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晚记忆 | 红色娘子军:致敬红色经典!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9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2014年春晚《红色娘子军》选段


2014年,中央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红色娘子军》首次登上春晚舞台。


那一年春晚的“致青春”版块,回望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青春岁月。


而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便是那个年代的人绕不过去的深刻记忆。


谈及那次上春晚,《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者、作曲家杜鸣心和中央芭蕾舞团的主创人员都打开了话匣子。

△点击视频观看  《文化十分》专访主创


撰文 | 桂姝蕾



芭蕾舞剧首次登上春晚舞台



登上春晚舞台,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舞台地面不一样。


回顾2014年的春晚,中央芭蕾舞团的团长冯英依旧记忆犹新:“央视春晚的舞台很特殊,它需要整个大场景的统一。可是芭蕾舞恰恰不能在类似玻璃地面上跳,因为太滑,万一演员们摔倒了怎么办?大家完不成技术怎么办?”


中央芭蕾舞团反复跟春晚剧组沟通,最终,剧组给予了这些跳芭蕾的姑娘们最大的支持——抢时间铺地布,竭尽所能地精心安排。



解决舞台地面的困难只是第一步,让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没有意料到的难题还有很多。


《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剧已经上演了将近五千场,但是依照春晚导演组要求,这部经典作品不能原封不动搬上春晚舞台,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改:“想有点舞蹈性,队形的变化感也要更丰富一些。”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冯英:

最开始改的时候,有点矛盾。


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经典,我们在演舞剧的时候,是18个女红军的阵容,但在春晚的舞台上这个规模编制扩大了,变成32个女战士。


所以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把编导李承祥老师请到剧组共同商议,包括怎么改,用哪段音乐等等。



当春晚的舞台上熟悉的旋律响起,“琼花”倔强反抗的传神演绎以及细腻真挚的情感表达,牢牢抓住了现场及电视机前观众的心。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冯英:

中芭的演员把精气神全部体现出来了,又加上舞蹈的形式和经典剧目独特的魅力,确实也收到了许多观众的反馈好评。


特别是国家级剧团,能够以这种形式上春晚,其实是有很大的号召力的。



2013年11月,当接到春晚剧组有意选取《红色娘子军》片段的消息时,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十分兴奋,这将是中芭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第一次集体亮相。


虽然不能和家人围坐桌前一同吃年夜饭,但演员们都全力为演出做准备。


团长冯英说:“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春节都会让孩子们放假,因为学芭蕾的小孩都是从十岁开始离开家过集体生活,所以年三十基本上都让团员们回家,跟家里人吃一个团圆饭。”


在准备春晚排练的过程中,演员们付出了很多。央视后台,没有特别好的条件,演员们累了就在练功的瑜伽垫上睡会;舞蹈需要不断的修改,演员们经常在中芭和央视来回奔波。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冯英:

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机会,因为能够通过春晚的传播力,让千家万户,特别是让更多的,甚至是山区的观众看到,芭蕾艺术的这种特殊的魅力。


马年春晚上表演的娘子军的“练兵舞”是全剧的核心舞段,在这场戏中,演员们用足尖听口令、立正、向右看齐、射击、投弹、刺杀,这些舞蹈动作是军事动作与芭蕾舞足尖技巧的结合,生动地塑造出女战士的飒爽英姿。


《红色娘子军》摒弃掉了芭蕾舞常见的优雅婉约的贵族气,用英姿飒爽的娘子军和刚健强悍的军人形象造就了世界芭蕾历史上独特的美学。


第一部中国民族芭蕾舞剧


今年90岁的作曲家杜鸣心先生,至今仍然在家里常常弹起这首《万泉河水清又清》。


在《红色娘子军》这部芭蕾舞剧中,插曲《万泉河水清又清》也享有盛誉,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是家喻户晓。



1964年夏天,杜鸣心接到创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的任务。当时,这部剧被定为新中国成立15周年献礼剧目。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艺术家们采取了联合创作的方式,由吴祖强、杜鸣心、施万春、王燕樵、戴宏威分工合作。


杜鸣心负责《红色娘子军》第四场后半部分和第六场的音乐,《快乐的女战士》和《万泉河水清又清》就出自其中。


作曲家 杜鸣心:

春晚是一个全国的老百姓在过年的时候,都来看的节目,所以这个舞蹈能够上春晚,很荣幸。


有这样一个机会能给全国人民展示《红色娘子军》艺术上的风采,我作为曲作者感到非常欣慰。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由北京舞蹈学院学员李承祥、王希贤、蒋祖慧编导,白淑湘等先后出演。历经半个多世纪仍久演不衰,堪称世界芭蕾舞史上的奇迹。


同时它也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傲人的里程碑,它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


△谢晋导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


1960年,谢晋拍摄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1963年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创作,1964年9月26日,《红色娘子军》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


《红色娘子军》是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南岛的琼崖女子纵队为原型,讲述了琼花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以及战友们的帮助下,经过血与火的战斗考验,从一名苦大仇深的乡下丫鬟,逐渐转变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的过程。


△周恩来邀请西哈努克观看《红色娘子军》首演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一个特定时代政治话语的文艺表达,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最高层领导的直接关注下诞生。


《红色娘子军》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它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结合,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的完美融合。


芭蕾舞剧主创人员很快深入到了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海南的琼海,他们和当年的老战士座谈,还调查了历史背景。那个黑暗年代丫头女奴们的悲惨命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北京后边创作边排练,全剧排出来后先请来军区首长观看以征求意见。


军区首长看完后不客气地指出,演员“有点儿像娘们,不像军人”。为了真正演得像兵,芭蕾舞团的演员们与乐队演奏员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当兵两周。


演员们从部队回来后,情绪都非常高昂。重排娘子军舞时,娘子军不仅拿刀,还拿枪,把许多部队生活的动作运用到了舞蹈中。如立起足尖进行看齐,用足尖加转表现射击等。


最后用3排18个人在舞台上构成一个大斜排,做一组基本刺杀动作。这组动作在带有进行曲式的音乐声中做了3次,每次都换方向。这段堪称经典的舞蹈,就是在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晚表演的《练兵舞》。


在音乐创作上,《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音乐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深入人心。


《万泉河水清又清》歌曲作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一首配歌,开创了芭蕾舞剧载歌载舞的新形式,更是在揭示人物内心情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经典来源于精雕细琢,当年作曲组的创作人员深入海南各地采风,吸收了海南民歌的养分。将当地民歌元素融入作品,使其达到委婉抒情、开阔流畅、朗朗上口的效果。


作曲家 杜鸣心: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发生在海南岛,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前后好几次体验生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收集当地的民间的素材、民歌。


斗笠舞那一段音乐,本身也是根据海南岛的渔歌民歌进行创作,用海南岛的民歌作为主线,整个发展铺开创作,所以大家听起来感到很亲切,有海南岛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很上口,所以大家耳熟能详。


但就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旋律悠扬的歌曲第一稿写出来后却没能通过审查,而且被认为是黄色歌曲。


杜鸣心说,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写的第一稿《万泉河水》被一些演员批判成“黄色歌曲”“靡靡之音”,他心理压力很大。


后来领导发动群众、合唱队员、管弦乐的团员,让能写歌的都写同一首“万泉河水”的音乐,当时杜鸣心又写了好几个方案。


最终,一百多首作品中经过初筛,选出了十几首交给合唱团演唱,作曲者一律回避,最后大家“盲选”的结果还是杜鸣心的作品。从那之后,《万泉河水》一直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并在2014年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为了能够更多的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三位经验丰富的编导李承祥、蒋祖慧、王锡贤还特意在剧中加入了民族舞蹈和戏曲的成分。

编导李承祥

编导蒋祖慧

编导王锡贤


1964年9月,《红色娘子军》在天桥剧场首次拉开帷幕,周恩来总理看后兴奋地说:“我还想让你们先搞一个外国的剧,看来我保守了,你们走到我前头了。”



1964年10月8日,毛泽东主席率领在京的政治局委员观看了《红色娘子军》的演出,高兴地说:“方向上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六代人的经典传承


到今年,《红色娘子军》已经走过55年的经典岁月。它在芭蕾舞的历史上独树一帜,也为世界芭蕾舞做出了民族化的贡献。


△《红色娘子军》五十华诞现场


经过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红色娘子军》的主演已经延续到了第六代,演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多个国家。时至今日,它已远远超过了作为一部舞剧的意义和价值。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冯英:

《红色娘子军》的创作经历了六代人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揣摩,不断的打磨,它经过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磨砺。


所以它一定要有几代观众的认定和认可,才能称为是永恒的经典。正是一部这样的舞剧,无论它从艺术上的突破性、创新性、主题内容等,能够正面、积极的反映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旗帜,追求不断的进取,不放弃的这种精神内涵。


无论是音乐,舞美和舞蹈,整个融合在一起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振奋的东西,它是积极的、主流的、向上的东西。


50多年来,《红色娘子军》累计演出接近5000场,让薪火相传的娘子军精神传遍了祖国的神州大地,更带向了全世界。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冯英:

今天的女战士们,她的造型和第一代娘子军们那种造型的塑造可能有点区别。


如果今天的女战士们,纤细的身材,弄黑黑的浓眉大眼,肯定不合时宜,今天的观众也不能够接受,因为一定要符合今天时代的这种审美,观众才会越来越觉得好看。


它有艺术上的魅力以及精神内涵,因为它给人振奋的精神,还有艺术上,音乐好听,音乐壮观,音乐给人一种激情。


继2003年在法国演出引起轰动后,2009年《红色娘子军》又应邀登上世界芭蕾艺术的最高殿堂——巴黎歌剧院,受到了世界主流媒体及评论家的高度赞扬。


《法国世界报》曾这样评价:“女兵们在军旗下练习打枪,用阿拉贝茨和敌人搏斗,用大跳表现勇往直前,《红色娘子军》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为世界芭蕾舞台增加了一朵奇葩。”


2013年10月,《红色娘子军》剧又一次应邀到法国演出。法国邀请方特莱剧院特地将三场演出安排在中国国庆期间,法国观众以他们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的赞赏之情。每场演出的谢幕都持续了近20分钟,场面十分感人。


中央芭蕾舞团国家一级演员  徐刚:

《红色娘子军》对我们整个剧团来说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财富。讲芭蕾舞会想到天鹅湖,说中央芭蕾舞团就会想到《红色娘子军》。


我现在是娘子军的总排练者,所以娘子军能不能继续往后发展,可能我的责任比较重大,我对这个戏非常有感情,因为它让人觉得芭蕾舞原来是可以这么跳的,芭蕾舞讲的故事也是可以讲革命故事的,芭蕾舞在中国,因为娘子军它就有了发展。


因为娘子军它是个中国故事,它在中国可以有观众,它也可以去国外演出。它突破了西方芭蕾对我们的一种束缚,因为真的是中国的故事,而且是真实的故事,只是艺术化了,强化了。



2015年7月,中央芭蕾舞团受邀参加美国林肯艺术节,新时代的艺术家们再一次将《红色娘子军》带向了大洋彼岸,登上了最为著名的艺术殿堂——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



2015年8月的赫尔辛基艺术节上,红色娘子军所特有的中国文化元素更是让这个北欧地区最负影响力的国际艺术节充满了浓郁的东方气韵。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辉煌,《红色娘子军》感召着一代代中国艺术家们,将红色娘子军的精神继续传承与发扬,激励着一批批年轻人为《红色娘子军》的百年辉煌,前进,前进,向前进!



芭蕾是综合性艺术。在把音乐、美术、舞蹈和谐地一炉共冶的过程中,诞生了这门艺术独有的品貌,诞生了无数令人为之惊叹、为之感动、为之欣喜的好剧目。其中,《红色娘子军》以独特的中国式的理念和表达方式,无可替代地跻身于芭蕾名剧之林。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55年来《红色娘子军》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文化传播力和民族经典历久弥新的魅力,都证明了民族艺术高峰的强大生命力。愿更多的民族经典登上春晚,并永远地传扬下去。




扫码加入粉丝群

一个看文化的平台

一群聊文化的知己



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 石岩

主编 | 纪萱萱

记者 | 孟   颖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春晚记忆 | 主持人康辉的三个春晚关键词(文末有彩蛋~)

 春晚记忆 | 杨丽萍:生命之舞永不谢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