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嘉兴市图书馆| 南湖红船畔,“初心”踏浪行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7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嘉兴市图书馆位于新中国红船起航的南湖之畔,始建于1904年,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目前已建设成包括一个总馆、两个区分馆和十六个乡镇(街道)分馆、三十二个村(社区)分馆、十一个智慧书房及数百个流通站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嘉兴市图书馆


馆内拥有藏书260万余册,年接待读者约三百六十万人次,年外借图书约200万册次,全年活动4000余场,是实行“全面开放、免费借阅、一卡通行”的现代化多功能公共图书馆系统。曾获“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


此次,《文化十分》记者在嘉兴进行了一周的采访拍摄,带您切身感受嘉兴市图书馆的氛围,在活动之中体验读书的意义。



撰文 | 张译元


▲点击观看《文化十分》嘉兴市图书馆视频花絮


文化行走,阅读嘉兴


98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成立;70年前,新中国正式成立。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暑期学生们来到了嘉兴市图书馆,开启了他们的社会实践与学习。


▲袁晶在南湖景区为孩子们讲解党的诞生和“红船精神”


这一天,《文化十分》记者也跟随学生队伍一起参观了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感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屈品质;探寻嘉兴市图书馆,了解嘉兴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漫步南湖,追寻中共一大的历史遗蕴。在「时代画卷中国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巡展上,团队成员们为往来宾客提供导览和讲解。


▲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


作为建国七十周年献礼,本次活动以“7149 初心踏浪行”为主题,通过七个红色主题活动,组成七七四十九个脚步宣传红船精神,告诉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每场活动15-20人,除了第一场活动红色之旅是行走的方式,其他为阵地活动,地点在南湖畔的红船书院,面向游客免费开放。


红色之旅的路线是:嘉兴火车站——鸳湖宾馆(一大代表开会居住处)——一大代表雕像处——湖心岛红船——英雄园——红船书房——南湖革命纪念馆。


▲中共“一大”纪念船(红船)


在嘉兴市图书馆内的红船中心书苑,嘉兴市图书馆理事、市委统战部袁斐为孩子们讲述感人的革命故事。在现场,每位孩子听得全神贯注,丝毫没有分心,稚嫩的脸庞和幼小的心灵读懂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与不易,实属难得,愿革命故事的种子在一颗颗稚嫩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袁斐正在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


在嘉兴市图书馆里,游客们驻足观看红色革命影片,吸引他们的是老一辈革命家艰辛的片段。有不少游客看过之后,感动落泪,随手掏出包里面的纸巾进行擦拭。馆内展出的不仅有老一辈革命家光荣事迹的红色题材电影,更有在那个年代的文人们创作的红色诗篇。


除此之外,还有话剧《初心》片段上演,游客们在入场口排着长长的队伍,酷热的天气也没影响游客们欣赏红色题材话剧的心情。


最后,浙江嘉兴市侨苑书画社社长黄振宇在南湖畔的红船书院教孩子们在扇面上绘制红船和书写初心,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很强,认真地低着头,时不时地望望黄老师,照着黄老师教授的方法来绘制红色帆船,就怕自己一不小心遗漏了某个绘画环节。从一个个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中,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黄振宇正在扇面上绘制红船


▲黄振宇创作的成品扇子


▲黄振宇创作的成品扇子


孩子们还在嘉兴市图书馆古籍部人员的带领下体验传统雕版印刷,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南湖景色和入党誓词带回家。


▲孩子们的雕版印刷作品


名家教你画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优美的童声从嘉兴市图书馆南湖分馆明伦堂内传出,原来,这里正在开展一次走近非遗的文化活动,在嘉兴市实验小学担任教师的陈朱磊选择在明伦堂带领孩子们学唱《二十四节气歌》。歌声响彻整个房间,伴随着悠悠的夏热微风,孩子们仿佛忘记了炎热的酷暑,唱得十分投入。


▲陈朱磊正在带领孩子们学唱


活动请到了著名文人书画家朱樵先生为孩子们关于二十四节气故事,讲述了他创作二十四节气画和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故事。


▲朱樵先生


那么,这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样来的呢?远在春秋时代,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就早已出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个节气已经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到底是阴历还是阳历?我们传统上把阴历叫成农历,阳历叫成公历,其实这种叫法都是错误的。


▲二十四节气画

著名文人书画家 朱樵先生:

二十四节气是阳历,因为它是根据太阳测试的,阴历是根据月亮测试的,它不是阴历。周岁虚岁,农历其实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叫阴阳历,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耕,二十四节气它是阳历,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农历当中也采用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习惯、进补都与节气息息相关。

之后,朱樵先生指导大家在扇面上创作二十四节气画,活动当天时值“大暑”节气,朱樵先生在扇面上创作了一个葫芦和一只纺织娘,一幅盛夏的画面瞬间跃然纸上。


▲朱樵先生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画(大暑)

著名文人书画家 朱樵先生:

暑天的时候就有个葫芦,天气太热虫子就跑到上面去了。一般虫子,我在二十四节气画里面,基本上都是和鸟画在一起。我们开始画小虫子。先画翅膀,它跟北方的蝈蝈差不多,我们这叫纺织娘。

其实,来参加这个活动之前,朱先生就希望能带孩子们一同画“大暑”节气。因为在朱先生心中,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著名文人书画家 朱樵先生:

其实文化它就是一个传承,就是手把手地教授,它是潜移默化,尤其是民间的一些技艺。


比方中国画它虽然是一种艺术,但是它也是一种民间的技艺,这些东西都是手把手的教,如果你上一堂课,那个收获肯定没有这种手把手来的深刻,通过活动的形式,他们捕捉今天一个点的爆发力,带回去以后慢慢消化,消化以后我觉得对他们整个家庭来说,可能就多一点文化的元素。


▲朱樵先生


朱先生认为,自己今日能成为“大家”全靠着老一辈们的教育与技艺的传承,老一辈的教育基础扎实,潜移默化地传给了他。他时刻牢记老一辈的老师们,用什么样的心情教育他,他就是用同样的心情去教育现在的孩子们。

学生 徐浩青:

今天和朱老师学习画了一只纺织娘和一个葫芦。惊奇地发现二十四节气里面还有一些我之前没有了解到的一些动物或者是植物什么的。之前自己虽然也学过一些国画,但,通过这次图书馆的活动收获了之前没有画过的一些东西和了解了“大暑”,就觉得非常有意义和价值。

孩子们手中紧紧握着画笔,一个个求知的小脑袋摇晃着若有所思地聆听着朱老师的指点,在炎热的大暑天里,分外感到凉爽与舒心。


走近古籍 《鸳鸯棹湖歌》诗音画融合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嘉兴市“朱彝尊传说”非遗传承人张治正的脚步,来到王店镇曝书亭内。在这里,孩子和家长们在张老师的带领下,细细聆听朱彝尊的生平故事和曝书亭内建筑的历史。


▲张治正带领孩子们游览王店镇曝书亭


在曝书亭内,嘉兴市图书馆古籍部人员为大家展示并介绍了古人晒书的方式,展出了部分朱彝尊著作古籍,还准备了《鸳鸯湖棹歌》活字印刷体验活动,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古籍带来的魅力。


《鸳鸯湖棹歌》活字印刷体验活动

嘉兴市图书馆馆长:

从去年开始,我们逐步在做“文旅融合”的工作。


首先,图书馆加书院这样的项目是系列化的,因为嘉兴地区历史文化很悠久,现在浙江省现在遗存有13个旧藏书楼,嘉兴地区有三个。朱彝尊的故居“曝书亭“也是其中一个。


另外,我们自己旧图书馆里面有一个明伦堂——鸳湖书院,这样的一个书院加图书馆是文旅结合的一个项目。

曝书亭是著名诗人文学家朱彝尊的故居,也是他晒书的地方。在这个酷暑天气,大家走在小园的石板路上,想起几百年前日日走在这条石板路上的庭园主人朱彝尊。他曾经非常自豪地说:“拥书八万卷,足以豪矣。”曝书亭便是他的藏书楼和晒书的地方。


▲模仿古人晒书方式展示


诗、词、文是曝书亭主人的三绝。竹之文和汪琬并驱。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领袖诗坛。他还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以他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在当时词坛并峙称雄,朱彝尊与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词家三绝”。


棹歌这个形式在很久以前就有,但是因为朱彝尊的一百首棹歌创作出来之后,在整个文学界乃至当时的清朝为之一震,很多的文人雅士按照他的韵来和,和他的韵来做《鸳鸯湖棹歌》。


▲《鸳鸯湖棹歌》


三百多年来各个朝代,直到现在还有人在和朱彝尊的韵。嘉兴人发觉这是他们的宝贵财富。于是经过商讨、研究过后,出现了三种方法。

嘉兴市图书馆馆长:

第一,比如说《鸳鸯湖棹歌》这个古籍,应该是乾隆版的,我们有两个乾隆版的本子。我们把它影印古籍原样出版,让普通的大众都能看得到古书籍的样貌。


第二,我们选出他的几十首诗用活字的版面做好,通过活字印刷的方式传播。我们馆里到各个乡镇分馆再到乡村的学校,把这个活字印刷这个技艺给好好宣传出去,小朋友们可以得到两个收益。


第三,我们通过传唱这样的活动,本来棹歌就是以前的人一边摇着船一边唱着,但是前几十年的话就已经断掉了。如今,我们很多老师把它恢复起来,按照现在的一些音乐的方式,把它曲谱起来,谱起来之后就是传唱,通过传唱让小朋友们记得与喜欢。

之后,大家落座潜采堂,由倪佳、李慧敏和瞿岑三位老师为孩子和家长们带来了一堂《鸳鸯湖棹歌》诗音画融合实践课。


▲老师们在授课(从左至右依次为:倪佳、瞿岑、李慧敏)


倪老师和瞿老师分别就棹歌诗句和配画创作向大家一一解读。之后,在李老师古琴的伴奏下,倪老师教大家用嘉兴方言把《鸳鸯湖棹歌》唱出来。


▲作曲者:陈褚骏 演唱:丁芑含,董梓妍,朱以沫


最后,瞿老师带领孩子们在环保布袋上结合棹歌中的诗句进行了绘制创作,让大家把棹歌带回家,拾起遗落在人间的美好,传承非遗之美。


▲小朋友们在认真绘制创作中


▲小朋友们拿着创作成品欣喜合影


行读地方名人故居


嘉兴在近代涌现了一批历史文化名人,这一次,图书馆带领观众走进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先生的故居,并有幸邀请到了朱生豪先生之子朱尚刚老先生来和大家一起参观故居。


活动伊始,大家一起观看了一些有关朱生豪先生的视频短片。之后,朱尚刚老先生为大家讲述了朱生豪的生平、父母的爱情故事和自己与母亲的成长故事。在朱老先生的讲述下,朱生豪的人物形象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他还带领大家一起参观了故居,边走边说着父亲的往事。孩子们通过实地行走感知、了解、体察了朱生豪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朱尚刚老先生正在讲述父亲的一生

朱生豪故居管理所名誉所长  朱尚刚:

父亲1929年从家乡毕业,母亲1932年秋天考进了之江大学和父亲相遇,在这一年的共处中,他们互相探讨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对未来的憧憬,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两人感到志同道合,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最终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了。


1935年,父亲开始了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工作。他听说日本人因为中国没有“老莎的译本”而讥笑中国是一个“无文化的国家”,发觉自己的工作可以为国家争光,和抗击日本侵略的事业联系起来,这给了他极大的精神力量,在后来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从不动摇气馁,直到为此耗尽了他年轻的生命,共翻译出莎士比亚的31部戏剧,为几代中国人奉献了一份卓越的文化大餐。

朱生豪先生花了一辈子的心血在做这件事,他显然是不孤独的,他的32年的短暂人生过得很有意义,留给我们后人的除了有精美的翻译作品外,还有他在侵略者面前拍案而起,誓死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小朋友们能够如数家珍般的记起朱先生当时翻译《莎士比亚》等一些著名剧本。  


▲嘉兴市图书馆馆藏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手稿影印本


嘉兴市图书馆“文化行走 阅读嘉兴”阅读推广品牌系列活动通过文旅结合、寓教于乐、实地体验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更让亲子共同参与到这样的体验课程中,让传统文化走进家庭,拉近了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在挖掘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文化,让古典书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人故居、红色文化走近大家身边,充分利用嘉兴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将总馆资源与分馆资源联动起来,推广传统文化,推广地方文化,让文化走出来,让文化活起来。



行走在红色的长廊,在历史中找寻自我的足迹。嘉兴市图书馆不是简单地把自己定义为读书的场所,而是一处弘扬传统文化的灯塔,愿中华文化这棵苍天大树能够枝繁叶茂,代代相传……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马戎戎

记者 | 陈瑶书

责编 | 桂姝蕾 

编辑 | 张译元

视频制作| 陈瑶书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天津图书馆 | 它是天津之眼,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 我和图书馆有个约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