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再芬:乡音本是黄梅调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9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舞台灯光亮起,随着一阵紧凑的锣鼓声,熟悉的曲调响起,韩再芬身着红袍,背对观众,从侧幕步入。锣鼓响停,她一个转身,一个甩袖,神采飞扬地唱出:“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说起黄梅戏,人们无不知晓《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这三个经典剧目。这是韩再芬在40年的黄梅戏生涯中不知第多少次唱起《女驸马》了:“经典剧目的演出,对演员来说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成长。”


在观众眼里,梅兰芳意味着杨贵妃,严凤英就是七仙女,而女驸马和徽州女人就是韩再芬。

▲全本黄梅戏《女驸马》

(讲述了冯素珍为救未婚夫李兆廷,女扮男装进京应试中魁,被强招为驸马。花烛之夜,素珍冒死陈词感动公主。在公主帮助下,皇帝收素珍为义女,又释兆廷,并招素珍之兄冯益民为驸马,两对新人喜结秦晋之好的故事。)



采访 | 任思晔 桂姝蕾

撰文 | 桂姝蕾




以韩再芬的条件,如果不是出于对黄梅戏的热爱,她不会在声色迷人的演艺圈闯荡了一番后依旧选择回到舞台,她完全可以通过影视剧把自己变成更加炙手可热的艺人:“演艺圈虽然名利都有,但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更喜欢舞台,更喜欢这一方小天地。”



韩再芬就是这样一个心思简单的人,即便被众多戏迷拥簇,但她依旧恬淡如水。演了40年黄梅戏,也照样没学会追逐浮华,娱乐圈虚浮、张扬的毛病在她身上一点也见不着。



早起泡一壶茶,拉伸一下筋骨,生活中的她总爱素面朝天,衣着简单。接受采访前,她对记者说:“我就简单的收拾一下,可以吗?”美而不自知用在她身上大抵是合适的,她似乎并不在意眼角浅浅的细纹,也从不在那张脸上花心思、动手脚,聊到兴起时,却会饶有兴趣地吊一嗓子。




愿如恒星般闪耀



韩再芬回忆起刚入剧团的那会儿:“特别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激动人心的精神面貌,从每一个人的脸上,从他们期盼的眼神里都能够感知到那个时代人的那种真诚。”


▲麻彩楼首演冯素珍


70年代末,尽管经济不发达,物资相对短缺,但是人们对于精神的追求达到了顶峰;反观当下的“娱乐至死”,物质是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空虚让人们常常怅然若失,不知所措。


▲韩再芬与麻彩楼


韩再芬身上仍保留了很多当年的理想和情怀,她的眼神中总是带着不做作的真诚:“我们是得益于在这样一种环境里面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以现在回想40年前,至今还是非常激动。现代的年轻人可能都不太理解,有什么好激动的?”


▲年轻时的韩再芬


与一般人不同,在名利遍布的舞台上摸爬滚打了40年,她却未沾染上太多的习气:“信息化时代,会让人变得麻木、变得冷漠,变得什么事情都无所谓。这种状态让我很害怕,所以我到现在还是那么单纯,我看到该激动的还要激动。”


她用轻柔的语气,温润如玉的性格和充满善意的眼神袒露她的真诚。


▲80年代,黄梅戏电视剧《女驸马》剧照


一个人的时候,她也经常反思,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自己将会被带到什么样的状态。其实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她的诉求,但无形中时间和精力就被肢解,她深知“舍、得”的必要:“做到可为而不可为,要学会放弃。”


▲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娇》


所以她从没有特别长久地流连和陶醉在电视剧演员韩再芬的角色里。16岁那年,她凭借黄梅戏电视剧《郑小娇》女主角,不但拿下了1985年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更让她有机会走入更多人的视线。


▲《走向共和》中韩再芬饰演袁世凯夫人沈玉英


从那以后,影视导演也频繁地向她抛来“橄榄枝”,《走向共和》《尘埃落定》《贞观长歌》等众多电视剧、电影中,她出演袁世凯夫人、长孙皇后,甚至和唐国强飙演技。


▲《贞观长歌》中饰演长孙皇后


“拍影视剧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韩再芬坦言。


在没有戏可唱的阶段,韩再芬在演艺圈获得了很多机会,但即使在那个阶段,她依旧没有离开过黄梅戏:“这片土壤和我的根就扎在这里。”



韩再芬:

我觉得艺术是相通的,不想白费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所以那个时候我愿意去做一些尝试。


那个时候算是电视剧最火的一个时期,大部分演员都扎进了影视圈。但我知道自己内心从未离开过黄梅戏,有黄梅戏的时候肯定去唱戏,但没有黄梅戏的时候,我可能就出去拍电视了。



当时有非常好的机会放在韩再芬面前,总政歌舞团和海政文工团都邀请她加入,这是普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她却轻描淡写地说:“那个时候我思考了一下,我想自己内心深处,还是更喜欢黄梅戏舞台——这一方小天地。”



在徽州拍戏的时候,到了夜晚,她就特别喜欢仰头看天上的星星。远离都市的山区,静谧的村落繁星满天,田间地头蛙鸣声声,她觉得星空离自己特别近:“所有的小星星都一颗一颗恒定在那里,默默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不像流星瞬间滑落就消失不见。”


▲《徽州女人》剧照


“流星很绚烂,但很快就消失。我还是做一颗小星星,在黄梅戏这个领域里面不断地耕耘。它可能不是特别地光亮,但是它是永恒的。”韩再芬说。



一生只能睡半生的觉却要洗两辈子的脸



韩再芬的母亲是和严凤英同时代的黄梅戏演员,她笑言在母亲肚子里就流淌着戏剧的血脉。出生于安庆潜山的她从小就被戏剧所浸润,这片土壤中孕育了很多戏剧名家,比如杨月楼、杨小楼、京剧鼻祖程长庚等。


▲年轻时的韩再芬


小时候,剧院和她家就隔着一条马路,经常在剧院台前幕后玩耍的她早早地就在心里扎下了对于舞台的向往。


▲黄梅戏电视剧《女驸马》


10岁那年,她考入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培训班,成为年纪最小的一名学员。一开始,父母并不同意她走上戏剧这条路,因为觉得这个行当很苦:“一生只能睡半生的觉,却要洗两辈子的脸。”


但父母最终还是在韩再芬的坚持下妥协了:“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年仅10岁的韩再芬离开父母,开始独自生活,一开始她觉得孤独也特别想家,险些做了逃兵。


▲马兰、麻彩楼和韩再芬


从小倔强的她凭着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坚持了下来,韩再芬说她学戏很顺利,练功对她来说也并不苦:“那年改革开放,戏剧刚刚复兴,赶上青黄不接的时候,团里的老师们对年轻人都很呵护。”


▲黄梅戏《郑小娇》


14岁时她就在团里挑起了大梁,担任《莫愁女》主角。16岁的韩再芬又因《郑小娇》一举成名,此后的40年间,她先后主演了《女驸马》《徽州往事》《徽州女人》等50多部作品。


▲《徽州女人》


机智勇敢的冯素珍,美丽善良的七仙女,对爱情执着的徽州女人……韩再芬所塑造的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在戏迷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韩再芬:

我40年都在从事这一件事,黄梅戏在我的心目中还有很长很长的路可以走。当然这也需要我们从事戏剧的人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而且要有一种绝对的挚爱和信心,它才能走得更好。


因为任何一个事业都是靠人支撑,我还在坚守着这个艺术,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到哪里都在传播黄梅戏。现在还有很多年轻的人跟我一样在执着地做着这件事情,而且也是非常快乐地在做着这件事情。


自小在剧团里师长的一言一行就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剧团的生活很有意思,大家吃住在一起,有着特殊的感情。那个时代的人际关系都很单纯,人们常说教会了徒弟就饿死了师傅,但是师傅们对我就像对自己家的孩子一样,无私地把自己的技艺教给我。 ”


▲韩再芬手把手地给演员们讲戏


也因此,传递那个时代师徒之间的情谊,成了韩再芬一直以来坚持的事情:“大家在为一项事业共同奋斗的时候,会由内而外地产生一种喜悦,这是人性里最美好的东西。我之所以能够坚守下去,也跟前辈、老师在那个年代传达给我的这种美好是有关系的。”


韩再芬从未想过离开这片土壤:“他们培养了我,坚守黄梅戏,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回报。因为他们当年教我学戏,也是希望这个剧种能够繁衍下去,能够生长下去,能够传播下去。”


▲上台前,韩再芬给吴美莲整理戏服


后来她成为剧院的院长,对年轻的演员也呵护有加,她并非刻意为之:“我的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我希望我手下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这种善意的力量。传承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技艺,它应该是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我特别希望我们的事业会生生不息,永远这样美好下去。”



徽州女人



韩再芬说,她最敬佩的严凤英老师之所以唱戏唱得好就是因为做事做人用的是匠心,心思纯粹,都用在琢磨手艺上。



她曾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错失“三度梅”的她,内心并无波澜,她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拿了二度梅,这跟我的人生追求有关系。就是我对这些东西不是特别的有需求。”


比起要拿一个奖不惜一切,韩再芬认为在艺术上的追求更符合自己的性格,徽州系列就源于她对徽州一方水土和文化难以割舍的情感。


▲《徽州女人》


1996年,韩再芬因黄梅戏电影《徽商情缘》的拍摄来到徽州,每当她踏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注视着马头墙下斑驳的时光印记,她似乎看到了徽州古民居背后的往事。她突然想在舞台上将徽州古韵展现出来,所以当她有了一点积蓄的时候,就请人创作唱腔、自己掏腰包投资排练……


韩再芬:

我想用自己的积蓄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这个念头萌发以后,我就开始在寻找方方面面的艺术家,然后把这些艺术家带到徽州。


神奇的是,这批艺术家到了徽州以后,不用我多说什么,徽州的文化足以让他们感到震撼,足以吸引他们来全身心的投入来创作这部戏。


所有的艺术家都投入了足够的智慧,才成就了《徽州女人》这样的经典之作。


韩再芬请来的陈薪伊、曹其敬、刘云程、陈儒天、董为杰、高广健、邢辛等戏剧界的专家,多次到西递等古村落采风,反复探讨……一部以徽州女人命运为主题的故事构架就产生了。


▲《徽州女人》


“徽州女人”就是这部戏的名字,四幕“嫁、盼、吟、归”凝练了一个女人在等待中度过一生的悲剧故事。


“我理解的艺术,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面对这个不断追求幸福,却始终没有得到幸福的平凡女人角色,韩再芬每句台词、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都要反复拿捏。


一部作品这样持续地在舞台上存活近20年,是韩再芬坚持创作的动力所在。创新是对黄梅戏最好的坚守,她把自己的人生投放进了徽州系列。


韩再芬:

明年这个戏就整整20年了,一部好的作品只有通过时间的检验,几十年、上百年,它依然还屹立在那个地方,那才叫真正的好作品。


所以我非常努力地去创作,也希望我的徽州系列,能够为黄梅戏这个剧种建立起它自身的一种独特的审美。


对传统戏剧执着的观众对于创新戏剧总会有些疑虑和争议,这种极具突破的变革往往会遭遇冷淡的市场反应,后来证明,这个剧成功了。


▲《徽州往事》


而在徽州系列的另一部《徽州往事》中,她所饰演的舒香通过婉转、惆怅、呢喃、哀怨的唱腔和百转千回的身体语言,演绎出徽州女人的内心和情感,也是韩再芬表演生涯的又一次突破。


▲《徽州往事》中韩再芬饰演的“舒香”


“一部戏好和不好,能不能持续,实际上演员自己是最有感知的。当你在台上演出演到最后的时候,观众最后给你回馈的掌声就足以说明问题,而且这个掌声它还有多种表达,有一种是发自内心的涌动,有一种就是很平和的、很礼貌的,这是不一样的。”韩再芬说每演一场,得到的观众反馈都非常真诚。


继《徽州女人》《徽州往事》后,徽州系列的第三部《走出徽州》也正在创作中。



韩再芬对黄梅戏这个剧种一直很有信心:“因为它的唱词和曲调易于理解。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深耕细作,把真正的文化内涵和能够引领大众精神走向的东西很温润地投放到我们艺术里面,让大家自己去感知,去获取,我觉得这样是最美好的。”



“当我站到台上的时候,我把台下的每一个观众都视为我的知己。我每说一句话,都似乎在跟他们说:我希望你能懂我,我希望你能够明白。”她很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韩再芬笑意盈盈,带着心底的暖意。


梳好头发,抹上胭脂,身着大红袍,戴上状元帽。当头顶的光打下来,韩再芬风姿绰约,英武俊朗。


该上场了。




扫码加入粉丝群

一个看文化的平台

一群聊文化的知己




制 | 陈   杰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马戎戎

记者 | 任思晔  桂姝蕾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森下洋子:“喜儿”教会我永不放弃生活的美好

  90岁作曲家杜鸣心:创作让我感到生命的充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