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之间的模仿?资源争夺?——宝宝打人系列(4)
点击上面蓝字“共同成长徐桂凤育儿分享”,轻松关注
嗨!感谢关注“共同成长徐桂凤育儿分享“,我是徐桂凤,一位工作于美国儿童医院的二宝妈妈,希望在这个平台和大家分享一些专业育儿知识和心得体会。
前面三篇文章,我和大家聊了婴儿和幼儿哪些情况下的“打人”并不是攻击性行为,也聊了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和攻击性打人行为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没有看到的父母朋友们可以在此微信公众号的历史文章里去查找。
这里,我再和大家聊一聊另一个和宝宝攻击性的打人行为密切相关的因素——伙伴关系,以及具体的应对方式。
说到伙伴关系,我就想起一个妈妈找我咨询时所说的话:
不知道有多少妈妈会对这位妈妈的叙述产生共鸣呢?确实,除了家庭因素的影响以外,伙伴关系对于孩子的影响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排除家庭因素在伙伴关系中的蔓延,伙伴关系本身就有两点可能会导致孩子攻击性打人行为的出现。
第一个常见的原因是资源的争夺
当孩子看上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或者自己手里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看上;当两个孩子同时都想玩某个公共游乐设施;当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看到他们的同胞侵入他们的领地或者霸占了妈妈的怀抱……这些情况下,由于有些孩子还不会主动进行沟通谈判,或者轮流分享,他们就会本能地出现攻击性行为。
其实面临挑战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本能地会在三种应对方法中选择一个:“战斗?逃跑?还是握手言和?”有些孩子会选择放弃和走开,而有些孩子会本能地选择第一个,战斗。他们希望让其他孩子害怕,从而放弃与自己的争夺。
第二个常见的原因是伙伴间的模仿
妈妈可能会发现,伙伴关系对于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两个孩子在一起只要混熟了,就会很快地开始模仿对方的言语和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有哥哥和姐姐的弟弟妹妹语言和运动发展特别快的原因之一。
很多妈妈反映说,孩子的小伙伴中有一个特别喜欢打人的小朋友,而恰恰自家的孩子又特别喜欢和那个小朋友一起玩,结果原来不打人的孩子也越来越喜欢打人了。
虽然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变化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是伙伴模仿和伙伴强化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针对以上这两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调整呢?
1、从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分享和轮流意识。
举个例子,我家哥哥在一岁半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手上的玩具都会直接上前去拿,拿不到就直接开抢。
后来,我自己或者老人带他出去玩的时候,都会带上一两样他自己非常喜欢,对别的小朋友也有吸引力的玩具。如果他想要别人手中的玩具,我就手把手地教他拿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走到别的小朋友面前,说“换”,试着和其他小朋友换着玩。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教会孩子等待和轮流的概念。
2、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每次孩子生气的机会,来教会他认识和用语言描述他的感觉。你可以运用语言表达你的情感支持,比如“你看起来很生气呢”,“妈妈明白现在不让你看动画片你觉得很失望”等等。
并向孩子示范生气的时候可以怎么做(“妈妈生气的时候喜欢在纸上用力地画画”或者“妈妈生气的时候想要自己一个人待一会”等等),也可以借用其他的小朋友的例子来说(“在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有的小朋友选择……,有的小朋友选择……,你觉得哪种方法好呢?”),这样孩子可能更好接受。
注意哦,所谓言传身教,妈妈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哦!
3、 注意观察,及时预防和制止
我在美国这边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发现,几乎每个家长都在用心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没有人低头玩手机,即使家长们在聊天,他们的眼光也一直停留在孩子身上,这样的方式,可以随时观察到孩子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孩子的情绪反应。
(这样的发现曾经让我很羞愧,因为我会在孩子玩的时候,时不时拿出手机,回复朋友的信息,查查邮件,看看自己关注的那些公众号的推文……)
如果你看到孩子似乎表现得很沮丧、很焦虑或者很伤心,就要及时作出判断:他们是不习惯游戏环节的转换吗?他们和小伙伴发生冲突了吗?他自己能解决吗?……
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反应激烈,就需要家长的介入了,介入的方式可以是向孩子示范沟通技巧,比如,你可以和孩子说:“你看起来很想玩那个火车,是吗?”如果孩子回答是,你可以接着说:“那么,你去问问某某,你们能不能轮流玩?”
注意:不要太快介入孩子的小冲突,给孩子自己协调和沟通的机会,孩子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来学习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来锻炼自己的社交技巧。
4、当孩子在伙伴关系中出现打人行为时,首先不要当众责骂或批评,立即制止带孩子脱离现场,同时简短而坚决地告诉他“***(他的名字),不可以打人!”脱离现场后,平静地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别人会痛的,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带着孩子向被打的孩子道歉。
其实脱离现场的做法是“暂停安静法”(time-out)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要了解time-out,戳这里看我的time-out文章)。
一定要注意给孩子传递比较一致的信息哦,比如有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打人,会走上前一边打着孩子的胳膊,一边说“不可以打人!”那么这种情况下,孩子听到的语言和看到的妈妈的做法就是矛盾的了,孩子的认知系统就会紊乱:妈妈说不要打人,可是妈妈又是这么做的,到底打人对不对呢?所以那些“孩子打人,就让孩子尝尝被打的滋味”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哦!
5、如果孩子的打人行为出现在家中,可以直接握住孩子的双手,固定住,让他在10秒内不能动,在握住的时候,以平静而坚定的语气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然后转开头不看他,心里默数到10,再放开他的双手,如果他继续打人,则重复刚才的过程,通常重复几次就可以看到效果了。
6、借助幼儿视频和绘本,在这个宝宝打人系列文章的第二篇里有我提到一些绘本,那几本绘本都是中文的,妈妈可以找来和孩子一起读。
另外,在这里再推荐两本很不错的,还没有翻译版本的英文绘本,语言很简单,孩子光看图画也能大概明白其中的意思,妈妈们也可以找来和孩子一起看。
第一本是Little Dinos Don’t Hit (小恐龙不打人),第二本是When I Feel Angry (当我生气的时候)。
宝宝打人系列的文章就暂时告一段落了,虽然前后写了四篇,但是并不代表我已经囊括所有的原因和应对方法,比如,宝宝打人还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系:发育行为问题(多动症、自闭症、语言障碍等)、遗传因素(20世纪70年代有报道染色体异常和47XYY和47XXY与反社会、攻击性有关)、气质特征、激素水平、感觉统合能力失调等。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发现孩子有“打人”的行为,不要马上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而是应该平静下来,仔细观察和思考,孩子的“打人”是否具有“攻击性”,还是其他的原因(参见打人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孩子的“打人”行为”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育、伙伴关系,还是其它?然后我们才能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方式。
之所以反对给儿童贴上“爱打人”、“坏孩子”的标签,是因为如果儿童一旦被贴上了这种标签,就容易使周围的人(即使初次接触孩子的人)对这类儿童的过失行为、攻击行为过于敏感和关注,有时反而容易强化他们重复发生攻击行为。
(所有图片来自google图库)
~~~~~~~~~~~~~~~~~
作者介绍:徐桂凤,儿童心理医生,曾工作于中国儿童医院,现学习工作于美国儿童医院,结合二宝育儿体会和儿童心理行为工作实践,和大家分享中西结合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每周至少2篇原创育儿文章,陪伴各位父母的育儿路。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
“育儿育己,共同成长” 欢迎各位在此公众号内分享自己的育儿体会和经验,我会定期整理发出,和更多的人共享。 有育儿问题也可直接下载“妈咪知道”手机app找我免费咨询。
本文独家首发于【妈咪知道】,【妈咪知道】平台致力于为妈妈、宝宝提供最专业的移动健康管理服务,产科、儿科问题,一键咨询,三甲医院医生在线解答;发布最新孕育资讯,全面、科学、实用!帮助妈妈解决在孕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欢迎个人分享转发,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