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季平:艺术世家四代传承,好教育不如好家风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9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  《文化十分》中秋特别节目宣传片

中秋来临之际,“CCTV文化十分”推出“月圆同心”系列推文,为您送上中秋的祝福。今天和我们一起过节的,是作曲家赵季平和他的儿子赵麟。


说到作曲家赵季平,很多人都不陌生。从《黄土地》到《红高粱》再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幕后英雄,那就是赵季平。

赵季平先后为数十部影片配曲,众多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获奖,是目前我国电影音乐界获奖最多,奖次最高的音乐家。尽管他如今几乎不再涉足影视音乐,但那些声音与影像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在父亲的教导和帮助下,赵季平的儿子赵麟也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父子二人一同采风、并肩创作,完成多部民族交响乐作品,被传为佳话。在儿子的眼中,父亲犹如一座高山;在父亲眼中,儿子“后生可畏”。

△ 赵季平和赵麟



并肩创作的父子


中秋前夕,74岁的赵季平仍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忙着排练最新创作的《风雅颂之交响》。


这是一部献礼改革开放40年的作品,取《诗经》的风、雅、颂之乐调,分为《序•颂》《关雎》《玄鸟》《幽兰操》和《国风》五个乐章。

作曲家 赵季平: 

也是表达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音乐来展现中国中华民族的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在新时代应该像国风一样浩荡。


△《文化十分》采访视频

与此同时,赵季平的儿子赵麟,也同样在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进行创作。赵季平说,儿子正在写大提琴和琵琶的双协奏曲,近期已经创作完成。

作曲家 赵季平: 

他还行,赵麟还行。一般他写东西我会听,听了以后会有一些商量,在技法上,或者在风格上,会互相切磋。

△  赵季平

赵麟也是一名作曲家,《三枪拍案惊奇》《和你在一起》《玉观音》《芳华》等等耳熟能详的当代影视剧配乐都出自他之手。




突然“开窍”的儿子


由于父亲是作曲家,母亲是大提琴手,赵麟小时候最熟悉的两个地方,一个是演出后台,一个是乐池。父亲的背影,与后台道具箱、卸妆油的味道,占据了赵麟大部分的童年记忆。

 

5岁那年,赵麟开始学习钢琴。每天练琴两小时,贯穿了赵麟的小学生活。然而,赵麟却一直没有展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对学琴也没有很大兴趣:“跟家长提各种条件。那时候到琴行从二楼上到四楼,我妈背着我上楼,我一直磨磨唧唧。一直是这种状态。”

作曲家 赵季平: 

赵麟小时候并不是那种特灵光的人。 


陪他弹琴,我就说,你怎么老断,你就不能把谱子背熟?孩子那时候学琴挺苦的,他注意力不在那。

孩子没有音乐天赋,赵季平也就不强求。赵麟小学毕业后,不再被要求练琴。


没想到,就是在这时候,赵麟突然对音乐产生了兴趣:“突然特别想弹琴,突然想我要是能写出一个旋律该多好。”

△  儿时的赵麟和父母

作曲家 赵麟: 

我爸也说,你现在也上初中了,也有自己的想法了,我们不管你了,你自己看着办吧。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初中一年级,就想把失去的青春补回来,就想玩,天天玩。然后到了初二,突然对音乐感兴趣了。

其实,父亲并不是真的不管他,不约束他了,而是采取了更智慧的方式。

作曲家 赵麟: 

有一次我跟父亲说我写了一首歌,然后我爸说,好了我知道了,他就把谱子拿走了。在北京录音的时候,他顺便把这首曲子的旋律重新又编配了一下,然后又找当时的著名歌手把这首歌录出来了。

 

录出来以后拿给我,他说你听听你自己写的作品。这件事情对我是极大的一个刺激,你写的东西,不是在纸面上,而是一个声音,这更加坚定了我要学作曲的想法。

赵麟说,现在回想起来,父亲非常智慧。孩子叛逆的时候,他没有跟孩子起正面冲突,而是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和修正。

作曲家 赵麟: 

还有一次是考学的时候,专门赶到北京来。那时候备考,上考前班,发现自己比别人差太远了。

我妈给我爸打电话,说你得来一趟。我爸来了以后,用他自己的方法教我,怎么样去听和弦连接,怎么样去听节奏等等。

一下我就知道,原来是这样去做,原来是这样去听。他等于是在关键的结点上,他才帮助你做很多。

在赵麟的记忆中,这样手把手的教导并不多,更多的是耳濡目染的感受。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红高粱》,片中的音乐和画面都给了赵麟很大的冲击,“夏天看到一身鸡皮疙瘩。”

而正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中,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双手,将他带上了作曲这条路。

作曲家 赵麟: 

后来自然而然地就选上了这条路了,不知道为什么,鬼使神差地就选择这条路,就想做这个东西。


其实对作曲这个职业,父亲就是做这个的,唯一印象就是很辛苦,确实很辛苦,那个时候我记得,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我父亲的工作间,有时我就在那睡觉。有时候我在睡觉的时候,我父亲就开始在写东西,一看确实是,睡的时候听着他写,等醒了还在写,我自己都觉得他很辛苦。

就像现在,74岁的赵季平仍然和年轻的时候一样,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开始创作,即使是今年夏天最炎热的时候,也没有中断创作的脚步。 

作曲家 赵季平: 

这是我的习惯,也就是这种创作,我坐在那就开始,而且很奇怪,创作过程中间,并不像有些人会很痛苦。虽然很辛苦,但是很愉悦。


扎根生活的艺术


大学期间,赵麟在父亲身边主要是打下手,没有独立作曲。大学毕业后,赵季平开始让赵麟自己作曲,那个时候的赵麟就如初生牛犊,充满了雄心和抱负。

作曲家 赵麟: 

开始就觉得自己可牛了,可是到后来越写越觉得,我父亲这种才华,他在音乐上的这种造诣,确实是我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赶得上的。

真正从事了这份职业,赵麟才开始理解了父亲数年如一日坚持创作的勤奋,因忙碌而缺失的陪伴。对于那些父亲曾经讲给自己的采风见闻、还有爷爷的创作故事,赵麟也有了新的体会。

△  赵望云

赵麟的爷爷赵望云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早年与王森然、李苦禅等组织吼虹艺术社,1937年创办《抗战画刊》。擅长山水、人物,创作面向生活,画风于质朴厚重中蕴含秀雅,尤长于表现陕北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

作曲家 赵季平: 

赵麟他爷爷,给我们留下了一本册页,册页的封面就写的是,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对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真理,你要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就要扎根这块土地。


我从艺近六十年,深有这样的体会。


他是面向大众,面向生活的先驱,所以我往往在看到我父亲作品的时候,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我就常讲,他是从生活中间过来的,我实际上是他的艺术思想和美学观的思想上,在音乐这方面,在他这棵大树中间伸出来的一枝。

△ 交响音画《大秦岭》创作期间,赵季平走进秦岭地区,四处探访民间艺术

从去年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到今年的《风雅颂之交响》,如今74岁的赵季平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他说这些音乐的灵感源泉都与自己多年来深扎采风分不开。同时,他也把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传给了儿子,他建议儿子到生活中间去。

作曲家 赵季平: 

我告诉赵麟,你要像你爷爷一样,你爷爷那时候那么艰苦,深入到生活中间,他到祁连山去写生,一走就是半年,非常艰苦,坐个驴车,最好的交通工具了,那种精神是一种信仰。

△  赵季平和赵麟

听了父亲的话,赵麟沿着爷爷的足迹,去到了祁连山采风,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大半个青海,收集民族民间的声音。他说这次采风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很深的基础:“真正开始接触到泥土的气息了。”

 

采风回来后,赵麟写了一部大提琴和笙双弦协奏曲《度》。这个曲子,被纽约爱乐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依次奏响,大提琴家马友友、笙演奏家吴彤和指挥家余隆在世界各地的巡演受到了热烈欢迎。


对于儿子这次采风的成果,赵季平非常满意:“回来以后我就发觉他的创作不一样了,我说你看,要到生活中间去,艺术的这种美学思想和这种观念,实际上这种就是家传的一个重要的一点。”

△  笙演奏家吴彤(左)、大提琴家马友友(中)、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余隆(右)

作曲家 赵麟: 

对民歌我喜欢青海花儿,父亲就鼓励我:“你应该去那个地方去听,专门去听,专门去看,看看那块的风土人情,去听一听那些民歌手演唱。不要老在卡带里听,去现场去感受。”

鼓励我去,那时候我还真是去了。我可以说,那一阵去那采风三个月,其实对我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很深的一个基础。就是说,真正开始接到泥土的气息。

△  赵麟



代代相传的家风


如今,这种家传的对待艺术的观念,也传承到了赵季平的孙女赵珈婧云身上。今年3月,赵季平、赵麟、赵珈婧云三代共同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舞台。

 

节目中,赵麟为女儿伴奏,一同演绎了他最新为青少年创作的古诗词歌曲《使至塞上》。这首歌的歌词采用王维诗词《使至塞上》的原文内容,短短的40字的一首小诗被重新编曲创作,空灵而悠扬。

△  赵麟和赵珈婧云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演出

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14岁的赵珈婧云也已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现在的她已经初露头角,去年播出的电视剧《白鹿原》的片头曲中的那段童谣就是由她演唱。

谈及儿子赵麟,赵季平总是一脸严肃,他觉得儿子无论谱了什么好曲,“那都是他应该的”;而提到孙女,赵季平则哈哈大笑,“那我就觉得,她唱什么都好。”


赵珈婧云的表现,也着实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

作曲家 赵季平: 

在生活中学习,你的艺术才能有收获,赵麟是这样做的,我看在《经典咏流传》中,九儿(赵珈婧云小名)也说,我要像爷爷和爸爸一样,到生活中间去,很好,这就是一个家传。

△  赵季平、赵麟、赵珈婧云参加《经典咏流传》

常年忙于创作,父子两人聚少离多,谈创作、谈音乐成了他们最多的交流。今年的中秋节,父子俩都在为自己手头的创作忙碌,没法团聚,而赵麟也会像往常一样把最新创作的音乐发给父亲听。

作曲家 赵麟: 

从音乐里边能听到你的状态,听到你的生活,听到这种互相之间的爱,都能听到。所以不管过节能不能在一块,但是我们专注于创作的这种心情,是永远在一起的。



“艺术源于生活”是赵望云家传的创作珍宝,赵季平一直牢记并在生活中、创作中践行着,在一代代的言传身教之下,如今这句话也成为了儿子赵麟遵循的创作原则。

 

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他们在各自的艺术世界中,用音乐相互问候,在音乐中倾听彼此的生活。这是他们特有的交流方式,也是他们的幸福和满足。

△  赵季平、赵麟、赵珈婧云


节目预告

9月25日中午11:50的《文化十分》节目,将为您讲述赵季平一家的音乐故事,敬请期待!




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王瑞宁

编辑 | 李   端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陈氏喜剧再添丁,“丈母娘”再成“背锅侠”

  假声男高音歌唱家 | 李梅里: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