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腊八吃粥是福,你悟了吗?
请点击,聆听
赞 佛 偈
二千五百多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佛教徒根据释迦牟尼佛成道前接受“牧女献乳糜”的供养故事,用五谷杂粮、瓜果等煮粥供佛,称“腊八节”,于是成为中国佛教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目前,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在腊八节时,把佛教寺院的“腊八粥”赠送善男信女,布施结缘利益大众,故称腊八粥为“佛粥、福寿粥”。南宋诗人陆游的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二、粥有十利,饶益有情
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
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
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陀说。
欲生人天常受乐,应当以粥施众僧。
粥有如下十种利益:
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导师。据《现在贤劫千佛名经》、《贤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为贤劫第四尊佛。公元前六世纪释迦太子降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宫,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太子名为“乔达摩·悉达多”。一日,太子在城中游四门,见到不同人的生命形态生、老、病、死,最后还见到一个清净庄严的沙门修行者。太子感觉生命无常,经过一番思考后,舍弃王位、妻子,夜半踰城去出家到雪山六年苦行,日食马麦。然而,苦行不能解脱烦恼。于是,他舍去无意义的苦行,接受牧女供养乳糜,恢复体力,在菩提树下禅坐,进入禅观修持,最后证悟成佛。
四、世尊在菩提树下证悟
为查找佛陀证悟的禅观修持方法,笔者曾闭关阅读《新修大正藏》、《南传大藏经》。在澳洲悉尼常去葛印卡禅坐中心,修习止观毗婆舍那。之后,去缅甸帕奥禅林学习《清净道论》、《阿毗达磨》,后留学泰国。也学习马哈希禅法,阿姜查禅法以及了解动中禅的修习方法等,深入南传上座部各派禅系。根据佛经记载整理出《看见佛陀在人间》,供养喜欢修习止观的有缘大众,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
1、舍弃苦行,入于圣道
六年苦行期间,悉达多太子日食一麻一麦,形体枯萎、心身衰竭,始终未能解脱生死烦恼。太子思维省悟到苦行非了脱生死之因。因此,太子离开苦行林。当时,太子的五位侍者误认为太子退了道心,于是他们舍太子而去。太子舍弃苦行后,一个人走到尼连禅河(梵Nairañjanā)沐浴,并接受牧女乳糜供养。体力稍微恢复后,太子走到菩提伽耶(Buddha-gayā)毕钵罗树(梵pippala)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向东跏趺坐,端身正念入于禅定。
“我作是思维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注释4):谓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处,缘六入处{有}触,触缘{有}受,缘受{有}爱,缘爱u{有}取,缘取{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以上是世尊正观生死流转十二因缘,由此可知,生死的由来。
7、得古仙人道,成就正觉
通过学习佛经,我们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的禅观修持方法。佛在人间成佛,中国汉传大乘佛教徒根据佛经记载,进一步深化了佛在菩提树下成就佛道与腊八节的意义,使“腊八节”成为佛教中国本土化的盛大节日之一。
最后,我深深地祈愿:佛陀正法久住,僧伽和合,一切众生体解佛陀正法菩提圣道,离苦得乐!
行愿
————————————
注释:
(1)(CBETA, T02, no. 125, p. 580, b28-c4)
(2)(CBETA, T01, no. 1, p. 7,c6-8)
(3)《杂阿含.288经》卷12:“尊者摩诃拘絺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於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CBETA,T02, no. 99, p.81,b4-8)
(4)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p.17-p.19):进一步观察:名色要从识而有,所以说‘识缘名色’。但识也还要依托名色才能存在,所以又说‘名色缘识’。识与名色,相依相缘而存在;《杂阿含经》(卷一二‧二八八经)曾用束芦的比喻,说明它的相互依存性:‘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识与名色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是站在认识论的立场,说明有主观才有客观,有客观才有主观。依经文看来,释尊的本意,是从探索认识活动的根源,触发到生命相依相持而存在的见地。名色,确乎可以概括內外一切的物质与精神,概括认识的一切对象,但经中每用它代表有情身心组织的全体。
(5)(CBETA, T02, no. 99, p. 80,b25-p. 81, a4)
(6)关于释尊降魔、成道的经过《阿含经·罗摩经》卷五十六、《修行本起经·六年勤苦品》卷下及《修行本起经·降魔品》、《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六至卷三十都有记载。
点击查看:★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 | |
2021年文集 2020年文集 《云水天涯行脚僧》专辑 | 2019—2016文集 【人间佛教·礼仪篇】 |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