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得以要送娃去“小小班”,要注意些什么?

徐桂凤 徐桂凤 2023-10-13


太长不看版:

1. 研究显示,孩子越小,送的时间越长,孩子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越高;

2. 先送半天,逐步过渡

3. 选择教学结构合理,老师情感支持度高的幼儿园

4. 父母维持对孩子情感需求的高敏感度

5. 家中幼儿园“对接”,但小心操作排便训练

6. 提前熟悉幼儿园及老师

7. 绘本故事学习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谈到,一般情况下建议3岁以后再送幼儿园,但是也要结合孩子的气质特征、亲子依恋类型来综合判断。


但是,生活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得已”,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最常见的“不得已”是:夫妻双方都要工作,老人身体不好不能帮忙,经济条件又不允许请保姆(或者压根请不到靠谱的保姆),不得已要将孩子提早送托儿所。


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孩子的分离焦虑得以更快地缓解,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其实关于分离焦虑的应对,我去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里面有谈到“不欺骗不偷着离开”、“欢快简单说再见”、“遵守承诺,按时接”、“接到孩子后积极亲子互动”、“忌一步三回头”等,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在各种关于幼儿园托儿所的研究出来以后,有些人(比如HarrietVermeer)对各种研究结果进行了汇总评估,得出的广泛接受的结论是:


  • 孩子在幼儿园中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比在家中高;


  • 在幼儿园的时间越长,“压力激素”的水平越高;年龄越小,“压力激素”的水平也越高;


  • 托儿所中合适的课程安排、老师的情感支持质量是很好滴保护因素;


  •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敏感性非常重要。


所以,就上“小小班”的情况,我再补充以下几点:


一、如果可以,先送半天


研究显示,送半天和送全天相比,长期追踪的结果显示,4-5岁期间出现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更少,语言能力的进步则相差不大。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一开始送半天幼儿园。这样,孩子在幼儿园里等待父母的时候更短,也能更直接感受到父母去而复来的节奏,能让孩子的入园焦虑更快缓解。


如果宝宝是特别内向敏感的宝宝,甚至可以考虑一开始送更短的时间,比如2个小时,然后逐渐缓慢延长,让孩子在理解“妈妈会回来接我”的同时,增加对幼儿园老师和同学的熟悉度,以及对幼儿园集体活动的参与度和喜爱度,然后延长至半天,直至全天。


二、选择一个高质量的幼儿园


研究显示,能有效中和提早入园的方法之一,是选择一个高质量的幼儿园,有着高质量的育儿理念和幼师。


即使在美国,托儿所和幼儿园也有不同侧重的类型,有的侧重于游戏,有的则侧重学习,我想国内应该更是如此。


虽然对于选择哪种类型的幼儿园,家长心中应该各有思量,但是对于三岁前就入园的小朋友来说,一个侧重于在愉快氛围中游戏,在游戏中探索的幼儿园明显会是更好的选择。


合适的师生比例也很重要,这决定着老师能否及时回应孩子的各种需求。美国儿科学会推荐6-18个月的孩子所在班级师生比应该是1:3,18个月-2岁应该是1:4,2-3岁的孩子应该是1:7(美国联邦政府的规定略有不同,规定得更细致)。


当然,国内的情况可能不同,供大家作为参考。


老师的水平自是重中之重了,毕竟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较长,与主要照料者(也就是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的分离必然会引起或轻或重的分离焦虑,这个时候,与老师之间能否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对孩子入园焦虑的缓解就非常重要。


我曾经获得了美国幼儿园老师观察评估员的资格,一般在观察评估时会考虑几个方面,主要是情感支持能力、课堂结构组织能力以及探索启发能力等,有时间我在具体和大家聊聊。


三、维持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敏感


大量的研究都发现,相比于早期集体托儿所对孩子日后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父母对于孩子需求的敏感度更加重要。


而值得注意的事,有研究显示,随着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增加,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变少,也随之导致父母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度降低。


这是我们所有家长要注意的问题,无论你的孩子是早送还是晚送,保证每天和孩子高质量的互动,敏感性地体察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是保证孩子智力、情绪认知、社交能力等发展进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四、家中和幼儿园生活的“对接”


一个人从常规生活的环境和作息规律猛然跳跃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氛围,其不适应是必然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突然搬到南方去生活,是不是也会有很多的不习惯和不适应?


对于孩子来说,刚开始上幼儿园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只会更多。


习惯了晚睡晚起,突然要早睡早起;

习惯了中午不睡午觉,或者午觉睡得晚,突然要按时按点睡午觉;

习惯了一日三餐和零食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准备的,突然要去适应幼儿园准备好的食物;

习惯了大人喂饭,突然要自己吃;

习惯了所有的玩具自己独占,突然每件玩具都需要和其他小朋友轮流和分享;

习惯了家中大人围着自己转,任何需求都能被第一时间回应,突然一个老师要照顾几个小朋友,有时候喊老师,老师在忙,没有听见。

……  ……


所以,如果不得不早送,我们又希望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减少焦虑,首先要做的就是实现家中和幼儿园生活的“对接”,尽可能实现家中和幼儿园作息的一致,以及生活方式尽可能的一致(完全一致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一些入园文章建议家长加快宝宝大小便训,我这里想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实现自主大小便确实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但是家长最好还是不要操之过急,要根据孩子自身是否准备好,选用恰当的排便训练方法,以免造成孩子的排便焦虑反抗,反而增加入园困难。


没有完成如厕训练的孩子,家长可以先教会他用语言表达要如厕的欲望。


五、“老师不是坏人”


日常通过小故事和绘本来向孩子灌输一个信念:老师是一个非常可爱可亲可信任的对象,小朋友在幼儿园里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会保护小朋友。


这里要注意的是:无论你家的娃是否马上要上幼儿园,平时在日常对话中都要尽量避免拿上学以及老师来恐吓孩子。


曾经听到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再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你不好好吃饭妈妈明天就告诉老师,让老师罚你”,“你这么调皮,以后上幼儿园老师会经常揍你”,“你再不乖乖吃饭怎么办呀?过几天你要上幼儿园了,妈妈就不能这样照顾你了哦”等等……


请一定不要这样对孩子说,我们不想在孩子心目中将幼儿园以及老师塑造成可怕的对象。




六、带宝宝提前熟悉幼儿园


和没有去过幼儿园的宝宝谈论幼儿园,他们总是会觉得比较抽象,缺乏直观印象。对于没有直观印象和亲身体验的事物,我们总是会本能地有点不确定感和担心。


鉴于此,家长可以和幼儿园老师越好,找个时间带孩子去参观幼儿园,最好选在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游戏的时间,比如唱歌、在游乐场玩等。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印象:幼儿园不是一个恐怖的地方,相反,是一个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的快乐有趣的地方。


也借这个机会,让孩子和老师有个初步的接触,这样等到正式入园那天,孩子能更快接受老师的安抚。 



写在最后:


上一篇《幼儿园:早送晚送,这是个问题》发出以后,收到很多朋友的消息,表示不得不早点送娃去幼儿园,但是看了那篇文章表示很担心。


我赶紧推出今天这一篇,也想和大家说:


  1. 不得以的情况,我们只能选择当时看起来最好的决定,大家都是这样,无需自责和内疚;


  2. 写这个方面的文章,意在引起家长重视,希望阻止有些家长有“孩子上幼儿园了,家长就解放了,责任是老师的了”之类的想法,也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本意并不是让大家焦虑的。


  3. 相信孩子的适应力,入园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插曲而已,就如我上篇文章和这篇文章所说,孩子人生发展轨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因素可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也必然有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影响。


  4. 入园焦虑是一时的,只要家长坚持一致地给孩子提供各种有利因素,我相信入园早晚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必定不会是个问题。希望大家不要太焦虑,以免把这种焦虑的情绪带给孩子。



参考文献:


M.R.Gunnar, K. Tout, M. De Haan, S. Pierce, K. Stansbury. Temperament, social competence, and adrenocortical activity inpreschoolers.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31 (1997), pp. 65–85


Children's elevated cortisol levels at daycare: A reviewand meta-analysi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Volume21, Issue 3, 3rd Quarter 2006, Pages 390–401Harriet J. Vermeer, Marinus H. vanIJzendoorn


https://www.opm.gov/policy-data-oversight/worklife/reference-materials/child-care-resources-handbook/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作者徐桂凤,授权独家首发于【妈咪知道】,版权归属我本人和妈咪知道共同所有,【妈咪知道】“线上app+线下诊所”的一站式服务,让你快乐当妈,轻松带娃。


公众号作者


徐桂凤

发育行为心理医生

发展心理学硕士、儿少心理硕士、医学学士,爱荷华大学在读博士

曾任职于广州某三甲儿童医院、美国华盛顿婴幼儿家庭中心

现兼职工作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发展与障碍中心


育儿交流微信:

Bamia2 (因时间有限主要用于妈妈们进行相互交流和支持,群主和管理员也会尽力为大家提供帮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