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来常新”的国家博物馆:立体的百科全书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7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这一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Helen Keller)曾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写道。


我们庆幸在走进一座座博物馆后,能够亲眼看到历史书本上那一页页冰冷的文字和插图,变换成一件件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真实可感的实体展品。


参观博物馆就像是在翻阅一本活的教科书。


▲《文化十分》暑期博物馆系列之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为您荐展


正值暑期,《文化十分》特别推出博物馆系列,让每个人都可以“把博物馆带回家”,让文物不再有距离感


国家博物馆,中国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在这里,我们既可以探索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还能近距离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异域文明。


面对国博的48个展厅,140万件藏品,我们究竟该从何看起呢?


撰文 | 梁珊珊

 

古代中国



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



这条玉龙来自约公元前4700 年——前2900年红山文化时期,由岫岩玉雕琢而成,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儿女也自称“龙的传人”,龙文化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说中黄帝就是乘龙而去。


很多专家认为,红山玉龙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也就是中国龙形崇拜最原始的图腾。


在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馆中,我们终于一睹这件国宝的真容。


造型富有动感,雕琢精美,通体光洁,让人不得不感叹六千多年前,我们祖先的审美和制作工艺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准。


古代中国陈列是国家博物馆三个基本陈列之一。


它以王朝更替为脉络,以珍贵文物为核心梳理中华文明,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


在夏商西周时期部分,展馆还展出了一件传世国宝——四羊方尊。


作为中国古文物中“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很多人都在教科书中见过它。


四羊方尊


仔细观赏,四羊方尊承载着古老的祭祀文化,生动的羊头造型、高超的青铜工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让我们在三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叹为观止。


站在这件国宝面前,我们很难想象抗日战争时期,它曾经在空袭中被炸成20多块碎片。



如今修复如初的四羊方尊,已经很难看出之前破损的痕迹了。


古代中国陈列共展出了两千余件文物。


其他展品还包括殷商晚期形制雄伟的后母戊鼎,铸有武王征商铭文的利簋,诙谐传神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展现盛唐气象的三彩骆驼载乐俑,以及宋元明清精彩纷呈的瓷器书画、古籍善本……


后母戊鼎

▲利簋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三彩骆驼载乐俑


这是国博最大的一个展厅,有17000平方米。单是走马观花走上一圈,也是一件极消耗体力的事。



每天上午9:30/14:00(除周一闭馆),这里都会有专业的国博讲解员,为来自各地的参观者们讲解古代中国历史。

 

复兴之路


告别古代中国陈列,从负一楼返回一楼。偌大的大厅,顿时给人豁然开朗之感。


大型浮雕——“愚公移山”


不知你有没有留意到,大厅中央有一座用砂岩制作的大型浮雕——“愚公移山”。


这是雕塑家曾成钢先生以徐悲鸿先生1940年创作的国画《愚公移山》为蓝本创作而成的,整座浮雕长36米,高12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室内石雕作品。


抬头仰望,还有很多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藻井有序排列,每个都有2.5米的宽度。



国博有多大?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被认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环视四周,西大厅和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联而成长达200米的东西轴线,南北长达330米的艺术走廊和两侧的楼梯犹如宽阔的肩膀,仿佛是国博正敞开胸襟,迎接八方来客。


目前西大厅正在展出“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有近两百件套古今中外文化名人雕像,它们或呈巨制,或显精巧,立时恍若置身于这些文化名人所生活的时代,同他们展开别开生面的当代对话。 

 


从西大厅一直往北走,北区展厅二楼即国博的另一大基本陈列——复兴之路。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里也成为很多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示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


展览共有文物1200余件套,其他还包括很多图片、图表、模型、绘画、雕塑、旧址复原、模拟景观等等。


每天9:30/14:00(除周一闭馆),这里都会有国博讲解员的公益讲解。


在众多的展品中,“第一面国旗”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王松楠向观众讲解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故事


历经风雨,国旗的边角已经磨损、残破,旗面略有褪色,却依然富有光泽。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大五角星一角是拼缝而成。


据介绍,1949年的北平,印染业无论在规模还是技术条件上,均达不到印制国旗的要求,因此,这么大幅面的国旗只能通过手工缝制完成。


国旗制作的要求十分具体:红色旗面必须用红绸,黄色五角星必须用黄缎。


当时领到这个任务的是29岁的年轻干部宋树信,在走访了北平的多家布店后,他终于在大栅栏的瑞蚨祥找到几块红绸和唯一一卷三米多长、不到二尺宽的上好黄缎。由于红绸不够长,瑞蚨祥又请来工艺精湛的技术人员把红绸布料连接起来。


在西单一家叫“新华缝纫社”的店铺,一位女技工开始按照国旗制法制作国旗。


不想做到一半时又出了新的问题,因为那卷黄缎只有不到二尺宽,所以无论怎样比量,都无法整个裁剪出最大的五角星,总有一个角必须拼接。经过层层请示,最后上级同意了拼接方案:在大五角星的一个角上接一个尖。


当国旗被精心赶制出来的时候,已是开国大典当日凌晨。



穿梭在“复兴之路”展览,我们得以在一件件展品中重温近现代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如今,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再驻足观赏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时,令人由衷地感慨今天和平、幸福、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饮水思源。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王松楠介绍,开国大典时54个礼炮齐放28响,54代表着当时参加政协的54个单位和个人,而28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8周年……

国博的另一基本陈列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于2018年7月向公众开放。


这一部分全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展品包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模型、被誉为中国“天眼”的球面射电望眼镜、我国首台全海深无人潜水器系统“海斗”水下机器人等科技成果模型等等。



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三个基本陈列完整全面地呈现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是国家博物馆的扛鼎之作,也是游客来到国博的必看展览。


“只有在这里,我们才知道身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自豪,在这里能够真正汲取到文化自信,坚定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信念。”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如是说。

 

丝路孔道


除了基本陈列,国家博物馆还立足馆藏,设立古代玉器、钱币、石刻等多个常设专题展览,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


此外,国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更新一些临时展览。


馆长王春法介绍:“我们一直倡导的理念,就是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按照这个理念,我们跟地方博物馆合作,跟国外的博物馆合作,同时也跟其它的考古文博单位合作。文物活起来的很重要方式,就是让它走出库房,走上展线,在展览之中,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


在近期众多临时展览中,国家博物馆官方推荐了“丝路孔道——甘肃历史文化展”和“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


从复兴之路所在的北展厅,前往南2、南3展厅,是“丝路孔道——甘肃历史文化展”。


在《国家宝藏》第二季中,甘肃省博物馆曾向观众展示了三件国宝——“铜奔马”、“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驿使图画像砖”(此次展出为复制品),此次有两件“进京”来到国家博物馆展出。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在《国家宝藏》中,演员吴磊演绎了这件文物的前世故事,他精心制作了这件彩陶,希望能让妹妹的灵魂变成天上的星星,这件人像陶瓮可能是为了装敛一位夭折女孩而特制的。


它的意义非常不凡,它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人头雕塑中,最为精彩的一件;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大地湾文化距今约8000年至5000年),它是唯一一件塑有人像的彩陶瓶,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作品。


此陶瓶口塑成少女头像,齐耳短发、俏眼、修鼻、小口,瓜子脸,还有耳洞,极为俏丽。


这件文物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只可惜,此次展出它的展期仅有20天,现已不在展馆。


“驿使图画像砖”描绘的是古代驿传通行的场景。


驿使图画像砖


仔细观察,图中驿使的脸上五官独独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这幅驿使图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


此次,“铜奔马”(即马踏飞燕)虽然没能亮相,但它的“弟兄”铜车马出行仪仗却有幸进京。


铜车马出行仪仗(部分)


与铜奔马同时出土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被专家认为是一套完整的车马仪仗队,由38匹铜马、1头铜牛、1辆斧车、4辆轺车、3辆辇车、2辆小车,3辆大车、1辆牛车、17个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28个奴婢俑组成。这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数量最多、阵容和气势最雄伟的汉代铜车马仪仗队。(注:此次仅展出其中一部分展品。)


全套车、马、俑排列组合的武装出行队列,其场面壮观,气势雄伟,为考古发掘中所罕见,被今人誉为“地下千年雄师”。


除此之外,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国的发祥地出土的国宝青铜器,汉唐军事驻防古城池骆驼城的壁画,中国唯一被发掘的丝路驿站“悬泉置”的邮件、汉简,以及敦煌莫高窟的经书、塑像……这些上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中的重要文物都纷纷出现在此次展览中。


▲铜轺车


▲西周青铜盉

▲西周青铜提梁卣


▲战国青铜鹰首权杖


▲汉代木雕卧犬


▲木马


▲三彩胡人牵驼俑


这是目前为止,甘肃省在国内举办的文物展览中文物数量最多、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一次大型展览。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8日。

 

大美亚细亚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于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是配合大会举办的“亚洲文明联展”系列文物展之主展览。


这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之约。


展览汇集了亚洲所有国家以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的400余件组文物,也被网友称作“全明星阵容”,目前在北2、北3展厅展出。


无论是参展国家数量、文物数量还是精致程度,该展都是史无前例。


中国国宝级展品有人面鱼纹彩陶盆、长信宫灯、曾侯乙铜尊盘、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


此外,还有来自阿富汗的高脚陶杯、亚美尼亚的铜水壶、伊朗出土的元青花梅瓶、黎巴嫩的彩色玻璃瓶及石膏瓶、蒙古国的奶茶壶和马鞭、老挝的星形石器、大流士一世埃兰语楔形文字石刻……


各具特色与历史风貌的展品将展厅变成了亚洲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广场。



这件看起来有些“萌”的石雕人像,来自公元前7000年沙特阿拉伯塔布克地区,它是在打磨的石头表面做了浅浮雕,着重勾勒了面部轮廓和五官,表情肃穆。

 


这个长着大象的脑袋和人的身体的石雕,是公元10世纪印度地区的象头神伽内什坐像,也是印度教重要的神袛。


他象头人身,拥有一条粗长的象鼻并留有一根象牙;腹部圆鼓突出,双腿粗壮有力,拥有四条手臂,手中分别持有装有蜜糖的罐子、另一颗象牙以及一只小碗,象鼻正伸进罐子享受里面的蜜糖。


据说,他的断牙是因为在记录广博仙人口述《摩诃婆罗多》时折断神笔,故而拔下一颗牙继续书写所致。


展览中我们还看到一些现当代展品,展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比如,一件来自马来西亚的娘惹服,展示了当地土生华人(峇峇娘惹)所穿的服饰,绣有金鱼、海浪和玫瑰花图案;



缅甸则带来了一件当代竖琴,竖琴被称为弦乐器之王,曾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0世纪的缅甸骠国时代被广泛使用。



该展览的一大特色还在于,采用“传统展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展示方式,比如“文物带你看亚洲”多媒体互动展示系统,让观众深度体验亚洲13个国家近60件文物;比如,观众在参观文物之余,还能选择心仪的文物,通过合成技术完成与他们的合影,保存在手机里留念。


该展览展期至8月11日。

 




除了常规展览,目前国博正在开展的“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成了新晋“网红”。



展览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梵高200多幅原作,以全新的360度全景全息视频影像技术,完美还原。


梵高画中多次出现的“阿尔勒的卧室”,被1:1还原;



带上VR眼睛,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阿尔勒小城的创作环境……


馆长王春法透露,在这些基本陈列、常设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之外,2019年国博还将做出新的尝试——开办历史文化展。目前有三个历史文化展正在推进,包括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以及甲骨文文化展,非常值得期待。


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更像是一把钥匙,我们借此可以开启时光之门,靠近先人、寻找逝去的人类记忆。


当然,这些遥远的记忆很难在一两天的时间内全部被唤醒,所以国家博物馆强烈建议大家“常来”。


在国博的参观之旅结束时,我们回过头来可以回顾展览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文物和故事,也可以到其纪念品商店和国博的天猫旗舰店上购买文创产品、展览图录等,把对国博的美好回忆带回家。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监制 | 任永蔚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李  姌

记者|  孟颖 梁珊珊

编辑 | 梁珊珊

责编 | 梁珊珊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中国美术馆 | 艺术家对美的追求亘古不变

《大河唱》:尽听土地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