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第一峡
公元1583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游览羚羊峡,并在肇庆居住了6年,绘制了世界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葡华字典,还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翻译后传入欧洲。
几叠风帆挂夕阳,万重云嶂锁羚羊。
山围江口容孤樟,天压潮头露短樯。
岚影夹船春水绿,林坳系缆暮烟苍。
望夫石畔人如在,更睹归帆桡断肠。
古代诗人对羚羊峡的描述,让人充满向往,利玛窦都要前往。
西江三峡(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肇庆羚羊峡山最高、水最深、峡最长,由羚羊山同烂柯山雄踞西江两岸而成,锁两粤水路的咽喉。羚羊山主峰龙门顶山高坡陡,紧临江岸;烂柯山主峰烂柯顶海拔904米,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峡谷绵亘8公里,河道窄、河床深,进入峡内河道宽330米,最窄处才200米,平均水深48米,最深达78米。
五羊仙人来何处?必从此峡骑羊去。逆流入西江,已闻高峡中。何年神羊迹,羚峡开鸿。
唐代,羚羊峡入口南建灵华寺,北建峡山寺,隔江鼎立,僧侣声荡江峡,颇有情趣。夜幕降临,归帆片片,渔翁泊舟,有江风渔火、夜半钟声的实况。
唐宋名人留连于羚羊峡,留下大量诗词,唐代裴铏著名的作品《孙恪传》所写的就是峡山寺和归猿古洞的传说故事;唐丞相张九龄的《西江夜行》、唐诗人杨衡的《游峡山寺》、李群玉的《峡山寺上方》、苏东坡的《次韵》、高要县令刘提的《峡山寺见寄一首》等。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高要县知县陆驹在峡山冷坑等处筑桥;万历十年(1582年)凿石路,称为“峡山旱路”;万历三十九年,高要县人陈一龙集资重修、筑桥13座;清嘉庆二年(1799年),高要县知县裴盛清再加修葺,筑桥19座,栈道更完整(史称裴公十九桥)。
清朝咸丰帝在此设立海关,军阀李宗仁、白崇禧选在出峡口山腰筑碉堡,抗日战事在这里设海军舰队。建于1920年的羚山炮台,是控制旱峡陆路及羚羊峡水道的要冲,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风阁摩崖石刻,位于46号灯塔附近,现存清代摩崖石刻4则,均为阴刻,楷书。有刻于清熙三十年的闽中吴联书“江上清风”,清嘉庆二年的“裴公十九桥”,清道光十八年山左张泉书写的“山川秀美”,清光绪十一年彭玉麟书写的“天开灵岩”,为羚羊峡增添了许多文化内涵。
裴公十九桥,现存十八座遗址,分别为:上白泥湾桥、下白泥湾桥、洗衣坑桥、细蚬坑桥、白河坟桥、猫头坑桥、孖桥坑桥、流船滩尾桥、大交椅坑桥、清风阁桥、狗仔坑桥、上龙门桥、新顶坑桥、下龙门桥、阿土湾四埠桥、黄泥湾三埠桥、大鲈湾二埠桥、阿婆床首埠桥。
暴雨来临,溪涧洪水涌至,裴公十九桥对纤夫帮助巨大。
夏季汛期,滚滚洪流,穿峡出谷、猛虎奔前。春、秋、冬季江水清澈,平静如镜,渔翁撒网,山水辉映,层林叠翠,山花烂漫,10公里绿色生态栈道值得您徒步体验。沿途植被茂密,物种丰富,生态良好,临江分布着白泥坑、白鹅坑、猫儿坑、猫头坑、狗头坑、上龙门坑、下龙门坑以及四步桥坑8条溪流。
现在城际铁路、高铁和高速公路支撑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而肇庆曾作为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千年,与广州都通过西江水运,古代要由船工系缆登山拉纤,用肩膀撑起肇庆与珠三角的联系,留下这些古栈道。
羚羊峡北岸已经修好完整的栈道,绿色、环保、休闲的户外徒步,还有峡山寺遗址、灵华庙遗址、纤痕、篙坑等众多文物,有望吸引广佛深港市民前往。可选择广佛肇城际到达端州,也可以选择南广、贵广高铁在肇庆东站下车。
栈道徒步线9.5公里,3小时可以走完全程,东往西、西往东均可,免门票。注意带水、帽子、牛肉干、巧克力,团队行进最好有对讲机。对于体力不支的老人小孩,中途可以渡船接驳,20元。
肇庆还有其他旅游项目
城墙
(宋皇佑年中(1053年)建筑,保存至今)
宋城四门
(东庆云门、南南薰门、西景星门、北朝天门)
三桥
(西江大桥、肇庆大桥、阅江大桥)
四塔
(崇禧塔、元魁塔、巽峰塔、文明塔)
星湖
(摩崖石刻、水月宫、五龙亭、三仙观)
肇庆八景
(龟顶松阴、白沙夜月、宝月荷香、披云鹤舞、崇禧宝塔、江楼晚眺、羚峡归帆、星岩烟雨)
古建筑群
(包公文化园、白沙龙母庙、梅庵、丽谯楼、两广府衙、文庙、阅江楼、披云楼、牌坊)
肇庆,广东十大古城之一,城墙自宋代建造保存至今,965年历史。肇庆历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境域内设四会县,是广东省4个最早建制县之一。 公元前111年设高要县;隋朝开皇九年置端州;宋元符三年改端州为兴庆军, 重和元年易名肇庆府。
宋徽宗赵佶即位前曾封端王,后兴庆府改各名,赵佶御赐“肇庆府”。这是元代在府衙前重建起的楼阁,叫丽谯楼。
陈霸先、莫宣卿、苏轼、包拯、赵佶、利玛窦、叶挺……都在肇庆留下了故事与生活痕迹。
欢迎留言,描述肇庆旅游的感受