄渤越来越被外界所认可。


即便如此,他依旧相信所有的奉承,都是捧杀。对于外界的赞美,他保持警惕,拒绝被神话。反而是在他成功的时候,思考背后隐藏的危机。


清醒也没那么清醒,天天人在那说,说的多了,你就容易信以为真。


多照照镜子,自己静下来的时候喝点水冷静冷静,就想清楚了。


这世界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残酷,但也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你所听到的各种声音它都客观存在,但它不是单纯存在。”

“在山尖上是一个特别无聊的事,你在山尖上能做什么,原地踏步保持不让自己掉下去,就这么点事,无聊吗?”这是黄渤难得的清醒和自知,他希望离山峰有点距离,有继续攀爬的空间,也有可以浏览景色的高度。“你慢慢溜达也行,你快爬也行,当然是一个有意思的事。在山顶多走一步就是下来,那没什么意思,在上面下来也挺好。”

成名前的打拼与漂泊,让他认清了自己。所谓的奇迹,不过是努力的另一个代名词。


4

四十不惑

在拍《一出好戏》的3年里,这个被称为“电影票房保障”的人几乎没有接戏。


在娱乐圈这种喧嚣的环境下,面对粉丝和外界的追捧,人很容易因为成绩而骄傲。

很多明星成名之后都“端着”,不愿意放下身段。急流勇退的黄渤,在自己演艺生涯刚到达高峰之时,反而选择减少接戏,让自己有一个沉淀。


我慢慢觉得艺术是闲出来的不是忙出来的,忙只能忙出活儿来。”


在圈内,黄渤被认为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他喜欢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也没有架子。


但直到现在他依旧不知道自己“高情商”的标签从何而来:我不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我不太喜欢让别人尴尬。好人缘怎么来的?吃亏吃出来的,别人不愿意干的事你干,其实没有什么。”


黄渤说刚开始在剧组里演戏的时候,总希望对手戏的演员或者导演能够按照他认真设计的方案走下去,“也会心里骂,怎么那么傻,这样不是更好吗?”但他发现固执己见的后果只会是,对方不舒服,然后情绪投射到自己身上,更不舒服。


于是,就学会了妥协,学会了中庸,在两种方案中间寻找平衡,也许结果比自己想象得更好。”


黄渤是大家快乐的源泉,即使对女演员开玩笑,对方也不会觉得过分。袁泉说:“他很懂分寸,虽然拿你开玩笑,但又不会让你觉得难受尴尬。”


黄渤说:“柔软也是一种力量,达到目的的方式也不只有简单粗暴。”

他是一个用善意化解所有事情的人,把棱角放在死磕专业和角色上。

他不但有趣,还很有才。除了精湛的演技,他爱唱歌、会跳舞、爱摄影、会画画……他的才华来自于早年的生活磨砺。为了梦想北上打拼的他,练就了一身本事。

△黄渤的画

他曾在戛纳电影节拍摄了一组照片,他的朋友们都变成了他的模特,这让我们看到了明星们的另一种美。而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诞生于片场、酒店,或者工作场所。

△黄渤镜头下的明星

他的作品里不仅有人物,还有多视角下的城市,乡村和自然。甚至岩石的机理和冰层之下的湖水,都是他所钟爱的素材。


△黄渤摄影作品


他曾说兴趣爱好是跟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在娱乐圈,无论是在片场还是发布会,哪儿都是乌泱泱的喧嚣。黄渤说:“但演员需要独处,需要跟自己对话。”


如今44岁的他在不惑的年纪放下了演员的身份,他并不刻意与自己较劲,只是在通往山顶的路上,他希望看见更多的风景。


如果你长时间坐在凳子上,在某个时刻,你坐在了沙发上,那对你而言是舒服的状态。


人不能总是一成不变,适当的改变能让你找到更舒服的状态。”


在拍摄之余,他记录下八年日常点点滴滴,以日记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讲述自己在朝梦想靠近的路上所做的各种努力与付出。    

从年少时的叛逆到年过四十的从容,他一直清楚理性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回到故事的一开始,我脑海中闪现的依旧是那个在镜头之外的黑暗中闭着眼睛休息的黄渤。他不再是那个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荧幕上表情丰富,生活中释放真诚与善意的黄渤。


那是在他助理手中满满的日程表外孤独又享受的10分钟。那个时候就是他自个儿,他也不是什么导演,也不是演员。没有任何身份,周身似乎有一种隔绝的气场,像是一座孤岛。


黄渤说:“小岛上拍戏的夜晚,一抬头便是满天星星,当每颗星星闪耀,眼睛里都是宇宙。”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马戎戎

记者 | 张   崝  桂姝蕾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青海果洛:千年史诗的马背传承

  节气 | 立秋:风吹一片叶,万物已知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